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肝阳虚”证候分析及证治方药
肝阳的理论认识
肝阳与肝阴相对,是肝主升发、疏泄、养筋、温煦、藏魂、藏血等的动力,它在气的升发、气机的调畅、情志活动的正常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诚如宋鹭冰所言:“肝主疏泄,亦有赖阳气之温煦。”《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则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体”指肝体、肝血、肝阴;“用”指肝的生理活动,即肝阳。肝内寄相火,主疏泄,主升,主动,皆赖乎阳气,故肝以阳气为本。元代朱丹溪谓相火:“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生有”,唯此阳气,方能调畅气机,以输津血,唯此阳气方能司其所司,疏泄藏血。说明了肝阳在肝主疏泄中的重要性。肝阳虚证,其主要表现为升发不足,是导致人情绪抑郁的重要病机之一。阳气主动,是温煦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郁证临床上总体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主动性下降等“不动”表现为主,因此阳气不足与郁证发病关系密切,是郁证的基础病机。倘若肝阳充盛,肝木条达,则气贯五行,神机畅达,五脏安和。肝阳亏虚,可导致疏泄失调,气滞不畅,血疲不行,进而导致情志抑郁。《实用内科学》认为肝阳虚即是肝脏的“升发不及”,还认为“升发不及,主要是生理性的肝气、肝阳不足,从而使肝脏机能减退”。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篇说:“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这表明了肝阳在肝主疏泄中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了懈怠忧郁等症状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REF:安忠秋,王海军.浅论肝阳虚是郁证发作的基本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445-3447.) 
肝阳虚证候分析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病若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水不利,腰酸痛,名曰肝虚寒也。”又如《太平圣惠方·卷三》的记载:“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自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疼,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肝阳虚的形成,或为肝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而致,或为情志所伤,或为寒伤肝阳,或它脏阳虚损伤肝阳,或肝阳素虚等。气属阳,阳统乎气,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肝气久虚,必致肝阳虚,如果肝阳受损,温运、推动无力则易导致气滞寒凝血瘀,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系列病变。临床可见面色苍白或青晦,口唇发青,畏寒肢冷,悲郁不乐,女子经行少腹冷痛,出现痛经或崩漏的月经不调症状,男子阳痿,睾丸坠胀,疝气,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弦等症。(REF:贾尚美,周晶,叶品良.肝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06):16+60.)
◆肝阳虚辨证治疗
肝阳虚证治宜温肝散寒、补肾调肝。由于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故温补肝之方剂大多以补肾阳为主。使用频率较高的温补肝肾阳气之药有肉桂、黄芪、鹿角胶、锁阳、羊肝、小茴香、吴茱萸、巴戟天、川椒、肉苁蓉、枸杞子、干姜、附子等。其方有:(1)《景岳全书》中的暖肝煎(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沉香、茯苓)方内当归、枸杞子温补肝脏,肉桂、茴香温经散寒,乌药、沉香温通理气,茯苓通阳;(2)《伤寒杂病论》的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疏肝木之逆,温肝阳之虚,白芍、生姜、大枣和营,配甘草辛甘发散为阳,和之共奏温养肝阳、调和营卫、降冲平逆的作用。(3)还有当归四逆汤、乌头煎、吴茱萸汤、附子汤、天台乌药散等都为补肝阳之常用方。(REF:贾尚美,周晶,叶品良.肝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06):16+60.)
《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治疗肝阳虚证,宜温补肝阳。因肝体阴而用阳,肝阴易损易虚、肝阳易动易亢,故治疗上又应以酸补肝体,辛补肝用,二者兼顾,不可得执。如常用白芍、酸枣仁、枸杞、桑椹子、生地等酸味药补肝之阴血,以合肝欲酸之性。桂枝、吴茱萸、细辛、附子、肉桂、干姜、小茴等辛味药温补肝阳,以顺肝欲散之意。炙甘草、大枣、小麦等甘味药缓肝补气。肝喜条达,肝阳不足往往会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痰凝等症,而且往往容易郁而化热,在表现为肝之功能活动下降的同时又形成虚性亢奋,因而治疗时不可过温其阳,亦不可过清其热,必要时需寒热兼顾,温清并施。李士懋等认为乌梅丸为治肝阳虚相火郁而化热、寒热错杂之方。该方集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于一体,方中桂枝、细辛、蜀椒、附子、干姜温肝阳,乌梅、当归补肝体,人参益肝气,黄连、黄柏清泻内郁之热。肝藏血,主疏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荣木,成其疏泄之用。故不少医家认为肝阳不足之证多于脾胃病相互联系,提出了在补肝阳之余当不忘疏肝健脾的治疗思路。综上所述,肝阳虚的治疗以温补肝阳为原则,注意体用结合,寒热并用,同时补益脾胃以助其生化。(REF:赵崇智.浅论肝阳虚[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6):55-56.)

整理丨菟丝子
图片丨菟丝子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讨论】乌梅丸方义及其临床应用探析汇总!
中医讲的阴常不足肝常有余是什么意思
厥阴乌梅丸证
乌梅丸,用它不必囿于上热下寒
乌梅丸上热下寒证上热形成机理浅析
(学习笔记)乌梅丸临床运用体会 作者:李士懋_经方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