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移情系列】之一I 中间学派的反移情

反移情的来源

最早的治疗师的移情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移情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产生于治疗中的,激活了治疗师内心的过去冲突的,这样的一个反应叫做治疗师的移情,它并没有说是反移情。


第二个是弗洛伊德说没人能够走出自己的情结和阻抗。意思就是规定了治疗师的移情只会妨碍治疗,要坚决的去除掉。


但是弗洛伊德在其他的地方又提到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应该是像一个接收器,去接收信号,这个实际上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一个对治疗有帮助作用的反移情。


治疗师自己的问题导致的一些反应,虽然是在治疗中有这么强烈,但是它叫做治疗师的移情。


早年弗洛伊德定义治疗师的移情并没有提出反移情。指的是治疗师的移情就是需要治疗师做自我体验去完成的。遇到在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哪怕导致治疗师有强烈的反应,它是叫做治疗师的移情,是要回到个人体验中去工作的。


所谓的移情不是广义的移情,是狭义的专指治疗室中。同样的反移情我们也不是在大厅广众之下。你有这个治疗师的视角,但是你也有正常人的反应,而不是把所有的人的反应都当作反移情反应。


所谓移情是在治疗室中发生的,来访者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的这种反应。广义的移情的定义就是人际关系中一切的关系都叫做移情,原词是转移。也就是说你在一切人际关系中全部都是反映着你的爸爸妈妈小时候跟你的这种关系的再现。那么这就是把所有的这种关系移情化,这是一个广义的。


狭义的移情单指在治疗室中发生的,因为移情关系容易在一些关系中发生。比如说在恋爱的关系中。所以它就很容易在专业的,营造的亲密的这种环境中发生,所以心理治疗是一个人工诱发移情环境的氛围。


因此实际上我们指的移情是狭义发生在治疗中的这种移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移情也是这个样子的,就是广义的一切的治疗师反应都叫反移情。 但是如果你要把它完全广义化的话就会闹笑话。

反移情

什么叫反移情呢?由于来访者诱发出来的治疗师的那种反应才叫反移情。

弗洛伊德说的这种反移情,是说治疗师要向信号接收器一样去探测来访者给我们发射的信号,去接受这些信号,这个就是反移情


弗洛伊德虽然没有直接提反移情是不是有帮助,但是他其实隐喻了说如果你做一个信号探测器去接受这个信号的话,那显然你是要能够接收也要反应的那这就是用于治疗中。反移情是要在督导和治疗过程中去工作的。


客体关系和中间派都认为反移情是能够起治疗作用的,而且是在帮助我们起治疗作用的。


反移情在进入精神分析发展史中的一些作用,我们说了广义的定义、狭义的定义。它有阻碍的作用有帮助的作用。


反移情的不同的比喻,比如镜子、白板、容器。我们说作为反移情的这种反映,治疗师应该是一个逐渐缺席的状态,而不是有特别多的存在感,特别多的解释。


治疗室中有哪些东西不是专业的反移情


基于常识人类形成的基本的一些习惯、礼节。它是一个基本常识,比如天气好啊、你好啊、春节愉快啊,这个是常识的。


另外一个是特殊的一些反移情反应,跟男女关系有关的。


比如说我在国外治疗的一个,病人进来以后在我们这儿谈了四十分钟。病人是一个女性,我跟奥地利的一个男性医生我们两个跟她做治疗。


四十分钟结束以后她就出去要求换撤换治疗师。她并没有说撤换我或者是我旁边的奥地利人,她是要撤换男性治疗师。因为她的丈夫是特别壮的一个男性,对她有施暴。然后她进来以后看到两个男性,一个是本国的一个是外国的。显然她产生的特别强烈的要撤换男性的移情反应跟性别角色有关系。

反移情中治疗师的三个功能

镜子



容器




治疗师的功能一 镜子


弗洛伊德提到的治疗师像镜子一样,它能够反射出来访者。就是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镜子是玻璃,我们只看到玻璃镜子中的我们。


六七十年不知道制作工艺是什么的镜子,照出来的人总是走形的,像哈哈镜。现在的镜子都非常好,能够完全地反映出你的真实长相,你的长膘的速度。所以弗洛伊德提出治疗师他应该作为一个镜子


分析师的工作是向来访者反映他所理解的部分,像镜子一样要让来访者照出自己。弗洛伊德自己也认为镜子可能像有点像哈哈镜一样,即便治疗师想向来访者照出来访者自己,但是因为精神分析是用语言进行沟通的,他最后还要做解释。


解释一开始你就不知道这是解释你自己的还是来访者的。所以受训的治疗师可能会非常节制。因为只要一开口你就不知道这是解释你自己的还是来访者了。


镜子它是空无一物的,你是什么样它就照出什么样,这当然是理想化的一个特征。其实镜子只是一个映照功能,它除了映照功能外并没有主动的。


当然在客体关系以后这个态度是有所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弗洛伊德提到的镜子是治疗师早期的功能,后来这个功能又变成白板功能。

与自体心理学镜子的区别


这个镜子和自体心理学的是不一样的。这个是讲治疗师的角色就是反移情。所以他主要是指治疗师的这个角色作为镜子它应该是节制的,他应该是不做评判的,他应该是不表露自己情感的,这是早期镜子功能。


但是自体心理学的镜子的意思是自我形成的这样的一个印象。这个镜子主要指的应该是父母亲。一个人他是通过他人形成自我的。


这里的镜子指的是治疗师的功能。而这个自体心理学的这个镜子主要是指的父母亲。一个人是通过父母亲成为自己的,所以父母亲是什么样的镜子。所以它是重点强调在一个人他的个性。


精神分析的一个技术是节制技术,就是治疗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欲望告诉来访者,至少不是马上告诉。

——弗洛伊德


正确的时间说什么话比你说什么正确的话要重要。你不要觉得你说的话是正确的,只要你话一说出来它就变味儿了。


所以弗洛伊德就发展出精神分析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叫做节制技术。就是治疗师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冲动吞回去,他不应该给建议更不应该表达同情的安慰。

治疗师的功能

白板


白板不太一样,你拿一个黑笔在白板上写东西,你看到的白板上的字迹就是你自己。那么这个就有点投射认同的味道在里面,因为用了克莱因的理论就是治疗师是来访者的投射体。

 

换句话说就是治疗师什么都不是,只是来访者内心中的他。有一句绝对的话就是治疗师告诉来访者我不是你爸爸,我不是你妈妈。这个来访者都知道,但是当他进入到治疗的时候他才不管了,他就认为你就是他的爸爸、他的妈妈。

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复的跟来访者解释你现在在我身上看到的不是我,你现在看到的是你的爸爸,你现在跟我的关系是你跟你妈妈的这种关系,他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用克莱因的话说就是投射。治疗师认同这个过程,然后把这个认同还给了来访者。可能还回去的不是他父母亲做的那个事情,可能你会用语言来呈现投射认同的过程,就有点像拿笔写在白板上。


白板功能和镜子有什么不一样呢?镜子照出来的东西它就是空无一物的。你看到的影子,但是实际上你一走这个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可是白板不一样,你写上去这个东西,你走了以后那个东西还在那个地方。


换句话说有点像反移情,就是来访者他把东西放在了你的身上你还要认同,还要进行反应。有的时候甚至你的认同的话如此之强烈,以至于来访者治疗结束以后,你带着这种认同回去心情会很不好,你甚至会反应。所以实际上治疗师的反移情用白板功能来形容的话实际是个投射认同的一个模式。

治疗师的功能三 容器


恩尼特说在我看来镜子模式的分析师即不能靠近又不能远离来访者而是在那个地方。这个既不能靠近又不能远离这个地方就是反移情中治疗师角色的第三个角色,那就是容器角色。


他基本是像镜子一样完全照出对方,因为完全照出对方就说明经典的精神分析里面治疗师的态度是一个非常节制的态度。他其实像一个机器一样,他是不要有回复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说第二个白板的角色就是过于投射认同,就是你要扮演一个好的客体,因为你完全表达的是一个好的课题。但是恩尼特的意思就是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


作为一个客体我们是由来访者所创造的,就像孩子创造泰迪熊一样,来访者不会因为我们提供的好印象而变好。实际上我们也不能提供任何好东西或者坏东西,我们能提供的东西少之又少。所以来访者对于真实的我们究竟是好是坏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


来访者从我们这儿得到的东西,称为逐渐的撤离。这个就变成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治疗师常常特别自恋,认为我们是能够帮到来访者的,我们是救世主,我们尽量的要去帮他。那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的治疗师只是呆在那个地方。他一开始是镜子后来是白板后来就变成一个容器了,其他不能做什么他可能只是陪伴和接纳。


尽管移情情境让我们看起来有过度的存在感,通过移情进行工作应该能让我们逐渐撤离,而不是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对于治疗关系来讲你跟一个人做经典的精神分析,长年累月地听他讲,一个星期四五次在你这儿,最后可能要有分离反应的不仅仅是这个来访者,对治疗师来说同样的也是的。

来访者他成长了,他要离开,就像孩子要离开父母亲一样。所以他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做逐步撤离的想法。


恩尼特说在我看来移情的修通和解构分析师的形象是一回事。无论分析师是好是坏,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也是需要逐步撤离的。


母亲不是唯一爱我们的人,而是有自己的爱人也被他人所爱,母亲的自恋不是完全依赖于孩子的。更准确的说它的质量是一点一点从孩子身上移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她会撤得越来越远。这也同样的适用于分析师。


心理健康的基础在于我们的内心能够和那些撤离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就会形成温尼科特所描述的孤独的能力的基础。所以我们总是警告中国的母亲要离他的孩子要远一点。


另外一个就是温尼科特也提到原始的母亲的投注是在孩子出生了以后半年之内逐渐撤离的。


有很多来访的原因在于不是来访者没有这个能力,可能他跟父母亲绕来绕去就是要摆脱父母亲的控制。所以他来找治疗师的时候可能就形成这样的一个帮助,就是治疗师也要去帮助她离开父母亲的控制。


治疗师在跟他的关系中也要形成一个她的意象就是他自己。治疗师要作为母亲逐渐的能够撤离就形成一个撤离这样的原型。所以这个才是分析所创造和再创造的。


分析师所占据的空间都被定义为缺席。那么分析师之所以在那儿是为了宣布自己不在,这叫做原初课题。就是我们说婴儿内心中体验到的那种环境不清的一个状态。

被分析者必须先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原初课题了。那不仅仅是一个课题,在我们看来比如说一个课题是一个人掉了自己家里的钥匙,他发现是自己的孩子在玩,这个钥匙还能找到。


但是原初课题是我们永远无法再找到的客体。主体的不幸不是从乳房从嘴边消失的那一天开始的,真正的不幸在于这是一个逐渐的失去,而且是一个永远的失去。



-长按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海音| 精神分析核心理论30讲之一:精神分析心智模型(听课笔记)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怎么办?
邻人疑斧与移情现象
“情感的呼叫转移”—精神分析各学派对移情的认识和发展|一起学习精神分析
你是如何掉进传统精神分析的坑?--小明案例督导《扪心问诊》
精神分析适合中国人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