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河欣赏 | 郁有满:我是在运河边长大的孩子
郁有满

郁有满,1951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进修。1981年1月始从事史志工作,曾援藏修志。参与编辑、撰写过《无锡史志》、《无锡年鉴》等,编著有《无锡帮会志》、《江苏帮会志》、《无锡掌故》(第一作者)、《无锡历史上的今天》(主编)、《无锡地名》(两版)、《郁有满方志年鉴文集》、《吴地藏书家》、《无锡运河志》等,发表史志论文及散文等较丰。

编辑 | 张宁

我是一个从小生长在古运河边上的孩子。

我家门口有一条河,东至游山船浜,转弯经长安桥通北塘运河,转弯处又有一小支流经 北水关、北门吊桥通芋头沿河达黄泥桥、惠农桥;西至小尖桥通西塘运河。早先小尖旁南北向曾有一条小溪,在我六七岁时填没,在旁建造了无锡刀剪厂。查阅历史书,我家门前的河应属于护城河。我从小看到的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两岸杨柳依依、粉墙黛瓦的环境、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

江尖段运河,老照片

现在的江尖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沿河两岸布满了水码头。码头一般是指河岸边装卸货物和上下乘客的地方,而江南的码头,是指河岸居民洗菜、淘米、汰衣服甚至刷马桶的地方。无锡人又将此俗称为“河滩头”。河岸码头形制各异,有可从两头石阶走下去的,也有只从一头石阶走下去的;有将码头伸出河面砌成一大块地坪的,这样可以三面同时蹲许多人;有面对河面的,也有顺着河只有一头侧向河面的,还有拐弯转角伸向河面的;都用条石、块石砌成,岸边都用黄石砌成驳岸。我家门前的码头还用花岗石砌成石栏杆,人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石柱可以拴船。

运河边大码头,老照片

码头上

记得 50 年代我很小的时候,我家像其他家庭一样都是到码头上挑水、拎水到家里大水缸里,放上生矾一打就能吃。60 年代才开始用自来水。门前的生活用码头,大多为公用的,少有是独门独户用的。我从小就在河边帮母亲淘米、洗菜、洗衣服。每逢星期天的上午,码头上还特别挤,有时要排队等候,走了一批又一批。

码头边的棒槌声从早响到晚,记得有一年除夕夜,已近半夜,一般人家早已吃过年夜饭,在家欢乐玩耍。我大哥大嫂除夕夜还由于白天工作忙,很晚才回来。我睡在床上,听那码头上的棒槌声响了很久很久。

河边的码头除了洗刷外,也是船舶停泊之处。河里的船有各种各样,有运输船,也有做小生意的船。常见有卖绍兴腐乳的小乌篷船,老远吆喝的声音就能听到。我的老家在南西漳,有时老家会有亲戚摇船到城里,停在家门口,带些山芋之类给我家,使我们欣喜不已。

旧时长安桥

位于祝栈弄的长安桥小学校门,拆迁前的。由沈均时所摄

无锡是水网地区,以前到处都能见到运河上以船为家的人家。我小学里的一个周姓同学平时住在船上,船舶常年停靠在南尖街上的公所场上华家门口,他家靠船运输为生。后来他父亲到了岸上工作,船舶就成了生活场所。我后来到苏北,在船民协会工作,也上这种船和船民朋友喝茶聊天。

南尖街底是俗称“蒋夹里”的地方,十来户都姓蒋。解放前无锡造船业有“五姓十三家”之称,蒋姓就是其中之一。五姓十三家原较为集中,近代以来逐渐散开。南尖近水域。蒋姓一支从泗堡桥迁来,并与造船业世家徐姓等联姻。凡造船世家,其后裔解放后虽不再从事造船业,但家里总有木匠工具。我的好友蒋津贤家就有,并且还会几手活,离我家不远,另有 一支杨姓兄弟也是从泗堡桥迁来的造船世家,其子女也与我同辈。

旧时大桥、桃枣沿河

旧时大桥、北大街

旧时北大街

旧时北塘大街

在运河里还能经常见到网船和水老鸦。网船上是指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这种船由夫妻俩 加上小孩组成,男的在船头撒网捕鱼,女的在船梢摇船。孩子身上常绑了一个葫芦,以防掉下水。水老鸦就是鱼鹰,学名鸬鹚,乌黑的羽毛,长长的尖嘴,锋利的双爪。有时一个渔民, 有时几个渔民,每人划一 只小划子,10 来只鱼鹰分两排。待渔民脚踏船上木板,发出“梆梆”响声,水老鸦随即潜入水中,追逐鱼儿,不时把鱼衔上来,渔民就从水老鸦嘴里拿出鱼,扔到船舱里。一路捕鱼,在夕阳下远行而去,一幅渔舟唱晚的图景。每逢春天,运河里常见农民罱 河泥,用以积肥。 

以前街上公共厕所都是用船来把积的粪水运走的。船停在码头上,专门用一种木头槽连 通船和厕所,直到装满船为止。

曾经去洗碗、拖地板的聚丰园饭店,就在护城河公所场的斜对面

北水关河的斜对面是老字号聚丰园饭店。60 年代学雷锋的岁月里,学校组织做好事活动, 我那时是队干部,非常活跃,每每下午放学后带着同学到处找单位义务劳动。也不知怎么找到了聚丰园。那店进门就是饭厅,很简陋的长条地板,右边是大厨师烧菜的 地方,有走道通到屋后沿河的码头上,那新鲜的鱼虾就放在河里的笼子里,现买现烧,成为一大特色。我们帮着洗碗、扫地、擦桌子。聚丰园后来因古运河填没、解放西路拓宽才搬迁至胜利门口。

小时候,街上许多孩子四五岁就都下河去游泳,我直到 10多岁才被母亲允许下河,很快自己就学会了游到对岸,接着就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吊船,就是吊在机船后,随船开到很远的地方。最远我一直吊到吴桥,又再吊回来。这是每一个孩子都玩过的游戏。我的游泳耐力在那时就已很不错,可以从家门口游到小尖桥, 经西塘运河游到江尖桥,再到北塘运河,从莲蓉桥附近游到长安桥,绕回家门口,一大圈下来,游得满脸通红。

旧时江尖粮食仓库

粮食仓库新貌

那时,一到夏天,河里就满是孩子,母亲总是叫我们兄弟午睡后才能游泳。游泳完以后做家务事,先把家里地板拖干净,拖把就在河码头上洗。然后又学隔壁儿伴的样,用水桶到河里舀水拎上岸,然后浇在大门口前的场地上,以降热减少暑气。我们常把场地浇得透透的。儿伴们做完此事就可以在此玩飘洋牌、掷弹子等游戏。而我家里还有活干,要把椿凳(宽而长、上面可睡人,过去无锡农村经常能看到)、 竹椅等一一搬到大门前,又把我家为食品厂加工瓜子所需用家什摆到椿凳上,母亲和弟兄们利用晚饭前后可以加工很多瓜子。

夏天的夜晚,整条南尖街上,搁满了铺板和躺椅。我们都要在河边乘凉许久。我的四哥喜欢在路灯下与人下棋。而我则喜欢躺在椿凳上看天上的星星。小时候的夏夜就是在椿凳上看星星度过的,数啊数啊,数到眼花 缭乱。我的母亲则坐在旁边的竹椅上,摇着扇子。只有到一天忙碌下来的此时,才有闲看着我们安睡。河面上晚风习习,吹在身上十分舒服。船家摇橹的伊呀声像是催眠曲。直到很晚很晚,广播里传出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曲,意味着一天的节目结束,母亲才催我们回家去睡。而睡在家里楼上,仍然能听到从窗外传来的农 船的摇橹声。 

原纸业公所

原址,现为吴稚晖故居

到了冬天的夜晚,再没有夏夜的休闲和惬意。常可听得见窗外喊“小心火烛”的声音,也看见和听见住在附近花园里的人挑着馄饨担,拎着汽油灯,一边走一边吆喝的叫卖声。而摇船声是一年到头都能听得到的。但冬天里也仍 有孩子们的乐趣。我们最喜欢在天黑以后“盘夜猫猫”,即捉迷藏。

运河上最热闹的一件事就是“河泛”捉鱼。所谓“河泛”是俗称,就是因变天,河底水翻上来,大多在汛期、黄梅天。到时河底鱼、虾都到河面上来透气。孩子们纷纷出动,有用鱼叉的, 有用渔网的,甚至用淘米箩头捉小虾的。有在河边撩起裤脚管的,也有乘了一条木浴盆当小 船一样划的,这一直可以在河面上自由地划动, 见鱼游到哪就跟踪到哪。 

大桥旁竹场巷

上世纪 60 年代,河边开始种上绿树。没几年,河岸就是绿树一片,那杨柳树的柳叶条垂到河岸边,倒映在河里,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好景色。

我从小就沿着河岸边走,去上学,去帮妈妈买酒、买酱油、买菜。那酱油店在长安桥堍。顺带还代购邮票。有时买不到还要走到大桥下、布行弄口有名的“大来”烟酒店去买。小学里,我们那一带都是长安桥小学的人,最多走到莲蓉桥,俗称“大桥”。小学刚升三年级时,第 一批加入少先队,入队仪式是到积余街小学去参加的,当我戴了新红领巾后,回家的路上十分兴奋,急着三步并作两步,跳过大桥那几十个台阶,想早一点儿告诉父母亲。记得很清楚,那是在10 月。时隔一个月,我父亲就因病去世。剩下我们兄弟七人与寡母去面对时值困难年的最艰难岁月。

旧西门桥

中学里,我沿着北塘大街走到第四中学,有时走北塘沿河,在搭的棚顶(俗称屋檐棚)下走过,那是为了雨雪或伏天搬运货物方便而搭的。尤以大桥下的山货行搬运最为繁忙。搬运工人赤着膊肩扛着麻袋走在高高的跳板上,哼唷哼唷喊着号子,每扛一袋丢一个 约半米长的竹签,以予记账。这些情景都清楚地记得。解放前,这里是无锡商贸最热闹的地方,我生活的那个年代,仍然十分繁荣。特别是从北大街到北塘大街、江阴巷一带,商店鳞次栉比,人川流不息。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北塘大街拆迁才失去昔日的景象。

在中学里,学校组织到惠山去,要步行过跨运河的老吴桥。那吴桥仿上海外白渡桥建造, 为钢木衍架桥,上有钢铁架子,桥上铺有木板。现在这桥的照片已成为珍贵的老照片了,1965年吴桥改造,成为水泥钢筋桥,我们还到那里参加过义务劳动。有一年从吴桥到惠山,正逢发大水,通惠路上全被水淹了,水没到我的膝盖上,我们挽着裤腿才过去。而那路只是黄泥浆路,不像现在的柏油马路。

老吴桥,曾吊船至此

门前的那条河,是在1977年开始被填没的。先是被抽干水,然后利用河床砌成防空洞,再后是填土成马路。没有了河,我们到城里崇安寺去,不必再经长安桥或者小尖桥绕圈子,可以直插到解放西路过去。可是我们这些从小在河边长大的孩子,夏天没有游泳不习惯。我于 1978 年底回城后,仍然约了小时伙伴,步行经南尖街底,过无锡刀剪厂,至小尖桥,从停泊在河畔的大船上跳下运河去游泳。80年代初, 我已30多岁了,依然像小孩一样吊船至吴桥。当往南游至西门桥时,常常看到一些跳水好手从西门桥上往下跳,俗称“插蜡烛”,轻盈似燕,真使人钦羡,他们似乎在比跳水水平的高低。那时运河的水还算清,不但可以游泳,我还拿被单到无锡刀剪厂门口的运河边去汰洗,因为在家汰洗一遍又一遍,要用很多自来水,而到运河去洗,只要用棒槌打打,再拽几下就行,又省水又快。

上世纪 70 年代,解放西路拓宽,河对面原有一排房拆掉,原来护城河的影子一点也找不到了。再后来北大街、北塘大街等改造,老字号逐渐消失,连长安桥、北水关、北门吊桥都没有了。游山船浜造起了红梅市场。高楼林立代替了原有的老式住房,但原汁原味的古运河畔小桥流水的风光已不会再有了。

古运河

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运河水很快就被污染了,发黑发臭,我们这些在运河边上长大的孩子再也亲近不到运河水了。如今,运河虽然得到了整治,但毕竟许多小河填没了,儿时在河里、 岸边嬉戏、玩耍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即使是在大运河里,再也没有人敢在河里游泳,河水还没到干净得能游泳的份上呢。古运河的情趣、 古运河的风物只能在我的记忆里去寻找。

古运河,我魂牵梦绕的母亲河,你养育、滋润了我,我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你就已经失 去了昔日的光彩,我该如何是好呢……


黄埠墩

(投稿:zgyhw123@126.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运河畔三里桥,无锡曾经的米市
江南运河 无锡城区段
邹蓝|苏南运河走着五个省的船 2270
无锡南长街,大运河古道旁的千年老街
永城隋唐大运河酂阳码头考探
江南乡间的符号(18)古运河上最美的节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