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惊蛰,吟诗赋词发幽情
  
 


 

     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的结晶。惊蛰是一年当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伴随着春雷而来。一响惊雷,昆虫苏醒,万物复苏。古时候,文人墨客寄情于自然,写出了很多动人的诗篇。
 
     民间有谚语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于惊蛰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陆游在《春晴泛舟》中云:“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曹彦约在《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诗中曰:“甲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
 
    宋朝文人范成大在《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诗中这样写道:“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惠风全解墨池冻,清昼胜翻云笈签。亲友莫嗔情话少,向来屏息似龟蟾。”
 
     宋代仇远在《惊蛰日雷》中留下这样的诗句:“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流传较广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诗,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那意思是说,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俸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诗因为接地气,抒民情,系民心,感民恩,而广为传诵。一如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们通过文字赋予自然很多意义,同样也在这样的自然中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是惊蛰,雷声是否唤醒了你心中蛰伏已久的情怀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光:“惊蛰”的雷声
惊蛰诗10首:一雷惊蛰始,春风几日闲
追随节气读诗歌——“惊蛰”诗赏析
惊蛰诗话
惊蛰降临,俗语“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什么意思?
后天惊蛰,老话说:“惊蛰不闻雷,遍地添新坟”,是啥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