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五----三十)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五----三十)

(2006-10-22 01:31:19)
五言长城刘长卿

  在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位诗人比较引人注目,他就是在诗坛上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刘长卿,字文房,因当过随州刺史,故人称刘随州。"五言长城"指的是他在五言诗,而且是五言律诗方面功底深厚、成就卓越。
  刘长卿的主要创作活动时间是在天宝末到大历年间,而这一时期正是大唐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点。与此相适应,诗坛上也在酝酿着深刻的变化;盛唐诗歌的那种齐伟壮丽的气魄,已不能真实地体现安史之乱后的时代精神了,文人们身上蓬勃向上的豪气也荡然无存了,而代之以麻木和消沉。因此人们常说,从整个的唐诗发展历程来看,前期是浪漫主义的,后期是现实主义的。(当然这只是泛论)
  而从至德到大历年间,正是这两个时期的过渡。这个时间段存在着两类诗人,一类以元结、顾况为代表,他们不再强调对理想的追求,而是开始着眼于现实人生。这一类诗人在诗歌的内容上发挥着过渡作用。
  另一类则以"大历十才子"代表,他们以平淡简净的风格代替了盛唐诗歌的齐伟壮丽。与前一类相比,他们是在诗歌的艺术上发挥作用的,至于刘长卿则属于这一类诗人。从作品风格来看,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颇有相似之处,以致后世有人曾把他归入十才子之列。不过实际上,刘长卿的成就,正在于他与"大历十才子"的不同之处。
  虽然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一样,都是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的,但他在为人上同"大历十才子"中的一些人有着明显差异:十才子中人多"不能自远权贵",反映到作品上,就是他们的山水诗常用来作为贵族生活的点缀,其中不乏阿谀奉承之作。而刘长卿为人刚直,曾经因此两度罢官;也正由于此,反映到作品,则刘长卿的诗作中对景物的描写常寄托着某种属于自己的感情;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总比无病呻吟要好。
  刘长卿同"大历十才子"皆擅五律,而且都以王维为宗,但是相较之下,一般刘长卿的成就显的比较突出。他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确实有独到之处,能用严格的律诗来写景抒情,而无雕琢修饰的痕迹,达到了凝练自然、造意清新的较高艺术境界;其中的某些名篇,的确能够做到独步中唐。从这一点上讲,"五言长城"并非过誉。
  当然,他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束缚,和"大历十才子"等人有着相似的弱点,那就是由于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较窄,因而影响到创造性的发挥。唐人高仲武曾说刘长卿的诗"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也不无道理。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六)

大历十才子

  安史之乱后,盛唐歌舞生平的景象不在,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而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明显的分化;一方面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华美雅丽、轻酬浅唱的诗风亦发达起来;"大历十才子"等人就是这种诗风在中唐时期的代表。
  "大历十才子"到底包括哪些人,一直是众说纷纭。据唐人的记载,是李端、卢纶、韩翃(hong阳平音)钱起、苗发、崔峒、耿湋(wei阳平音)、吉中孚、司空曙、夏侯审这十个人。
  而从宋至清代,对此都略有增减,除了以上提到过的这十个人外,象刘长卿、朗士元、皇甫曾、皇甫冉、冷朝阳、李家祐、李益、吉顼(xu阴平音)等人。不过由于唐人的记载毕竟去时不远,所以显得较为可信。
  其中李益跟"大历十才子"的诗风颇有不同,特别是他的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曾被人认为是开元以后第一,可与王昌龄、李白比肩。可能由于他与卢纶是中表之亲,交往极深,宋元人多将他与卢纶相提并论,故此才被拉入到十才子之中的。
  诗僧皎然在他《诗式》中提到大历时的诗风时曾道:"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为己有。"的确,"大历十才子"等人的诗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不过总的来说,他们的作品虽然在气格上不及盛唐,但对前辈名家还是有所继承的。
  十才子大都以王维为宗,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歌咏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比如象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等,与王维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格律归整、字句精工是十才子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体裁多用近体格律,很少能见到乐府歌行体。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俯拾皆是,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所以时有惊人之笔。不过有时也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从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
  至于情思缅邈、轻酬浅唱则是十才子诗歌的又一特色。后人一般认为晚唐诗风绮丽,十才子的作品亦多此例,只是还不致纤巧柔弱罢了,与晚唐的香奁(lian阳平音)诗及花间词毕竟还是有所不同。
  十才子作品中虽多游离现实、点缀生平之作,但身处社会动荡的时代,战争的离乱和民间的疾苦不可能不给他带来冲击,所以有时也能偶然在他们作品中得到体现。如卢纶的《逢病军人》、耿湋的《路旁老人》,尤其是韩翃的《寒食》,借古讽今,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
  总之十才子的创作有得有失,要全面的看待,得出客观的评价;其中的有些作品,应该说还是"不失风人之旨"的。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七)

韩愈的"以文为诗"

  韩愈,自退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世人誉为"一代文宗"。但是对于韩愈的诗,却历来是毁誉参半;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就是韩愈的"以文为诗"。
  "以文为诗"主要是指以下这几个方面: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还有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以及不太讲究平仄、音韵等。
  韩愈的诗中,五、七言长篇古诗多叙事,律诗和小诗则侧重写景和记事。他善以古文章法为诗,把古文的谋篇、布局、结构,加之起承转合的气脉,贯彻到诗歌创作里去。他还善于把古文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摹写物状的笔法运用到诗中,或有意把古文句法引入诗中,屏除骈句,力求造成错落之美。另外,韩愈的诗还经常突破诗的一般音节,并用虚字入诗。
  五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二下三,七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四下三,韩愈却有意打破这种常规,努力营造一种别出心裁的反均衡、反圆润的美,打乱原有的节奏感。
  韩愈的以文为诗是对诗歌传统表现手法的一种革新,在矫正中唐以来柔弱浮荡诗风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正因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所以自然也会有不足之处。
  以文为诗,有时侯运用不当,便会削弱诗歌语言的精练和魅力。铺陈过多,会使诗缺少含蓄的诗境和诗情;太多的抽象化议论,也会造成诗歌语言的松散,损害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像《谢自然诗》中长达36句的议论,几乎完全失去了诗歌应有的抒情性和音乐美。至于以文言虚字入诗、虚字押韵,也有不足取的地方。
  总而言之,韩愈的以文为诗,正是有失有得,这是毋庸讳言的,应正确的加以分析和借鉴。
  韩愈的诗在唐代为别派,不过从小李杜等人的古诗中,已能感觉到受韩愈诗影响的痕迹了,如李商隐的七古《韩碑》。不过韩愈诗真正受到重视,则是在宋代。后人对此做过如下的概括: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舜卿)、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为之发端,可谓极盛。
  唐朝诗人在诗坛上建立前所未有的丰功伟绩,这样"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韩愈的以文为诗,开拓了诗体,丰富了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解放,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而这种作法,正合了有志于变革创新的宋代诗人们的需要,成为他们扫除宋初西昆派浮艳诗风的有力武器,为他们确立新的一代诗风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这种诗风后人称之为"散文化"。散文化虽不能完全概括宋代诗歌的全部特点,但是经过了反对西昆之后,散文化成为宋诗的主流,这的确也是事实。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八)

孟郊与贾岛

  孟郊和贾岛都是中唐阶段著名的诗人。二人都同韩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世人一般都将两人划为韩派诗人,尤其是孟郊,时有孟诗韩笔之称。的确,三者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不过他们之间在诗歌风格上也有着不同。
  孟郊和贾岛在诗歌创作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苏轼曾用"郊寒岛瘦"来形容孟、贾在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上的相似特征。所谓的"寒"和"瘦"在这里实际上含义是一致的,因为无论是孟郊还是贾岛,在诗歌的格局上都比较狭小,缺少盛唐诗人乃至同时代韩愈等人的奇丽壮美之气,使人不免有种局促之感;宋人严羽曾把他们的诗讥为"虫吟草间"。而孟、贾又皆喜在诗中绘声绘色的描写穷愁之态,,让人看来颇为贫寒羸弱,加之孟、贾都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作诗雕章琢句,呕心呖血,由此一句"郊寒岛瘦"逐渐成了众人的公识。
  不过孟郊和贾岛的作品中也不全是这类作品,孟郊有《游子吟》这样的温和朴素之作,贾岛也有颇带豪气的诗作《剑客》,而且这类诗在他二人的作品中也并非凤毛麟角,只是比较少罢了。至于孟郊贾岛的不同之处,便不能仅以寒瘦称之了。
  孟郊比贾岛大近三十岁,在中唐的元和年间,孟郊已是享誉诗坛的名宿,而那时的贾岛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后学。从贾岛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孟郊对其影响的很大,对于孟郊的诗,贾岛曾潜心学习,故此贾岛的五言古诗和孟郊的作品颇有相似之处。但是贾岛不光只继承孟郊衣钵,在这基础上也有所创新,他并没有一直跟在孟郊身后亦步亦趋,而是别开生面:不在五言古诗方面与孟郊一争短长,转而主攻五律。
  五律的创作在大历之后,就一直处于低潮;元和时代的大家,几乎均不擅长五律。这主要是因为五律在经王、孟、刘、韦、大历十才子等人的带动下,沿着平淡清空的道路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如果继续朝着这条路走,很难有所突破。孟郊一生很少创作五律,但他的五古所具有的那种幽僻奇险的意境,以及众多格言化的警句,如用在五律领域,则势必会为五律的创作开辟一条新路,而贾岛也正是这么努力的。
  在五律的创作方面,贾岛的确有着卓越的成就,明胡应麟曾称之为"五言独造"。孟郊擅五古,贾岛擅五律,他们的不同点也在于此。世人常为孟郊贾岛孰优孰劣争论不休,其实二者各占胜场,从整个历史上来看也是郊岛并称者居多。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九)

韦应物、柳宗元

  韦应物和柳宗元并不是一代人,韦比柳要大三十余岁;韦应物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大历末至贞元前期,柳宗元则主要是在贞元末到元和中期。而若论中唐时期诗以清远著称的,则"韦、柳"推为名家。
  诗史上论及这一派传承,必举以"陶(陶渊明)、王(王维)、韦、柳并称;但韦应物境遇顺遂而安和,柳宗元仕途坎坷而抑郁,因此两人的诗风也有不同的地方。
  除了这个缘故外,因柳宗元所处的时期正好是元和诗风振起,元(元稹)、白(白居易)、韩(韩愈)诸大家推尊李杜,大而扬之,欲转大历年间风气,唐诗至此又是一变,诗坛重盛;所以诗史上把刘宋之元嘉、李唐之元和、赵宋之元祐说成是三个诗风剧变时期。
  柳宗元处于这一时期,虽然他尚属盛唐遗脉,与元、白、韩、孟等人有所不同,然而也不能不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其近体诗与元白一派略似,而作为其主要诗体的五言古诗,虽承袭陶潜、王、孟一路,但亦受到韩愈、孟郊的影响,况且两派的共同渊源本都是谢灵运、杜甫。而这样的话,他的风格就必然会表现出和韦应物同中有异的特点。
  总体上来说,论体格:韦诗自然,若不经意;柳诗构思精严,颇见锻炼之功。论风神:韦诗平和淡雅,以闲婉胜,柳诗则峻洁,以清峭胜。
  韦诗之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大历诗风清淡而渐弱之后,专从陶潜"冲和"一路发展,清谈而不失浑成。柳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元和雄厚而涉于险怪之际,取其精华,专从陶潜"峻洁"一路出发,并兼容谢灵运、杜甫,笔法于刻炼中更见清谈。
  韦柳之所以并称,是因为中唐时期,二者为陶潜、王、孟一派诗风最杰出的继承人;在清淡一派中,韦应物是正格的最后一个高峰,而柳宗元则是变调的第一个代表。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三十)

柳禹锡的诗歌特色

  柳禹锡是唐代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上,他的诗既不像韩愈的奇崛,也不像白居易的平易,而能独树一帜,自成风格。柳禹锡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主要有三类: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怀古诗,均用律绝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至于他学习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则活波清新,自然流转,尽洗文人习气。
  从他各类诗歌创作的总体上看,柳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越见识,对于社会政治观察敏锐。他写诗注重立意、选材构思,以及塑造形象,多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世人评"柳禹锡诗以意为主"。
  他的很多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表达统一的愿望;或者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阿的精神面貌;立意深刻。加之由于较多采用怀古、咏物等形式,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等手段,借此言彼,寓实于虚,融情于景,故又显得精炼含蓄。如名篇《乌衣巷》。像柳禹锡的这类怀古诗,选取的往往只是一角一隅的景物和细节,但却小中见大,含意丰富,具有一种蕴藉之美。
  柳禹锡的政治讽刺诗,除了辛辣犀利外,也上述兼有这些特点,如脍炙人口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象这类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语带讽刺,曲折写来,更觉诗意隽永。宋代苏辙曾说柳禹锡的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也说刘诗"深于影刺",都是指的这些特点。而柳禹锡的"深于影刺",也体现在他的咏物诗上:如《白鹰》、《聚蚊谣》、《百舌吟》等诗,锋芒锐利,有着很强的斗争性,不过由于采用寓托的手法,又显得含意深远。
  柳禹锡还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因此他的诗常融形象与哲理于一炉;在许多生动的诗歌形象中,经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闪烁着哲学家的思想火花。刘诗中多见饱含哲理的诗句,虽非有意的论述哲学思想,但见解精辟,给人以启迪。例《金陵怀古》、《浪淘沙词九首》中的第九首等作品中的诗句,借助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把深微的哲理以诗化;这些名言佳句,点缀在诗中,使他的诗既有审美价值,又富有哲学思想。
  明朝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刘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又说:"运用似无过人之处,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这些个特点,在柳禹锡的民歌体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这些诗保存了清新开朗的民间情调,采撷朴素生动的民间口语,运用俚歌俗调的形式,绘真景、抒真情,具有浓厚的天然风韵--"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之二)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16~30)
【背诵签到】——第二十天
第六章 韩愈与韩孟诗派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孟郊
聊一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中的孟郊和贾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