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用图书抚平孩子的忧伤——评《我的小小忧伤》
【读书】:用图书抚平孩子的忧伤——评《我的小小忧伤》


用图书抚平孩子的忧伤

王林

【导读:正如鲁迅所说,一个孩子失去玩具后的哭泣,和金融家破产后的哭泣是一样的。】

 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其实大人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中有时也会充满着各种负面情绪——无奈、挫折、沮丧、不安、气愤,甚至痛苦。孩子心中的忧虑实实在在的存在,和孩子的年龄无关,也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来衡量。正如鲁迅所说,一个孩子失去玩具后的哭泣,和金融家破产后的哭泣是一样的。

 孩子的忧虑大人有时能体会到,有时却体会不到;有时孩子愿意给父母说,有时哪怕是对父母却也不愿意倾述。大人们有没有觉察到,我们有时很难抵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哪怕是最温柔的语言交流。

 借助童书吧——童书或许能成为我们大人划向童心世界的一叶扁舟。

 这套名为“我的小小忧伤”的图画书,直面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许多问题,面临的许多困惑,以讲故事的方式抚平孩子的小小忧伤。例如,父母离异、宠物死亡、缺少朋友、被同学嘲笑、家人生病。

 阅读不能解决孩子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它不会让父母重归于好,也不能让小狗起死回生,更不能让妈妈摆脱病魔。可是,阅读能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让孩子不会沉溺在自己的忧伤中,借助阅读走出焦虑和忧伤。

 童书对孩子心灵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孩子要比成人更容易进入书中。不论是童话故事还是生活故事,作为小读者的孩子,都喜欢把自己投射在角色上,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某一个角色,和他们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也从角色身上学习处理情绪和矛盾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童书都能解决孩子内心的冲突,还要看这个故事讲得是否让孩子感兴趣,讲得是否让孩子听得懂,讲得是否让孩子能领会。这是优秀儿童文学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却并不容易做到。

 “我的小小忧伤”正是这样的优秀童书。在《我有两个家》中,详细叙述了“我”经历爸爸妈妈离婚的过程。从爸爸搬出家,到爸爸组成新家庭,都是以“我”的眼光观察到的成人世界。孩子没有埋怨,只是默默地拉着自己的红色旅行箱穿梭于两个家之间。在这个高离婚率的时代,孩子有时并不太介意爸爸妈妈的分手,他们在意的是爸爸妈妈分手后还爱我吗?书的结尾,爸爸和妈妈都给“我”他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向孩子表明了爱,孩子的内心也就有了爱的安全感。该系列的其他几本书也像《我有两个家》一样,不回避孩子的生活难题,在故事开始就把孩子推到困难面前,以“我”的第一人称直接表达最真切的感受。书中提供的解决办法并不巧妙、也不戏剧化,但却是大多数孩子都需要掌握的办法——让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一切。

“图书治疗”在国外运用于孩子的临床治疗中,不少的儿童医院也都开辟有专门的“图书治疗室”,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讲故事,达到治疗心理疾患的作用。我无法肯定图书治疗的具体效果,也不想用弗洛伊德、荣格的理论来进行艰深的理论阐释。但是,阅读有时就是“良药”,并能像药一样发挥效用,至少可以让孩子从书中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孩子在看书时的哭泣或欢笑,都是他们心灵的安慰剂。

试一试,用图书抚平孩子小小的,其实也是大大的忧伤。


我的小小忧伤

《北京晚报》

“送给孩子一本好书,就是给孩子很多很多爱。是为了告诉孩子一些生活中很难讲清楚的东西,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成长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和分享各种情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成长中的小小忧伤。”《我的小小忧伤》系列图书的文字作者艾瑞克·爱格雷贝特是儿童心理专家、医学博士,他将自己的儿时体验结合其他孩子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富同理心的故事。

人们常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孩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特别是进入小学,生活领域逐渐由家庭扩展到学校,遭遇到的情绪问题也愈趋复杂:和好朋友吵架,所以害怕上学;看到父母争执,就猜想是自己的错……世界对孩子来说太大太复杂,他会感到自己力量的渺小,引起各种各样难以言说的情绪反应。这个时候成人应该怎么做呢?“成人应该帮助孩子察觉 、认知并接纳自 己的情绪,然而实际上很多大人都没有能力认清困扰自己的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在《爸爸总是不在》这本书里,因为父亲工作繁忙,缺席了孩子的生日宴会,孩子感到非常失望,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愤怒,对父亲发脾气说:“我讨厌你的工作,我讨厌你!你总是不来接我,你不能像别的爸爸那样在家陪我,总是不听我说话!”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愤怒的内在的根源,就会指责孩子没有礼貌。书中的父亲也是呆子,一副迷惑不知如何回应的样子。

但是书中塑造了一个智慧的母亲,用富有同理心的话和孩子交流:“爸爸是爱你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当面说这句话,他会试着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爱。”故事的结尾是爸爸让孩子和他一起去修自行车,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所以,我们要透过行为的表象来认识内在的情绪。在孩子对父母发脾气的行为之下,实际上是他们无法表达的伤心和失望。成年人有责任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真正的情绪,同时接纳自己的感受。比如《在妈妈生病了》这个故事里,孩子因为妈妈不能陪伴自己而难过。一个缺乏同理心的母亲也许会指责孩子:“妈妈都生病了,你还那么不懂事?自己玩去吧。”而书中示范了极富同理心的表达方式:“你一定很伤心,很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总是身体不好,你有理由生妈妈的病的气,我也很生气。”家长能够认同孩子的各种情绪,接纳生活的不完美,反而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

《我的小小忧伤》有好几本书都涉及到“失与得”。丧恸是人生中跳跃性成长的一个环节,如何处理孩童的丧恸,也一样需要接纳与同情。比如《我的狗狗死了》全书没有一句话,只有简单的画面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失去宠物小狗之后,在父母的陪伴下埋葬小狗,给小狗献花。冬去春来,孩子逐渐平复了悲伤。

坟墓上开出了一朵小花。这是生命的转化,也是生命的成长。需要成人完全的接纳,孩子才能完成从“悲伤不舍”到“最终放下”整个心理过程。生命的消失是不可挽回的,妥善处理情感,能学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时光的珍惜。如果大人认为:“小狗死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再给你买一个不就得了吗?”这种不能和孩子同理的言行实际上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可能是孩子一辈子无法愈合的创伤。

有时候丧失并不是失去,有可能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比如在《我有两个家》里,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矛盾,他不能确定父母是不是还爱他?逐渐,他接纳了自己有两个不同的家,爸爸妈妈依然还是爱他。而《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讲述了一个很容易被成人忽视的话题:你很重视的朋友却不珍惜你。失去朋友的小姑娘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演变为生理疾病,不想吃饭、肚子疼、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如果成人不能认同孩子的情绪反应,认为他小题大做,就有可能造成双重创伤。该如何解决呢?书中给出了一种自然的发展结果:认识了其他的朋友,一段好的感情取代了坏的感情。这种失去并不是完全的丧失,因为唯有失去才有时间和空间接纳真正在乎你、关心你的朋友。

《我的小小忧伤》可以称之为是“治疗性的故事”,每一本书都完整展现了一个孩子、一个阶段的情绪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孩子在极有代入感的故事里,通过认同故事中的人物,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壮大内心的力量,而不是直接听大人的说教。也能够帮助内心粗糙的成人认识到小孩子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能够更好地体察他人的情绪,让我们也变成温柔而坚定的人。


《我的小小忧伤》读后感

容彬

《我的小小忧伤》讲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生活领域逐渐由家庭扩展到学校,遭遇到的情绪问题也愈趋复杂。因为和好朋友吵架,所以害怕上学;看到父母争执,就猜想一定是自己的错!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若缺乏适当沟通,孩子的心灵和情绪很容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本系列作者将小孩可能遭遇的大小烦恼转化为动人的故事,以贴近儿童的语言,带领他们面对情绪上的挫折感。从生活中常见的困扰开始,包括对外表的自卑、和朋友吵架等,渐渐扩展到亲子关系的讨论:当父母让孩子的期待落空,或是大人吵架、离婚时,孩子该怎么办。就像每个家庭必备的医疗保健箱,《我的小小忧伤》系列图书,共8册,是孩子的情绪保健读本,细心看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小小忧伤。

人们总喜欢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童年,其实作为“过来人”的我们都知道,孩子的世界里绝不仅仅是阳光、欢笑,也会夹杂不少忧愁和烦恼。就像这套绘本里的小故事:跟好朋友闹翻了不想去上学,因为脑门太大眼睛太小这类“缺陷”被同学嘲笑,看着爸妈吵架既难过又害怕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为了家里死去的小猫小狗连续好几天都眼泪汪汪……回想自己的童年,的确有很多类似的经历,还隐隐能够记起来当时的迷茫、无助、伤心。小时候跟大人们提起这些烦心事儿,盼着能得到开解和安慰,等来的却往往是?过几天就好了”、“这点小事算什么呀”之类的敷衍,只好在失落当中慢慢等待“坏心情”自己过去,我想很多人都过相同的感受吧。

所以,读《小小忧伤》颇有共鸣。作者和绘者保持着成年人难得的细腻善感,捕捉到孩子们世界里的“小小忧伤”。透过他们简洁温暖的图画和文字,我看到孩子遇到的烦恼苦闷,波动纠结,以及在亲人、朋友的陪伴下慢慢走出忧伤的过程。这其中传递的理念最能打动我:孩子遇到的烦恼,在成年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提,但那确确实实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感到了忧愁。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父母温柔耐心的开解,帮助孩子抚?情绪创伤,让他们渐渐学会处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活。虽然我自己还没有为人父母,但看过故事和书后的教育专家导读之后,有了“原来好父母应该这样当”的领悟,也算是受教了。


【内容简介】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生活领域逐渐由家庭扩展到学校,遭遇到的情绪问题也愈趋复杂。因为和好朋友吵架,所以害怕上学;看到父母争执,就猜想一定是自己的错!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若缺乏适当沟通,孩子的心灵和情绪很容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本系列作者将小孩可能遭遇的大小烦恼转化为动人的故事,以贴近儿童的语言,带领他们面对情绪上的挫折感。从生活中常见的困扰开始,包括对外表的自卑、和朋友吵架等,渐渐扩展到亲子关系的讨论:当父母让孩子的期待落空,或是大人吵架、离婚时,孩子该怎么办。就像每个家庭必备的医疗保健箱,《我的小小忧伤》系列图书,共8册,是孩子的情绪保健读本,细心看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小小忧伤。主题包括:自我发展、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生命议题等。

《爸爸总是不在!》:爸爸总是忙,想和他说句话真难啊!小孩子发出对父爱向往的呐喊!爸爸你该怎么做?

《妈妈生病了》:妈妈总生病,我们家一点儿也不好!倾听孩子内心的失落,用爱抚平小小忧伤!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和好朋友吵架了,我以后还会快乐吗?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超出家长的想象!

《这不公平!》:在学校被同学嘲笑的日子真不好过,太可气了!这是孩子一个不能对家长说的小秘密!

《其实不是我的错》:爸爸妈妈又吵架了,是因为我不乖吗?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争吵的受害者!

《我有两个家》: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但如果有父母的爱陪在身边,孩子的心就不再孤单!

《我的狗狗死了》:孩子养的宠物死了,伤心欲绝。如何帮孩子面对死亡带来的伤痛,家长们,知道该怎么做吗?

《奇怪的尼农》:每个孩子都喜欢交到朋友,不喜欢孤零零。如何才能不变成小“独行侠”?答案其实很简单!

【作者简介】

艾瑞克·爱格雷贝特是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医学博士,他将自己的儿时体验与其他孩子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真实且富同理心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成长中的各种情绪挫折,快乐、健康地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宝宝阅读指导达人必须要知道三点
如何唤醒孩子主动阅读的内驱力?
美国妈妈选绘本的9条秘笈
这5本童书读了很多遍,却还是意犹未尽 | 会员推荐童书5
经典的,就一定是适合的吗?5大选书主线让孩子分分钟爱上阅读
父母性格出现短板 会危及孩子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