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陈大伟: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二)

六、跳出“井口”

   我们再接着说说“议课”。“议课”我以为就是要逃出自己的局限。比如,“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是不是青蛙的经验?应该说是的。青蛙应该怎么做才能改造这个经验呢?它需要挑出井口。这样就带来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青蛙要想到跳出井口?主要是因为来了一只告诉它天大得很的小鸟。也就是说这只“小鸟”的出现是青蛙转变的主要诱因。“小鸟”意味着不同于青蛙经验的信息提供者。

   同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和专业成长中也需要这样的“一只小鸟”,当我上了一节课感觉很好的时候,有人说“我感觉有点问题”,说这个话的是就是“小鸟”,“小鸟”可以到哪里去找?第一,书本。一读书就会发现别人与自己想得不一样的地方;第二,身边所有持不同意见的人,甚至包括学生。

   这里我还想说,一只天天坐在井里的青蛙,它能保证自己关于天空的看法是正确的吗?就好比我有时候问某老师这节课你为什么这样上?他说“我天天都这样上的”。天天都这样上就一定合理吗?“大家都这样教的”——大家都这样,你就没有怀疑过吗?

   刚才我们讲,“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经验是重要的,但是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可能是错误的。在这里我们要说,反思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不同于原有经验的新信息刺激;第二,当新信息来了以后,不能自我封闭。

   2006年我在贵州听《坐井观天》,听得我满头大汗,我问自己是不是青蛙?你们是不是青蛙?结论是大家都是青蛙。为什么呢?假如一直青蛙在井里,一只小鸟说天大得很呢,你跳出来看一看吧!青蛙奋力往外一跳,结果外边是一口大井,再跳,一口更大的井在等着它。为什么你跳不出去呢?因为你跳到某个时候是要死的。再说就连一杯茶水你都没有认识清楚,何况这个世界?所以我们都是青蛙。

   最终是跳不去的,你跳不跳?大家都会说我们要跳!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人。人的全部悲剧在于跳不出。人的伟大、尊严和高贵的地方是我知道我跳不出,但是人不屈服,我还要跳。

七、观课议课的成效

   那么教学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呢?“观课议课”是怎么样发展教师的?我以为,每位老师的上课都是一种基于原有经验的教学。我们来看一看教学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总是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和假设进行教学的。比如对于“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我可能有这样的理解:“悟一篇文章有悟理和悟情的不同侧重和选择”,“如果需要悟理,默读的效果可能比朗读的效果好;而如果需要悟情,朗读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心中装着这样的假设,我们开始教学设计,这时又可能产生新的教育假设:“这篇文章的目标最好是让学生悟理、明理,悟理的目标比悟情的目标更合理。”两个假设结合,我们就可能设计默读的教学方式。走进教室,我可能请学生将书本翻到5至8自然段——这是对学习内容的要求;请大家默读——这是学习方法的建议;边读边思考——这是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将思考的内容写在书页上——这是学习方法的具体建议;等一会儿在全班交流——这是学习检查方式的明确。这就是老师教的行为,在这样的行为下,学生采取默读、思考、勾画的学习行为,最后可能产生一个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动了脑子,想了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教学的过程就是这样。

   “观课议课”反过来可以从学习效果入手,比如说我们会发现,老师抽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却找不到答案。这是什么?学习效果。那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学生找不到呢?原来要好答案是要思考的——而思考的读书方式最好是默读,这种情况下你安排“朗读”就不合适了。这是你就要思考了:你为什么没有设计阅读呢?是不是课堂上只需要书声琅琅呢?所以,在“观课议课”的过程里我们就应该不断地追问这样的问题。我们这里是从最够的效果入手一直追踪到他是怎么想的,我们的教学设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当一个老师有了“不同的阅读目的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认识以后,他开始新的备课、上课,最终产生新的效果。这就是“观课议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在这里有一个词比较重要,就是“教育假设”,这也是我最近在研究的一个概念。我以为随时对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提问,能够清晰表述教育假设的老师是对教育有过思考、对教育有过研究的老师。这样的老师的负责任的老师,什么意思?比如说我问某位老师:“今天这节课你为什么要这么上?”如果他说我们一直都这样上——这是凭借经验教学的老师;如果他说翻过教参,读过别人的教案——这是从书本中教学的老师。而我们渴望看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他会说这节课我研究过,这样教是可能有怎样的效果,那样教是怎样的效果,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方法想获得什么样的效果。这是预先对教学有过认真思考,进行过独立研究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最负责的老师。第二种是一个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带进课堂并能成功实施的人,是很水平的老师。第三种,如果一个老师在教之前就想着今天要把课堂当成实验室,准备在课堂教学当中研究、观察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坚持这样上课的老师是研究性的老师。

八、做有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

   下面我们说说怎么有效地做教研,其实就是怎么有效地做课堂主题研究。教研缺乏主题,缺乏准备,是我认为这是教研活动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改变的方式是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之前有一个教研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观课议课”的主题。

   那这个主题怎么来?我认为第一个来源就是从教学问题和困难中提出主题,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你让我变得如此的无奈》,博主在抱怨学生不听自己的话,把自己的讲课当成了耳边风。我后来在下面留言:学生把我们的话当成耳边风,是一种教育现象和事实。现在我们能不能转变一种提问方式:将“你为什么将我的话当成耳边风”改成“我讲的话他为什么要当成耳边风”。

   第一种提问方式指向的对象都是学生:都是你不好,我没有问题的。这种潜台词是渴望遇到听自己话的学生,进一步讲就是渴望遇到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我以为如果一个老师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个非常难:那些听话,天天给你抱本子的学生稍微难一点儿的题目讲两遍、三遍他都不懂;聪明的学生教得很容易,但是你得小心谨慎,一不小心他就跟你说“老师,这个地方你讲错了”,弄得你很没面子,考上大学他从不说是你的功劳,他认为是“爹妈把我生得聪明,如果有个更好的老师,我本来可以考个更好的大学。”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又听话、又尊重我们的聪明的学生,但遗憾马上又来了:太可惜了,不够组成一个班。所以这样的心态只会让我们的情绪越来越低落,觉得命运越来越不好。

   现在改变一种提问:“我讲的话他为什么要当成耳边风?”——不怪学生,从自我的角度找原因:我能不能把内容变一变让学生愿意听呢?这是教学内容的改造;第二,我能不能转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参与呢?这是改变教学方式,就是在这个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你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两种提问,两种效果。

后来我给那位老师说,我们要学会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什么东西不能改变?第一,这个学校你短时间调不走;第二,学生既然已经分在你班上了,你不能将他们赶出去;孩子的爹妈不能改变。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只有自己有水平有能力了,就会和学生关系更协调,和家长关系更协调,实际上你的生活就协调了。

   我们刚才讲了第一个问题:从困难之中提问题;第二个是从教育创造和超越之中提出主题。比如有一次我在一次培训会议上,有一位老师要执教《中国农业分布》,我就问他:你让我们研究这节课,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他说,我最近在研究思维导图,我想把成果在地理教育中用一用。这是什么?教学有了创造,教学有了超越,愿意邀请大家一起来研究。

   “观课议课”的主题怎么描述呢?建议用操作性的方式比较好。西安交大附小的一位老师上《落花生》,他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文意”,我建议他能改成“如何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体会文意?”这样这节课的内容就可以这样分解:第一,这节课的重点字词有哪些,这是教学内容的把握?第二,重点字词如何抓,这是备课方法的研究。第三,抓住了重点字词后如何用,这是教学方法的研究。这样就有了可以具体研究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建议的。我们认为,凡是认识问题,你读读书,听听专家报告就解决了;但是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用课堂上的观课议课来研究。

   再谈谈主题协商。我在上海金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做“观课议课”,我找了几位观课老师:“大家来研究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这个学校的老师太好了,他们听一节课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是说我预先有一个想法,我走进教室是想研究一个问题。但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问题,走进教研活动当中只有40分钟怎么办?这就协商。比如说我们这次就解决一个问题,而其他的问题以后再解决,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讨论集中焦点。

有了主题,我们还需要分解,比如说我们在绵竹搞观课议课活动时,找了4位观课老师,连我一共5人。为什么只找5个人呢?因为人太多了,责任分散;还有一点,人多了,发言不充分,这样交流就不充分。现在我们4位老师,40分钟,这样人人都要发言,你还可以针对问题深入研究,把你的东西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这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变得深入。第三点,也是为了减轻老师的负担。确定主题后,主题的,分解方向为:(1)“围绕特定主题在课前对教材进行研究,重点研究‘诗中蕴涵了哪些情感?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是什么?可以落实在哪些文字和段落上?’”这是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研究;(2)“在课中观察和研究特定目标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观察研究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安排了哪些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表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对教法的观察和研究。(3)“观察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体会诗情的过程、状态和收获”则是对学法和学习效果的观察和研究。

   议课时,首先请上课老师说:你读到的感情是什么,你确立的感情目标是什么?你确立的重点字词是什么?等他说完后就请其他老师说说:你读到的感情是什么?你又觉得哪些文字比较重要?讨论完毕之后,然后我们再讨论第二个问题,上课老师,你预计了什么上课方法?你又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再问其他老师:如果你来教,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第三个我们再讨论:上课老师你预计什么效果?上完课你达到自己的效果了吗?而其他老师你们是看到学生怎么学习的?他们的学习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观课议课”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大家注意:我们没有一句评价这个课程的话,我们有的仅仅是利用这节课讨论了现代诗歌如何教。这就是评课和议课的区别。评课过去只是指向这节课,议课却是指向我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九、理解上课教师

   观课议课提倡充分理解,要特别注意理解上课老师。上一次孙明霞老师在这里也上过课,后来我在网上发现争论很多,其实这里就涉及理解上课老师做的不够的地方。

   为什么要理解啊?假如我们今天交流结束,你走出校门时碰到一个果农,很热情地邀请你来品尝——这个人你不认识,你会不会吃他的葡萄?大多数人是不吃的。故事的结果是果农请了三个人吃葡萄,但是大家都摇摇头拒绝了。于是就有好事者问:你们为什么不吃啊?第一个人想的是:要请我吃葡萄是不是想知道我的身份啊?想请我办事情啊?算了,不干。第二个人想的是,这个人比较笨,不教他,不吃。第三个人想的是:几个葡萄就要打我的主意啊,不干。

   那你知道果农是怎么想的吗?——今年葡萄大丰收,心里好高兴啊,我要请大家分享我的成功、我的快乐!

我现在想问:要是你知道别人是这个心思,你还吃不吃他的葡萄?肯定吃。那我们怎么从别人摇头变成点头?明白别人的动机。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把“果农”当成上课的老师,“葡萄”就是她拿出来的课,我想问你:你懂别人的追求吗?当你不懂别人的追求时,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别人。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视角去批评别人,就把别人弄得十分难受。现在我们提供一种积极问题的方法,就是在课前就让上课老师说清楚:我请你吃葡萄是怎么想的。

   那可以说什么呢?

   第一是可以介绍自己的教学背景和发展,增进观课教师对执教者的理解。

   第二是鼓励支持教学创新,我曾经上了一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我搞有效教学研究,我认为有效教学是干什么?他不是重复别人已经知道的事,而是去思考和研究不知道而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在上课前是假定同学们知道这个童话的,不知道是怎么理解“幸福”——当小女孩擦亮最后一根火柴的时候,她看到了她的老奶奶,并且很幸福的到她身边去了。当第二天人们发现小女孩已经死了,但是脸上红红的,人们不知道她曾经很幸福。”我的思考是,安徒生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他不忍心看到这么一个美好的女孩儿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夜晚死去,所以就安排地让她死得幸福。这就相当于在地震当中的死难者,我们悼念石会说“一路走好!”这种临终关怀是共同的。

   我教小学语文的技巧肯定不如小学语文教师,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样教学生的确不好理解。评课了,下面的教研组长也先告诉你,你的课怎么怎么好,但是真正的落脚点在后面:这里还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当时,我的脸皮早就厚了“你说我还有问题,说明我还嫩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认识到我们的公开课是如何被“逼良为娼”的。本来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是没有经过打磨的、原生态的课;但是当下面看课的人用挑剔的目光去要求你,这里怎么上,那里怎么上——就像对一个素面朝天的村姑说,你的眉毛没有画好,你的衣服应该怎么穿,你应该怎么笑,结果就逼着这个村姑先去预演一番,然后学着怎么去讨笑,学着怎么涂脂抹粉,于是一个村姑就成了“娼妇”。我自己当时就在想:我今后是“从良”还是“从娼”?(笑声)最后的结论:还是要“从良”,但是一个有条件,允许我先说。在我说的时候请把你的想法先放下,先理解我,然后根据我的设想来讨论我的课;而不是根据你们的设想来要求我怎么上。我想这是更有利于鼓励教学创新的,也可以让上课教师少一些风险的。

   第三个是通过“观课议课”说明,让活动更有针对性。为什么非要等到搞教研活动的时候才去“观课议课”呢?你可以让同事来观察某些特殊学生,某些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时机。

九、议课的目标和方法

   “观课议课”的目标一是发现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获得和改进教学经验。二是在议课当中开拓创新的空间,比如我给你一个鸡蛋,你会觉得有什么用途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食用,这就相当于一个老师把一节课用“煮鸡蛋”的方式呈现出来。现在我们讨论他的课,除了研究“煮鸡蛋”怎么煮才更有营养,但更重要的是思考:除了“煮鸡蛋”,还可不可以“煎鸡蛋”、“炒鸡蛋”?这就是拓展教学空间,为教学创造奠定基础。那你能说“煮鸡蛋”一定比“煎鸡蛋”好吗?恐怕不能,煮鸡蛋有煮鸡蛋的用途,煎鸡蛋有煎鸡蛋的好处。所以,议课和磨课有什么区别?磨课是多种求一,议课是一中求多,奠定教学创造的基础。

我再简要地说一说议课的方法和态度。第一,用问号引起,从倾听开始。我还是想用个例子:2005年10月,我到成都的一所学校参加科研课题的开题论证。我9点钟到校,会议时间是10点,我就找到校长:能不能让我听一节课?他说,对不起,已经过了上课时间了。我说没关系,只要你推开教室门,哪怕我就听十分钟也高兴。于是我听到了一节纯天然、原生态的课。现在反思这种方式不够尊重教师,但从这件事中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评课存在的问题。

   教学任务是复习名言名句,因为快要期中考试了,肯定要默写的,他就说:“下面我们就找一个肯定要写错的同学来写”,结果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某某某”——这个同学就坐在我旁边,我看他脸色十分难看、十分不情愿,但是没办法,上去硬着头皮写。上去以后,有两处写错了。老师怎么评价——“果然写错了!”

   各位:你要是学校的一个领导,你怎么和这个老师做交流?告诉大家,我过去就会跟他讲,“你怎么能这么教啊?学生人家是有面子的”,然后我告诉他应该怎么教。

   现在请大家在我说的句子后面加标点符号。加得最多的标点符号是什么?是句号。“你这样教不好”,句号;“你伤害了学生自尊”,句号;“你应该这样教”,还是句号。从评课要议课有一个简单的改变,就是请你在用句号之前,先尝试着用问号。为什么要先有问号?第一,我必须承认我未必了解别人——我既然不了解,我怎么能轻易判断别人呢?第二,就算我了解别人,我的意见不一定正确。第三,就算我的意见正确,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未必只有一条:我正确,人家也正确。

   我是怎么和这位老师用问号的呢?我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选写错的同学去写?”他说:“这个同学的语文成绩很不好,但是最恼火的是他不认帐,我讲了很多次他都不听,我就想利用这一次期中考试我要用全班的声音提醒他:你的成绩不好,你要努力。”当大家听到他这样说时有什么想法啊?我突然觉得这个老师是要表扬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老师在学生学得不好的时候,他是什么态度啊?无所谓!这位老师看见学生学得不好,他在想办法让他改变。

   然后我问他:“你知道那位学生下来之后干了什么吗.?”他说我不知道。我就告诉他,他下来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趴在桌上并弄出了响声——这个“响声”说明他很愤怒;接着他开始用手转笔,并且转得飞快,我把笔的转动看成是心脏的跳动。心脏剧烈跳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感到自己无比的丢脸。我们的同学真好,因为即使自己如此的愤怒,他都知道要维护老师的尊严。两三分钟后,他终于停止了转笔,但是你再让他读书,他仅是嘴巴在张合,却没有声音了,同时他的目光变得散乱了。这时我再问那位老师:这个效果是不是你所期望的?我仍然不说你的行为不好。现在我们只是从结果来看,你想让学生学得好,我也想让学生学得好,那我们来发现问题。

这样一比较,大家就知道评课和议课的区别了。评课是句号居多,议课是面对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进行讨论。

   议课的方法是什么?平等交流,最常用的话语就是“假如你来教……”。你说我有问题我承认,但你要说一说“假如你来教,你怎么办”。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你不是来批评我的,你也是建设者;二、改变了议课的关系。过去评课所有人都将意见集中在执教者身上,而执教者只能被动承受,很多时候还无限委屈。我现在变一变,没有执教者和评判者的区分,所有的人都围绕预先确立的“观课议课”主题,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相互讨论,这就形成了真正的成长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这受教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的一幅图。

   然后说一说“观课议课”的道德修炼。很多做“观课议课”试验的学校告诉我:我们做几年“观课议课”,改变的不是教堂,而是教师人生。怎么改变?有些话语深入骨髓,比如说(看投影仪)“每个人都不拥有真理,但是都需要被理解”这句话,记住以后实践,比如你今天正和老公吵架,这时你提醒自己说“我不拥有真理,老公需要理解”;你和同事有矛盾,“我不拥有真理,同事需要理解”……理解了,行为就变得更加理智。

   第二,叫“体谅他人之道”。所谓“以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在很多地方作报告发现没有人不穿衣服的——那人穿衣服干什么啊?第一,御寒;第二,遮羞;第三美化。穿衣服的例子可以用来说明人的天性,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喜欢美化、展示自己光彩的一面。所以我想说,老师不要随便去拔学生的“衣服”,也不要随便去拔同事的“衣服”。

   第三就是“成就他人之道”,我渴望展示自己的水平,他也渴望,现在能不能展示自己有水平的机会给别人留一些?

    这就是关于”观课议课”的主要内容。后面关于理想课堂的就不说了,因为说得已经有点过了。谢谢大家,欢迎大家批评!

凌宗伟:

   下面大家可以提问。

陆忠华:

   你印象中认为比较成功的课堂是怎么样的?怎样能达到这样的课堂?

陈大伟:

    我不知道你说的平常课,还是公开课?我们平常在教研活动中更看重的是发展性的课,而不是展示性的课,平常的课我不太下成功与不成功的结论。我们平常请人家来听课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请别人来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第二是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方法,觉得可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请大家来研究研究。这就是平常课。对于公开展示课,我主张要看评委:如果评委是四平八稳的,那你就四平八稳的去上;如果是重视创新的,那你就想办法创新的去上。

   我以为最好的课就是深深打动了学生。具体表现有四维目标: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好,积极参与;二、从教学效果看,能够帮助学生幸福的生活。昨天我还和凌校长讨论什么是“学生”:学生就是在学校里面,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存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三、从教学过程看,好课应该是有合适的教学效率。我主张合适效率,有时候你的教学效率太高,你会弄得下一节上课的教师他的效率只能低下来;四、理想的课堂,我要看到教师在课堂上很幸福的生活。好,谢谢!(掌声)

曹火强:

   今天的“观课议课”与以前的听课评课不同,让我耳目一新,感到非常高兴。我想问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喜欢上公开课?我们在公开课中又能学到什么?

陈大伟:

   《河南教育时报》有位记者写到:陈大伟先生提出了“观课议课”后就取代了传统的听课评课。我马上打电话告诉他:对不起,你错了!我首先申明:有了听课评课,再有了“观课议课”——相当于有了铅笔以后再有了一支毛笔,但有了毛笔不是说不要铅笔。要知道,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方式。比如说我们的年末考核,要衡量绩效工资时,学校就该组织评课;而在平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主张“观课议课”——因为它是不分等第的,是关注于人的发展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观课议课”在某种程度就是鼓励上公开课,鼓励教师创新的。比如让授课教师先说课;鼓励多用问号,少用句号;不要对课评价,而是讨论课堂上的现象。现在很多试验学校跟我说现在不怕上公开课了,因为上成功了有成就感,上失误了有贡献感——“你看,没有我今天这节课你们的讨论都是理论到理论,空对空!正式因为在课堂上有了种种的不如意,大家才有了一面镜子。”当然,风险还是难免的,所以对所有上公开课的老师,我们充满敬意,并且向他们表示感谢。

   第三,你平常上课就好像一只在井底的青蛙抬头望望天,发现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年轻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请了很多只“小鸟”,告诉他不懂的东西,所以一定要请人家来听,多听人家的意见。这是年轻人获得和反思课堂教学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好,谢谢你!(掌声)

岑洁萍:

   我们物理老师课程都很多,大家没有时间听课怎么办?另外新老师热情高,不断地去“抢”时间讲自己的东西,即使自己没有课,也会不断的布置作业,渐渐的导致了学生失去了信心。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怎么办呢?

陈大伟:

   对于教师听课问题,如果老教师没时间听你的课,你就主动去听听他的课;第二,凌校长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昨天吃饭的时候他就找个录音笔放在那里。所以我们可以学会自己给自己录音,回去不是听,而是整理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不是讲了一句录一句,而是头脑当中照着理想的样子去设计、整理教学实录。比如这一段你听了特别的杂,你就想了:这里为什么这么杂呢?我下回讲的时候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呢?你按理想的方式去整理教学实录,收获是比较大的。第三个是倾听学生的意见。所以有些学校是让学生来参加“观课议课”的,我们身边最重要的“小鸟”是学生,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感受是你反思教学的重要资源。

   对于作业问题,我在有效教学中提过这么几句话:第一、先学后教;第二是不会才教,以教导学;第三、注重优化、体验成功。所以我建议让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不是放在课后,而是在课堂上。课下最好做的应该是预习。

有一次我到一个中学去观课,我来到办公室,即将授课老师正在呵斥他的学生:“上一周你的作业还是抄别人的,现在你连抄都不抄了。”他见到我之后就停下来,让学生先回到教室里面去了。但是他课堂上是怎么上的呢?他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然后叫反应快的学生来说说怎么解题,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一说完,他就快速的将题目讲一遍,写一遍,这节课他讲了五个题,下课就部置六、七道题。下课后我和他讨论课,我说数学课需要练习才能形成解题的技巧,我问他什么时候给学生练习?他说我不是课后布置了作业吗?我说进办公室时就听说了,课后让学生做作业的效果并不好。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改一改,把作业的时间放在课上,这可以监控。在下课之前布置预习作业,等下一节课一开始干什么?首先就是检查他预习的情况,让他在班上交流。这也是监控的一种方式。

季玉娟:

    请问陈老师,评课、议课和磨课之间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看?

陈大伟:

    评课是对你进行评价,分出等地以后基本上就结束了。议课和磨课都要为后面去做一些事情。对于磨课,比如说我们学校有位老师要去通州区参加竞赛,我们整个教研组坐在一起跟他说这节课应该怎么去上,最后通过大家的意见来打造一节无瑕疵的课,因为这是要去竞赛和获奖的,是多中求一。而议课是什么呢?比如我们今天讨论一节课,有老师说可以这样上,有老师说可以那样上,然后他们各自带着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回去自由创造。这是什么?是用这节课为平台,研究出多种创造的可能性来,每一个老师都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教,这就叫“一中求多”。这就是三者的区别,我曾在《教育时报》上发表过《我看磨课、评课、议课的区别》。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目标,不只是一个手段。有一位老师在“六·一”儿童节前就跟学生们说:“同学们节日快到了,我们组织大家去郊游。我们班上4有5人,没每人准备一个牛奶1.5元,面包2元,请大家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下了课之后我就问他:你真准备带他们去玩吗?他说这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啊!我听了就告诉他“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目标,我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和手段。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以为第一热爱学习内容,第二是结合生活,让他意识到这个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你的课上完了,学生能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做到位了。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研促成长 学习增知识
搜狐
听评课的现实局限与问题
学习《教师在研究中成长15中秘法》
【今日头条】东鹿完小数学课题组教研活动游戏课堂之《0的认识》
语文教研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