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将相吏民】卢杞:让名将郭子仪畏惧的唐代奸相


唐代选官非常讲究“身、言、书、判”四项基本原则,尤其是“身”,即要求为官者仪表堂堂。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唐德宗时的宰相卢杞就完全不符合此项要求。他“体陋甚,鬼貌蓝色”(《新唐书·卢杞传》),何以脱颖而出?卢杞是故相卢怀慎的孙子,其父卢奕死于“安史之乱”,生前是东台御史中丞,因而得以入仕。可不知道为什么,卢怀慎和卢奕的品貌都没有遗传到卢杞身上,而且他惯于使用阴谋诡计,巧舌如簧,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是一代奸相。


△唐德宗李适画像


卢杞“恶衣粝食”(《旧唐书·卢杞传》),别人以为他能继承祖父卢怀慎的清廉品行,未识其心,唯有被唐德宗尊为“尚父”的郭子仪识人。郭子仪晚年生病时,群臣自然上门慰问。郭子仪喜欢依红偎翠,即使宾客来访,侍妾也不回避。听说时任御史中丞的卢杞来了,郭子仪却赶紧屏退侍妾,独自接见卢杞。卢杞走后,家人依然困惑:“你为什么要这样接见卢杞?”郭子仪说:“卢杞这个人面目丑陋而心胸狭窄,女人看到他那张脸必然发笑,这样就得罪了他。如果他掌了大权的话,那我们家就遭殃了。”郭子仪真有远见。不久之后,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瞧不起他、得罪过他的,定然在劫难逃。而他对郭子仪十分尊敬,经常在私下里对人说郭子仪对他有知遇之恩。即使后来郭家人稍有越轨行为,卢杞也是加以袒护,不能不说是郭子仪为家人留了一条后路。



卢杞“既居相位,忌能妒贤,迎吠阴害,小不附者,必致之于死,将起势立威,以久其权”(《旧唐书·卢杞传》)。按照制度,宰相一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会餐。同朝宰相杨炎因为卢杞“陋貌无识”而不与其共餐。卢杞衔恨在心,伺机报复。建中二年(781年)七月,李希烈受命讨伐山南节度使梁崇义,由于久雨没有进军,引起了唐德宗不满。卢杞乘机说李希烈的坏话:“李希烈久留不进,是因为杨炎曾建议陛下不重用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杨炎一个人而耽误讨伐梁崇义的大事呢?依臣之见,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等局势稳定后再起用他。”唐德宗觉得言之有理,立即罢免了杨炎的宰相职位。卢杞又利用杨炎家庙临近曲江,又进谗言:“曲江附近王气很重,萧蒿曾在那里建家庙,玄宗即令他迁走;杨炎又重蹈覆辙,在那里建家庙,显然是有篡夺皇位的用心。”唐德宗听后,马上把杨炎由左仆射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司马,随即将他杀死。



严郢是卢杞引荐为相的。之前,严郢担任京兆尹时不依附于杨炎,杨炎愤怒之下授意御史张著弹劾严郢,严郢因此被罢免御史中丞。杨炎又听说源休与严郢有矛盾,于是他将源休提拔为京兆尹,令他暗中收集严郢的过错。源休上任之后,却与严郢相处得十分友善,杨炎大怒。张光晟那时正谋划刺杀回纥的统帅,杨炎于是任命源休为出使回纥的使者,后来源休差点就被回纥所杀。严郢不久也因为度田不实而被改任为大理卿,当时人为他感到惋惜。于是,卢杞顺应群情,又知道严郢与杨炎有矛盾,所以向唐德宗引荐他,并指示他陷害打击杨炎一派的人。严郢无故逮捕了河中观察使赵惠伯,以刑逼供,构成杨炎罪状。杨炎被杀之后,卢杞又忌严郢有才干,便找借口将他排挤出朝,贬为费州刺史。严郢得知赵惠伯死在狱中,悔恨自己当初对赵的陷害,忧郁而死。


另一宰相张镒有才有望,并素得唐德宗信任。由于张镒在朝,卢杞往往难售其奸,于是挖空心思将其赶出朝廷。郑詹和张镒是好朋友,郑詹每次趁卢杞午睡的时候就去找张镒说话。卢杞知道后就假寐,等到郑詹来后,突然闯进张镒的房间。郑詹赶紧躲避,卢杞佯装未见,就和张镒商量机密的大事。张镒只好坦言:“郑詹在这里,不要说这些。”卢杞故作愕然:“刚才说的那些可不能让别人知道了啊。”因为偷听朝廷机密是很大的罪状,所以卢杞借这个机会陷害郑詹。结果郑詹被杀,但是张镒没被扳倒。恰巧碰上卢龙节度使朱滔谋反,唐德宗因此而解除了他的哥哥朱泚——时任凤翔节度使的兵权,并物色替代人选。于是,卢杞自告奋勇地请愿:“朱泚的地位很高,驻守凤翔的将领的官阶也很高,除了派像宰相这样受皇帝信任的重臣外,其余的人谁也统领不了凤翔将士。因此,请让我去吧!”见唐德宗犹豫,卢杞赶紧补充:“陛下要是认为我长得丑,统领不了三军将士,那就请您看着办。”唐德宗居然顺着他的思路派张镒去,张镒却无法拒绝。


打倒劲敌杨炎、张镒等人以后,卢杞也知道依照朝廷的惯例,唐德宗还会提拔其他朝臣为相。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他一手遮天的权力。于是,卢杞主动向唐德宗推荐了时任吏部侍郎的关播为相。但是他给关播的定位非常明确:你就是傀儡。不但不让关播插手政务,连话也不让他随便说。有一次,唐德宗召集宰相议事,卢杞侃侃而谈,关播忍不住也想发言,刚刚要站起来,就遭到了卢杞的“目禁”(《新唐书·关播传》)。会后,卢杞立刻向他提出严重警告:“正因为你这个人不多话,我才引荐你当宰相,刚才你怎么可以想插嘴呢?”从此,关播再也不敢随便说话。


颜真卿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朝野上下对他都非常尊重。颜真卿很正直,经常批评卢杞的所作所为,卢杞自然衔恨在心,加以排挤。颜真卿找到卢杞说:“我在平原当太守时,安禄山的部将在洛阳杀害了你父亲,并派人挑着尊父的头颅到处游行,路过我平原境时,被我劫夺,我素慕尊父高义,亲自舔干上面的血迹,用棺材埋葬了他。那时我对尊父仁义至尽,难道你就不能容忍我?”卢杞非常惊愕,连忙拜谢。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卢杞对颜真卿更是恨之入骨了。李希烈造反后,朝廷对他束手无策,卢杞趁机上奏:“如果派一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气派雍容的大臣去,对李希烈讲明是非利弊的道理,就可以不派军队讨伐而大获全胜。太子太师颜真卿是三朝元老,忠义正直,是难得的人选啊!”众臣大惊失色,他们素知李希烈凶恶狂暴,杀人不眨眼,派颜真卿去岂不等于送死?但大家畏慑于卢杞淫威,竟然无人出来阻拦。唐德宗遂派颜真卿去安抚李希烈。颜真卿自知被卢杞陷害,但他素有节气,依然奉诏到李希烈驻地宣读诏书。李希烈让手下的亲信一千多人围住颜真卿谩骂恐吓,有人甚至拔刀要杀他。但颜真卿面不改色,镇定自如。李希烈又派人游说他作自己的宰相,颜真卿严词拒绝。后来颜真卿终为叛军所杀。由此可见,卢杞阴险奸诈,借力打力,借刀杀人,委实厉害!


颜真卿画像


与此同时,卢杞也在着手排挤李揆。李揆曾被唐肃宗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旧唐书·李揆传》),时称“三绝”。卢杞竟然派73岁的李揆出使吐蕃。李揆对唐德宗表示:“我不怕远,只怕死在道上,不能完成皇上的使命。”卢杞看唐德宗动了恻隐之心就说:“同少数民族结盟的使者,必须熟悉朝廷事务,非李揆不行。况且派李揆去,那些比他年轻的大臣,就不敢推辞到远处去的差使了。”李揆到了吐蕃,蕃长问道:“听说唐朝你是第一人李揆?”李揆怕被拘留,故说:“不是,那个李揆怎么肯到这里呢?”李揆虽然得以放还,但是行至凤州(今陕西凤县),终于病死。


唐德宗时各地藩镇叛乱不断,朝廷连年用兵,财政开支很大。杜佑算了一笔账,朝廷每个月要支付军费一百多万贯,而国库里的钱根本就用不了几个月,如果能得到五百万贯的话,就能够维持半年,这样用兵就宽裕多了。卢杞出了个馊主意,要求凡是家产超过一万贯的商人,只能保留一万贯,多余的钱借给官府以供军费开支。德宗居然同意了这个建议,约定战争结束后偿还。结果条令颁布下去之后,负责办事的官员像疯子一样追着商人们要钱,稍微发现有隐瞒财产的就处以重刑。许多人被逼得上吊自杀,京城乱成了一锅粥。结果最后才凑到八十八万贯。然后又把当铺、钱庄等金融行业统计出来,不管店面大小,一律强借四分之一。长安城因为这件事而罢市抗议,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上街拦截卢杞的车申诉。卢杞吓得撒腿就跑,最后凑到的钱也不过二百万贯。唐德宗知道这件事办砸了,只好下令停止。翌年,卢杞唆使手下又搬出条财政措施,将所有房屋分成三等:上等一间出钱两千文,中等一千文,下等五百文。商业买卖包括朝廷赏赐,以前一贯钱要收二十文的税,现在改成五十文。如此一来,民不聊生,公家的收入反而比以前少了一半还多,天下人都对卢杞恨之入骨。


唐德宗在奉天避难的时候,李怀光前来救援。有人说:“李怀光心怀不满,认为皇帝逃亡完全是宰相胡乱执政的结果。现在他手握兵权,皇帝肯定要听他的。如果他的话被皇上接受了的话,那就完了。”卢杞听到这话后吓得要死,赶紧上奏:“我听说叛军现在毫无斗志,如果借助李怀光的兵威的话,就可以轻松打败敌人。如果让他来见皇上的话,那么一定得赐宴。赐宴就要停留好几天。时间一耽误,叛军借这个时间休整好的话,就不好办了。不如让李怀光赶紧去收复京城,不要耽误了时间。”唐德宗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让李怀光马上出发。李怀光好心好意地赶来援助皇上,结果不光没见上面,连饭都没让吃饱就要他们出发,这件事把李怀光气得要死,索性联合朱泚反叛,极言卢杞的罪恶。迫于舆论,迫于形势,唐德宗将卢杞贬为司马。


卢杞画像


不久,唐德宗又想重新任用卢杞,圣旨都写好了。谏官纷纷劝阻:卢杞误国害民,不能再起用他了。给事中袁高按住圣旨坚决不肯颁布,这事只好作罢。翌日,唐德宗问宰相:“我想给卢杞一个小州的刺史当,怎么样?”李勉反问:“陛下就是要给他个大州也没问题。可是百姓失望又怎么办?”无可奈何,唐德宗只好改任他为澧州(今湖南澧县)别驾。卢杞再也未能回到中央,死在澧州。


后来,唐德宗问李泌:“你们都说卢杞这个人十分奸邪,可我为什么一点也感觉不到呢?”李泌回答:“人言杞奸邪而陛下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接着,李泌便再次一一历数了卢杞在世时的奸邪行为。谁知唐德宗还是听不进去,他把自己即位以来用过的几任宰相拉了出来与卢杞相比较,竭力为卢杞开脱。他说:“我喜欢与人较量理体,辩论是非,崔佑甫生性褊躁,我一和他争,他就不免应对失次,我还经常知其短而护之,给他留点面子;杨炎论事亦有可采,但是他气色粗傲,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无复君臣之礼,弄得我很难堪,所以是每见令人忿发;而卢杞则与他们不同,朕所言,无不从;又无学,不能与朕往复,故朕所怀常不尽也。”唐德宗的这番话,既是帝王“好闻其善恶闻其过”的本性的真实自白,又是对卢杞的“谄媚以取容、不逆耳以招祸”的奸佞品格的绝妙揭露。其实卢杞并不是个胸无点墨、目不识丁的蠢材,也绝非嘴拙口笨的木讷之人,而是以“颇有口辩”而出名的。唯独在唐德宗面前,他才像换了个人似的,从来都是那样低声下气,谦恭小心,百依百顺,不固执、不妄言、不还嘴、不争辩,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唐德宗的好胜心和虚荣心,同时也就最轻松自如地牵住了唐德宗的牛鼻子,使他在不知不觉当中成为自己的护身符和保护伞,成为自己的工具和武器。唐德宗被人蒙蔽而不知,可谓是鬼迷心窍;而卢杞侍主言无不从,也算是深得奸邪之道了。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文史学者,《中国纪检监察报》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谢建平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奸臣传:卢杞(唐朝)
唐朝此家族 3代出4高官 其中2个宰相 1个名扬千古1个遗臭万年
唐朝著名奸相,连郭子仪也不敢惹他,工于心计陷害颜真卿等忠良
历史的职场智慧:职场咋防小人?卢杞挖坑埋人、阴人手段娴熟惊人!!
中唐著名奸臣卢杞,幸好自己死掉了,否则大唐可能会早灭亡100年
唐代中期奸相卢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