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生同题作文 苏武为什么不去死(二)



 

师生同题作文


学习《苏武传》,冯浩然同学突然问,苏武为什么不去死。我和同学们为此展开了讨论,同学们热情很高但有些浅尝辄止。我鼓励他们课下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稿,我也整理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师生同题作文|苏武为什么不去死(一)

苏武为什么不去死(二)

苏武为什么不选择用自杀回应招降

孙中悦

苏武,作为具有伟大的民族气节的典范,历来为人们所称赞。苏武牧羊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英雄事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提出了质疑,苏武既然那么有民族气节,他在面对匈奴的劝降时,为什么不像屈原一样去死呢?

我想当时苏武所面对的情况是,死了可以一了百了,而活着更需要勇气。死了,便可以不用顾及国家之间的利害,不用顾及远隔千里的家人,更不用担心明天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屈辱,但活着就要为自己为国家为他人打算,就要继续顶着压力为未知的明天担忧恐惧。况且苏武从未标榜自己是有民族气节的人,有民族气节是我们对他的评价,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想别人,去要求别人。苏武在当时没有选择自杀,只是他觉得那样做对,与那些民族气节、国家利益都没有关系,而且热爱民族并不需要以死明志。任何人都拥有活下去的权利苏武也一样,从来都没有规定,爱国家爱民族的人必须在面对劝降时用自杀来表明自己热爱的决心,从来都没有。那我们又凭什么要求苏武在生命与民族大义之间放弃生命?况且这又不是一道21的选择题,选择活着又不意味着背叛民族。苏武当年选择继续活着,不也活得有气节,有尊严吗?所以活着既然没有错,那苏武为什么要去死?

真的猛士

王贞懿

苏武为什么不去死?

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挺有道理的,在虞常等人刺杀卫律失败的时候,两次想要自杀,而被流放到北海后,他却在恶劣的环境下活了十九年。为什么苏武没有在荒无人烟的北海自杀呢?

让我们来仔细地想一下,虞常等刺杀卫律时,苏武处于什么情境下?虞常的这件事牵连到苏武,“见犯乃死,重负国”。当苏武要被审问的时候,他拿起自己的佩刀,“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两次自杀是希望不要匈奴审问丢汉朝的尊严,为保护国家名誉,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可以看出,苏武是良臣。

经过苏武自杀后,匈奴必然明白,高官厚禄没法让苏武投降,于是单于转变了一种收降苏武的方法。有一种心理“得不到的东西就毁掉”,匈奴开始通过征服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他,将他囚禁在大窖中,让他去北海牧羊。匈奴在等待苏武投降,可苏武也明白,这个时候,没有其它反抗的方式,除了坚持好好地活下去。

十九年,十九年可以使襁褓婴儿成长为成年人;十九年,会有多少人老去?十九年,人生近1/4的时光。苏武一个人在北海,“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十九年,老去的是容颜,不老的是忠义。

苏武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面对眼前的坎坷而畏缩退却,向匈奴投降,他怀揣着他爱国的忠心,任凭时间的冲洗,仍鲜艳地写在大汉的丹青上。

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苏武是坚贞不屈,永存青史的不朽的真的猛士。

 

生为节而生 死为节而死

卢凯

 

公元前100年,正值壮年的苏武,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出使匈奴。也许当时很多人都隐约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却没有人想到它会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于是,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中国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坚守就此开始。丁年奉命出使,皓首而归,19年的光阴无比漫长,可对渺小的人类而言又是多么短暂,于是苏武将他的全部的热血豪情都化为隐忍与坚守,他为此付出了几近一生。

几千年来,无数人为苏武的气节所折服,可还是有些人提出了疑问:两次自杀未遂的苏武为何要啮雪吞毡地活下去?难道他失去伏剑而死的勇气了吗?

我想答案并非这样,或者说这个问题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苏武生为节而生,死为节而死,说到底,他的生死取决于他所信服的气节。两次伏剑自刎,是苏武在认定自己即将受到的侮辱会使自己负于国家时做出的选择,这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而后来单于置他于大窖,不给予他食物,他却要顽强地活下去,岂不是更说明了他的勇气?你要招降我,要我苟活于世,我却偏偏宁死不屈;你要我死,我就偏偏要活下去,我不会被你打败,不会屈服,因为我的心中有一种叫气节的东西支持我,哪怕要为之牺牲一切。

单于或许已经看到了苏武死的决心,已然拜服,于是他愈加想从精神上征服他,他用各种残酷的环境来挑战苏武,企图让他在精神上崩溃,但苏武又用活着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战胜。

显然,在北海牧羊或被置于大窖时,苏武有很多机会和方式去死,可细想,这时候去死的性质显然与先前伏剑而死的性质不一样,与其说是勇气,倒不如说是对苦难的逃避。

当然,无论苏武做了哪一种选择,他都远胜于无耻的卫律,最终的区别或许也只是选择去死,他为大汉王朝留下了一曲壮烈的悲歌,而选择活下来,留下的是荡气回肠的传说。

当岁月洗去了一切躁动与不安,我想坚守早已成为了苏武的执念,支持他在茫茫胡天下,度过孤独无聊寂寞的每一天。那是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也是他可以去死的唯一理由,一直都是。(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一中高一一班)

 

生与死的抉择

马文跃

 

他从韶华极盛的过往中凄苦半生,他从孤单贫寒的境遇中踽踽独行。他从威逼利诱的压迫中傲然不屈,他,就是苏武。在历史长河的另一端,诉说着他的故事。我们身为后来者,钦佩他的坚定意志,赞赏他的民族气节,而也有人疑问,苏武为什么不以死明志?

在我们的认知中,有屈原因为楚国的衰灭而投江,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项羽的自刎于乌江。在生死抉择中,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死亡一边,似乎,以死明志更显高尚。我们必须要承认,他们都有着高尚的品格和英雄气概,因为死亡需要勇气;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苏武选择了活下来更加需要勇气。在艰难的处境中,他仍选择活着,这样的活着比死亡更艰难。死亡似乎能让一切结束,但是有些时候死亡并不能一了百了。倘若苏武死了,他的家人如何?他的民族如何?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异国他乡,他的心里也定会有不甘吧。蝼蚁尚且偷生,又何况人呢?苏武不是懦夫,他行事坦荡,他不会选择死亡来逃避而选择活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屈的气概和对命运的抗争呢?

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亲人接连离世,在这种沉痛下,福贵仍顽强的活着,只有一头老牛与之相伴,这样的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当今社会。总会出现一起又一起的自杀事件,例如高考失意,恋人抛弃事业失败,似乎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在将他们逼上绝路,所以与其说他们对这个世界失望,倒不如说是逃避当下的状况。生活本来就是很复杂的,敢于留下来去面对的,更值得钦佩。就像苏武那样活下来,去看日升日落,且看那世界如何变迁,寻一个机会去达成心中所愿。所以苏武是真正的勇者,也是绝对的智者。

写到这里,最初的问题迎刃而解。在生死抉择面前,选择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活着就意味着要面对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活下来的勇者,已经不畏惧生活的一切挑战,活着是更勇敢的选择。

 

活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尚玉杰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爱国之士,宋朝灭亡,元世祖忽必烈让文天祥投降,可他宁死不屈;屈原被流放的途中,听说楚国都城被攻陷。便纵身一跃,投江而死,了结了一生;现代的刘胡兰,李大钊在被敌军拷问逼供时,不出卖组织,即便是明知自己面临着死亡……所以当汉朝使者苏武不去选择死亡时,也不免有人质疑与困惑。

 

《离骚》中有一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从不可见,为国捐躯、以死明志的行为,一直被人们所称赞。毫无疑问,那些宁愿结束自己生命也不愿苟活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即便已经嗅到死亡的气息,还保持着自己坚定的内心与刚正不阿的本性,还毅然决然的走向死亡,这也展现着他们坚定的内心和爱国的豪情。

英勇就义的行为不可否认,但苏武选择活下去真的有错吗?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不肯投降,自认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出于对国家的愧疚和节操,便想自杀,可却被救活。后卫律再次劝苏武投降,而苏武此时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多了层意义,那不再是一个人的生命,而是两个国家的命运。苏武不想让为律得逞,不想让天下陷于战乱,他才没有拒绝生的机会,才不会一了百了,不论再艰难,都要活下去。

选择一了百了,以死证明自己的爱国是一种勇气,那选择向死而生又何尝不是?苏武在阴冷的地窖中吃雪吃毡毛,在毫无人烟的北海边放牧公羊,得知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兄弟自杀,又何尝不曾心痛?可为了不负汉朝,他也是努力活下去了,即便归来时须发尽白。

苏武,有活下去的权利,也有活下去的理由,还有活下去的毅力与骨气,最终匈奴与汉和亲,苏武归汉。我想,苏武选择活下去,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苏武传

李英楠

苏武,一个用赤胆忠心书写民族气节的人,他可以放下功名利禄,可以放下荣华富贵,甚至可以放下他的家,可他唯独放不下民族,他用铮铮傲骨成就了民族的气节。

他的部下谋杀卫律的计划败露后,他自知“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他选择了自杀,即使此事本与他无关,但却看出他不惧死,只是担心有负于国。

在受审之时,他自认“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引刀自刺,这一刀没有对生命的留恋,只有对国家的愧疚。这一招不仅让卫律,更让单于壮其节。

在卫律说出“副有罪当相坐”并“举剑拟之”时,他不卑不亢,没有丝毫畏惧。在卫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在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与“空以身膏草野”的抉择时,他不为所动。在浮华与坚守间,她毅然摒弃了浮华与富贵。

此时匈奴人才真正明白,苏武不惧怕死亡,哪怕是死,他也不会投降。所以为了折磨他,匈奴人选择让他活着,却要摧毁他的意志,让他身心都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让他生不如死。于是将他流放于北海,绝饮食。近20年,茫茫大漠中,只他一人持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没有抱怨,没有屈服,他用他挺直的脊梁负起了汉朝的节操尊严。

他没有选择以死来结束这一切痛苦,他明白现在的他活着才是对民族气节最好的诠释。

 

在得知母亲去世,兄弟惨死之时,他有悲伤,却没有怨恨,依旧说,“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意思再明显不过,他身为汉人,死也要为汉鬼。

所以无论是他“引刀自刺”,抑或是“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为的都是民族气节。

苏武,民族之英雄也。(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一中高一一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朝一使节出使此国,被扣留近20年宁死不屈,民族气节震撼中原
被匈奴流放北海牧羊的苏武,条件极为艰苦,为何却不吃羊呢?
历史上的苏武放牧羊群,生活过得很清苦,他为什么不吃羊?
苏武的气节
苏武牧羊那些年,他尝尽人间悲苦!|原创
实拍:苏武牧羊北海的贝加尔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