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1300多个县,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九品官在县里可不是小官
userphoto

2023.02.18 重庆

关注

原创2023-02-17 23:25·小牧童那小罡


引言

“九品芝麻官”由影视作品深入每个人心中,也让人对它产生级别很低的刻板印象。但清朝的官职有九品十八级,真要计较起来,它可不是最低的等级,甚至能够做到九品官,在当时阶级流动不算便捷的社会中,可以说非常难得。

类比今日的编制,能够有一个正式编制,多少人会大呼安心?那么古代的官员会有怎样的编制呢?又对应怎样的职位呢?“编外”如何升职成“编内”?一起来看看清朝的地方县制。

(中国地图)

一、不同于前朝,清代县制也分体制内外,看看他们都招什么人?

清朝的官制沿袭明朝的传统,有九品十八级,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官职。我们今天说的县制就是地方官职。

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省、市、县。当然他们也有少数民族自治区,叫做土司。古代皇权不下乡,所以县以下虽划分乡、里,但乡只是地理上的区别,甚至到了清代已经名存实亡。

历朝都是通过县级政权,来收税、征兵、实行统治。郡县制是以地缘政治来划分人群,以巩固皇权的,可以说它上承皇帝,下接百姓,任何自上而下的各项政令,都要由县一级的政权向百姓推广。它是国家的重要关节点。

以往被称为“父母官”的通常是县官,知县是国家政权最接近百姓的官员,相当于政府的基层支撑。

(《清会典》书籍图片)

清朝在《清会典》、《吏部处分则例》中对县署制定了有关的法规条例。清代县一级的朝廷命官人数极少,大县设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各1人,中县设县丞或主簿,只选其一,小县则不设县丞与主簿。

每一个县的县级行政官员,最少两人,最多四人,再设一些教谕、训导或巡检,在安全、文化方面加以协助。

可一个县政府就只有这么几个人吗?并不是。所以,在县政府当中也有合同工,他们不像有编制的公务员一样,福利待遇这么好,但是他们也可以拥有从单位获得的报酬。

(清代县衙模拟缩略图)

这样的合同工,在当时还有幕僚、三班衙役、六房书办、乡里保甲等,主要看县官的需求。

知县负责总揽全局,就像我们的现在县长,掌管全县的赋税征收,决断行遇,劝农庄稼……几乎无所不包。

典史一般负责县里的司法处理、告状事务,管理监狱和司法。而县丞就类似常务副县长,分担知县统筹之下的各方琐碎事物,比如与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

到了清朝后期,负责处理县里事务的县丞,就成为了实际上的县长。

主簿主要负责处理文书,或专管部分县里的事物,或许是银钱、粮食,或许是户籍,或者是巡捕等。如果没有对应的部门官员,那么这些职务都会让主簿担任,相当于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有时候看情况也会担任局里的局长。

清朝的地方和中央一样,也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管办理日常事务。而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由典吏,即文书负责。

三班衙役,就是我们平时看电视的时候,最经常看到的知县升堂,站在两旁的人或者是巡逻的人,或者是运官粮的人。他们大多为本地人担任,父子相承,世代执行。虽然他们有国家给予的工钱,但是不足以养家,一般来说仍属贱籍,主要是借势狐假虎威,从中牟利。

那么其他人的工资从何出呢?他们能不能够拥有编制呢?清朝也有从“体制外”转入“体制内”的流程。

二、编外人员工资低,清政府画饼考编升官

“官吏”一词,我们经常连起来说,但他们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级别和职责,当时吃“公家饭”的人分为“官”和“吏”两种。

“官”,一般负责整体领导,很少直接与老百姓接触,不排除一些清官十分的亲民。而“吏”负责的是具体事务,直接和老百姓接触,一般来说,吏员的数量都是多于官员的。

吏员当中的头头,就是所谓的“班头”可以从朝廷中领工资,比如县里的六房长官,可以领一份数量不多的粮钱。

但更多的是,通过朝廷给他们的权力,获得自己的一份“工钱”,比如三班衙役借势鱼肉百姓。

(清末衙役老照片)

可以看到幕僚的报酬,会由县官自己掏腰包发。衙役只发微薄的工时费,没有正式工资。书办的工时费也没有,只能赚取一些抄写费,所以他们很多时候生活是清贫的。

那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去呢?

(清朝考场图)

清朝有一套“吏员考职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相应考核。一般而言,吏员的任职期限是五年,任职期满后,如果想升职就可以到京城参加考核,一般在每年的七月举行,成绩优秀便可以授予正式官职。的确有一些吏员,后来由此做到高级官员,但如果没有背景,能够做到高级官员的吏员都是极少数。

(《九品芝麻官》影视截图)

所以,在清朝成为有品级的“入流官员”很难。哪怕你现在的职务对应的是,现在县里局长的级别,你也不一定能有品级,是“体制内员工”。

即使有“吏员考职制度”也是难得,所以“九品芝麻官”在影视剧集呈现的,始终是个人个例,若总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旅途不顺,不够准确。毕竟,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县里的大多数官员甚至都没有品级,而是在“不入流”的位置上,“不入流”之下,还有吏员。所以“九品芝麻官”也是官,始终是高出一截。

(清朝正九品官员官府图饰)

三、工资不够生活,只能解决百姓

县里除了文官,还有武官,但是武官的品级十分多样,也和这个县的规模、军事重要性有关。五官有从三品、正五品,看起来比文官级别高,但秉承着“重文轻武”的思想,武官地位比文官要低得多。

(清朝武官绘图)

所以,清朝的官职自上而下有着完整规范。底层管理,从行政运行、社会安全,再到外敌防御,甚至还考虑当地官吏的心理,让他们能够看到升迁的希望,设想周到

但也得承认,为了节省支出,给吏员的工资太少,而他们也会为了生活,用政府的公权力谋利,比如勒索。在当时,吏员勒索百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县官们认为,衙役办差向当事人收取的车费、旅费、鞋袜费、饭费,及茶水钱都属于正常收费,只是不准借机勒索敲诈。而这些最后都是不成文的规则,也叫做陋规。

比如衙差办案,如果交通不便,甚至还要住在那人家里,当事人得杀鸡款待,小心伺候,临走时还需送红包,否则衙差会用大枷锁戴在当事人的身上,施以威胁。取保的嫌饭还得找铺保,这又需县里的书役做介绍书,中介费和担保费又可以捞一笔。关押在牢里的嫌犯,更需要用钱打点。

(清末戴枷锁的犯人老照片)

但这些都在清朝都不算违法,所以从勘察现场到审结案件,各种规费可达数万文铜钱。

对老百姓而言,按规矩收钱的衙役,已经算是好人了。

为了节省行政成本,不给吏员发放足够的工资,却又让他们掌管实际事务,拥有实权,直接和老百姓沟通,让老百姓与上层统治,有着不小矛盾。

(清末衙役照片)

这不仅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也影响着政府的正常运行,还增加了许多行政成本,这种畸形的吏员政治也造成了许多的恶果,冲击着政府的统治。直到清朝末年,清政府进行了官僚制度的近代化改革,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变。

结语

总的来看,我们会发现清朝官制的确分散了许多官员的权利,可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只是考虑皇权而不考虑民权,最终导致的就是吏员政治的恶果。当权力分散之后,行政成本又未进行提升,真正负责民生、管理百姓的人反而不能够得到合理的报酬,进而鱼肉百姓,残民害理。导致清朝中叶时,吏员、幕僚已经成为积重难返的弊病了。毕竟,“任你官清似水,难免吏滑如油。”

这样的管理漏洞,其实是可以快速解决的小问题,但是统治阶级的傲慢与压迫,让他们等到发现,为时已晚。积重难返的不是行政弊病,而是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1300多个县,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九品官在县里可不是小官
清朝县衙门:级别虽小,功能健全!
明朝县一级的官吏
县令、县丞、县尉
古代的一个县有多少官员?他们是如何管理全县几十万百姓的?
清代县衙,就是知县、师爷和两排衙役?误会了,它简直是个小朝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