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 特约专家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李在玲(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张娟 (主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便秘是指持续2周或2周以上的排便困难。正常人群小儿便秘的发生率为0.3%~28%。一般认为便秘的定义应包含以下4方面内容:(1)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严重者可2—4周排便1次;(2)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 min以上;(3)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粪便干结;(4)排便困难或费力,有排便不尽感。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儿童功能性便秘(FC)是儿童期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为3%~5%,占儿童消化道门诊的25%。FC对人体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可以影响胃肠功能,还可以影响到儿童的记忆力和智力发育,重者还可导致遗尿,便失禁等。

西医学名:小儿便秘
所属科室:妇儿科 - 儿科
主要症状:排便次数少,排便困难或费力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

发病病因

器质性病因


主要包括:
(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肛裂、肛门周围炎症、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大便时肛门口疼痛,小儿因怕痛而不解大便,导致便秘。
(3)营养性、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佝偻病、营养不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佝偻病、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腹肌张力差,或肠蠕动减弱,便秘比较多见。
(4)全身性疾病:肿瘤、硬皮病、红斑狼疮等。腹腔肿瘤压近肠腔时大便不能顺利通过,也可引起便秘。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多发硬化、脊柱裂、脊髓损伤、肿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生后不久便有便秘、腹胀和呕吐。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钙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如果便秘无上述等明确病因,为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病因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1)进食量少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很多小孩不爱吃蔬菜,喜欢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一些缺乏健康知识的家长又不知道引导,这样造成肠胃蠕动缓慢,消化不良,食物残渣在肠道中停滞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便秘。食物中含钙多也会引起便秘。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使大便呈碱性、干燥,次数减少。食物中含钙多也会引起便秘,如牛奶含钙比人奶多,因而牛乳喂养比母乳喂养发生便秘的机会多。
(2)习惯因素 由于生活没有规律或缺乏定时排便的训练,或个别小儿因突然环境改变,均可出现便秘。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6)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发病机制


小儿便秘按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

是由于肠道收缩运动减弱,使粪便从盲肠到直肠的移动减慢,或由于左半结肠的不协调运动而引起。最常见于年轻女性,在青春期前后发生,其特征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1次),少便意,粪质坚硬,因而排便困难;肛直肠指检时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便,而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出口梗阻型的证据,如气囊排出试验和肛门直肠测压正常。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与渗透性通便药无效。糖尿病、硬皮病合并的便秘及药物引起的便秘多是慢传输型。

出口梗阻型便秘

是由于腹部、肛门直肠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协调导致粪便排出障碍。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见,其中许多患者经常规内科治疗无效。出口梗阻型可有以下表现: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肛门直肠指检时直肠内存有不少泥样粪便,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缩;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显示正常,多数标记物可潴留在直肠内;肛门直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异常等。很多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也合并存在慢传输型便秘。

病理生理


(1)结肠运动功能异常:表现为运动亢进、减弱、不协调。结肠非推进性收缩幅度、频率增加,肠传输时间延长,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粪便干燥;结肠推进性收缩的幅度频率减少、结肠蠕动无力,肠传输时间增加,粪便无法正常推送至直肠;不协调运动,结肠某一部分收缩增强、逆向蠕动,影响传输时间;
(2)直肠运动异常:直肠张力下降,顺应性增加,感觉功能下降;
(3)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
(4)盆底肌群收缩功能下降,持续收缩、不协调收缩或松弛。

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

小儿的排便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生后一周的新生儿4~6次/天,而4岁小儿为1~2次/天。流行病学调查表明97%小于4岁的小儿排便次数在每两天至少1次以上,大于4岁的小儿排便次数在每周至少3次以上,因此小儿每周排便次数少于或等于3次即为异常。Leoning报导有58%的便秘患儿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由于排便次数少,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长,水份被充分吸收后变得干硬,排出困难。严重时可由于粪块压迫肠壁,肠壁坏死,出现粪性溃疡,甚至可出现肠穿孔、全腹膜炎等并发症。有时患儿平时仅排很少量粪便,间隔一周或半月后可出现一次集中的排便,量很多,常常填满整个便池,未排便时周身不适,食饮不振,排完大便后立即感觉周身轻松,食饮旺盛。

排便异常

约有35%的便秘患儿表现为排便异常费力,排便时用力时间较长,一般认为如果排便用力时间超过整个排便时间的25%即认为排便困难,排便困难有时是因为粪便干硬、量多,而有时是因为排便动力异常,粪便很软也排不出来。排便困难时可表现出一些特征性的姿势,如踮起脚尖,双腿僵硬,背向前屈,双手紧紧抓住身边的家俱或物品。稍大一点的患儿常一个人躲在厕所或另一房间,半蹲着使劲抖动身体,排便持续很长时间。约有50%~86%的便秘患儿表现为排便时疼痛,6%有血便,另有一些有排便不尽感,一些患儿会因此而出现肛裂,使患儿产生排便恐惧,加重排便困难。由于恐惧排便或未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35%~45%患儿表现为抑制排便,当出现便意时并不去厕所排便,而是用力收缩肛门括约肌和臀大肌,阻止排便。

便失禁

便秘患儿的污便和便失禁发生率很高,各家报导不一,约有50~90%。年龄小的患儿由于随意控制排便能力较差,评价便失禁很困难,因此临床上便失禁严格定义为在年龄大于4岁并没有任何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将不同量的大便排到内裤或地板等规定排便地点之外的地方。污便是指不故意弄脏内裤。便秘合并便失禁常常被认为由于粪便潴留所致充溢性便失禁,但也有人报导便秘合并便失禁的患儿肛管静息压明显低于未合并便失禁的便秘患儿,并且膨胀气囊后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反射出现异常,这些机制可能对便秘出现便失禁起一定的作用。

其它腹部症状

便秘患儿还常常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呕吐等胃肠道症状。Leoning报导便秘患儿腹痛发生率为10%~70%,腹胀为20%~40%,食欲不振为26%,呕吐为10%。腹痛常常位于左下腹和脐周,为阵发性、无放散,热敷或排便后可缓解,主要由于粪便梗阻引发肠痉挛所致。腹胀患儿常常并发食欲不振,周身不适,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

心理异常

便秘患儿心理异常发生率较高,可能是原发,也可能是继发,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主要表现为焦虑,缺乏自信力,心理脆弱、孤僻、注意力不集中等。患儿较少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交朋友,性格内向,常诉说身体不适。患儿的心理、生理发育和社会交流均受到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泌尿系异常

便秘患儿常合并泌尿系异常。Loening调查234例特发性便秘患儿发现29%患儿有白天尿失禁,34%有夜间遗尿,11%有泌尿系感染史,泌尿系感染女孩发生率为33%,男孩为3%。随访12月后发现随着便秘治愈,有89%的白天尿失禁患儿症状消失,63%夜间遗尿消失,全部患儿泌尿系感染症状消失。
便秘是指持续2周或2周以上的排便困难。正常人群小儿便秘的发生率为0.3%~28%。一般认为便秘的定义应包含以下4方面内容:(1)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严重者可2—4周排便1次;(2)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 min以上;(3)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粪便干结;(4)排便困难或费力,有排便不尽感。

诊断

诊断标准


1.便秘是指持续2周或2周以上的排便困难。可有 (1)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严重者可2—4周排便1次;(2)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 min以上;(3)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粪便干结;(4)排便困难或费力,有排便不尽感。诊断后应考虑为功能性或器质性便秘。
2.FC诊断标准
A.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G7):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一个月。(1)排便≤2次/周;(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至少有1次/周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巨大的粪便曾阻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B.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H3a):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排便≤2次/周;(2)至少有1次/周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的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巨大的粪便曾阻塞过厕所。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发作至少1次/周。[1]

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和隐血,应为常规检查。
2.有关生化和代谢方面的检查。如果临床表现提示症状是由于炎症、肿瘤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所致,那么需化验血红蛋白、血沉、有关生化检查(例如甲状腺功能、血钙、血糖以及其他相关检查)。
3.肛门直肠指检,可以了解有无肿块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也是判断有无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用、简易手法。尤其是增强的括约肌张力,用力排便时括约肌不能有所松弛,反而更加收缩紧张,提示长期极度费力排便,导致括约肌肥厚,同时在用力排便时处于矛盾性收缩。
4.结肠镜检查或钡灌肠有助于确定有无器质性病因。特别是当近期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便中带血或其他报警症状(如体重下降、发热)时,建议全结肠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如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结肠狭窄等。
5.胃肠传输试验(GITT)对判断有无慢传输很有帮助,常在48h和72h拍片。建议在至少停用有关药物后服用不透X线标志物20个后,48h拍摄腹片一张(正常时多数标志物已经抵达直肠或已经排出),选择48h摄片的目的是有可能观察到此时的标志物分布,如多数已经集中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域之内或尚未达到此区域,那末则分别提示通过正常或延缓,如在72h再拍摄一张,若多数标志物仍未抵达乙状结肠和直肠或仍在乙状结肠、直肠,则分别支持慢通过便秘或出口梗阻性便秘。
6.排粪造影能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解剖和功能变化。排粪造影可评估直肠排空速度及完全性、肛直角及会阴下降程度。此外,排粪造影可发现器质性病变如巨大的直肠突出、直肠黏膜脱垂或套叠等。
7.肛门直肠测压能检查肛门直肠功能有无障碍。能提供有无引起便秘的肛门直肠局部机制,肛管直肠测压术是儿科常用的一种了解直肠肛门功能障碍的技术。遇有严重便秘的患儿可用测压术确定直肠扩张时的阻力、肛管的静息紧张度、肛门随意肌收缩的强度以及病儿对直肠扩张的自我感觉,并可对肛门括约肌反射做出评价。注意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来操作,以免对结果判断错误。根据Karen对慢性便秘患儿的肛门直肠和远端结肠动力学研究,几乎全部病例都有功能异常。
8.24h结肠压力监测,对是否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缺乏特异的推进性收缩波(SPPW)以及结肠对醒来和进餐缺乏反应,均表明为结肠无力,可考虑手术切除。
9.肛门测压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能显示肛门括约肌有无力学上的缺失和解剖上的缺损,可为手术提供线索。
10.肌电图检查,能分辨便秘是肌源性或是神经源性。对盆底肌和肛外括约肌进行肌电图观察是评价慢性便秘的有用方法。正常人休息时盆底横纹肌的张力维持紧张状态。应用体表皮肤电极探测,全部正常小儿排便时肛外括约肌张力下降,而便秘患儿仅42%有耻骨直肠肌或肛外括约肌出现肌电活动下降。
11.其他 对伴有明显焦虑和抑郁的患者,应作有关的调查,并判断和便秘的因果关系。[2]

治疗

器质性便秘的治疗

器质性便秘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1.教育教育家长、消除其忧虑是治疗的第一步,包括解释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如果出现大便污物,要去除儿童和家长的负面态度,特别是让家长明白这不是故意或挑衅性的行为,治疗过程中鼓励家长保持积极的态度。必要时应反复进行教育。
2.去除直肠内的嵌塞粪便粪便嵌塞为在体格检查时明确发现腹下区有硬粪块,或直肠检查时发现扩张的直肠中有大量粪便,或腹部x线检查示结肠中有过多大便。在治疗前除去嵌塞粪便很必要,口服药物、直肠用药或二者同时使用均有效。最好与家长和儿童讨论后决定。口服药物可为大剂量矿物油、聚乙二醇、氢氧化镁、枸橼酸镁、乳果糖、山梨醇、番泻叶、双醋苯啶等泻药单独或联合使用。直肠给药町使用磷酸苏打灌肠剂、盐水灌肠剂或在使用磷酸苏打灌肠剂后再使用矿物油灌肠剂;不推荐使用肥皂水、自来水和镁剂(存在潜在毒性)。婴儿使用甘油栓、年长儿使用双醋苯啶栓剂效果也较好。
3.维持疗法在去除嵌塞粪便后,治疗重点为防止便秘再发。无嵌塞粪便者或成功去除直肠内的嵌塞粪便者,应开始维持治疗(包括饮食干预、行为调整及泻剂),以保证正常间歇的肠运动、维持良好的排泄。劝说儿童改变饮食,特别是要增加水、可吸收淀粉和不可吸收淀粉的摄入以软化大便。淀粉特别是山梨醇(在梨及苹果等果汁中含量较高)能增加大便次数及大便中的水分。使用泻药同时服葡甘露聚糖,对便秘治疗也有益处。平衡饮食(包括全麦、水果和蔬菜)也是治疗便秘的部分,但不应强迫。纤维素的作用尚有争议。
4.行为调整行为调整和规律性如厕习惯是治疗便秘的重要部分。无论有无溢流性大便失禁,餐后应有充足的如厕时间,这有利于儿童和照顾者保持排便频率的记忆(如标记在日历上)。因行为问题而影响疗效者,应介绍到心理保健医师处行行为调整或其他干预。便秘(特别是溢流性大便失禁)的成功治疗需要一个配合的、能完成费时的干预措施、有足够耐心承受缓慢进展和复发的家庭。
5.药物治疗为维持规律性排便,药物很必要。泻剂是最有益的,直到孩子能维持规律性的大便习惯。泻剂包括:渗透性泻剂(乳果糖、山梨糖醇、大麦麦芽浸膏、氢氧化镁、枸橼酸镁、聚乙二醇3350)、渗透性灌肠剂(磷酸盐灌肠剂)、灌胃剂(聚乙二醇)、润滑剂(液体石蜡)、刺激性泻剂(番泻叶、双醋苯啶、甘油栓剂)。当药物为必要时,推荐润滑剂矿物油、氢氧化镁、乳果糖、山梨醇、聚乙二醇或润滑剂与泻剂联合使用。上述药物效果相同,可根据安全性、费用、儿童喜好、服药难易及医师的经验选择。为避免嵌塞粪便的再现,刺激性泻剂可间隙性短期使用(即救援疗法)。维持治疗需数月,当儿童形成规律性容易排便后才考虑停药。应意识到复发较常见,排便困难可持续到青少年期。若完全排除器质性病变,且经治疗后便秘仍未见好转,可考虑其他药物治疗(如作用强的泻药、酚酞、西沙比利)及生物反馈治疗等,并行MRI、直肠肛管测压、直肠活检、钡灌肠及精神因素评价等检查,重新评价便秘情况。少数FC患儿在上述治疗无效后需行结肠次全切除术。
疾病预后

大多数正确诊断后预后良好。但在疾病诊断过程中需注意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

疾病预防


1.避免进食过少或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增加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摄入。
2.避免排便习惯受到干扰:由于生活环境、精神因素、生活规律的改变、长途旅行过度疲劳等未能及时排便的情况下,易引起便秘。
3. 避免滥用泻药:滥用泻药会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某些泻药的依赖性,造成便秘。
4. 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适当的运动。
5.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有便意时不要忽视,及时排便。排便的环境和姿势尽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坏排便习惯。
6. 建议多饮水,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2次,每次15分钟)。睡醒及餐后结肠的动作电位活动增强,将粪便向结肠远端推进,故晨起及餐后是最易排便的时间。
7. 及时治疗肛裂、肛周感染等疾病,泻药应用要谨慎,不要使用洗肠等强烈刺激方法。
8.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3~5分钟,可以有效增加肠胃的蠕动,让排便更顺畅。

疾病护理


 详细询问患儿的饮食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相当一部分患儿的便秘是由于食物纤维摄入不足导致的。记录患者进食种类数量、蔬菜及水果的量,是粗略计算食物纤维摄入量的方法。嘱患儿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多饮水。排便训练。加大活动量。腹部按摩等。
参考资料
  • 1.   儿童功能性便秘_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评价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4月第22卷第7期

  • 2.   婴幼儿和儿童便秘的诊断治疗程序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4月第22卷第7期

  • 3.   婴儿和儿童便秘的评价和治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10月第23卷第9期

 

 

婴儿便秘

  
婴儿便秘

婴儿便秘(constipation)是一种常见病症,指大便干硬,隔时较久,有时排便困难。单纯性便秘多因结肠吸收水分电解质增多引起。

中文名:婴儿便秘
外文名:Baby constipation
症状:大便干硬,隔时较久,排便困难
病因:饮食不足、肠道功能失常等

病因

1、饮食不足

婴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致大便减少、变稠。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可使大便干燥。饮食不足时间较久引起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张力减低,甚至萎缩,收缩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

2、食物成分不当

大便性质和食物成分关系密切。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质,而碳水化物不足,肠道菌群继发改变,肠内容发酵过程少,大便易呈碱性,干燥;如食物中含较多的碳水化物,肠道发酵菌增多,发酵作用增加,产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数多而软;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物都高,则大便润利。如进食大量钙化酪蛋白,粪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钙皂,粪便增多,且易便秘。碳水化物中米粉、面粉类食品较谷类食品易于便秘。小儿偏食,许多小儿喜食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纤维素太少,也易发生便秘。

3、肠道功能失常

生活不规律和缺乏按时大便的训练,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导致便秘很常见。另外学龄儿童常因无清晨大便的习惯,而学习时间不能随时排便,上课时憋住大便也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常用泻剂或灌肠,缺少体力活动,或患慢性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高钙血症、皮肌炎、呆小病及先天性肌无力等,都因肠壁肌肉乏力、功能失常而便秘。交感神经功能失常、腹肌软弱或麻痹也常使大便秘结。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肠蠕动减少而便秘,如抗胆碱能药物、抗酸剂、某些抗惊厥药、利尿剂以及铁剂等。

4、体格与生理异常

如肛门裂、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脊柱裂或肿瘤压迫马尾等都能引起便秘。应进行肛门指检、下部脊柱和会阴部检查。有的患儿生后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遗传有关。

5、精神因素

小儿受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引起短时间的便秘。

诊断

应详询病史及大便规律,有否胃肠道伴发症状如:腹疼、腹胀、呕吐、生长障碍、服用药物史等。体检时应注意检查会阴部,肛门周围,进行肛门指检。注意有否肛门裂、皮肤感染、尿布疹等。如指检触及大量硬粪块或指检后随之排出大量粪便,症状随之缓解,诊断可明确。
新生儿生后24小时未排出胎便,高度怀疑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后者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

注意事项

如果宝宝已经便秘三天以上了,妈妈可以使用药物来帮助宝宝解决便秘苦恼,如给宝宝吃适量的泻药,另外用开塞露或甘油栓插入孩子的肛门内,让药液在肠子里保留一段时间后再让孩子排便,结果宝宝的粪便会很快就轻松地排出来。(专家提醒:药物对宝宝胃肠刺激比较大,不建议长期使用)
饮食疗法,尽量采用饮食疗法对宝宝的健康更好。吃奶的婴儿便秘时,可加滑肠食品。如橘子汁、红枣汁、白菜汁等。正在断奶期内的婴儿便秘时,可增加辅食。除了高营养的蛋类、瘦肉、肝和鱼类外,还要增加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及粥类,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以及香蕉、梨等。大些的孩子便秘时,可增加一些五谷杂粮,如标准粉、薯类、玉米、大麦等,油脂类食物、凉开水也都有助于便秘预防治疗。

预防和食疗

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纠正便秘,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孩子运动,以促进肠蠕动,有利于大便排出。
2.按时让孩子大便,以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3.多给孩子饮水,每顿饭都要吃蔬菜,每日吃水果。
这些方面全做到了,却仍然不能解决便秘问题,不妨可作两种粥,让孩子食用,看其效果如何。
一,香蕉冰糖粥:取香蕉3条,糯米,冰糖。将糯米淘洗净,香蕉去皮,切段,两者加适量水煮成稀粥,再加入冰糖化开,让孩子经常食用,可起到润便,补虚的作用。
二,红薯粥:取红薯,大米,少量白糖。将红薯洗净切块,与大米一起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成稠状烂粥,加入白糖,早晚让小儿温热食用,因为冷后再吃易引起胃部泛酸。常吃可起到健脾益胃、通大便的作用。

治疗

有原发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呆小病等)。治疗单纯性便秘的根本在於改善饮食内容,多补充水份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谷物、蔬菜等)。同时训练排便习惯。药物治疗只在必要时临时使用。

1.人乳喂养

人乳喂养婴儿较少发生便秘。如果发生,除喂人乳外,加用润肠辅食,如加糖的菜水或桔子汁(应用新鲜桔子挤汁,市售瓶装桔汁开瓶后易污染)、番茄汁、煮山楂或红枣水。4个月以上可加菜泥或煮熟的水果泥。母乳不足时,可加1~2次加8%糖的牛乳。蜂蜜水每日60~90ml,也有帮助。

2.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儿较易便秘,但如合理加糖及辅食,可避免便秘。如果发生,可将牛乳加糖增至8%,并可加喂果汁(如番茄汁、桔汁、菠萝汁、枣汁以及其他煮水果汁),以刺激肠蠕动。较大婴儿,可加菜泥、菜末、水果、粥类等辅食。再大一些可加较粗的谷类食物如玉米粉、小米、麦片等制成粥。在1~2周岁,如已加了各种辅食,每日牛奶量500ml即够,可多吃粗粮食品、红薯、胡萝卜及蔬菜。有条件者可加琼脂果冻。营养不良小儿便秘,要注意补充营养,逐渐增加入量,营养情况好转后,腹肌、肠肌增长、张力增加,排便自然逐渐通顺。

3.添加益生元

如果每天摄入益生元,不仅能够扼制肠内有害菌群的产生,还能为肠内有益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造就健康肠道,改善便秘引起的肠胃失衡问题。能促进婴儿必需营养素代谢以及生长发育所必要的维他命B1, B2, B6,能够帮助孩子良好的成长发育。

4.训练习惯

排大便是反射性运动,小儿经过训练能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一般三个月以上婴儿可开始训练,清晨喂奶后由成人两手扶持,或坐盆或排便小椅,连续按时执行半至一个月即可养成习惯。养成后不要随意改动时间。对年长儿慢性便秘,除鼓励其多运动、多进纤维多的食物外,亦应使其按时通便,养成良好习惯。

5.其他疗法

幼儿可在每晚睡前服镁乳每次0.5~1ml/kg,或液状石蜡每次0.5ml/kg,也可二药制成合剂使用,可免单用石蜡油易自肛门漏出。以上药物可连用3~5日,同时次晨训练大便。为免吸入,婴儿不用石蜡油。儿童还可用酚酞每次3mg/kg,睡前服。急性便秘或粪块嵌塞,可用开塞露(甘油和山梨醇制剂)5~10ml注入肛内,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在家中可用小肥皂条插入婴儿肛门通便,也可用小指戴像皮手套蘸少量石蜡油或凡士林,插入肛门通便。灌肠的方法刺激强,易养成习惯,非特殊需要时不采用。

常见便秘原因

①食物搭配不合理
如食物中含蛋白质的量较多,含碳水化合物少,食物在肠道内的发酵过程微弱,大便较干燥。不少孩子都有偏食的毛病,喜欢吃鱼肉类,不爱吃水果、蔬菜。由于食物中纤维素少,当然易便秘。人工喂养婴幼儿,牛奶内酪蛋白及钙质比人奶多,类便中含有多种不能溶解的钙皂,易发生便秘。
②缺乏良好的排便习惯
儿童自幼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定时排便。孩子贪玩,有意识抑制便意,时间久了,肠末稍神经对粪便刺激敏感度下降,粪便久存于直肠,水份被吸收变干硬,当然难于排出。
③ 精神因素的影响
孩子受到突然精神刺激,如惊吓,或生活环境改变等,可出现暂时的便秘现象。
④ 疾病
某些疾病可引起便秘如肛门狭窄或先天性肌无力等。
新生儿(指出生后不满28天)便秘的原因大多为:
人工喂养:牛奶经消化所含的皂钙较多,易引起大便干结,从而便秘。
乳量不足:如果吃奶吃得少,或呕吐较多,或进食补液的小儿可引起暂时性的无大便。另外,新生儿的消化道肌层发育尚不完全,这样易引起便秘,还可同时伴有吐奶。只要小儿体重不下降,呕吐和便秘的现象都是正常的。
外科性疾病:可能的畸形包括肠道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无肛、骶尾部脊柱裂、脊膜膨出、肿瘤压迫马尾部神经等,这些疾病常伴有严重的呕吐和腹胀的现象,需及时诊治。
值得注意的:新生儿几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
新生儿由于解便机制未发育成熟,所以无法定时解便,常常要大便积多,直肠壁的神经感受到膨胀压力,引发反射性的解出,这就是有些婴儿几天才解一次大便的原因,用温度计刺激,因为可引发反射,所以也可以使其解便。吃母奶的小孩,由于母奶吸收较完全,大便量较少,有些婴儿反而会好几天才解一次便,不一定随吃随解。所以,新生儿几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判断新生儿是否便秘的方法是观察大便性状,如果性状正常,几天不大便也属正常。
正常新生儿的大便什么样:
母乳喂养的小宝宝的大便是黄色或金黄的,稠度均匀,药膏状,可有小颗粒,偶尔稍稀薄,可以带少量绿色。如果奶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较多,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糖类较多,在肠道中发酵,使得大便柔软,并且含有很多的泡沫,可以使大便的次数增多。
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若以牛奶喂养为主,大便为淡黄,质地可以较干燥,可有明显的臭味,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高蛋白,分解时较臭。大便中可有白色奶块,这是因为牛奶中含大量络蛋白,消化时易于与钙结合形成皂钙的缘故。
婴儿(指出生未满1岁的小儿)便秘的原因是:
食物中所含的纤维少:引起大便干结,可适当添加蔬菜类食物。
按时排便的习惯没养成:小儿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规律也易引起便秘,所以要每日定时训练排便,建立一定的排便条件反射,这样才能养成排便的好习惯。
精神因素:如果小儿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突然改变也可引起短时间的便秘。此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小儿易引起便秘,但此类小儿还伴有其他表现。另外,便秘如有家族史,或家族性的肠道过长,也会造成便秘发生,这可能与遗传有关。

不良后果

便秘的不良后果有很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肛裂,可引起便后滴鲜血,肛周疼痛。孩子在便后疼痛,就不愿意排便,这样会更加引起便秘,形成恶性循环。便秘严重的孩子还可能引起外痔。此外,慢性便秘的孩子还常伴有食欲不振,因而导致营养不良,精神萎靡,肠道功能紊乱,这样会更加重便秘。

便秘怎么办

① 矫正孩子的饮食非常重要
若系母乳喂养,母乳量不足所致的便秘,常有体重不增,食后啼哭等。对于这种便秘,只要增加乳量,便秘的症状随即缓解。
当没有被完全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在肠道中堆积时,就会引起上火。另外,加上天气候干燥、饮水不足等原因都可能是宝宝上火的因素所以牛奶喂养的婴儿更易发生便秘,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过多,因而使大便干燥坚硬。这种情况可减少奶量,增加糖量,即把牛奶的含糖量由原来的5~8%增加到10~12%,并适当增加果汁。不满3~4个月的婴儿可在牛奶中加一些奶糕。因奶糕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部分发酵后,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通便。对于4~5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适当增加辅食,最好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各种美味的菜粥给宝宝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纤维素等食物残渣,可以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同时,立健之类的益生元,也是通便养肠的佳品。
② 训练排便的习惯不容忽视
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 开塞露通便
婴儿便秘经以上方法处理仍不见效的,可以采用开塞露通便。开塞露主要含有甘油和山梨醇,能刺激肠子起到通便作用。使用时要注意,开塞露注入肛门内以后,父母应用手将两侧臀部夹紧,让开塞露液体在肠子里保留一会儿,再让孩子排便,效果就好,在家庭中也可用肥皂头塞入小儿肛门内,同样具有通便作用。
中药治疗
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中药可以适当应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尤其注意切忌滥用导泻药,常服这类药,会使肠壁活动依赖于药物,导致功能失调便秘反而更加严重。
⑤ 按摩
适当地按摩小儿肛门口:这能引起生理反射,促进排便。
⑥调理脾胃
由于婴幼儿便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所以适当给宝宝调理脾胃对于婴儿便秘,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婴儿便秘,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解决便秘小贴士

可用清凉油在宝宝肚脐周围薄薄的抹一层,再在肚脐相对应的后背也抹一层,稍加按摩,这样过1-2个小时,宝宝就会开始放屁了,慢慢就会便便啦。如果一次没效,可以弄2-3次。在平时还要注意培养宝宝定时便便的习惯,父母可以让宝宝在便盆上坐便至少10分钟,并在旁边鼓励或发出一些与大便有关的如“臭臭”、“拉拉”等语号来诱导他大便。久而久之,宝宝就会爱上排便的感觉,从而最终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注:二岁以内婴儿不应服用蜂蜜,因蜂蜜易受肉毒杆菌污染,婴儿服食容易中毒,重则可致死!

应对方法

1 按摩法
手掌向下,平放在宝宝脐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这不仅可以加快宝宝肠道蠕动进而促进排便,并且有助于消化。
2 开塞露法
将开塞露的尖端封口剪开,管口处如有毛刺一定要修光滑,并先挤出少许药液滑润管口,以免刺伤宝宝肛门。让宝宝侧卧,将开塞露管口插入其肛门,轻轻挤压塑料囊使药液射入肛门内,而后拔出开塞露空壳,在宝宝肛门处夹一块干净的纸巾,以免液体溢出弄脏衣服或床单。同时嘱咐宝宝要尽量等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排便,以使药液充分发挥刺激肠道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达到最佳通便效果。
3 甘油栓法
将手洗干净,然后将圆锥形甘油栓的包装纸打开,缓缓塞入宝宝肛门,而后轻轻按压肛门,尽量多待片刻,以使甘油栓充分融化后再排便。
4 肥皂条法
洗净双手,将肥皂削成长约3厘米、铅笔粗细的圆锥形肥皂条,先用少许水将肥皂条润湿后再缓缓插入宝宝肛门内。同样尽量让肥皂条在肛门内多停留一段时间,以达到充分刺激畅道蠕动的作用。

治疗方法总结

小儿便秘如是器质性便秘,应治疗原发病为主。便秘常见的治疗方法有:
(1)大便习惯的训练,培养孩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当小儿排便时,应尽量避免外界的影响,不要同时逗玩孩子,讲故事给孩子听等,这样会分散孩子排便的注意力而影响排便。
(2)纠正孩子偏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肥皂削成小指头大小,长3~4厘米,用水弄湿后塞入肛门以刺激排便。
(4)用开塞露灌肠。
(5)甘油加等量水灌肠。
(6)用白蜜微火煎熬,待黏稠即捏作锭。如小儿小指大,纳入肛门。
(7)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灌肠,3岁以下小孩适宜用盐水。
(8)儿童睡前可服用液体石蜡。
(9)少数小儿粪便坚硬,并停滞在肛门口,大人必须用手指将大便挖出来方能解除孩子的痛苦。
(10)注意补充益生元,异麦芽低聚糖之类的益生元有助于润肠通便,由于是非药物,不对宝宝造成伤害。

食疗

1、南瓜根50-100克,洗净,切碎,放锅内加水煎浓取汁,一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数剂,以通为度。3岁以下幼儿可酌加蜂蜜调味。
2、银耳10~15克,鲜橙汁20毫升。将银耳洗净泡软,放碗内置锅中隔水蒸煮,入橙汁调和,连渣带汁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数天。
3、无花果(熟透者)100克,除去外皮,温开水洗净,随意服食,每日1~2次,疗程不限。
4、鲜甘蔗汁150毫升,番泻叶1克。置锅内隔水蒸熟,滤去渣滓,分1~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数天,三岁以下幼儿分量酌减。
5、豆浆100毫升,浓米汤150毫升,蜂蜜20毫升。将新鲜豆浆煮沸,入米汤、蜂蜜调匀,1次饮完。每日1-2剂,连服数天。
6、菠菜100克,粳米50-100克,将菠菜置沸开水中烫至半熟,捞出切成小段,粳米置锅内加水煮成稀粥,后加入菠菜再煮数沸,入油、盐调味,分1~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5~7天。
7、香蕉1~2枚,剥皮,放碗中加开水少许,擂成糊状,冲入白糖10克,调匀,随意喂服。每日1~2次,疗程不限。
8、白皮大萝卜1个,蜂蜜100克。将萝卜洗净挖空中心,装入蜂蜜,置大碗内,加水蒸煮,吃萝卜饮蜂蜜水,连服数次。

婴幼儿的便秘真相大揭露

1、妈咪养育方法不当
宝宝发生排便困难时,妈咪经常滥用泻药或采取灌肠,由此使肠道的排便能力更加被减弱;突然改变宝宝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如使他离开熟悉的亲人或环境,尤其是排便环境或条件发生改变;添加新离乳食品或断奶太急,宝宝由于一时不适应而精神过于紧张,从而导致便秘发生。
2、妈咪平时未注意培养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这是引起宝宝便秘的最常见原因,因为正常情况下,当直肠有足量的粪便存在时,便可通过神经的传递,引发排便的意识。然而,很多宝宝在便意出现时,经常出于贪玩或其他不便,没有及时去排便,这样,就使得排便意识被抑制,等便意过去后,就不想排便了。久而久之,排便反射随之钝化,以后,即使肠道里积满了粪便也不能发出排便的信号了。因此,很难使宝宝建立起规律性的排便习惯,并且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即不及时排出的粪便,会因水分被肠道吸收而秘结在直肠,由此导致水分被再次吸收,粪便因而变得坚硬如石,越来越难以排出,经常把肛门划破出血,宝宝因疼痛而躲避排便,使粪便越来越难以排出。
3、为所吃的食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太少
妈咪总是给宝宝吃精细米面、高蛋白食物,而不注重给宝宝吃蔬菜,或对宝宝不喜欢吃蔬菜的不良习惯没有加以重视。因此,使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太少。而膳食纤维对于促进人体排便有着独特的功用。因为它在肠道有助于吸收水分,使经过消化的食物含水量高,并且,麦或米糠中不能分解的纤维,可使大便体积增大、变软,更易排出体外。因此,从麦类食品、谷类食品及蔬菜中得到膳食纤维是非常好的通便剂。反之,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过少,不容易激发神经系统的排便反射,由此,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久,其中的水分被肠道过度吸收,加之饮水不够,最终导致粪便干燥、坚硬,从而难以排出。除此,吃牛奶的宝宝由于其中的钙磷比例不合理,过多的钙质在肠道难以吸收,因此使粪便变得干燥,比吃母乳的宝宝更容易便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儿慢性便秘的常见原因和治疗—— Earls360馨醫堂
【推荐】【资源】简述小儿便秘
看!引起新生儿呕吐不止的疾病
宝宝经常便秘难改善及早排查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
【综述】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治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