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一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千古一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文/柳七公子


偶然的机会观看抗日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影片的开头,竟然以这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拉开序幕,坐在台下我就感觉到了透骨的悲壮与凄凉。

这句千古名言用到这样的大片中,应情又应景,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粮绝被逼到山顶时,毅然选择跳下万丈悬崖,他们把生还的希望留给了群众,却把生命写在了山巅。

他们为国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好儿女勇敢地抵抗外敌的侵略,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随着狼牙山五壮士的唯一幸存者葛振林的去世,那从易水河边走来的壮士一去不复返了。

看罢影片久久不能平静,却仿若看到唱这首短歌的英雄,正穿越时空而来。

他一袭白衣,长剑在手,正站在河水湍急的易水河边,即将踏上死亡之途。

剑,是什么样的剑?徐夫人剑。

人,是什么样的人?置生命于不顾的人。

他,是真正的勇士。

他,是无畏的英雄。

他与与盖聂、公孙大娘、斐旻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剑客”。他的名字就叫荆轲。

《易水歌》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荆轲,战国时期卫国人,祖上是齐人,齐国大夫庆丰的后代。他喜欢读书,学问渊博,他亦喜欢击剑,所以剑术颇精,他是个能文能武的侠义之人。

他生于乱世,却喜欢交朋友,并四处游历,他心怀为国家效力的理想。

那年游历到燕国,结识了节侠田光,并由田光引见,朝见了燕国太子燕丹,被拜为上卿。

太子燕丹,在秦灭韩国的前夕,被送到秦国做了人质,受尽凌辱送回燕国。

当时一代帝王秦王嬴政已灭了赵国,并率大军直逼燕国的南界,兵临易水,现在的河北省易县。

国家处在危难之秋,燕丹惧怕秦王嬴政,但又不甘心拱手把自己的国家送给嬴政。

于是他召见荆轲入宫密谋共商国家机密。

这时荆轲献计,将秦国的叛将樊淤期的人头和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一些肥沃的土地的地图,以献给秦王为由,并借机行刺。

燕丹别无良策,应允。但不忍心杀掉樊淤期,但这樊淤期倒是个汉子主动自刎,成全荆轲。

荆轲把准备好的淬了剧毒的徐夫人剑和地图一并承上给燕丹过目。

一个穷途末路的太子一个慷慨仗义的侠客,举杯共祝大事将成。

那年的九月,一抹晨曦洒在滚滚的易水河上。西风瑟瑟席卷起片片落叶,美丽的易水之滨,十里长亭。

众宾客先后达到江畔,燕丹率燕国的文武官员、侍卫、随从和荆轲与秦武阳,还有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一行随后而至。

前来送行的这若干人全都着一袭白衣戴着白帽,脸上皆是肃穆的神色,脚边易水河水汹涌澎湃拍打着堤岸。

长亭内摆洒供奉,燕丹用最隆重的礼节给荆轲端了杯壮行酒,别的送行的人也都一一给荆轲敬酒。

荆轲仰头饮尽杯中酒。

他知道这一去凶多吉少,这一去就算是和燕国作别了,和他的朋友们做别了。

这一去,别时容易见时难,再相见,就真的天上人间了。

此时的荆轲亦是心潮雷动,与众人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他是为他效忠的燕国而出征,燕丹和众人一起祝荆轲一路平安,马到成功,凯旋而归。


可是荆轲,却清晰地知道他此行,必是有去无回,纵使踏敌尸骨,怕是也等不到凯旋的那一天了。

既然当初自己决定为了燕国这个小国留下来,就该这个国家效力。

他主动请缨出征,自当竭尽全力。望着熟悉的易水河,望着身边熟悉的朋友,他不禁感慨万千。

这时高离渐击筑,荆轲踏着节拍悲歌一曲。

想到了唐朝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此时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人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彼时,骆宾王因上书讽谏触怒了女皇武则天,被诬陷入狱。出狱是已是深秋。

同年,他奔赴幽燕一带他投身军中想报效国家。就在易水河一带送别自己的好友,想起荆轲刺秦的英雄壮举,便作此诗。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秋天,都是送别。

不过是变换了下历史的时空和坐标,易水跨越古今,同样的壮行悲离别,文字凝炼的唐代五言绝句,他空有满腹才华,空有报国大志。

大男人该为国为家抛洒满腔热血,做出一番丰功伟业惊天动地。而现实很残酷,天子不赏识,他的孤独与落寞,他的愤慨与不平,宛如脚边的易水河河水,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是波涛汹涌。

生不逢时,壮志难酬,无人可以理解唯有向即将离别的好友倾诉。

彼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瑟秋风吹皱脚边易水河水。

水波清冷,此去秦国刺杀嬴政,必是危机重重,成功的几率甚小,犹如壮士独闯虎穴,犹如蛟龙独游龙宫。

可是我此番前行的英雄气概日月为证,天地为鉴,我荆轲此去,上对得起国家朋友,下对得起父母亲人。

英雄仰天长啸,吐气如兰,易水歌的悲壮与凄然震撼了天地,荆轲于天地间长叹,阴霾的苍穹竟然划过一道绚烂的彩虹。

燕丹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堂堂燕国的太子竟然跪地向荆轲行大礼,并亲自敬一杯壮行酒。

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于荆轲,宛若曹植《白马篇》里的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那豪迈的气概,不屈的气节,把生命安危都抛在脑后,甘愿为了国家的危亡,英勇赴死。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赞道:一首好诗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

于荆轲,他何尝又不是,他游历过很多地方,最后在燕国停驻。《易水歌》,简短,仅有两句,每句,炼字炼句。

寥寥十五字,字字发自肺腑,声声凄婉激烈,一曲悲壮的离歌,撼天撼地撼心魄。

今人品读,真的如身临其镜,我仿若能清晰地看到白衣胜雪的荆轲凛然的神色,能身同感受荆轲那份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的悲壮的情怀。

宛如戏文里唱的那样:燕国男儿,雄心万丈,誓必同心协力,扶弱锄强,保家卫国挽救危亡。

荆轲没成功,杀身成仁。他那份“君子死知已,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在天地间长存。

那千古一刺,惊艳了大秦的时光。他的名字在历史的画卷中熠熠生辉,那浓墨重彩一笔,永垂青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水歌》,荆轲刺秦为什么没成功?主要是客户逼的
易水湖(河)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我的卧虎湾】周利民:走进慷慨悲歌地●华北揽胜
《易水歌》
一生只写一首,全诗仅两句,却成为中国诗歌上的千古绝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