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忆录】杨宝忠:艺事鸿爪(四)变声期如何练嗓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艺 事 鸿 爪
作者:杨宝忠





变声期如何练嗓


人总有一个变声期,梨园界称之为倒仓,变声,对于不从事演唱的人,它的影响并不大,甚或毫无影响。但对戏曲演员,尤其是男演员,则成了艺术道路上的一关,能不能在变声期之后,嗓音恢复正常,继续他的舞台生活,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个人的体会是,戏曲演员凡在变声之前,必有一个预兆:能唱,韵味美,但逢高不起,这就预示要变声了。所谓能唱,韵味美,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口腔共呜强,但缺乏脑后音,所以逢高不起。我16 岁在天津唱《斩黄袍》,一个“详”字嘎词没上去,就是这个原因。变声是在少年时期,因此,少年演员如果在表面上听来嗓音正常,而忽然发生前面所谈的变声预兆情况,就应该考虑,要强调少演戏或不演戏,以免过度劳累,而影响嗓音顺利恢复。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无论怎样爱护嗓子,到时候该变声还是要变声。既然要经过这一关,就应该严肃对待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在变声期中应该绝对休养,我变声期间,我父亲就是这样要求我的。也有人认为,在变声期间必须使高调门练嗓,将来练出来才是“铁嗓子”,贯紫林伯父动员我到陶然亭去练功,就属于这方面。在我一个人身上,产生了两种意见,究竟哪个对呢?当年这两种方法我都试过,结果还是失败了。现在总结经验教训,我觉得二位老人家的意见都有些极端化。绝对休养,固然能够防止嗓音往坏里发展,但却无助于使嗓音较快地恢复。至于使高调门喊嗓、吊嗓,有没有练出“铁嗓子”的呢?据说是有,但没有能说服人的例子。我认为,孤注一掷地练“铁嗓子”是碰运气,是危险的,不是好办法。我是不主张练“铁嗓子”,但也不必拘泥于绝对休养,闭住嘴不喊一声。问题还是要练,但在于如何练法。




杨宝忠先生(左)在说戏



现在拿我儿深泉给孙子鸿钧吊嗓,来谈谈变声期的练声问题,这里面既有演员的问题,也有琴师的问题。昨天,深泉给鸿钧吊《打鱼杀家》,鸿钧正在变声期中,嗓音已经很低,但深泉却没有恰当地掌握住鸿钧的嗓音条件,把弦定高了,因此在唱“昨夜晚”这句很顺利,但到“猛抬头”的时候,就“上吊”了,跟宰鸡似的,这是什么味儿!如果把弦定低一点,“昨夜晚“是平腔平调,唱起来虽然有点儿压嗓子,但到“猛抬头”时,就容易唱了。


琴师给人家吊嗓子,不能净顾胡琴,这是要紧的。吊嗓子时,胡琴“劈劈拉拉”没多大关系,因为是给人家练嗓子,不是你练胡琴,但是嗓子不能劈. 如果稍微顾胡琴是味儿,人家的嗓子就够不上味儿了。所以我对深泉这种吊嗓子的方法很不满意。人家的嗓子本来有了毛病,就应该考虑,怎样练他的声音,让嗓子恢复过来,这才对头。对于这个问题,深泉不能照顾鸿钧的嗓音,他有责任,而在鸿钧呢,却也以为调门不高,嗓子不容易练出来,更是错误。当初我变声后,跟贯大元在一起,就是用这种方法练嗓,嗓子倒是练出来了,但出了偏差,变成左嗓了!左嗓唱戏,至多能感觉还不错,但难以达到真正的好,不美。所以像我后来的嗓子,唱《甘露寺》等数板戏,以及紧打慢唱的腔,因为上下音贯穿不上,唱起来更有困难。


从前我学小提琴,老师让我只练一根弦,不许按字,而且要练一年。我觉得练一年太枯燥,可是老师说,一根弦练出来,四根弦就容易拉了,我们练嗓子也如此,就是要保持住调门,怎么唱着舒服,怎么唱着灵活,怎么唱着是味儿,就怎么去练。练来练去,时间久了,嗓子一点一点就恢复过来。等到嗓子出来了,味儿就正确了。




杨宝忠先生与弟子王鹤文



在变声期间,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变声之后嗓子曾一度挺好,忽然又哑了;哑了之后,也许几十月,也许半年,嗓子又有了音,而声音又比以前宽厚而瓷实多了。这是变声期间会反复出现的情况。拉胡琴也如此,每天坚持练习,手指、弓法都有,但有时拉来拉去的,自己听着不是味儿,这暗示拉胡琴的技艺提高或要提高了。像这类情况,可能多次出现。尤其是青年人,三起三落,有时嗓子一点音没有,最后还是变过来了。不但在戏曲中唱的拉的,凡属于艺术范围之内,都有起落,而每一起落之后,必有所提高。我学小提琴、拉胡琴也有过多次起落,这好像是一个规律。


在变声期间练嗓,要有信心,不能操之过急,要坚持下去,练到一定时期,嗓子是会向好处恢复的。但有一点,不能给嗓子增加负担。如果嗓子过累,势必发生反效果,就“欲速而不达”了。所谓嗓子过累,一是练唱的时间太久或次数太多,一是定调太高,超过了本人嗓音水平。所以,一定要仔细研究自己目前的嗓音究竟有多高,保持住这个调门去练,练到一定时期,嗓音会见出息。再慢慢往上长一点声音,这个声音唱出来仍旧还是不勉强,而且有韵味。长来长去,不定多少天,够六半调了,这六半调听起来仍不勉强,如同人们说话,听起来很自然,谈笑自若,就算够上调门了。这么说比较容易,但很多人往往掌握不住火候,心急,还没等这个调门巩固下来,一弄就“我来来”一急,调门一高,就出了偏差。


【未完待续】

【来源:杨宝森纪念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人物】杨宝忠自述(1)
[转载]京剧演唱技巧之常见病声的防治2
张君秋用嗓的功夫和诀窍
戏曲演员在这19种情况下用嗓,伤害最大
毛世来谈四功五法之“练气、练嗓与嗓音的保护”
演员、票友的练嗓、护嗓及其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