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


    第一讲  绪论
  
  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如: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尚书?说命上》)
  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周书?旅獒》)
  
  《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
  
  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1)文言中的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骊(黑马),浸(渐渐),驰(放松),稚(年轻),日(太阳)等。
  (2)文言的单音词包括在鲜蛋汉语的复音节词中。
  例:蚁(蚂蚁),月(月亮),厌(厌恶),朋(朋友)等。
  (3)文言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复音词。
  例:
  ①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即使这样。
  ②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汉书?食货志上》)
  *然而:即使这样。
  还有“然则”等词,也使这样。
  
  2、文言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也渐渐多了起来,如:很阳光;很男人;中国网,宽天下等。
  
  3、古今词序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有些宾语会被省略,但只是意义上的省略,并非实际就是省略,因为那就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3)用“之”、“是”、“焉”等提宾。
  对于“之”、“是”、“焉”,有人认为它们是代词对宾语的复指,也有人为它们是助词的,并无意义。老师认为,它们其实就是助词,作用就是标志着宾语的前置。
  例: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傳?僖公四年》)
  在前置宾语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固定格式。
  例:
  ①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②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③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④麋鹿之与处,猿狖之与居。(韩愈《上宰相书》)
  (4)为了强调而使宾语前置。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后汉书?张衡传》)
  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兼词。
  兼类词,是兼有几种不同词类的词。
  而兼词并不同于兼类词。它是指在一个句子中,某一个词同时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功能。
  *常见的兼词举例:
  
  [诸]
  (1)“之于”的合音。
  ①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三年》)
  ②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这里“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其中,“之”为宾语,“于”和后面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
  (2)“之乎”的合音。
  ①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②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③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这里“诸”是代词“之”和语气词“乎”的合音。其中,“之”为宾语,“乎”表示一种疑问的语气。
  
  [叵]
  叵是“不可”的组合。“不”是否定动词,“可”是助动词。
  ①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说文解字?叙》
  ②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后汉书?吕布列传》)
  
  [盍]
  盍是“何不”的组合。“何”是疑问代词,意思是“为什么”,“不”是否定副词。
  ①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盍各言尔志?(《论公冶长》)
  ③子盍为我言之!(《孟公孙丑下》)
  
  [焉]
  是“于之”的组合。其中“于”是介词,与代词“之”组成介宾结构充当补语,或(1)表示一个对象;或(2)表示处所;又或者(3)表示比较的对象;还有(4)表示被动的。
  (1)表示一个对象:
  ①忠焉,能勿诲乎?(《论宪问》)
  ②于之,忠于他,我能不教诲他吗?
  ③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宋玉《风赋》)
  (2)表示处所: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②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茸蓑而居焉。(《盐铁论?轻重》)
  ③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表示比较的对象: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马中锡《中山狼传》)
  ③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韩非子?定法》)
  (4)表示被动: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商君书?更法》
  
  古代汉语语法(二)

    第二讲  词素和词
  
  一、词素
  词素是构成词的元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1、单音节词素
  其中有的能够独立成词,即一个词素就是一个词。这类词素成为词根。
  如“个”、“苦”、“寡”、“大”、“小”等。
  词根可与其他词(素)组成新词——合成词。
  有的不能独立成词,同别的词素组合时,位置较固定。这类词素称为词缀。
  如“有”、“阿”、“第”等,称为前缀;“尔”、“若”、“然”、“下”等,称为后缀。
  *注:“有”,常同朝代组合,如“有夏”,就是指夏朝。有在其中并没有意义。
  2、双音节词素
  主要是指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辗转”、“逶迤”等。
  有一些是音译的外来词,如“葡萄”、“茉莉”等。
  还有拟声词“关关”、“交交”等。
  重叠词“区区”等。
  
  二、词
  词是由词素构成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对于古代汉语,我们要注意区分词和词组。如果可以看作是两个字意思的相加,则可看作是词组,并且其中是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
  区别下列词和词组:
  必将,峻岭,非但,父母,布衣,骨肉,黎民,爪牙。
  其中必将,君临,非但,父母是词组。
  
  *注意字、词素和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古代汉语语法(三)

    第三讲  词的构成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纯词、合成词两大类。
  
  一、单纯词。
  由一个词素构成,只包含一个语义单位。如词根,连绵词,拟声词,外来词。
  二、合成词。
  主要有两种组合方式,即缀合法和复合发。
  1、缀合法。
  由词根与词缀相组合成。
  2、复合发。
  由词根和词根相组合成。
  
  (一)联合式(即并列式,相组合的成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①商贾少,则上部贵粟。(《商君书?垦令》)
  ②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庄子?应帝王》)
  ③诸侯恐惧。(《史记?始皇本纪》)
  ④今此鼎细小。(《汉书?郊祀志》)www.3lian.com/
  ⑤左右欲不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以此举尊上下耳。(《南史?郭原平传》)(上下,是六朝时对父母的尊称。)
  ⑦早晚下三巴?欲将书报家。(李白《长干行》)(早晚,什么时候。)
  ⑧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缓急意危急。)
  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异同意为异。)
  ⑩持郡短长,前二千石数案不能竟。(《汉书?薛宣朱博传》)(短长意为短。)
  其中,①~④,所联合的词素意义相近;⑤~⑦所联合的词素意义相反相对;⑧~⑩中的联合词都是偏义复词,也就是说其意义只含有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
  
  (二)偏正式。
  例如:黎民,寡人,不榖,后生,晚进等。
  其中,黎民与寡人为定中式,后面的为状中式。
  
  *注意:
  驱走、离散、矫正、击破、扑灭等词,在先秦是不被认为是一个词的,而认为它们是一个短语。如“扑灭”,即“扑而灭”。但在现代汉语中它们都是被认为是一个词的。
  动补的形式,在六朝时方出现。
  
  (三)动宾式。
  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有司,即有所司。这里只一种官职。
  ②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扶老,即可支撑老人,这里就是拐杖。
  ③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张溥《五人墓碑记》)
  当道,即掌权的。
  除此之外,还有执事、将军等词,也属于这类。
  
  (四)主谓式。
  ①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尚书?牧誓》)
  虎贲:贲通奔;虎贲,就是像老虎那样奔走。这里指的猛士。
  ②功已成矣,卒支解。(《史记?项羽本纪》) 
  
  根据语音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要区分复音词与词组。
  1、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有许多与古代汉语中词组的形态相同,一定注意不要把两个意义有关、经常在一起连勇的单音词无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其中“卑鄙”是“卑”和“鄙”两个词的组合。“卑”是指身份低,而“鄙”是指见识浅。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妻子(妻子和儿子),饥饿(饥,食不足;饿,困乏)等。
  2、注意不要将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与词组相混。
  ①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
  巨室,意为大的房子,是词组。
  ②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孟子?离娄上》)
  巨室指权贵,有权势的人。在这里是一个词。
  
  *思考:“四书五经”是词么?还是词组?
  
  对于词与词组的区分,我们还可以借助古注来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四)

    第四讲  词的分类及其划分标准
  
  汉语的词,能否分类呢?高明凯就认为,汉语的词没有形态的变化,所以并没有真正的词类的分别,它不过是担任了各类词的语法功能罢了。
  如今对于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主要依据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二是强调其词汇意义。
  
  一、词类划分的标准
  我们知道,我国的第一部专门讨论汉语语法的书是《马氏文通》。我们现在看一下,《马氏文通》对于词类的划分依据。
  “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此处“字”即指“词”。)
  由此可见,是依据词有无具体意义来划分虚实的。
  “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
  由此可见,在词有意义(即指实词)的情况下,再作分类,还是根据词的意义。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文义之何如耳。”
  由此又可见出,词没有确定的意义,就没有确定的分类。也就是说,一个词意义的确定,是必须要将其放在句子当中来看的。即词义的得来,必须要根据它在句子当中的位置。那么,既然要根据词义来划分词类,那么词类的划分,也必根据词在句子当中的位置情况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氏文通》认为,划分词类是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
  例: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庄子?德充符》)
  止水之止静字(所谓静字,即形容词),言水不流之形也。惟止与众止两止字,泛论一切不动之物,名也。能止之止,有使然之意,动字也。是一止而兼三类也。(《马氏文通》)
  陈承泽不同意马氏的观点,在其《国文法草创》中说到:以余观之,马氏所举之三类,皆属“止”字活用。“止”之字类,应为自动字(自动字,也称内动字,即不及物动词;与其相对的是他动字,也叫外动字,即及物动词),“绌然而止”之止字也。
  还有学者以为,划分主要词类,要严格依据语法功能。首先,虚实的划分,要看这个词能否在句中充当句子成份;然后,在实词中再分类的话,以能否受数量词的修饰来判断名词,以能否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来判断形容词,以能否带宾语来判断动词。
  有一些词的区分,也有难度。如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划分。时间名词可充当全句的状语,可将其放到主语之前。(如现在,将来,昨天等)时间副词则不行。又如形容词和状态副词的区别。例:兵不空出。(《汉书?匈奴传》白白地此理驰然,熟视之可论。熟,认真地(《梦溪笔谈?神奇》)若为形容词,作状语的意思,亦可作谓语。凡虑事欲孰。(《荀子。义卖》)
  *若要在某一类词中划分细类,必须要依照其意义。如副词,又可细分为时间、范围、程度等。依意义划分。
  那么我们应采取什么标准呢?结合语法功能和词义,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词义。
  词类,实是词的语法分类,词性便是词的语法性质。www.3lian.com/
  词义对于词类的划分,自然也有用。一般情况下,词义与词性是统一的,词性变了,词义也必有变化。就如好些词典对词语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其词性。然而,不能主要依靠词义划分词类。因为:1、人们对一个词不同义项的概括的依据,实际上还是其语法功能,还是由其在句中位置概括出来的,尤其是一些兼词类;2、有一些词,尽管其词性发生了变化,意义却不会改变。如: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建设:创建新事物,增加新设施。我们看其意义,是动词。然而我们知其还能作名词。它作名词,我们该如何解释呢?
  
  二、词的分类
  根据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一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古代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和兼词。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里,一般还都收着代词,特别是指事代词。这实际上算是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矛盾做法吧?!
  *老师认为,虽然代词可以指代具体的东西,但是其本身的意义,原是很“虚”的。另外,它们的句法功能也是较多的。
  
  
  第一节名词
  
  1.1名词的分类
  名词主要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者地点名称。
  
  *特别注意名词充当谓语的情况。
  1、主要用于判断句中。
  ①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②子诚仁人也!(《公羊传?宣公六年》)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有些用在解释说明的句子中。
  ①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韩非子?五蠹》)
  ②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3、名词作状语。(思考: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么?)
  (1)时间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
  ②二十九年,始皇东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史记?淮阴侯列传》)
  (2)日、月、岁等作状语时,与它们通常所表示的意思不同。
  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孟子?滕文公下》)
  日:日日,每天。
  ②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日: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③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
  日:往日,表示过去的时间。一般放于全句之前。
  *时间名词“时”作状语,用法、含义也较特殊。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时,按时。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时,到时候。
  ③时公兵不满万。
  “时”在此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须看上下文文意。
  (3)人和事物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式、状态。
  ①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稍,渐渐。
  ②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要是豕没有出现,我们恐怕就会认为“人”是主语。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文意区分。
  b、表示对人的态度。
  ①虏使其民。(《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②高后儿子蓄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c、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和遵循的准则。
  ①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③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金曰磾(mìdī)传》
  d、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①童子隅生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第二节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以及其他活动现象的词。
  
  2.1动词的分类
  按其特点可以分为动作动词、判断动词和助动词三大类。
  大多数动词能够带宾语,成为“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的,称为“不及物动词”。
  
  (一)判断动词。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这里的“为”就是先秦常用的判断动词。而“是”,只是指示代词。
  ②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到了两汉,“是”才开始作判断词。
  先秦作为指示代词的“是”,翻译常作“这是”,故渐渐演变为了判断词。
  《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话中有多个“是”,如果都解释成“这是”恐怕不是很合适的。所以看来,有些“是”在先秦的文章里,其实也就只是单纯的判断词而已。这也是正常的,需要我们注意。
  
  (二)助动词。
  助动词也常常被称为能愿动词。它经常用在主要动词前起辅助作用。但有时助动词也能够单独作谓语。古汉语中常见的能愿动词有“可、能、得、愿、宜、敢、肯、欲、足”等。
  助动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以连用。
  ①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
  ②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可以省略动词而独立使用。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孟子?梁惠王上》)
  ②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也可以承前省略助动词后的主要动词。
  3、有时,省略了主要动词的助动词还可直接与宾语或补语相接。
  ①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
  其中,“之”是宾语。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其中,“千里”是补语。
  
  (三)表示被动。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汉书?贾谊传》)
  *“被”在现代汉语中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发出者。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于~,其中“于”是介词,引出动作发出者。“见”被认为是助动词,表示被动。
  
  (四)常见用法。
  1、动词作状语。
  ①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③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④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上四个例子,在王力先生看来,其中①②为活用,③④因为用了连词,所以并不是活用。
  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些都算是或用么?
  2、动词作主语、宾语。
  ①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左传》)
  ②教亦多本矣。(《孟子?告子》)
  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形容词作主语、宾语。
  ①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左传?哀公七年》)
  ②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韩非子?安危》)
  ③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汉书?项籍传》)
  ①③句中,我们可以在形容词后,补出一个名词中心语,因为这类形容词,还没有完全具有名词的特征,所以称其为本用的活用;②句中的形容词后面,却不可能补出什么东西来,它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名词来看待,所以称其为非本用的活用。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古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它实质上是以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但比兼语式的句法要更精炼。
  例:
  ①父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生即使死人复生,肉即使骨长肉。
  ②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以上例子中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但是却带了宾语。
  例: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②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③不如先斗秦越。(《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例子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但是它们后面的宾语并非都是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4、动词的为动用法。
  ①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经?小雅?伐木》)
  鼓,为我击鼓;舞,为我起舞。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为国而死。其后的宾语,也并不是受事者,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③文嬴请三帅曰。(《左传?僖公三十年》)
  请三帅,即为三帅求情。
  ④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启,指为之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汉语》-哪些词能够做谓语?
中考文言文朗读停顿及词类活用复习指导
汉语语法(二)——文言文语法
汉语动词的教学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词的兼类与次类)(第16节)
词的兼类与活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