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结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

点击“莆阳思品苑”二维码,关注更多学科信息


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

2006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我们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7年底形成了初步的修订稿。

20114月基本定调。期间,做了大量文献研究、一线深度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

此后,经过又一次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及其整体构建研究结果的参考、吸收,做进一步修正并定稿。

201111月,新课标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

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完善标准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

二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一些重要修改:

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致三条)。

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采取专册的安排)。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突出全球意识。

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新教材编写启动

2012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二、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及框架

(一)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河、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首先,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

其次,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

再次,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年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

4、遵循育人规律

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题进行道德学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融入在教材中,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注意选择适切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力的材料。

多处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表达;

还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机渗透。

(二)教材总体设计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

(三)整体框架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一、中学时代

(一)中学序曲

(二)少年有梦

二、学习新天地

(一)学习伴成长

(二)享受学习

三、发现自己

(一)认识自己

(二)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四、友谊与成长同行

(一)和朋友在一起

(二)深深浅浅话友谊

五、交友的智慧

(一)让友谊之树长青

(二)网上交友新时空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六、师生之间

(一)走近老师

(二)师生交往

七、亲情之爱

(一)家的意味

(二)爱在家人间

(三)让家更美好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八、探问生命

(一)生命可以永恒吗

(二)敬畏生命

九、珍视生命

(一)守护生命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

十、绽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一、青春的邀约

二、青春的心弦

三、青春的证明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四、揭开情绪的面纱

五、品出情感的滋味

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六、“我”和“我们”

七、共奏和谐乐章

八、美好集体有我在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九、法律在我们身边

十、法律伴我们成长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公共生活

一、我们的公共生活

二、公共生活新平台

第二单元  遵守公共规则

三、秩序与规则

四、与规则同行

五、心中有法

第三单元  维护公共利益

六、我们的公共利益

七、心系公共利益

第四单元  践行公共精神

八、学会共处

九、共同行动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维护宪法权威

一、我是中国公民

二、捍卫宪法尊严

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三、公民权利

四、公民义务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五、我国基本制度

六、我国国家结构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七、尊重自由平等

八、维护公平正义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改革与创新

一、感受经济改革

二、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三、追求民主价值

四、全面依法治国

第三单元  文明与发展

五、守望精神家园

六、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七、中华一家亲

八、中国人中国梦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

一、同住地球村

二、走向和平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三、展现中国风范

四、奏响中国乐章

第三单元  少年的征程

五、少年的担当

六、我的毕业季

七、未来在召唤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人格形成的规律和机制。

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有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编写组努力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在形态上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释为主,而是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青少年喜爱的互动,在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逻辑思路:创设情境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运用你的经验”环节,或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旨在进行学生经验的引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想联系;在此基础上,正文聚焦主题,正面陈述观点、原则;进一步展开讨论或对话,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锋、聚焦,继续正面陈述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最后进行相关行为和行动能力方法的指导。

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如此设计,其重要的追求:

第一是坚持依托知识,但一定是超越知识,导向价值认同和行为践履。

第二体现思想性与人文性,坚持价值引导。

第三是注重行为指导。尽可能做到具体化、易操作,提倡行为践履,行为改善,激发学生用行动改变个人现状、改变周遭现实的意愿。

四、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材教研引领下用好教材。

2、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以新教材的使用,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4、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已经出版的七年级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不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在“少年有梦”中,将少年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找到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引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教材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教材强调综合性,注重学习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强调各自学科本身的严密逻辑与自成体系,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加重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探讨“行己有耻”一目时,教材先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然后引导学生明白“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帮助他们树立底线意识,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将心理、道德、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此外,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教材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了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

  第三,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循这一思路,每一框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这一框为例,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探讨自己的梦想,并且思考: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展开对梦想的探索。随后在第一目中用“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三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人类的发展需要少年的梦想,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目标、时代脉搏、国家梦想紧密相连。第二目中,通过两个“探究与分享”的活动,一个“相关链接”以及一个“方法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努力,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持,努力需要有目标和方向,也需要方法。本框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引导学生制订“我的努力计划”,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整个过程暗含的逻辑进路为:创设情境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通过不断的体验感悟、讨论深化、践行指导,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并达成共识,以引领其道德成长。教材的上述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展现自己真实的矛盾、困惑与情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据此,建议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方面,教师要用好教材的“脚手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综合课程强调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都是学习,它们的学习是有机地融整在一起的,这种综合要求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部投入。实践学习、过程体验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活动构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教材中栏目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构成了主要框架,以“材料垣问题”或者“活动垣要求”的形式呈现,其中“运用你的经验”作为导入活动,可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拓展空间”则作为一框的结束,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延伸;“探究与分享”是教材活动的主体形式,在呈现材料后进行提问或者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探讨、碰撞。正文在相互对话的基础上对观点进行提炼,进行价值观正面引导。教材的正文在表达上言简意赅,平和但有力量,体现讨论与对话的姿态;同时正文又是教学的支架,体现了编写的立意,对同一主题不断深入,有开放性和思想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同时又有适当留白,给教师以教学的空间。第二类具有辅助教学性质,分为“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是教学的支持性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提出要求将之改造成课堂活动,也可由学生自主阅读或教师根据需要进行讲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直面学生的困惑甚至是质疑,将冲突、碰撞视为值得展开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以及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的重要契机,引导学生思考、辩理和体验、感悟。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对话,提高课堂开放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教育引领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要看到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缺乏鲜活事例的支撑,用枯燥抽象的道理,以及简单的说服教育,对他们会缺乏吸引力,也难以起到引领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冲突为突破口,从“道理”的教授转向“道路”的探寻,通过对话的方式吸引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深入交流、主动表达、互相倾听、彼此分享、自我反思、相互质疑等是课堂对话的主要行为,这样的对话是真实的、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敞开自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从吸引、激发到对话、指引,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与思想提升的一条重要路径,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追求,也应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追求。课堂上的自我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那么,如何让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呢?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盲区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本身体现了教师对活动材料及正文思考的路径和引领方向,好的问题为课堂对话提供了空间,可触发对话的展开。当学生对教材中所设计的提问感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理解,对提问进行分解和转化;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有思维含量,避免大而空泛的提问;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观念等要从新的角度提问,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或问题的反思;对一件事情可以多角度提问,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等等

  其次,教师要营造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真正的对话,是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对话的课堂要有安全、开放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师生对话的前提是双方的互信,当教师习惯于“扮演”一个权威的角色,学生就会与教师产生距离,而教师平等、接纳的态度,会让学生更乐于敞开自己,不需要迎合,也不需要掩饰和伪装。学生的信任不能靠强求得到,教师只有展示真实的自己,真正走近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再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和尊重差异。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特的“人”存在,重视和尊重其价值。课堂上,学生不是嗷嗷待哺的雏鸟,也不是等待驯服的小兽,而是独立、有主见、有力量的人,教师要相信学生心灵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激发出这种能量,引领他们的成长。教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并不意味着要学生给出标准统一的答案,而是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差异。课堂的对话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正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对话的必要与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和评价学生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预期的影响,不追求标准答案,不急于求成,也不简单否定学生一些“出格”的言行;相反,要鼓励和允许学生质疑,看到背后教育的契机。这要求教师在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同时,具有多元视角,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参照点和各种方法,尊重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继续学习留有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9秋季学期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1-6年级教学计划 教学进度汇编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 计划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点滴谈
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