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技巧 | 高考作文常用古诗名句——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讽刺了上行下效而造成的迫求时髦的不良社会风气)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5.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世界时刻发展变化,不可扭转。翻译: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万物兴败自由规律)

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1.自不量力;2.即使挑战巨大,依然有勇气尝试)

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把握重点)

9.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身居高位,更应谨慎)

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11.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可作为年轻人自我鼓励之语。翻译: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3.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创新)

1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奉献精神;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1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今天用来比喻那些反对真理、破坏伦理,企图诽谤历史文化者,到头来必定彻底失败,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如长江大河,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一切污泥浊水,而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翻译: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17.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1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高瞻远瞩,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0.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磨砺,付出与收获)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实践出真知)

2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创造便利的条件)

2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思亲;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世事难完满)

24.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死水”无浪之静是暂时的,关键是有春风吹拂之动。指处于困境中的人,也会有得意的时候。)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比喻任何理想都要经过波折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2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

2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史记》(做事情竭力而为,做得出色)

2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相知和沟通必须是双向的)

2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2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时光飞逝,珍惜时间、珍惜当下)

30.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比喻只有通过规则与礼法的约束,才能使人品行方正,谨守礼法。)

3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由己推人,由今推古)

32.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班固《汉书》(细节决定成败)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各有长短,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3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雪梅》(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3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舍恶从善,需强大信念。翻译: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3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论》(果断处事)

3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客观看待事物)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孟子》(坚守道义)

3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坚守道义)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前期准备是后期成功的基础)

4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可以相互转换)

4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广泛听取他人意见)

4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弥补错误时刻不晚)

44.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见义应勇为)

4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卖柑者言》(外表与内在)

4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帮助别人也有原则、分善恶。翻译: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4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心形于色,内心坦荡、不为外物所奴役才能自在生活。翻译: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48.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安贫乐道)

4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真正的友谊当是不含任何功利意图,方不会以利而聚必将以利而散。)

5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带来发展、生机与活力)

5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李康的《运命论》(观点1:过于出众反易遭致非议和打压,应低调不张扬;观点2:如果你是一个有才有德之人,你张扬你的个性,将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对朋友无害,对社会无害,甚至对国家有利,那么木秀于林也应值得提倡。)

5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53.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晋书》(汲取经验教训 )

5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汲取经验教训 )

5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5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人才培养)

59.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为人处世的哲学;生活处处是学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6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宽容,减少对他人的苛责)

6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6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比喻人做好事无需张扬,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深得人心)

6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世间万物运转自有规律)

6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6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用来形容时代发展繁荣昌盛)

6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除旧创新。原意是佛、道两教不加以堵塞,儒教就不能得到推行,今多指不破除旧的,新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从诗面看,作者写的却是他畅游庐山的观感。读这首诗,我们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游踪,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所呈现的千姿百态,或高峻,或舒缓,或秀丽,或雄浑。每一个姿态都是真实的,但对整体庐山来说又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身在庐山,却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呢?原因恰恰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泾溪》

唐—罗隐

泾溪石险人竞惧,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哲理:行舟的安危,与水路、水情的好坏固然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驾舟人的思想重视程度。该诗涉及安与危、难与易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哲理。理寓趣中,理与趣兼,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这首诗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认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站得高,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才能饱览千里风光;奋发向上,励精图治,才能不断发现新境界。

《放言》

唐—白居易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哲理:对人、对事要想得到全面的认识,把握正确的方向,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细心辨认,从整体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更不能通过一时热情和兴趣去判断人和事。否则就容易判断失误,而造成整个事情的失败。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哲理: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比较平常的事物就不放在眼里了。

《浪淘沙九首》

唐—刘禹锡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

哲理:淘金要千遍万遍地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但最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的形象,通过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说明,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坚守,辛劳之后必有所获;也用来说明,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日久真相自然明。

《题沈君琴》

北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一支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在琴声中,琴、手指、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巧与琴、手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想奏出优美音乐,只有相互协调配合。

《柳》

北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哲理:前诗之柳喻指平日默默无闻却作出贡献的人们,后诗之柳喻指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的仗势小人。两诗取材写法相类,所说之理却完全不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哲理: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也就是说,花儿开过了,并不是无情地离开了,而是落到地下变成肥料来支持以后的花开得更鲜艳!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和子由渑池怀旧》

北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哲理:在苏轼看来,生行无定踪,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地,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可见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没有必要过分怀念。

《西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哲理:国家的兴盛衰亡取决于时势,颠覆国家的罪责在帝王自身。诗作批判了“红颜祸水”论,极富理性色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腐朽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终究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望岳》

唐—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哲理: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饮酒》

东晋—陶渊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哲理:保持宁静高远的心境,即便身处闹市,也能自得其静。静在心,不在境。

《吴兴杂诗》

清—阮元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哲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竹枝词》

唐—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哲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作文素材:古诗中的哲理思辨警句
哪些是哲理诗的诗句
关于励志的古诗句50名句
20组富含哲理的思辨性古诗词,值得收藏背诵!
有关哲理事物的经典诗句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13)——哲理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