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0余件(套)明清外销瓷珍品见证中国园林的欧洲影响

明晚期 《漳州窑青花山水纹盘》

  3月1日,中国园林博物馆主办的“观展·瓷上园林——从外销瓷看中国园林的欧洲影响”上线与观众见面。在当前特殊时期,中国园林博物馆推出线上观展,精选出30余个历年优秀展览,以VR虚拟展览和视频科普等多种形式,带观众再次“回到展厅”,探寻园林历史文化脉络。

  此次“瓷上园林——从外销瓷看中国园林的欧洲影响”展览入选了国家文物局推送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精选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60余件(套)明清外销瓷珍品,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明清外销瓷的输出及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欧洲仿制的瓷器,透过实物了解中国山水自然观念通过瓷器这种媒介的西传,向观众展示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以及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日用瓷被西方贵族珍赏后的华丽变身。

  这些精美的瓷器,以中西方文化交流为背景,系统展示了为适应市场需要而生产的形态各异、纹饰绚丽的古代文明杰作。观众可以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感受数百年前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深刻的影响。

  中国原始瓷器始于商代,成于西晋而盛于唐宋。唐宋时期中国陶瓷作为特产随丝绸输往国外,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加强,中国瓷器大量远销海外,陶瓷外销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明代万历时期,中国的克拉克瓷大批量远销欧洲市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瓷器的烧造达到历史上的顶峰,中国外销瓷的艺术和技术传播到海外。中国外销瓷器在传播中国园林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中国园林肇发于商、周,盛于唐宋而集大成于明清,伴随中西文化交流而传到欧洲。

  中国陶瓷外销欧洲的过程中,瓷器上的纹饰,包括花木、山水、亭台楼阁等的园林内容传入欧洲,对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园林理念和园林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外销瓷也因此成为中西方园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很高的学术价值。

专栏
碗姐说瓷:从零学陶瓷文化知识
作者:品瓷中国
9.9币
19人已购
查看

德国柏林夏洛腾堡宫 瓷器内阁

一、中国瓷器 行销欧洲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由于海禁政策的解除,中国制造的瓷器大量经由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运输到欧洲市场,不仅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其所承载的中国“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的文化元素也给欧洲大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明代外销到欧洲的中国瓷器主要是克拉克瓷,是我国明、清时期外销青花瓷。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就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这种青花瓷在装饰上的特点是普遍带有多层次的开光,即在器物面上画成一朵花瓣型,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就好像开着窗户一样,所以也把它叫做“开光”样式的瓷器。其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一个中心纹饰周围装饰多个扇形、椭圆形或莲瓣形的开光设计,开光内饰杂宝、花卉等图案,也有很多外销瓷以自然山水和园林人居等为主题,彰显了中国的自然山水观。后来在陶瓷史上把16世纪末至17世纪生产的具有这类特点的外销青花瓷称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最早在景德镇烧造,之后福建的漳州窑也有仿烧并外销。明末,克拉克瓷大量销往欧洲、日本、美洲等地。

二、重返欧洲 华园熏风

  明万历时期开辟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新局面。清顺治十二年(1655),政府下令实行海禁,“不许片帆入海”。期间中国瓷器外销基本停滞。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放海禁,中国瓷器重新外销到欧洲市场。“碗礁一号”、“哈彻号”、“南京号”和“头顿号”沉船出水的瓷器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特点,部分瓷器延续了万历时期克拉克瓷的风格,部分瓷器则为康熙本朝风格的特点。

  外销瓷不仅是欧洲皇室显贵陈设把玩的奢侈品,也成为一般欧洲民众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其所附带的山水人物绘画给欧洲带来了全新的人和自然相融合的理念,进而在18世纪催生了自然式园林景观在欧洲的出现。

三、狂热追捧 中西合璧

  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外销达到高峰,并得到欧洲人的热烈追捧,“中国风格”在欧洲的设计领域广为流行。在优美的自然中,安静的楼阁里,悠闲的中国人做着各种各样消遣活动的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外销瓷器中。

  洋画被中国工匠复制到瓷器上后,18世纪,以欧洲造型和纹饰为主题的中国瓷器被大量订购,外销瓷上许多以西洋名画、神话、宗教、航海、当时的政治事件等为主题。

四、定制纹章 锦上添花

  中国瓷器到达欧洲后,出现了标志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军团、一个家族或一家公司徽章纹饰的定制瓷器,称为纹章瓷,专供西方国家或军队授勋,成为权威的象征,或贵族喜庆典礼之用,如纹章瓷中带有两个族徽的,一般是结婚礼物或庆祝结婚周年纪念。

  18世纪欧洲贵族和上层人士以拥有装饰纹章的中国瓷质餐具而感到最为荣耀。为了适应欧洲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一些输入欧洲的瓷器还由欧洲工匠加上各种装饰,镶嵌上铜镀金或贵金属,作为一种新装饰,或改变原有的功能,保护瓷器的脆弱部位。

  另一些是在素瓷或瓷器的原有图案上再次加彩,这种做法可使欧洲商人选择更流行的图案,或修补损伤的部分使其重新派上用场。

五、欧洲回响 文化交融

  对中国瓷器的向往,使得欧洲各国开始生产模仿中国风格的瓷器。最先仿制中国瓷器的是意大利威尼斯,1470年炼金士安东尼奥制造出模仿中国瓷器的软质瓷。1709年,德国萨克森发现瓷土(高岭土),制成了釉瓷器。1710年经国王批准,炼金士波特格在迈森建立皇家萨克逊瓷厂,所烧造的瓷器从型制到纹饰都仿造中国瓷器。

  荷兰的代尔夫特在17世纪就以专门生产模仿中国青花瓷器的白釉蓝彩陶器而闻名,当时的欧洲人把这种白釉蓝彩陶器直接称为“代尔夫特”,一直沿袭至今。瓷器作为东西方共同使用的日常器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瓷器的输入,中国传统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欧洲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17世纪初中国瓷器大量进入欧洲市场,引起了有识之士对于自然式园林景观的思考。到了18世纪,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式园林在欧洲诞生。外销瓷作为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运输物资,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纽带,时至今日,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青花欧洲加彩山水纹盘》

粉彩描金西洋风景纹徽章盘

约1750年《Majolica人物纹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朱高磊


声明:以上观点不代表本账号观点与立场,此分享仅供大家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瓷器——闪耀世界300年
异趣同辉瓷器细读 明清景德镇外销瓷的主要纹饰
收藏家大聊外销瓷,不愧是瓷中瑰宝!!
明清时期的外销瓷
什么是纹章瓷、广彩瓷、克拉克瓷?如想了解它们,本文不可不看
青花的记忆——青花漫谈 第三篇 青花之路(杨俊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