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纹章瓷、广彩瓷、克拉克瓷?如想了解它们,本文不可不看

 一、 纹章瓷

 纹章瓷是中国古代“外销瓷”的一种,确切来说属于“来样加工”的“订烧瓷”。它由景德镇的工匠们按照欧洲订购商提供的种类、造型、式样、纹饰、工期等进行彩绘烧制,所以在纹章瓷上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特点,又能反映出当时西欧典雅的装饰风格。因为这种纹章瓷上印有欧洲贵族家族的徽章,所以它又被称为“徽章瓷”。


清乾隆广彩描金纹盘(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父母定制)


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欧洲的葡萄牙就向中国订购纹章瓷。目前发现最早的纹章瓷标本是一件青花瓷壶,纹饰为葡萄牙国王马努埃尔一世的纹章。


清雍正白釉连枝花卉广彩盘(英国威利斯家族定制)


清代寂园叟在《陶雅》一书中有关于纹章瓷的记述,他提到一种清康熙青花大盘时说:“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拉丁古文,阳历年月。”下图是乾隆时粉彩徽章瓷盘,盘中饰皇冠徽章,两边还有狮狗拥护,攀于其上,栩栩如生,姿态矫健。




事实上,的确是到了明末,纹章瓷才真正渐趋兴盛。17世纪后期,法国首相马扎兰遵国王路易十四之命,建立了“中国公司”。该公司在广东定制了大批带有法国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洲流行起来。英国伦敦甚至出现一种专门为人订制有特殊纹饰瓷器的商人,称为“瓷人”。




清康熙年间,外销的纹章瓷达到了鼎盛。很多的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公司团体都纷纷托当时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到中国来订购一些中华纹章瓷。康熙年间的纹章瓷主要是彩色的纹章瓷和青花纹章瓷两种。 




    广州是当时“纹章瓷”出口的大码头

    随着贸易正常化,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获准在广州城开办自己的商站,广州珠江沿岸诞生了很多那些专门承接欧洲订货业务的门店。在这里洋商可以与广东商人签订协议,按照洋商指定的种类、造型、式样、工期进行详细的约定。而后,广东商人再将订单发往千里之外的景德镇进行烧制。




    景德镇与广州城之间路途遥远,一是交货时间长,途中容易出现破损,二是纹样风格走形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这不仅影响到了行商们的经济利益,更毁损了广东商人的信誉。于是广东行商们凭借着销售渠道上的优势很快介入了生产领域,他们雇佣工人、培训画工,将景德镇烧制好的白瓷胎运至珠江口,在此他们承揽外洋业务,拿到订单后就地进行彩绘和二次加工。这种生产模式不久便流行开来,一时间广东珠江沿岸陶瓷工场鳞次栉比。




       1769年一位名为William Hickey的美国旅行者参观了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他的游记中描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在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而这种工厂当时在广州还有一百多个。”




    广州的工人与景德镇那些官窑中世代从事劳作的匠人不同,匠人们出自“匠籍”,他们的劳动完全是一种义务的服役形式。而珠江口内的这些绘图工人则完全采用了雇佣形式,商人出钱工人出力,工人有了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和流动性,使得广州拥有了最为充沛的人力资源。




    充足的人力、便利的销售渠道,加上行商们的雄厚财力与经营头脑,“广彩瓷”因物美价廉的特性在国际上大为热销。“纹章瓷”还清晰地反映了欧洲、南北美洲新的消费市场。现存的“纹章瓷”图案数量惊人,仅英国的就有至少6000种,其所有者包括牧师、官员、贵族、商人、公司和社会团体。




  因明清时期,中国广州生产的纹章瓷是全部用来外销的,这使我国尽管是纹章瓷的烧制国,但如今国内纹章瓷的遗存量却非常之少。当下,欧洲、北美各大博物馆和许多私人收藏家都珍藏有大量的中国纹章瓷。西方学者们还将这种独特的瓷器遗珍与他们的档案文献相结合,深入挖掘出纹章瓷所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了“纹章学”。


     二、 广彩瓷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清代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釉上彩绘瓷器品种,它绚彩华丽,金碧辉煌。

 

   绚彩华丽 金碧辉煌

   广彩瓷器是清朝为适应外销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时他们将景德镇所烧的素瓷坯运到广州后,再根据外商的需求,在素瓷坯上加以彩绘,经过700℃至750℃烘烤而成。广彩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盛于乾隆、嘉庆年间,流传至今,成为享誉中外的瓷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次年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此时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随之增多。西洋重华瓷,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时期,是广彩的初创阶段,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此时无论是师傅还是颜料都来自景德镇,大多依照景德镇彩瓷纹样绘制,仍带有较多的景德镇彩瓷的痕迹,色彩对比度不像后来的那么强烈。



   17世纪至18世纪,广彩逐步形成鲜明个性之时,同时也正值欧洲洛可可风尚和中国热风靡之至。因而作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广彩瓷器的器形有部分模仿自西方的银器;而纹饰亦大量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以浓烈的色彩和弯曲妙曼的线条,迎合当时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不少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洛可可艺术风格。19世纪以后,广彩因市场的变化导致了风格的突变,构图丰满、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风格成为广彩的典型特色而流传至今。


   融合中西   适应市场

   广彩因它的外销特征而使它兼容了东西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中西文化互动和交流的载体。在其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曾经辉煌,也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广彩瓷器多销往欧洲,因而当时欧洲的洛可可风尚对广彩瓷器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绘画技法上除了延续中国传统画法外,也引入西洋绘画的透视技法,尤其是深受西方油画和版画的影响,用彩厚重。纹饰多用“S”形的线条装饰,色彩明艳。欧洲定制的纹章瓷在此期最为大量。人物、花卉、庭院风景等纹饰既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中式人物中的“满大人”纹饰较受欢迎,成套订制的餐具、茶具、咖啡具也开始大量出现。

 

  广彩纹章瓷盘 清·雍正 广东省博物馆藏


   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成功后,广彩的销售市场逐步转向以美国为主。与欧洲以社会上层为主要消费对象不同,广彩瓷器在美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当时美国广为流行金色调的装饰风尚,导致了广彩瓷器以浓烈的大红、大绿、大金为装饰的风格转变,尤其是金彩的使用空前突出。这种装饰风格构图丰满、色彩绚丽、金碧耀眼,成为广彩的典型特色而延续至今。程式化的风格演变,也是为了适应市场大批量生产的需求。此阶段“满大人”、西洋人物和西洋风景、西洋花卉等纹饰逐渐消失,以中式明装人物、中国山水风景和花鸟图案为主。


   清末至民国初期,广彩瓷器在延续传统风格的同时,因岭南画派画家们的介入而出现了另外一种风格——在瓷器彩绘画中融入中国画的技法,使广彩画面中出现了类似浅绛彩和新彩的特点,绘画题材有的也暗寓政治。这种短暂的探索为广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民国中期以后,因战乱等原因,广彩瓷器的生产大受冲击,多移至港澳,此时广彩瓷器的风格又恢复到以传统风格为主。

 

广彩花卉纹太平有象烛台 清`光绪 广东省博物馆藏


   传承创新    成为非遗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从港、澳回穗的广彩技术人员和内陆的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创造了广彩瓷器的新辉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采取多元化及变革之路。在这个阶段,广彩的绘画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更多地与景德镇彩瓷和中国画技法相融合;纹饰题材和用彩更加丰富多样;除了绘制传统器物外,还作了壁画、雕塑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总体纹饰布局大部分保留了繁密而不凌乱的传统风格。



   进入21世纪,广彩瓷器逐步转向工艺精品和艺术品的生产,产品类型更加多元化,艺术手法和技法也因广泛吸收其他彩瓷和工艺品种的养分,而更加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使广彩生产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期。2008年,广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广彩瓷器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广彩瓷器是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产物,是外销瓷的特殊品种。它一方面以中国的元素去吸引西方人的趣味,另一方面也刻意的融入了西方元素去迎合西方人的趣味,因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如今的广彩瓷器在继承传统的路上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


        三、克拉克瓷

1602年,葡萄牙克拉克港和The Santa Catharina号商船先后从中国贩运大宗中国商品(主要是中国明朝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均被刚刚成立不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这些瓷器分别被运到荷兰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即获利甚巨,这一次“商贸事件”轰动了欧洲,也大大刺激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营中国商品,尤其是中国陶瓷的欲望。当时因不明这种瓷器的具体产地,这些来自中国万历时期烧制的外销瓷器,是截获葡萄牙克拉克港出发的商船得来的,在荷兰首次亮相拍卖市场,欧洲人就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


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   16——17世纪


 东印度公司定制纹章瓷盘局部图


据国外有关档案统计,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02—1695)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竟达2000万件(包括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和广彩瓷器),销往欧洲的瓷器中有纯中国风格的产品,也有为适应欧洲生活风俗和审美习惯而烧制的西方风格产品,还有中西风格融为一体的产品。


这种独具特色风格的瓷器,就要提到明代隆庆开海禁。由于明初洪武初年,征服诏令“片板不得入海”,实行海禁政策,海外贸易受到严重限制。直到1667年明代隆庆元年,宣布对外开放,废除海禁,允许海外贸易与通商,从明代万历开始,外销瓷开始行销海外,大受欧洲人的喜爱。



克拉克瓷,并非由荷兰人首次带入欧洲,早在16世纪,这类瓷器由葡萄牙商人带到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当时,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拥有这类瓷器,还在皇宫里开辟有专门的展室。


自从克拉克瓷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重要商品,其价格在欧洲市场销售有所下降,中产阶级和一般市民阶层都可以拥有这类来自遥远的东方瓷器。尽管克拉克瓷不再是只有皇家享有的奢侈品,但欧洲人对它的钟爱仍一直有增无减,这种专项贸易一直延续到了清代雍正、乾隆之际。据荷兰人C.J.A.Jorg披露:乾隆三十九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到英国的瓷器尚达到近40万件,其中克拉克瓷应不再少数。


“开光”又称开窗,在景德镇的老艺人中又称“开堂子”,这是陶瓷美术常用的装饰方法之一。为了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装饰花纹,称为“开光”。即在器物的显著部位以线条勾勒出圆形、方形等形状的框架,框内绘各种图案,如山水、人物、花卉等,起到突出的主题纹饰的作用。



克拉克瓷的造型均为薄胎,盘有圆口和菱花口两种,以圆口为常见。宽板沿,浅弧腹,平底,圈足。大小不等。纹饰分为三组,底心描绘有主体纹饰,有花卉、花篮、禽鸟、龙凤、奇兽、山水、人物多种。主题纹饰除花卉、花篮时有异域风格外,其他图绘均为中国传统风格,主体纹饰外围是连弧纹一周,通常出现六连弧、七连弧、八连弧不等,连弧内填绘榴实纹、万字纹、忍冬纹等,此为第二组纹饰带。第三组纹饰字连弧以外到盘口间,以开光形式为特色。根据盘的大小,有八开光都都二十开光不等。开光形式有扇形、菱花形、莲瓣形、椭圆形等,常常有大开光、小开关光相间形式,开光之间的间隙填绘榴实纹,开光内绘有桃实、佛手、荔枝(谐音利子)及杂宝和四季花卉,分别寓意多寿、多福、多子。

青花花鸟纹开光瓷盘     清康熙


克拉克瓷的绘画用笔荒率自然,逸笔草草,无拘无束,几乎不见一丝拘促的怯笔,显现出绘画者的心态师傅从容闲适,不求工而自工布图满而不密,繁而不乱,虽然属于满密式布局,但图像之间却疏可走马,有透气感,视觉效果甚佳。

青花花鸟纹开光瓷盘局部   清初


青花徽章题字纹花卉纹克拉克碗   17世纪


克拉克瓷的青花发色浓重,略有发黑或发灰现象,十分纯正浓艳瓷少见,有些青花发色蓝中闪紫,采用了国产青花钴料与进口的回青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的缘故。

青花松鹤延年图开光瓷盘局部     明末清初


     四、欧洲人是怎样制出瓷器的?

据说,首件欧洲瓷器是出自一位名叫波特格的德国人之手。波特格是位炼金术士,自称知道将铅变成黄金的诀窍。

明万历 青花克拉克瓷盘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那时候,瓷器在欧洲可称得上是“白色黄金”,它精美绝伦,耐久性强,发源于中国。14世纪,旅行家马克·波罗首次将瓷器从中国带回欧洲。那是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表面带着灰绿两色文理。除瓷器之外,他还带回了绸缎、香料和散着麝香气味的小香炉等。


直到16世纪,欧洲葡萄牙和荷兰才开辟商道,正式与远东通商,引得大批东方制品流入,市场一片繁荣景象。在这些制品中,瓷器独由中国出产。当时,只要描述好样式,下了订单,就能期待中国优质的瓷器进入西方。

清代外销通草画再现当年十三行陶瓷商店品种琳琅满目情形。当年十三行商店最集中的在“新中国街”(老外称,即今日的同文街)和“旧中国街”(老外称,即今日的靖远街),另外还有一条叫“猪巷”(Hog Lane,也就是如今的“新豆栏街”)。

一碟清式瓷盘,中部绘制着耶稣受洗礼的场景,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木兰树,边缘上绘制着几个跳舞的天使。一只镶着金边的瓷壶,表面勾勒出乔治·华盛顿的面孔,栩栩如生,这把壶制造于18世纪到20世纪间。直到今天,西方人仍在惊叹瓷器的精美和技艺的繁复。


烧制


倘若欧洲人能在本土制成瓷器,价格将更为便宜,购买也更为容易,同时也会减少装运时的破损和差错。但在长达500多年时间,欧洲人对瓷器的制造束手无策。

清代广州外销通草画体现的广州瓷器远洋运输前包装场景。大型木桶内盛装的是用稻草捆扎好的碟子,在装箱的空间上多余的空间用西米填补,西米本身也是贸易的大宗货物。

马克·波罗对制作工艺的显然无法找到要领,“瓷器由沙土或黏土制成,土从地下挖出,堆成土丘,露天放置30到40天,接受风吹、雨淋及日光照射,由此,土得到提纯,加工制成的瓷器也呈现更明亮的色泽。”


1550年,又有人认为,“瓷器由地下某种液体加工制成,这种液体为东方独有”,1557年有人提出了更加似是而非的假设,“将蛋壳或鱼鳞研磨至粉状,与清水搅拌,放入模具中,埋入地底。一百年后,再将其取出,成形后的制品便是瓷器。”

明 青花徽章和题字纹克拉克碗  大英博物馆藏


这些说法均不准确。瓷器最核心的成分其实是高岭土和瓷石。直到18世纪初,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以信件方式描述了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中国的瓷器之谜才开始在欧洲揭开面纱。


埃德蒙在作品《白瓷之路》中,记述了瓷器出现和传播的历史。瓷器诞生于景德镇,之后,德国炼金术士波特格便宣布自己制成了瓷器,瓷器传到了德国麦森,欧洲首家瓷器工厂得以建立。

约1775—1780年英国伍斯特瓷器厂五彩异兽和博古图盘大英博物馆藏


后来,英国信徒William Cookworthy也制成瓷器,随后英国工艺公司Wedgwood诞生了。如今,Wedgwood已成为全球最具英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象征,成为英国皇室的御用瓷器提供商。


瓷器制作过程中,耐心和技术两者缺一不可。哪怕水多一点,就可能改变瓷器的质地。瓷器厚度也必须均匀,否则瓷器在冷却环节时,会出现裂缝。“其他制品,或许薄厚不均没大的影响,但瓷器却不然。制作中任何差错都会导致制作失败”,埃德蒙写道。

清康熙 五彩瑞兽纹瓜楞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成功后制品的价值。瓷器薄厚均匀,富有光泽,又强劲稳固,以汤勺敲击,声音清亮,充满令人惊异的美感和力感。唐代有诗这样描述瓷器:“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埃德蒙这样描述瓷器制作:“用拇指和食指捏着核桃大小的土块,直到它变得稀薄如纸,直到它表面有你的指纹显现。继续小心捏薄,那过程似乎永无止境。你感到它越来越薄,直到变得像一片金色叶子,仿佛轻得要飘在空中。你感到它洁净无瑕,连你的手也干净清爽。那种感觉是纯白色的”。埃德蒙的文字,让人感到他对瓷器的迷恋。


为什么有人会花半辈子时间研究瓷器工艺?为什么国王那么渴望、需要瓷器?毕竟这种层次的物质早就脱离了必需品的范畴。“国王们享受被人嫉妒、令人恐惧的感受,享受搜罗奇珍异宝的乐趣,并且贪婪地想要更多。”


奥古斯特二世


疑云


其实,欧洲瓷器的创始者并非是德国炼金术士波特格。事实上,最有可能解密瓷器的人是契恩豪斯,他是位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当时萨克森王兼波兰国王是奥古斯特二世,他指派波特格,辅助契恩豪斯完成瓷器制造的试验。两人一同工作了足足5年,研究始终由契恩豪斯主导。之后,两人完成了首个瓷器的雏形,即一个“半透明、奶白色的”罐子,不久,契恩豪斯去世了。波特格在契恩豪斯的数据基础上,最终完善了制造瓷器的工序。

约1730—1745年妇婴图盘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奥古斯特二世是位购物狂,尤其迷恋瓷器。他在一份信中写道:“一个人喜欢瓷器和喜欢橙子没什么两样,一旦他迷恋某件东西,他就永不会满足,想要得到更多。”1733年,奥古斯特二世逝世,留下了陷入财政紧缺的国家,9个孩子,还有35798件精美的瓷器。


直到18世纪中叶,英国人也开始生产瓷器。欧洲瓷器产业空前兴盛,瓷器不再只是贵族的地位象征,中产阶级也能够购买瓷器,或留着自己欣赏,或作为礼品赠送他人。

清·乾隆青花描金山水纹茶叶罐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瓷器还受到了领导人的钟爱,勒·科布西耶在《当代装饰艺术》中收录了列宁用白色瓷杯喝咖啡的照片,那只瓷杯有着圆顶盖,杯口平滑洁白。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也带来新泽西州特伦顿制作的两只瓷天鹅,送给了毛泽东。


埃德蒙认为瓷器“洁白、光滑、完美”,蕴含着权力、美丽、命运、爱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王妃建成了一座瓷质亭子,亭子内,他和王妃睡在一张中式的床上,上方天花板上绘制着中国的鸟儿,美轮美奂。瓷器仿佛有着让人脱离现实的魔力。


明·嘉靖 外矾红描金内青花纹碗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藏家大聊外销瓷,不愧是瓷中瑰宝!!
克拉克瓷富于变化曾风靡欧洲
明清外销瓷:陶瓷收藏最后的价值洼地
陶瓷的东西方
异趣同辉瓷器细读 明清景德镇外销瓷的主要纹饰
60余件(套)明清外销瓷珍品见证中国园林的欧洲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