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乌梅的一点思考

酸、涩,性平。

归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想到写这篇推文的原因,是经方班周日晚上的讲座,是一位师姐讲从中药学习中医,讲述了自己亲身尝药的经历。师姐提到了自己亲身使用乌梅治疗自己游走性肢体疼痛的经历,这让我想起了在学中药时对乌梅的一些整理。现在稍微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

乌梅,根据中药书上的描述,酸、涩,性平。归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能,归于收涩药。乌梅之前也尝过,很酸,有一股烟熏味,喝完觉得牙齿变得很粗糙。为了更全面的认识乌梅,我尝试翻阅历代的本草书籍,现整理于下。

汉《神农本草经》

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誌,恶肉。(火熏干者为乌梅,日曝干者为白梅。)

南北朝《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乌梅之名起于此)

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誌,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

汉《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酸,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生津液,解烦热,止吐逆,除疟瘴,止久痢,消酒毒。又主皮肤黑点,麻痹不仁,去核用。

乌梅入肺者,《经》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是也。肾则其所生者也,宜并入之。

五代《日华子本草》

暖,无毒。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元《汤液本草经雅正》

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梅者,媒也,媒合众味,味胜于气,以味为主,得东方之味,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入肝养筋,入肠固脱止呕敛汗,定喘安蛔。花发最早,秉先春之气,得少阳生气,又秉冬令之水精随春生而上达,非收敛之酸药,助清阳之气上升,解先天胎毒,其气清香,开胃散郁,清头目,利肺气,祛痰壅塞滞,上热,安神定魄,舒肝清火。

明《神农本草经疏》

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液。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肌关通利。

明《景岳全书》张介宾

味酸涩,性温平。下气,除烦热,止消渴,吐逆反胃,霍乱,治虚劳骨蒸,敛肺痈肺痿,咳嗽喘急,消痈疽疮毒,喉痹乳蛾,涩肠止冷热泻痢,便血溺血,崩淋带浊,遗精梦泄,杀虫伏蛔,解虫、鱼、马汗、硫磺毒。和紫苏煎汤,解伤寒时气瘴虐,大能作汗,取肉烧存性,研末,敷金创恶疮,去腐肉胬肉死肌,一夜立尽,亦奇效也。

清《本草崇原》

主下气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气上升,则逆气自下也。除烦热满者,禀冬令水阴之精,水阴上滋,则烦热除而胸膈不满也。安心者,谓烦热除而胸膈不满,则心气亦安。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皆阳气虚微,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故止肢体痛及偏枯不仁之死肌。阳气充达,则其颜光,其色鲜,故去面上之青黑志及身体虫蚀之恶肉。

清《本草通述钩元》

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经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言肝气盛而津泄,故脾气乃绝也。乌梅味酸涩气温平,入厥阴肝及脾肺二经血分。按乌梅治血,大约下行者为多,本经首云下气,知血固随于气也。第气下而能止血,又何以故?盖本于阴而化于阳,兹味由水而归木,故能收阴,收阴并于阴中之阳而收之,由木而趋火,故能化阳,化阳即并阳中之阴而化之。因收得化,是即下气以为固脱,原非止涩之剂也。

清《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味酸,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乌梅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味俱降,阴也。

肺主气,气平则降,所以下气。肝属木,木苦火炎,逆于胸中,则热而烦满;乌梅味酸,能收浮热,吸气下行,所以止烦满也。心者火也,木之子也;味酸气平,能平肝木,木和心自安也。

肢体属脾,脾为土,肝木克土则痛;味酸则敛,所以止痛;肝藏血,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去青黑痣及蚀恶肉,酸收之味,外治能消痣与肉也。

清《本草求真》黄宫绣

[批]入肺敛气涩肠。

乌梅专入肺、肠,兼入肝、胆。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成无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入肠则涩,肠垢已出。

清《本经疏证》邹澍

然则化为津之物多矣。乃何独取诸梅?盖以渴者言及梅而津溢,化气为津,无有速于此者,且本有津而能致之者,他物或犹能之,若于最浊最涸之余,欲思甘露之滋,舍此诚无可他求矣。

惟梅技有专长,效有偏至,恰于诸木凋残已极之候,独吐气而扬其英焉。是则因梅可以明死肌之故,因死肌可以见梅之用者也。

清《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下冲气而止呕,敛风木而杀蛔。

从归经来看,乌梅入肝、肺、脾、大肠经,所治症候属于里证,以虚证、热证多见。总结教材以及历代本草著作的论述,我认为乌梅不是一个单纯的收涩药物。



乌梅有一定的“泄”的作用



对于滑脱不禁的久泻久利,乌梅的最佳适应证是虚证,但是对于不是滑脱不禁的泻痢也一样可以用。比如《圣惠方》里面的治疗赤痢腹痛的黄连乌梅方,与黄连配伍治疗湿热下痢;《肘后方》里面治疗心腹疼痛方也是以乌梅为主药,如果仅仅只是酸收的作用是解释不了的;乌梅也有一定的祛痰止咳作用,有时候咳嗽痰多乌梅并不禁忌。同时再看《本经》对于乌梅功效的描述,“主肢体痛,死肌”也不是单纯的收敛药能够治疗的。



从厥阴认识乌梅





1

乌梅味酸,为厥阴肝的用药,要全面理解乌梅的作用,我认为还应该从厥阴入手,而乌梅的作用在于酸敛肝风。

先试简述厥阴肝的生理与病理特点。

姚荷生认为,“厥阴为阴尽阳生之经,其足经司令之肝脏应水生火之木质,故“通阳和阴”,动静相得,肝木条达,以成氤氲摩荡之和风,风木舒畅则水火敷布调匀,而气血得以周流百体,乃生无病之态。”肝五行属于木,《内经》云:“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我们知道,风的产生,是因为有寒热空气的对流(阴阳往来),如果寒热两者相差不明显,那么产生的是和风,吹在人身上很舒服,但假如寒热相差剧烈,那么产生的是烈风、贼风,如《内经》里面对岁木太过之年的描述“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其变振拉摧拔”。在人身上也一样,肝风的作用体现在疏泄,对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稳定调节,对肢体流利运动的推动,这都体现“风主动”的特点。

因此肝本身一脏,就具有水火之特性,即体阴用阳,正常情况下阴阳协调。那么病理上,则是由于阴阳逆乱,动荡相争,水火气血均失调畅,因此常常呈现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态。因为限于篇幅,对厥阴的病理生理就不在此详细展开。



2

刘英锋老师认为厥阴病的特点是,阴阳错杂之中,正虚阴阳气虚均有不足,而以阴血亏偏多;邪实风气同挟寒热,而以挟热偏重。厥阴病的用药特点为在调整寒热的同时要平息肝风。以乌梅丸为例,酸苦辛甘并用,辛甘以助阳,酸苦以坚阴。乌梅为主药,以其酸味敛肝息风,此处的肝风为虚实寒热错杂之风,单用温散清镇攻伐填补都不可。以乌梅之酸,护体制用,既可酸甘化阴护其体,又可以酸苦泻热以制其用。



3

在《伤寒论》以及温病中,乌梅出现的方剂有厥阴病“消渴,气上冲胸,饥不欲食”的乌梅丸;暑温暑邪陷入少阴消渴、入厥阴麻痹者的连梅汤;“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据”的椒梅汤。以及杂病的安胃丸,用于内科胃脘痛,呕吐,奔豚,心悸属寒热虚实错杂者。这些适应证都一方面有肝阴的亏损,一方面有肝风上扰攻冲之势。

叶天士将乌梅用于泄木培土,依据阴阳的虚损的不同,用附子、干姜、川椒等温脾阳,或用白芍、麦冬以养阴;亦有用于酸苦泄热,《内经》谓:酸苦涌泄为阴,所谓“酸泄”、“条达”均有“通”的意思,叶天士以其“得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用它来“泄肝阳”,其与川楝子、黄连同用,具“酸苦泄热”之意,用于肝逆犯胃之症,为叶氏常用,酸苦配伍亦可用于清热泻湿。

回到讲座上师姐的那个案例。在用乌梅这个药之前,师姐曾尝试许多辛温驱散外风的方药,如桂枝加附子汤,乌头也曾经用过,但是都没效。后来猜测这是内风所致,因此用了50g的乌梅而获效,因此认为这是由血虚而生的内风,私以为此与连梅饮主治的“入厥阴麻痹”有相似之处。






总   结



乌梅主要功效归纳如下:

  • 主下气,除热烦满。乌梅味酸,能收敛虚火,收敛肝风。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伍有异;

  • 敛肺涩肠,止痢。因乌梅入肺、脾经,其味酸有收敛之功,兼有春天升发之性,能使肺气宣发肃降达到平衡,使大肠排出糟粕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 安蛔杀虫。蛔闻酸则静,得苦则安,有乌梅丸酸苦辛之法治蛔厥。

  • 生肌。乌梅味酸,柔养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

  • 生津止渴。温病常用之以生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曲直作酸、敛束畅达的乌梅
此种药材,外用,能去青黑痣
厥阴病的奥妙和乌梅丸之秘密
乌梅丸1,2,3
乌 梅(《本经》)
乌梅可除“恶肉”:包括痣、死肌、腐肉、息肉、金疮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