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亚方:中国传统家训主要内涵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无逸”篇,就是周公旦对侄儿成王进行家教最早的诫子书。《母训》,即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训诫儿子的记录。至于南北朝时期最有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和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的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更是影响深远。自汉至唐、从明到清,各种进行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家规、弟子书、母训、女诫、启蒙读物更是汗牛充栋。研究、筛选、汲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劝勉读书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更是不可胜数,仅从我国古代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三字经》来看,其中就列举了数十个劝学、勤学、苦学、励学的故事来勉励孩子学习,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些故事,通过《三字经》朗朗上口的传诵,使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颜氏家训》中,专有一节《勉学》:“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不能隐也。”颜之推历仕四朝,始终靠自己的才学立足于乱世,他目睹了梁代士大夫子弟因不学无术造成可悲的局面,因此,深感学习的重要性,提出“积财千金,不如薄技在身”的思想和勤、精、博、虚、实的学习方法。历代家训中,都十分重视教育子弟读书做人。大多数家训都认为,教孩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寻上达之路,更主要是读书做人。《朱柏庐劝言》中说:“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子孙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童贵蠢蠢,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愚者安于固陋,慧者习为黯诈,循是以往,虽违禽兽不远,弗耻也。”不读书就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古今不易之理。

修身立德

“德”指的是人的德性、德行,“崇德”就是人要尊崇德性,敬重德行,自觉地把自己的言行纳入道德的规范之中。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首位,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德”的内容,如在谈到节俭时,有“俭以养德”、“俭,德之共也”的论述;在谈到谦恭时,有“恭为德首,慎为行基”(羊祜:《诫子书》)的论述;如窥人隐私,借物不还,与人争利等“皆无德之一端也”(吕祖谦:《辨志录》);在谈到人际关系时,认为“忍让为居家美德”(吴汝纶:《谕儿书》);在谈到人的生命时,认为“大德曰生”(曾子);为官从政者要“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官德。所以,“养德”是培养的目标,而“修身”是“养德”的途径。这种“修身”一定意义上是通过家庭道德教育而实现的。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明代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告诫子孙:“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他认为,人品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不能苟且诡诈,否则一生的人品就败坏了。

孝悌为基

所谓“孝”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强调“父慈子孝”;“悌”是指兄弟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当然前者也包括婆媳之间关系,后者也包括妯娌之间关系。儒家伦理非常重视家庭中的“孝悌”。众所周知,儒学核心的“仁”,而“孝悌”则是“仁”之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中国古代,“忠孝”是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养。因此,古代家训宣教忠孝思想的情况非常普遍。孔子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把孝悌置于崇高地位。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把事亲看作人生最高的道德表现。此后,孝之观念继续演变,扩张到世间一切事务、一切德行,莫不以孝为中心。《礼记》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吕氏春秋》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孝经》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由此可见,孝为“仁之本”,立身之本,百善之首,无论长幼尊卑,无论王卿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是如此。汉文帝侍奉母亲,亲尝汤药;赵倩雯照顾老母,尽心尽力。他们的言行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源于心中那份至纯至真的孝心。“百行孝为先。”唐代最著名的柳公式《家训》云:“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把孝悌作为家法的基础,这在古代家训中很有代表性。要想“家”齐、“家”和,叔伯兄弟、婆媳妯娌、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和谐共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倡导“孝悌”。

教子明理

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单纯给子女们提供物质财富,会使他们泯灭自我奋斗的意识,丧失独立创业的能力。因此,明智的父母,就要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来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这才是无价之宝。那种只为子孙聚货敛财的愚蠢行为,遭到了有识之士的痛斥。父亲们告诫子女不要凭借祖上的余荫,而应奋发自立,要以自己的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传统家训认为,爱护子女,关键是教育好子女,即“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首先,教育子女立德做人,把孝、友、勤、俭、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反躬自省,真知力行。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在年届七十时写成《诫子益思书》,希望儿子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北宋司马光在《家范·祖》篇中认为:“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唐太宗也命魏征集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分赐给子女,让他们置于左右,以进行品德教育。其次,教育子女要志存高远。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者,其本也”;“立志而圣,则圣也;立志而贤,则贤也。”(《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明末姚舜牧在《药言》中告诫子孙说:“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也。”再次,教育子女要自强自立,不要依赖祖辈的地位和财产。颜之推总结一生的经历,深有感触地告诫子女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勤俭持家

历代家训对中国人勤俭节约品格的养成,起了很大作用。唐代科场竞争激烈,勤奋程度决定功名成败,韩愈劝诫子弟:“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诸葛亮劝诫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的反面是骄奢,司马光认为,“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劝诫儿子“以俭素为美”。“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钱氏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勤俭不仅是传统美德,亦是传统持家之方。但是,“可俭而不可吝也。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颜氏家训》)节俭并非吝啬,“俭而不吝”才值得称道。《朱柏庐劝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乏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匾,财匾财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黯者入行险侥幸之途。”这一训诫,十分富有辩证思想。不勤劳收入必然少,如再不能节俭,必然会动邪念头,不少人正是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待人处世

与什么样人交往,怎样与人相处,这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孝友堂家训》中说:“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颜子犯而不较,孟子三自反,此心翁聚处,不肯少动,方是真能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有度量能容人,不仅是个人修养程度的表现,也是与人相处的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对人要能做到忍让,让则无争,无争则不生怨。《高忠宪公家训》告诫家人:“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这不仅是在处人,也是在积德。但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同别人发生某种利害关系,只有善处,才能与人相安。在《袁氏世范》中,袁采谆劝导家人子弟“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德厚有识的君子绝不会这样做。与他人交往,应“长念其长”,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

勤政清廉

中国古代早期家训《尚书》中的诰辞,其基本内容即是治国方略。因此,早期家训与治国方略是统一的。在后世家训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爱新觉罗·玄烨的《庭训格言》等帝王家训中为政治国的方略和原则都是其重要内容。《帝范》中的内容涉及求贤纳谏、审官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得当、务农为本、崇文阅武等治国方略。《庭训格言》中玄烨提倡广施仁德、勤俭淳朴、从善如流、审慎刑杀等为政治国之道。吴越王钱公式所撰《钱氏家训》更是字字珠玑:“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着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强调要勤政爱民。“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提倡节用务本、进贤使能、兴学育才、交邻有道的治国之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作为为政一方的吴越王,钱公式目光长远,所以吴越在他的治理下才能富甲一方。宋人包拯更是以家法的形式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脱脱《宋史·包拯传》)清代聂继模在得知儿子聂焘中了进士后被派到基层当县令,便写下了《诫子书》,教导儿子如何做官,儿子遵照父亲的教导,在地方干出了显著成绩。《诫子书》中说:“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在基层为官,不要因为偏僻、担子轻,而销蚀了为官的进取心。要寻找工作突破口,勇于担当,敢于任事,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又可以凭借着早已积累和准备好的本领予以应对,能将“有事”化为“无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德崇善
孝道[191]-家教文化 | 家训中的孝道及其价值意蕴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及其现代意义——古代家长是如何教育熊孩子的
中国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及其现代意蕴
中国各大姓氏“祖训”,你家的“祖训”是什么?你知道吗?(二)
治家格言(137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