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乌梅丸——呕吐,厥逆,吐酸,吐蛔
userphoto

2022.06.05 上海

关注

26呕吐厥逆——余听鸿医案

壬辰二月,余治常熟青龙巷口钱姓妇,始因肝气寒热,他医进以破气消导发散,而致呕吐,气上冲心,由下焦上升,即昏厥不知人事,气平则醒。邀余诊之,余曰:呕吐气上冲则厥,此是风邪犯于足厥阴肝经,破气温中,俱无益也,当以乌梅丸9克,煎化连渣服。服后呕吐即止,气冲亦平,再调以平肝降逆之剂,二三剂而痊。

大市桥孙妇,亦脘痛,气冲胸膈,则肢厥神昏,呕吐额汗。余以乌梅丸煎化服之,气冲厥逆渐平,后服仲景黄连汤加吴萸,三剂即痊。此二证皆春天少阳风热之邪,误服破气消导寒凉等品而入厥阴者,所以病入于里,徒事发表消导无益也。(《余听鸿医案》)

按:有报道应用乌梅丸(加棕榈炭、阿胶、仙鹤草)治疗崩漏(呈现寒热错杂之证者)35例,每能收到满意效果。(《中医杂志》1964年10期)《经方研习》

论:本案已经昏厥不知人事,厥阳不降,独行于上,则昏厥也。

28外感杂病——权依经医案

感冒后继发神志不清,胃脘疼痛

魏某,男,14岁,通渭县城关公社,学生。1956年2月24日初诊。患者感冒后继而发生神志不清,时喊胃脘疼痛,伴有四肢不温、口唇青紫。舌质暗,苔黑而燥,脉似有似无。方用乌梅丸,6丸(每丸重3g),并嘱其于午后和夜晚各服3丸。

二诊:服上药一次后,夜半孩子神志即转清醒,又进服3丸后患儿解黑稀便一次,病情大为好转,四肢转温,口唇转红。但自感气短,咳嗽,有痰色黄量多。舌质暗,黑苔稍退,不燥尚有津,脉细稍数。改用竹叶石膏汤:党参9g,炙甘草6g,生石膏48g,粳米9g,半夏9g,竹叶6g,麦门冬18g,水煎分2次服。1剂。

三诊:患者服上药后,诸症消失。舌质红润,苔薄白,脉平。

停药观察,再未复发。出处:《古方新用》。《经方一剂起沉疴》

28休克型肺炎——杨家茂医案

黄某,男,59岁。感冒3日,继之寒战胸痛,住入某院内科,经多项检查,确诊为休克型肺炎。诊见:形寒肢冷,汗出尿少,口干心烦,脉滑数无力。证属风寒之邪,深入厥阴,正虚邪实。急以乌梅丸酸苦泄热,辛甘化阳,扶正祛邪。处方:乌梅、川椒、黄连、黄芩、当归、制附子,甘草各10克,干姜、桂枝各6克,细辛3克。二诊:服3剂后,寒战除,汗出止,尿量多,继续调治后痊愈出院。(杨家茂。乌梅丸治哮喘、肺炎。四川中医,1988,(12):24)《经方治病经验录》《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外感伤寒,而发厥逆。本气之虚实不同,因伤外寒,而发厥逆。

29风疹瘙痒——杨家茂医案

调和气血—顽固药疹亦消

李某,女,28岁。患者因用“复方已酸孕酮”注射避孕后,皮肤泛发风疹瘙痒,曾经用过朴尔敏,葡萄糖酸钙,强地松及中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辗转年余,风疹加重局部糜烂。近来伴心烦而热,纳食不下,时腹自痛。舌淡苔薄脉弦。辨为药疹,虚实挟杂。曾有应用乌梅丸治疗蛔虫症所致荨麻疹经验,试用此方加炒白芍15克,每日1剂。三天后风疹已少,溃疡处结痂,再服7剂后诸症消失。嗣后行输卵管结扎术,至今未发。

按:药疹,古人又叫“中药毒”,多认为系药热风毒入血而发,习用凉血解毒,发表疏风之剂。此例应用不效,转辗年余。乌梅丸乃厥阴主方,其中当归养血活血,芩连清热解毒,参桂姜补虚健脾,甘草解毒和调血分,乌梅收敛止痒,互相配合,果然有效。《当代医家论经方》

30牛皮癣——陈潮祖医案

李某,女,29岁。1992年7月4日以皮癣反复发作三年就诊。自述:3年前春夏之交,颈部两侧散发团片状红色痒疹,初未经意,约半个月后有钱币样癣斑形成,随之渐发渐多,延及四肢、胸腹,外用癣药水,内服凉血解毒、祛风除湿中草药,住院接受西药等治疗,百无一效。经人介绍,从数百里外,专程来求吾师诊治。观患者全身红色癣斑大如钱币,斑斑相连,体无完肤,舌润,散在绛红点。询知红斑处皮下隐隐有刺痒感而不甚,便溏纳减,神疲心烦,审六脉沉细数。诊断:皮癣。辨证:脾肾阳虚,湿热郁滞。治法:温阳益气,通络解毒。方药:乌梅丸。乌梅3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川椒3克,细辛5克,附子20克(先煎20分钟)。上方水煎服,连服1周后,全身癣斑退尽。嘱继服1周,以防复发。至今已四年余,该患者病情从未复发。(《陈潮祖学术经验研究》)《经方直解》

31蛔虫——江尔逊医案

曾治两儿童,患麻疹并发肺炎高热,住院痊愈后,遗留阵阵烦躁,西医认为是高热以后遗留下来的脑病,用镇静药物无效。有的中医认为是高热后的阴虚风动,用益阴潜阳息风的药物也无效。江老注意到,这两个儿童都是一看到食物,烦躁就会发作,几分钟之后,就会缓解,并能正常进食,这很符合“得食则烦,须臾则止”的特征,于是用乌梅丸化裁,连续两天,泻下蛔虫无数,或死或活,从此烦燥不再发作。江老深有感触地说,张仲景如果不是亲自看到这种病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形象,这么准确,这么生动的条文呢。《伤寒论讲稿》

论:麻疹,外感之寒,闭其营郁之热。卫气不泄,则并发肺炎。高热者,是外感经阳之郁热,而后却转为厥热。

这种病,为什么一感冒,就成了吐蛔证?此应是阴阳之偏的厥逆证,因为感冒,寒伤经阳,里阴内盛,而发生厥逆。小儿中虚,外寒伤经阳,则阴盛脏过时,而发厥逆。此种病,多见于小儿、幼儿。厥则蛔生而烦燥。

此对比小儿脑炎的病理相,伤寒表实,而经阳内闭,表阳与里阴而异其位,表阳与里阴的互厥。阳位于内而闭于内,阴位于内而束于外。

32蛔虫——郝万山医案

一15岁学生,男,因患急性扁桃体炎,而出现高热数日,经治疗发热消退,已可以正常上学,但中午放学回家,腹中比较饥饿,一旦坐到饭桌前闻到饭菜的香味,胃中就会出现一阵嘈杂不适,口中如吃酸梅,唾液大流,需休息几分钟,才可以正常进食。早饭不出现这种情况,晚饭偶有这种情况,无吐蛔史,只有类似“得食而烦,须臾复止”,于是按照上热下寒来治疗,用乌梅丸来加减化裁,7剂诸症消失。《伤寒论讲稿》

33蛔虫——姜春华医案

张某,女,13岁。面色萎黄,腹痛常反复发作,多在脐周围,易饿,常恶心,唇黏膜有小白斑点,舌尖及两侧舌面有红色小刺,脉细弱。西医诊为蛔虫病,以乌梅丸及大黄同用。

乌梅丸120克每次服9克,日服2次。

另以大黄粉4.5克吞服方7剂药后泻下蛔虫甘余条,续服上方治愈。

按:据临床证明,服乌梅汤后,经胆囊造影和超声波检查,乌梅有缩小胆囊的作用,加大乌梅用量,作用更显著。单味乌梅没有复方强,说明复方有协同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9):19]。《经方发挥与应用》

34吐蛔——许叔微医案

治一人。渴甚,饮水不能止,胸中热痛,气上冲心,八九日矣。或作中暍;或作奔豚。予诊之,曰:症似厥阴,曾吐蛔虫否?曰:昨曾吐蛔。予曰:审如是,厥阴症也。可喜者脉来沉而缓迟耳。仲景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又曰:“厥阴病,渴饮水者,少少与之愈。”今病人饮水过多,乃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之,得止后,投以乌梅丸,数日愈。乌梅肉15克,细辛、熟附片各3克,干姜、当归、蜀椒、桂枝、黄柏各6克,黄连、人参各9克。《伤寒名案选新注》   

附:《伤寒论串解衍义》:河道尾某,年甘余,久患虫积腹痛,易医数人,不治,上吐下泻,羸困颇甚,用乌梅丸汤剂十余剂而愈。《实用经方集成》

35吐蛔——吴佩衡医案

郑某,女,36岁,昆明官渡区某公社社员。1962年10月某日夜间,患者突然脘胁疼痛,宛如刀绞,彻于右侧肩背,四肢冰冷,汗出如珠,兼发恶心呕吐,吐出黄绿苦水,并吐蛔虫1条,胃中灼热嘈杂,脘腹痞胀,烦躁不安,呻吟不止,终夜不能入睡。天明,其痛稍有减轻,方才交睫,又复作痛如前,遂由家人护送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经检查,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住院治疗。余会诊之时,见患者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舌质青黯,不渴饮。此乃厥阴脏寒,肝胆气机郁结,腹中蛔虫上扰作痛,属蛔厥之证。照仲景法,以乌梅丸主之。

附子30克,干姜15克,肉桂9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川花椒5克(炒去汗),细辛5克,乌梅3枚。煎1服,疼痛稍减,3服尽疼痛呕吐均止,手足已回温,夜间已能安静入睡。惟胃中仍嘈杂,脘腹尚感痞闷。口苦不思饮食。脉沉弦,已不似昨日兼有紧象,腻苔稍退,舌质仍含青色。蛔虫虽安,但肝胆寒凝之气尚未祛尽。照原方加川楝子9克,槟榔片9克。连服2剂后,便下细虫20余条,腹中感到舒缓,饮食渐有恢复。脉缓,苔退。再以香砂理中汤加荜茇、高良姜调理2剂,气机恢复,痊愈出院。(吴佩衡。吴佩衡医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63)

按:胆道蛔虫症,其主要指征为:剑突下或右上腹发生强烈阵发性绞痛,有钻顶感,可以放射到右肩脚部。疼痛缓解则病者安成,常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用乌梅丸(汤)治疗本病的报道甚多,疗效甚佳,从本案的治疗经过,可窥斑知豹矣。《经方临证要集》

论:汗出如珠,脘腹痞闷,就是附子泻心汤提纲主症。但本案是为蛔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便秘案 | 经方床临模拟练习65—每日医案????????????????
乌梅丸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乌梅丸
第64 讲 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乌梅丸《中医治法与方剂》
乌梅丸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乌梅丸医案 | 道医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