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113方——甘草泻心汤,典型医案

11狐惑病——刘云鹏医案

巴某,女,15岁,20021012日就诊。反复外阴瘙痒、溃烂2年,伴口腔溃疡。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外阴溃烂伴口腔溃疡,反复感冒。经某医院用甲硝唑、氯霉素治疗及淘米水外洗后,外阴溃烂好转。但隔1个月复发,如此反复2年。现始复发,症状较前加重。诊见:外阴瘙痒,右侧阴户红肿,质坚硬,表面溃疡,稍有疼痛,口腔有多处溃疡,声音嘶哑,咽痛。入院时查体:口腔黏膜及舌有多处溃疡,咽充血,扁桃体两侧有滤泡,颌下淋巴结可触及,外阴右侧见一3cm肿块,皮色红,触痛,其下1/3处可见1.5cmX2.5cm溃烂面,上有脓性分泌物,无渗血。实验室检查:血沉40mm/h,抗'0'298U/ml,外阴刮片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少许淋巴细胞、红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患者舌红苔黄,边有溃疡,脉弦滑,尺脉洪大,寸关脉弦滑。辨为因湿热虫毒引起的狐惑病。
处方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半夏9g,黄连9g,黄芩9g,生甘草24g,炮姜3g,连翘15g,金银花15g,石斛15g,大枣12g,太子参30g,蒲公英30g,麦冬10g14剂,水煎服。另用苦参汤加减外洗:苦参60g,白花蛇舌草60g,狼毒20g,百部30g.7剂,外洗阴部。
20021027日复诊:口腔及外阴溃疡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去狼毒,用药4剂后,痊愈。随访未再复发。《经方验案评析》

12狐惑病——李藩医案

周某,男,37岁。形体消瘦,面色微红,两目、前后阴及唇、口腔溃烂成脓,痛痒交作。口舌干苦、不欲饮水,大便偏稀,小便色黄,脉弦而数,舌红苔黄腻,用青霉素治疗有效而不能根除。证属狐惑病,即现代医学所谓白塞氏综合征。治宜清热利湿,消肿解毒。处方:甘草30克,黄芩12克,党参12克,干姜6克,大枣10枚,川连12克,半夏6克,当归12克,赤小豆30克,金银花30克,土茯苓30克,胆草6克,车前子30克,苦参30克。
外用剂:雄黄15克,苦参30克,胆草12克。水煎趁热薰洗阴部。服药18剂,薰洗两周(每日两次),三处溃疡痊愈,其余诸症消失,一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系感染湿热毒邪所致,《金匮》云“……蚀于上部……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苦参汤洗之;……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有是病用是方,加入胆草、车前子两味,与原方中甘草、黄芩、当归等药伍用,则在合龙胆泻肝汤之意。为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又加金银花、土茯苓、苦参三味,或合用二妙散。再辅以苦参、雄黄、胆草三味煎汤薰洗,这样内外合治,故效甚速。《当代医家论经方》

13狐惑病——王付医案

宋某某,男,69岁。主诉:患有贝赫切特综合征30余年,曾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住院治疗,并长期服用中西药,可病证表现未得到有效控制,在10年前双眼因贝赫切特综合征而失明。刻诊:口腔多处溃疡,阴部有2处溃疡,溃疡处疼痛难忍,时有腹胀,饮食尚可,口干欲饮水且不多,咽中有痰但不易咳出,舌质红、苔黄腻,脉弱。中医辨证:中虚湿热证。
治疗原则:补虚泄热,除湿消痞。治疗方:甘草泻心汤加味。炙甘章12 g,黄芩9,清半夏12g,大枣12枚,黄连12 g,干姜9g,红参9g,赤小豆18 g,当归12 g,苦参15 g,浙贝母10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自觉溃疡处疼痛有所好转,又以前方6剂继服。之后累计服用前方40余剂,症状得以完全控制,自此每周以前方3剂继服,以资巩固疗效,至今已数度春秋,贝赫切特综合征未有明显发作。《王付经方医案》

14狐惑病——陈瑞春医案

刘某,女,23岁,会计。1987724日初诊。病者初则口腔有两处如针尖大小的溃疡,并未介意,用维生素,辅以绿豆汤等清胃药食等,能够缓解。1个月前口腔有多处溃疡,且阴户大阴唇处亦有小溃疡面,并瘙痒难忍,用PP水洗局部皮肤干燥,痒势未减。继用青霉素注射、中药清热解毒之品,治疗月余,未能见效。诊察所见,口腔两侧和舌边均有溃疡面,大者有绿豆大,小的如针尖样。阴户大阴唇两侧亦有多个溃疡面,但未见脓液,边缘清晰,溃疡不深,遇辛辣、咸味都感不适。食纳量少,腹胀气滞,大便稀溏,小便清,口不渴,睡寐欠宁,情志不悦,脉缓偏细,舌苔淡润。拟从调和脾胃寒热入手。处方:党参15g 法半夏10g川黄连6g 黄芩10g干姜10g 炙甘草10g 大枣3枚郁金10g厚朴10g 薄荷6g,服5剂,水煎日服2次。并嘱以淡盐开水,凉后漱口,日多次。
二诊:730日。病者服用上方后,自觉口腔溃疡阴户瘙痒均明显改善,食纳增加,精神舒畅,脉缓而有力,舌苔淡红 守原方嘱进10剂,以观后效。
三诊:812日。病者来诊,察其口腔溃疡基本消失,自谓阴户瘙痒溃疡面亦已痊愈,全身无明显阳性体征,饮食、睡眠、二便基本正常。遂拟六君子汤加胡黄连、天花粉各小剂量。嘱服10剂,以巩固之。
按:本案是脾虚胃热所致。综观其临床表现,以口腔溃疡、阴户瘙痒为主,故用甘草泻心汤为基本方,兼见肝郁气滞,故加入郁金、厚朴,其中加少许薄荷,是取逍遥散中用姜、薄的含义,移植于此,实即疏肝解郁的意思。大凡女性罹患本病,病因脾胃湿热,兼之肝郁气滞,影响情志,烦闷不舒,故在用药中考虑疏泄透达肝气,是在所必须的。此病既能取效,亦常反复,可以多次治疗,如图速效用激素,往往难以获效。

25口腔溃疡——胡希恕医案

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19651115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个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肋微痛,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予以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痛已,进食如常,继调半个月,诸症消除。《解读张仲景医案》

26口腔溃疡——聂惠民医案

刑某,女,30岁。19857月初诊。患口腔溃疡十余年之久,反复发作,每至月经之前,口腔溃疡复发,少则一处,多则数处,溃疡大小有如黄豆,或米粒,口干,心烦,不欲饮食,脉沉弦略数,舌尖红,舌根部苔厚而淡黄,治以补中清热消痞,用甘草泻心汤加炒仁、茯苓、山栀等。守方化裁,服药30余剂,溃疡痊愈。《聂氏伤寒学》
论:病狐惑者,脉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什么脉,都是甘草泻心汤。

27口腔溃疡——黄仕沛医案

卢某,女性,65岁。20096月中旬,开始反复出现高热、汗多,全身骨节疼痛,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可能性大,缠绵两月余。2009922日来诊,诉一周前开始出现口腔、舌边溃疡,张口痛甚,舌淡有齿痕,苔白厚。予甘草泻心汤加石膏,处方:
生石膏30g川连6g黄芩15g干姜12g炙甘草30g党参30g法夏24克,大枣12克,4剂,水煎服。
925日复诊溃疡已愈,仍投此方4剂。适其夫亦患口腔溃疡,投此方4剂,亦愈。此夫妻同患复发性口腔溃疡,实已多年,初试遍单方、验方,时效时不效。后找黄师每以此方而愈。《经方亦步亦趋录》

28幼口疱疹——郑明医案

赵某某,男,11个月。201061117时来诊,高热1天,伴咳嗽、咯痰、流涕,纳差,大便一次质烂,就诊时即测体温:39℃,查体:咽充血(++),口腔黏膜见十余颗绿豆大小疱疹,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9.0×10L,中性:53.4%,淋巴:35.9%。舌红苔白,指纹青紫。
诊断为:疱疹性口腔炎。即处以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15g,黄连2g,黄芩8g,干姜2g,党参6g,大枣6g,苦参6g,石膏35g,升麻8g,柴胡128,浙贝9g,法夏6g1剂。患儿服药当晚热势渐退,次晨来诊,体温:37.7℃,泡疹缩小,咽充血减轻。继守上方3剂(因家属回乡过节未见复诊)。2周后,因小儿饮食不节发热来诊,询及上次病情,诉服第二剂药后热退身凉,口腔疱疹消失,精神饮食正常,血常规复查正常。《经方亦步亦趋录》

36小儿手足口病——唐医易医案

龙某,男,20061月生。2011527日就诊,家长代诉:周二起手足口病,目前咳嗽有痰,口腔溃疡,舌糜,唇口起泡溃疡,手掌起泡,23天未有大便,发烧37.5~38.8℃,脉浮弦滑细,一息六至
炙甘草20g,黄连5g,黄芩5g,干姜5g,党参6g,姜半夏5g,桔梗6g3剂。
2011529日复诊,前药后症状大为减轻,手掌的疱疹已经痊愈,口唇也好了不少,大便也有了,目前咳嗽有痰,有喷嚏有涕,舌色正常,看到多处溃疡,舌苔白厚腻。指纹色淡紫,脉浮弦滑,一息六至。
炙甘草20g,黄连5g,黄芩5g,干姜5g,党参6g,姜半夏5g,桔梗6g6剂。
201165日家长诉:前药后手足口病彻底痊愈。《100首经方》

37滞颐——梁惠光医案

刘某某,女,5岁。患儿一年多来,口角常流涎不止,渍于颐颜颈前等处均赤烂如斑,口腔检查未发现病变,唯舌红无苔,此为脾寒胃热。盖脾主运化水液,开窍于口,脾寒则涎液不摄,胃热则渍蚀赤烂。治用甘草泻心汤,以干姜、炙甘草温散寒邪,芩连燥湿清胃热,复加佩兰芳香悦脾。服2剂后,涎液已不外流,红烂皮肤已恢复正常,口角尚有红赤,再服2剂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2,(5):227]《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53银屑病——黄仕沛医案

罗某,男性,47岁。2010318日初诊。患者全身皮肤斑块状皮癣已10余年,反复发作,脱屑较多,瘙痒甚。曾到外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银屑病”。医生建议使用免疫抑制剂,罗某害怕药物副作用,未敢服药,仅自购些膏药外用,病情逐渐加重。故至黄师门诊求治。刻诊:患者双大腿外侧、双小腿外侧、双侧肘后外侧大片丘疹、脱屑,皮肤瘙痒,影响睡眠。舌暗红,苦薄白,脉细稍弦。查体见双大腿外侧、双小腿外侧、双侧肘部后外侧见大片红斑丘疹,最大处约7cm×8cm,最小处约3cm×4cm,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伴有渗液,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四肢及关节无肿痛。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甘草30g黄连6g黄芩15g党参30g干姜10g法夏24g大枣15g苦参15g水煎内服,共4剂。
二诊,患者双小腿外侧、双侧肘关节外侧丘疹范围明显缩小,瘙痒大减,无渗液。守上方治疗。2010323日复诊,见双小腿外侧、双侧肘关节外侧丘疹最大处范围已缩小至3cm×3cm,无瘙痒,无渗液。54日因痛风发作,前来治疗,见原患处皮肤嫩微红,平滑,不痒,病情稳定。患者继续门诊复诊,至201011月,患者除右肘部仍有皮肤潮红及脱屑外,其他部位皮癣已痊愈。
按: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红斑上反复出血、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本病具有迁延反复与久治不愈的临床特点,对身心健康有直接影响。西医目前尚不清楚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缺乏特效疗法。黄师常以甘草泻心汤治之。甘草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原用于治疗“狐惑病”。临床上,黄师常把本方用于免疫性疾病及黏膜相关性疾病,屡试不爽。黄师认为甘草乃是本方主药,原方中此药剂量最大,其作用并非调和诸药,而是保护和修复黏膜的病变。现代药理学认为,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黄师每用此方,甘草用量都在30g以上,甘草量少则效不佳。黄师认为,本方中干姜也是关键,一方面,干姜可能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免疫相关性疾病常重用干姜,如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硬化、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干姜用量均在10g以上。黄师早年的学生,越秀区儿童医院副院长郑明主任曾来信说:按黄师方法用甘草泻心汤治小儿口腔黏膜病疗效很好,一般一至两剂便痊愈。
另一方面,对液体渗出过多者,无论是清涕、唾沫、痰液、多尿、腹泻还是皮肤渗液等,只要质地清稀,重用干姜多可有效减少渗液。如黄师治疗夜尿多、遗尿者常用甘姜苓术汤,复发性口腔炎用本方,咳喘兼有咯白稀痰者用小青龙汤,腹泻水样便者用理中汤,均以干姜加量,疗效甚佳,黄师特别指出取效关键在于干姜。
此外,本病由于病程较长且容易复发,所以守方治疗也是获效的关键。《经方亦步亦趋录》
论:这样治银屑病的思路,真的很少见。难懂的,少见的,就附上原作者按语。以便学习研究。

54口唇湿疹——黄仕沛医案

习某,男,22岁,口唇反复起疹、渗液1年余。口唇以及唇周反复出现湿疹样丘疹,破溃、渗液、结痂反复发作。目前见口唇及唇周广泛破溃、渗液,大便黏腻,口干口苦明显,舌红,苔薄黄,脉弦。处方予甘草泻心汤加苦参:大枣5克,甘草30克,党参30克,姜半夏25克,黄芩15克,干姜5克,黄连10克,苦参10克。7剂,水煎服,翻煎,日2次。
复诊:口唇及唇周破溃、渗液好转,续服7剂而愈。
患者舌苔红,疱疹疮破溃后见有黄黏水渗出,大便又见黏腻,不宜重用干姜,又黄连已用10克,适当加苦参。何故用苦参?祛湿分为苦寒燥湿及苦温燥湿,加用苦参意在加强苦寒燥湿。同时需要注意,苦参有毒,切勿用量过大,量大即呕,若渗液明显,必要时予苦参30克煎水外洗亦可。《黄仕沛经方师传录》
论:这个口唇疹,从病位理解,相当于口腔溃疡病,口腔黏膜病。

61痞闷溏泄——姜春华医案

刘某,女,63岁。慢性泄泻已3年,常心下痞闷,肠鸣漉漉,大便溏薄,挟有白色黏液,日2-3次。若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发作尤剧,并有失眠、眩晕。苔白而微腻,脉细弱。西医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属胃虚痞结,予甘草泻心汤加味。炙甘草12克党参12克黄连3克黄9克半夏9克干姜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厚朴9克大枣4枚,方5
服药后大便即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眩晕。续进5剂,以归脾丸善后,随访3年,腹泻未发。
按:本例慢性泄泻多年,辨证为胃虚痞结。以甘草泻心汤及四君子汤同用重在治本,故补中消痞兼施,扶正逐邪并用,宜乎取效也。《经方发挥与应用》《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

62呕利痞——毕明义医案

于某,女,36岁,1983915日初诊。患者素体强健,一个月前因夜间睡时着凉,翌晨六时突然感到腹痛、肠鸣,随即腹泻,呈水样便,四十至五十分钟泻下一次,泻如暴注下迫状,频频呕吐水样物,继则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胃肠炎。治疗三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两日,复吐泻不止,吐出为黄绿样水,泻下不化之物,又二次住市医院治疗六天,呕吐腹泻止。出院后复因食冷吐泻复作,呕吐食物,有时夹有血样物,泄下水粪夹杂,时有完谷不化,伴胃脘胀闷,食则甚,形体消瘦,面色黄,脱水状。舌尖红,边有齿印,苔白厚微黄稍腻,脉沉、关上弦滑。脉证合参,为中气虚,寒热不调,脾胃升降失职所致。治当缓急补中,和胃消痞止泻。以甘草泻心汤治疗。服1剂后呕吐即止,胀满减轻,又继服2剂,大便成形,日行3次,再服2剂而诸症皆除,未再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6,(3):14]《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泻心汤,泻下不化之物,区别于四逆汤泻下不化之物。
脉沉为太阴不散,关上弦滑,为木于土,而不能升降。关为土位,木不升降,滑见于关。泻心汤,补中虚而泻结热。

86脏燥——赵明锐医案

贺某,女,38岁。因孩子暴疡后,悲愤异常,不久即现精神失常。每日下午至晚上即自言自语,哭笑不休,夜间虽能勉强入睡,但一夜之间数次惊醒,心悸不宁,躁扰不安,精神恍惚,有时独自乱跑,早上至上午的时间则清醒如常人。如此二月之久,虽经断续治疗,时好时坏,不能巩固。
初诊时,患者正在清醒时候,故能将自觉证状反映清楚:心神或清醒如常,或模模糊糊,烦冤,懊恼,胸下憋胀不舒,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水。善太息,易感动。脉数大无力,苔白腻。证属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兼痰热壅聚,时扰心神所致。遂投服甘草泻心汤,连服三剂,证情大有好转。后宗此方加减服十余剂,诸证痊愈。《经方发挥》
论:烦冤,懊恼,上热证。泻心汤与栀子汤提纲。

87霉菌性阴道炎——王付医案

陈某,女,23岁,199882日诊。主诉:于1年前到南方旅游,之后,经妇科检查,确诊为霉菌性阴道炎,几经治疗,时轻时重,反反复复,中西药外洗及内用,均未取得治疗效果,近日病证加重,前来就诊。刻诊:外阴瘙痒,多于白天,内阴时有刺痒,多于夜间,带下黄浊,时如豆腐渣样,腥臭难闻,阴部潮湿,心烦,急躁,少气乏力。倦怠嗜卧,舌红,苔黄略腻,脉滑。辨证:中虚湿热,湿热下注。治当清热益气,和中利湿。处方是:炙甘草12g,黄连14g,黄芩16g,人参10g,半夏12g,干姜6g,大枣12枚,苦参10g,蛇床子15g,栀子10g,车前子18g,木通9g6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早中晚服。二诊:带下明显减轻,外阴有略微痒,内阴瘙痒大减,又以前方加土茯苓15g6剂。之后,继以前方20余剂,病证解除,经妇科检查,病为向愈。
按:霉菌性阴道炎是难治性疾病之一,治疗方法虽多,但治疗效果大多不够满意。此患者病证表现则有明显中气虚弱的病理特征,同时具有湿热蕴结,故辨证为中气虚弱,湿热下注。此用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补中益气,加苦参增强清热燥湿,使湿热从下去,蛇床子燥湿止痒,栀子清热泻火,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方中诸药相互为用,以达愈疾之目的。

88阴道瘙痒——黎崇裕医案

女,27岁,2012103日就诊,产后1年半,孕前曾有一次人流史,现反复外阴瘙痒。脉细。甘草12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10g,黄连3g,小红枣4枚,姜半夏12g,丹皮10g,桃仁10g,桂枝10g,茯苓10g,白芍10g,赤石脂10g,天花粉10g,乌梅3枚,1剂。
回访:愈。注:此方治疗女性阴道瘙痒效果奇佳,不可忽视。《100首经方》

89产后胸——浅田宗伯医案

《橘窗书影》云:某女,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糜烂,两眼赤肿,脉虚数,赢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之数十日,下利止,诸证痊愈。
松平铁之丞室,年二十余。妊娠有水气,至产后不去,心下痞硬,雷鸣下利,口中糜烂,不能食咸味,仅啜稠粥,噫气吐酸水,医多以为不治。余以为口糜烂,为胃中不和之证,与甘草泻心汤。数日而痞硬去,食少进,益连服之,口中和,酸水止,而水气下利,依然尚存,乃与四苓加车前子,旬余两证痊愈。《橘窗书影》《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伤寒论今释》《经方研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对狐惑病的研究与临床运用
狐惑病的治疗经验介绍
白塞氏征(狐惑病)新思考
狐惑病方证与临床
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14
认识经方甘草泻心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