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userphoto

2022.12.01 上海

关注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话的基本涵义为:经方是根据草木金石药物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测度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凭籍药物的性味功能,以及自然气候感应适宜的情况,分辨药石的性味不同,应用寒凉或温热的方剂,疏通郁闭,解散瘀结,使机体恢复平衡中和的状态。如果辨证失误,治方失宜,用热药来治热证,用寒药来治寒证,虽然对机体的危害还没有外在的表现,但体内的精气已经受到损伤了,阴阳已经失去中和平衡了,这是失于误治。

这段话最后说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实际上就是经方治病的关键所在。经方治病的目的在于“反之于平”,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就是“中医”二字。

关于这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理解,多数人没有深入参透其中的要义,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病与其让下等水平的医生乱治,还不如不治,让机体自身修复,这反而能抵得上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治病的疗效。

这是望文生义的理解,没有反映出经方治病的精义。

试想,有了病能不去治吗?轻病有时可以依赖自身机体的调节慢慢修复,而正气虚弱之人患病,或患危重之病证呢?机体处于正虚邪盛的状态,不靠方药因势利导来扶正祛邪(或祛邪助正),能自我修复吗?

笔者认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实际上蕴涵着经方辨治的精髓所在。这里的“中医”实际上是一种状态,是经方治病所应当达到的一种中和平衡状态。

这句话确切的涵义应当是,有病被庸医用药“失其宜”,误治到了“不治”的地步,也就是说治成了“坏病”了,病情已经很危重或缠绵难愈,难以治好了,必须以经方“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使机体达到“中医”的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伤寒论》中,论述误治而致坏病的条文有77条之多,可见违反“中医”的治疗法度而“失其宜”的治法是何其多呀,至今也是屡见不鲜。

《广韵》曰:“平,和也”。“平”在治病理念里就是“中医”的平衡状态。

经方治病的法度就是辨证明确,无“失其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三部九候论》)。

《伤寒论》的经方学术就体现了“反之于平”的中医辨治理念。

如《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人体正常时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处于中和的状态。而患太阳中风证时,荣卫便失和而为病:风寒之邪外袭,卫气大量趋表抗邪,病邪盛,阻碍卫气的运行,此乃卫强;荣气失去了协和的对方,不能与卫气和调,就会汗出,此乃荣弱。总之,就是荣卫失却中和了,就要用桂枝汤使机体“微似有汗”,以助卫气发表祛邪,邪风去则卫气复与荣气中和同步,达到“中医”状态,则诸症悉除。

再如:四逆汤证的三阴虚寒,法当寒则温之。承气汤证的里实热伤津,法当热实则泻之。小柴胡汤证的三焦不利,表里阴阳不通,法当和解表里,疏利三焦。半夏泻心汤证寒热错杂成痞,法当寒温并用,和中降逆消痞,等等。

经方所治,皆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扶正祛邪,祛邪以助扶正,“常得中医”,致力于“反之于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作者/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君中医论坛学堂系统
《伤寒论》试解No.15
自学中医理法方药(二)
大病愈后,劳复者,用这个小方
五段论”:祝味菊构建的感染病辨证体系
中医汗法在临床实践中意义探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