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之道》——基础入门理论

二,五十八难;伤寒有五,其脉变象。

1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中风之脉,风泄表寒,汗出发热,其脉浮缓,外感中风,余俗称阳风(外感阳郁之正风);

阳浮而滑者,营郁之风,不能外泄表闭之寒也,寒闭则浮,风泄则滑,故见浮滑也。

  阴濡而弱者,血虚则濡弱,水寒土湿,木郁风动也,余俗称阴风(内寒血虚之贼风)。

2 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阳濡而弱者,阳虚湿盛,则见濡弱,湿郁其阳,湿热之义;

阴小而急者,阴寒湿盛,则见弦紧沉细,湿而无阳,湿寒之义。

3 伤寒之脉,阴阳俱甚而紧涩。

此就是太阳伤寒。寒伤皮毛,经气郁闭,不得外达。寒性收缩,经脉束迫,故见脉紧。

  脉阴阳俱甚紧涩者,寸口为阳,尺中为阴,尺寸俱紧,经脉梗涩不利也。(太阳十九)

  (附;太阳外寒,则脉浮紧,少阴内寒,脉见沉紧(细))

4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夏月而感风寒,寒闭皮毛之浮,暑令热蒸之滑,故阴阳俱浮,浮之而滑也。

  本气之虚,不能外蒸,则见弦细芤迟,即为沉之散涩也。

5 温病者,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温病者,在六经传变,一日太阳之浮,二日阳明之大,三少阳之细,四五六日,三阴之沉紧弦细,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按:本条是根据《难经》五十八难作。详可参考原著。

三,大体汇总一下诸病名称与定义,方便学习与沟通,对中医的这些定义,有一个初步的区分概念,对形成中医思维非常有帮助,这只是全书中的一小部分,伤寒的病名与病理非常多,虽是有定义,只有全部学完《伤寒金匮》,才真正的理解。中医的病名,非常多也非常乱,病理更乱,当以《伤寒金匮》为主。本条有点多余,只是余初学时,诸多困惑时写下的。

1 太阳四;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太阳十九;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

3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消渴,小便不利病,皆为内伤中风也。风者,厥阴木气失和也。

4 少阴六;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疼,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寒者,少阴水气之盛也。 

5 《金匮》湿病一;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

  湿病八;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即是汗出寒闭也。

太阴十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典型的湿热之病。

6 卷十三,温病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名曰风温,已成坏病。

  卷十三;暑病,夏月而感风寒也。上条已解。

8 卷十三;霍乱者,夏秋之月,食寒饮冷,而外感风寒者也。气行紊乱也。

9 两感者,冬时内郁之火泄,冬不藏精而绝于内,伤于冬寒,发于春风,内外俱感寒,是为两感。(附于温病解下)外感寒闭,内失寒藏,故一日两经一日则太阳与少阴,日则阳明太阴,三日少阳厥阴,此病传变为最剧,故不免于死。

10 《金匮》,中风,百合,黄疸,消渴,淋病,风水,皮水,痈疽。皆是中医的病名病称。

附二;简述,营卫与阴阳

一,营卫,以助理解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总统于太阳一经,以太阳在表,主一身皮毛。

营卫者,营血与卫气也,营阴与卫阳也。

营卫者,譬如一杯热水,水为营血,水中之热,即为卫气也,杯子比作为血脉,水装于杯内,热散于杯外,此即是黄师之论,营为卫之根,卫为营之叶,营行脉内而外交于卫,卫行脉外而内交于营,营卫循行,如环无端。营卫之理,对比杯中热水,装于内者,营血也,散于外者,卫气也。

营卫统于太阳,杯子者,内为血脉,外为皮毛。营阴守于内,卫阳固于外。

二,阴阳,以助理解

1 同样,仍是这样一杯热水,以学阴阳。

水者为阴,水中之热,是为阳气。水为阴质,热为阳气,也就气无形而阴有质。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气者,就是水中之温也。水要凉了,人也就凉了。

理解阴阳的重点;《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阴平阳秘,阳密乃固,精神乃治。而阴平阳秘者,是为重中之重,一旦轻视此句话,学习阴阳,必然跑偏。贵阳贱阴,阳主阴从,也是阴阳大论。

阳秘则水温,阳泄则水寒,水温则化阴而秘阳,水寒则无阳而人病。一杯热水,倒掉一半,水亏则热损,阴平阳秘,一损俱损,反之无热不生水,热则水满,满则阴平阳秘也。从水论,水多则阳秘而不散,水少则阳散而不秘。从热论,无热则水寒,无热则不生水。从热水论,无热不生水,无水不秘热。从阴阳论,无阳不生阴,无阴不秘阳,反之阴不秘阳,阳不化阴,皆是阳败阴绝。从孤阴独阳论,把水烧开,一直烧干,阳蒸而阴绝,则阳独盛,孤阴也绝;水寒不烧,则纯寒而无阳,则为独阴,孤阴独阳,俱是死阴死阳。故阴阳之要,阴平阳秘。

  阴阳易分,而变象最多,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水可胜数。而人病者,多是三阴之病,阳易衰阴易盛也,故治多扶阳,三阴之病,多以阳为主;病有内感外伤,风寒不同,在经不同,故阴阳变象,多而难分,余之比喻,或有偏差,但阴平阳秘,是为阴阳之要,重点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要被别家的阴阳之论误导了。阴阳学说,众说纷云,在治病中,医者对阴阳的运用,错乱不堪,这都是不学黄元御,不懂六经之过。学完黄师,对这种阴平阳秘的理论,就能理解更深刻。人之阴阳,病之阴阳,三阴三阳,阴阳虚实,表阳里阴,内外之阳,半阴半阳,脏阴腑阳,脏腑之阳,气血阴阳,水火阴阳,脉之阴阳,阴阳升降,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极阳生,阴极而厥,清阳浊阴,少阴趺阳,滋阴伐阳,孤阴独阳,死阴死阳,阳阳贵贱,各种阴阳,若学阴阳,只学黄师,否则越学越乱,以至阴阳不分不读黄师,永不入仲景之门,更不懂六经三阳三阴,中医一脉,唯有黄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之道》试读版
懂了伤寒“三义”,你看《伤寒论》的时候,才不会犯迷糊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十六本民国医学讲义(五)
郝大夫思考中医未编号短信选【12】
名老中医之路之(10 )袁鹤侪
胡希恕 六经解—中医奥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