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032期


一、单项选择题

1.通常把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直接条件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结构

C.课程评价

D.课程资源

2.以下不属于熟练操作特征的是(   )。

A.立即反应代替了多次的尝试

B.微弱的线索得到利用

C.各个局部动作独立性增强

D.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3.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5.“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教育特点是(   )。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6.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

A.搜集信息的能力

B.交流、协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C.创新能力

D.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强调(   )。

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B.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C.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D.教师与家长相结合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是(   )。

A.爱国守法

B.爱岗敬业

C.关爱学生

D.终身学习

9.下列不属于教师上课前的“三备”内容的是(   )。

A.备教案

B.备教材

C.备学生

D.备教法

10.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1.以下不属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策略的是(   )。

A.接受进修培训

B.日常教学反思

C.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D.同伴交流与合作

12.   )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

A.《教师法》

B.《高等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

D.《教育法》

13.师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主要是(   )。

A.职前与职后结合

B.课内与课后结合

C.热情与兴趣结合

D.工作与休闲结合

14.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

A.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B.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有合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15.“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了哪一种教育方法?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教育法

16.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17.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   )。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

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

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18.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   )。

A.受教育权

B.生命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19[单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制定本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0.班主任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题,需运用(   )。

A.观察法

B.谈话法

C.分析书面材料

D.调查研究

2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22.“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2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4.下列选项属于教育的基本要素的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影响

C.教育制度

D.教育环境

25.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

A.审美教育

B.五讲四美教育

C.美好生活教育

D.美好思想教育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应坚持的原则是(   )。

A.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B.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C.正面引导,表扬为主

D.榜样示范,环境陶冶

27.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8.“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维果茨基

29.教师突然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30.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

A.促进者

B.研究者

C.建设者

D.开发者

31.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主体活动

D.文化活动

32.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属于(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33.同化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34.新课程强调教师向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这主要要求师生之间建立的关系是(   )。

A.民主平等

B.尊师爱生

C.心理相容

D.教学相长

35.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要更多地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更多的面向当下的社会生活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反对脱离实际的说教”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赞科夫

D.布卢姆

36.“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37.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3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崇高化

D.单纯化

39.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实行(   )级管理。

A.

B.

C.

D.

40.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二、判断题

41.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在学习上存在问题障碍的学生,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42.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习的主体。(  

43.学习是由经验引起个体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4.达到自动化水平的技能叫做技巧。(  

45.慎独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指的是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经常自我反省、自我剖析。(  

46.演绎式教学策略的模式,演示实例一归纳推理一实验验证一概括得出结论。(  

47.理解过程就是信息从感觉登记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单向的信息流程。(  

48.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没有外部奖励学习也可以产生”的结论。(  

49.三级课程管理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  

50.师德激励要坚持以惩罚为主,奖励为辅的原则。(  

51.教育的着眼点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52.教师职业化就是要获得教师资格证。(  

53.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信能力会减弱,所以总做错事情。(  

54.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  

55.注意的品质有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目十行”等说法体现了注意的稳定性。(  

三、简答题

56.简述《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

57.简述气质的特征有哪些?

58.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59.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60.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61.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当做到哪些方面?

四、案例分析题

62.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课,精心制作PPT,并准备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挂好后,引起围观。课上他播放了视频,接着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不断翻着PPT,却没适时作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同学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的,老师说的都没有听清,而且有的PPT模糊不清”。

(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

(2)联系该案例,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

63.一位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必须完成一篇关于某一特定题目的学术报告。这篇报告必须有10页纸,打印出来,双倍行距,而且报告中必须包含至少10篇参考文献,必须在三周内单独完成,并且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家中完成。

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本案例中外部控制是否很强?如果是,表现在哪些方面?

64.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将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参考答案:D

2.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熟练操作具有五个特征:立即反应代替了多次的尝试;微弱的线索得到利用;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并受个体自主控制;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3.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意思是人的个性、品行如同自己的面貌一样,各有不同,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存在着差异性。

4.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5.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了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意义。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的交流讨论,能够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而ACD项的能力不一定只能通过小组讨论才能培养。

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意思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与课堂学*-7相关的课外活动。故这句话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8.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爱岗敬业的体现。

9.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10.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生产力是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

11.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接受进修培训更多的是通过外在的形式促进发展,它不属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12.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教育法》的总纲规定,19959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规范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律,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的“母法”。《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规定是制定和执行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依据。

13.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师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主要是职前与职后结合。

14.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15.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

16.参考答案:D

17.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可知。

18.考答案:A

参考解析: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中小学生来说,受教育权是其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常见的学生受教育权包括:(1)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2)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3)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4)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5)学生在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

19.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参考答案:D

21.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22.参考答案:D

23.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4.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均不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25.参考答案:A

26.参考答案:A

27.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28.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9.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明确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停顿,就是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30.参考答案:A

31.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32.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33.参考答案:D

34.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教师向学生学习、尊重学生意见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5.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以儿童经验为中心开设课程。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36.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征。

37.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形成性评价一般以教学目标为参照,只关心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不评定学生名次,为教师提供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38.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的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但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而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特点: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等。

39.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0.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二、判断题

41.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诊断性评价不仅仅可以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还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故正常的学生也需要诊断性评价。

42.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习,此时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本身还具有自觉能动性,因此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43.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4.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别,高水平即达到自动化水平的技能称为技巧。

45.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经常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这指的是内省。

46.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演示实例—归纳推理—实验验证—概括得出结论,这是归纳式教学策略的模式。演绎式教学策略呈现教材的顺序与归纳式正相反,它是先提出概念、规则,然后再举例证明。

47.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理解过程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从感觉登记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单向的信息流程,而是新信息与长时记忆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48.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这种结果可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没有外部奖励学习也可以产生”的结论。

49.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二是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三是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四是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

50.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师德激励要坚持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51.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人。

52.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教师职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可以说获得教师资格证只是教师职业化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并非教师职业化的全部。

53.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

54.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的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方面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

55.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目十行”是对注意广度的形容。

三、简答题

56.简述《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

参考答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57.简述气质的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感受性;

(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

(4)可塑性;

(5)情绪兴奋性;

(6)向性。

58.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1)优先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59.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参考答案: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60.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参考答案:

(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

61.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当做到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四、案例分析题

62.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生殖与发育》课,精心制作PPT,并准备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挂好后,引起围观。课上他播放了视频,接着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不断翻着PPT,却没适时作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同学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的,老师说的都没有听清,而且有的PPT模糊不清”。

(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

(2)联系该案例,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

参考答案:

(1)首先没有明确上课目的、观察目标。教师把教具准备好,但没有利用好机会明确上课的目的、教具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上课时一会看PPT,一会儿看标本,没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其次,课前没有做好演示准备。标本的制作过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观看需求,PPT模糊不清。

再次,直观教学没有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只是让学生自己单独地看,缺少教师的指导。

(2)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所以更有真实感,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实物直观不容易凸显事物的本质要素。模象直观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但观察的结果可能会与实际事物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灵活选用直观形式。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要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合理的观察程序,观察的结果要用准确的词语加以表述。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常用的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直观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所以要想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就要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的获得最终是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而成,因此在直观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

63.一位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必须完成一篇关于某一特定题目的学术报告。这篇报告必须有10页纸,打印出来,双倍行距,而且报告中必须包含至少10篇参考文献,必须在三周内单独完成,并且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家中完成。

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本案例中外部控制是否很强?如果是,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本案例中外部控制很强。外部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任务的设置上,必须完成一篇关于某一特定题目的学术报告,任务强制性比较强;(2)从完成的形式上,学术报告也有确定的标准,如10页纸、打印、双倍行距等;(3)从完成任务的时间上,必须在三周内完成; (4)从完成的内容上,报告中必须包含至少10篇参考文献;(5)从完成的备件上,必须单独完成,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家中完成。从案例的“必须”和“只能”上可看出,外部控制是起绝对作用的,自我调节的作用似乎不太明显。在这个案例中,外部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关系不密切。

64.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将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参考答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多项选择题附答案
2017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考点习题汇总
《教育学案例》 www.wenku1.com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四川2010年10月教师资格教育学(A级)真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