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八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教学参考

课文分析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里的珍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从多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客观上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历史趋势。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 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心理感受,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重要人物, 初步展示了贾府的概貌。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者重描写贾府内外环境,突出表现了豪门望族的显赫气势。

第二部分 (第2-第14 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表现府中众多的人物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2-4段,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第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

第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听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第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第15-第16 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展开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本文的表达技巧在于精彩的人物描写:

关于王熙凤

《红楼梦》中的人物总计四百有余,是一切小说中鲜有。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各具情态,各有性格,无不栩栩如生。《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余人之多,而曹雪芹的变化多端的手法,或虚、或实、或正、或侧。或以环境衬托暗示,或以衣饰精刻细雕,或用比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动。或取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谓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王熙凤是贾府之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曹雪芹在王熙风的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仅在这第一次的出场中,王熙凤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夫人、小姐、丫餐、仆妇俱屏声敛息的时候,王熙凤就放诞无礼地扬声说笑面来。人未到,声先闻,只这一笔。就透露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王熙凤是贾母膝前彩斑娱亲的“老菜子”,只有王熙凤的诙谐,能给老祖宗解颐。贾母也最需要这个孙子媳妇的凑趣,所以,王熙凤才这样无所顾忌地登上舞台。

雪芹又不吝啬笔墨地描摹了贵族少妇王熙凤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头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绣辉煌,吊眼扬眉,苗条风骚,春风满面,笑里藏刀。雪芹又借贾母的笑谑透露了熙凤的为人泼辣刁狠。这还不够,又借人物的语言、动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在,不是给读者以抽象的意念,而是把活生生的王照凤置于读者之前,使读者从鲜明的意象中,对人物做出判断。

且看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那赞美黛玉的适语,句句为贾母而发;抽帕拭泪,转悲为喜,处处为贾母而做。王熙凤之权谋机变,见风使舵,声形现于纸上,令人可叹可畏。接着是对黛玉的一串问话,又一连的嘱咐,继而又是分派仆妇打扫房屋,一边分派,又一边亲手给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时回答王夫人的问话……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真是光华四射,八面玲珑。这位荣国府中庶务大权独揽者的机敏与才干,就在这里已露出了峥嵘头角。安富尊荣的贾母,是贾府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权威,是贾府中的塔尖,王熙凤深知:要在这个大家庭中“挥霍指示,任其所为",就必须首先占领这个塔尖。因此,王熙凤才以全副精神,讨好贾母。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凤姐之得宠于贾母,正是王夫人深为希冀的;凤姐办事的圆熟干练,也正是王夫人极为得意的。王熙凤上有贾母的宠爱,内有王夫人的翼庇,居孀而恬淡的李纨和未出阁的迎春姐妹,又岂能与熙凤媲美,因此,王熙凤在贾府中才得以如此活跃出群,旁若无人。

(摘自胡梅君(《传神文笔足千秋——析<林黛玉进贾府〉》)

关于贾宝玉

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特点是立即进入性格刻画,没有任何铺垫,而贾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置局势上,却是下了相当的工夫。早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重点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那年周年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在这第三回贾宝玉出场前,作者又通过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做了一番渲染,称他作“孽根祸胎”,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亲近他,理睬他。此所谓:“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早有一宝玉矣!”这一切给林黛玉造成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的印象。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包括批宝玉“极确”的那两首《西江月》:“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都是表面的贬,实质却在褒。这一切都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宝玉的叛道性格。当宝玉正式出场,林黛玉“吃一大惊",原来这却是一位“外貌最是极好”的年轻公子——“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这个宝玉,又是她心中早有的另外一个宝玉——使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这奇异的互相厮认,虽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还泪宿债的神秘色彩,以掩护它的叛逆性的思想内容,但这种布局和氛围的渲染,却密切地联系着小说中心情节的发展线索。尽管它也在某些侧面上展示了贾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而它显然又完全不同于王熙凤出场的全面展开性格的写法,它的重点是在为宝黛爱情创造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从《红楼梦》第三回贾母、王熙凤、贾宝玉这三个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笔下,他们都是在作者的创作构思中经过一番匠心经营的,或交融着突出性格,或关联着情节发展,以各自不同的姿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挥了它们应有的作用。

(摘自李希凡《谈谈<红楼梦>第三四的人物出场描写》)

关于林黛玉

林黛玉给读者的印象,除了在她进贾府的活动中表现出的才高思深、眼明心细,娴于辞令外,又从众人的眼里介绍了黛玉: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怯弱。至于宝玉所见的黛玉比熙凤所见更精细,由表及里,由概写到特写,而且突出点明了黛玉的“眉尖若蹙”,四个字预伏下黛玉的结局:长愁何能却病?怯弱安得永年!

(摘自胡梅君《传神文笔足千秋一--析<林黛工进贯府>》)

人是丰富的统一体,人的心灵世界是相当复杂的,生活的环境起了变化,人的思绪和心态会随之波动。随着对人的认识的深化,随着文学描写艺术的进步,明清小说的作者越来越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请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这个出身书香而失去家门权势的小姐,以亲戚身份,进人权势鼎盛的贾府,则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句话,多行一步路”。听到王熙凤出场前的笑声,她便有一阵“纳罕”;初见宝玉,“吃一大惊”,接者又是一深“忖度”,开始贾母问她“念何书”时,她照直答“刚念了《四书》”。一旦从外祖母的话里仔细听出有点不以为然的弦外之音后,便在心里敲起了小鼓,后来宝玉再问读书一事时,她伶俐地“调整”语气,作出分明不符事实的“不曾读书”的回答,紧跟着又补充上一句,“些须认得几个字”,这话是从贾母嘴里借来的,体现她与老祖宗“保持一致”的内心活动。尤其值得咀嚼的是,黛玉每去一处,作者都不厌其详地描述如何排座次:显然这不是啰嗦,而是自有其一番深意。……

每到落座前,总会有一番紧张、细微的心理活动,可见体现封建秩序的座次学,是如何地纠缠和戕害这位年轻女孩子的心灵。从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中,可以窥见林贷玉作为寄人篱下的孤女,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秩序面前,时时处处察言观色、小心做人的心灵世界。一个有很强自尊心的少女,又不可能摆脱自己生活的命运! 贾府的生活显然富裕,但她失去了自由,时时要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她生活得实在不容易。这些细致入微、恰如其分的心理描写,为塑造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

(摘自张培元《明清小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肖像描写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的肖像描写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显示了作者精致深湛的笔力,有几点可供我们借鉴。

一、写眼中之像,浮现特有造型。作者从未以自己的口吻直接出面介绍人物外貌,而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开展,从出场人物的眼中描写人物肖像。写迎春三姊妹、凤姐、宝玉的外貌都是通过黛玉的眼睛,“只见”怎样,“再看”如何,进行描绘的:写黛玉的外貌则是通过宝玉之眼加以刻画,无不眉目传神,栩栩如生。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1.易于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可避免孤立、静止地描写肖像的弊病,使人们读来更感真实自然。

2.易于为人物的肖像描写蓄势或设置悬念,为人物的出场制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如写凤姐的外貌,虽然也是经由黛玉之眼,但因这人声势煊赫,不同凡响,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黛玉并由此产生种种联想,而正当“心下想时”,王熙凤出场了,这就为接着写其非凡的姿色作了有力的铺垫。这固然强化了人物造型,也可避免突兀之感。又如写宝王的外貌之前,则通过王夫人向黛玉的介绍,使黛玉产生不知宝玉是“怎生个惫懒人物”的猜想,设下悬念,使读者产生非要睹其一面不可的念头。

3.易于显露人物感情的变化和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黛玉听了封建宗法制度的代表人物王夫人关于宝玉的介绍,信以为真,所以未见其人,则先生恶感,产生“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想法。可是,正当“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接着就是一段精妙绝伦的肖像描写。对眼前这位如花似玉的少年公子,“黛王一见,便吃一大惊”,“再看”,又是一番“转盼多情”的天然风骚,便产生“外貌最是极好”的感觉,这时,恐怕不是不想“见那蠢物”,面是相见恨晚了。好若不是通过人物之眼展示人物面容,则不可能写出人物感情变化的波澜和人物关系的纷繁复杂。

“千人千面,百人百性。”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生活,岁月的星云,生活的波折,现实的境况,心情的变化,个性的差异,无不像神奇的化妆师,给人们的相貌涂上千差万别的色彩。同样是豪门之女,迎春三姊妹“其钗环裙袄”虽“皆是一样的妆饰”,但因年龄不同,个性有别,所以相貌各异,造型不一,迎春富态温柔,探春俊俏精悍,惜春小巧玲珑。凤姐,这位在贾府中受宠得势的少奶奶,山于她境况特好,地位独高,心机不凡,所以不仅衣着“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富丽之极,恍若神妃仙子,更令人触目的是那“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不免让人生畏。黛玉这位薄命少女因丧母失怙,加之自幼多病,而今远离故土,投奔外祖母,反映在外貌上自然是双眉“似蹙非蹙”,两眼“似喜非喜”,“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她内心有隐痛,脸上却强作欢颜,与那颐指气使、体格风骚的凤姐相比,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作家以具体可感的造型,树立了一个特有的人物形象。

二、绘像中之神,显示性格特征。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是为了通过肖像显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即所谓“传神”。它要求作者写肖像时,必须全面设置好人物的性格。曹雪芹这样描写贾宝玉的肖像:“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见过黛玉之后,转眼间又换了一身便服,“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在这渐次加深的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贾宝玉性格发展的种种端倪。他的衣着妆饰,表明这位少年公子在钟鸣鼎食的贵族之家,身份高贵,备受钟爱,他以后的种种离经叛道之举是其性格与其身份相忤的必然结果;他的漂亮和多情,使他可以博得许多女子的喜爱,是他以后每天混迹于大观园的女儿群中,毁僧谤道的性格基础:他的和善纯良,不同流俗,正是他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而把一腔表情倾注于一群苦命女子身上的内在因素。作者以精确的肖像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达到神形兼备的效果。

三、状动中之态,推动情节发展。阿·托尔斯泰说:”主人公肖像应该从运动本身,通过斗争,通过冲突,通过行为显现出来。”我们上面说到的许多典型人物的肖像,都是在人物的动态中显现的。迎春三姊妹的肖像是在“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餐,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时,与人物的动作同时出现的,凤姐的姿容是在“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时显露的。在动态中描写人物肖像,人物肖像又推动情节发展,引发人物的动作。在宝玉眼中,黛玉是一个天下少有的标致人儿,“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正是从这里,引发出宝玉那一系列看似怪僻荒唐,实则入情合理的言行。因为见到黛玉“似蹙非蹙”的容貌,所以才以“颦颦”两字相赠;因为看到眼前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那块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命根子的“通灵宝玉”,所以才感到仅仅自己有实在没趣,并断定那“不是个好东西”, 才“登时发起痴狂病”,将“宝玉”摘下,“狠命摔去”,表现了宝玉反抗封建传统的叛逆性格。

(摘自蒋兆祥《《林黛玉进贾府〉的肖像描写及教学》,(语文学习》1985年第8期,有改动)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三课时。

1.本文重点是赏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描写方法,难点是理解人物出场顺序安排的巧妙。学习本文,可以黛玉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同时注意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辅助作用。

2. 《红楼梦》的开头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教师可简要介绍开头五回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利用《红楼梦》电视剧的相关声像资料费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典型环境。

3.课文中容易理解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要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自觉走向阅读《红楼梦》原著,认识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意义。

练习与思考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功名利   (1ù)     (kuài zhi)      人口      (cuǐ)   

 ( dú)      职      无与( lún)       比     ( dǐng)     力相助

参考答案:

功名利(1ù)      (kuài zhi)脍炙人口       (cuǐ)

( dú)         无与( lún)           ( dǐng)力相助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        )

2.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

3.行为偏僻性乖张。(      )

4.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

参考答案:

1.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 风流,风韵;态度,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2.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风骚,这里指姿容俏丽。)

3.行为偏僻性乖张。(放诞,放纵不守规范。)

4.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便[biàn]宜,这里是方便的意思。)

三、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

参考答案:

 对林黛玉的描写作者用了多种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刻画:众人眼里的黛玉、凤姐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抓住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表现出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其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处处表现她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同时也表明她虽然长于衰败之家,但其教养却非同一般。

四、王熙风的出场与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参考答案:王熙凤和贾宝玉是贾府的中心人物,也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他们的出场却有很大不同。王熙凤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同时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林黛玉的感受,突出了王熙风的与众不同,又通过服饰、外貌语育、动作等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这一人物的精明能干和善于逢迎。而对贾宝玉,则更多地采用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先通过众人之口,从反面人手,突出了这一人物的顽劣异常、不合常规,致使黛王心生“蠢物”印象。及至见到真人,却是一位清秀俊朗的年轻公子,欲扬先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通过他的对话与“发狂摔玉”的行为,突出了这一人物的真性情与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填上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

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                                        .

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                                        .

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                                        .

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                                        .

参考答案:

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早被他外祖母搂人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

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黛玉也哭个不住。.

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浅析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课件:这些贾府人物,个个不一般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肖像描写【转】作者:吴京华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2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