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丨简、牍、札、笺……古人写信花样真多

原创 谭汝为 语言文字报 2020-08-28 18:22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文化39个

编辑说

在生活中,书信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在文学史上也成就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在古代,“书、信”有别,它们分别指什么?还有哪些字词也指“书信”?一起走进与书信有关的典故,感受书信文化的魅力吧!

书信文化历史悠久,古代散文中有许多名篇都是书信体佳作,如乐毅《报燕王书》、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报任安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李陵《答苏武书》、李白《与韩荆州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等。还有不少现代作品,如《两地书》《傅雷家书》等,亦为经典。下面,笔者主要解说与“书信”有关的字词。

“书、信”有别

在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就是信件;“信”指信使,就是送信的使者。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时称为“书”,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等。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例如“情书”“家书”等。

“信”字从人从言,是个会意字,即所谓“人言为信”,本义是言语真实,诚实。《说文》:“信,诚也。”《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这是古义。

“信”的今义为书信。乍看起来,“诚实”和“书信”这两个意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并非如此。“信”由“诚实”引申为“相信”,又引申为“信使”,因为只有让人相信的人才能成为信使。紧要的话必须派可靠的人带去,这人就称为“信”。《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其中的“信”就指传话送信的人。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这里的“书”指书信,“信”指信使,“将”就是“传送”的意思。

“信”又引申为“音讯”。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信”又由“音讯”引申为“书信”。《南齐书》:“得家信,云足下有废立之事。”这样看来,“信”的现代义“书信”是由“信”的本义“诚实”演变而来的,只不过由形容词变成了名词。

这些也是“信”

在古代,书信除了“书”以外,还有以下名称:

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用削成狭长形状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称为“书简”,指信件。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老祖宗拿竹子当纸往上面写字,称为“竹简”

在书写之前,要挑选青竹筒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脱水,也就是把竹筒的水分蒸发出来。经烘干的竹简易于书写,且不易为虫蛀。烤灼后的竹筒表皮渗出水滴,犹如人体出汗,故称经烘烤处理的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

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叫作“牍”。汉代用“简、牍”串起来写文章,并明确规定:政府写的诏书律令不得宽于三尺,民间书信不得宽于一尺。故书信又名“尺牍”

与“简”通用,是书信、名片、帖子之类的通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古代称白绢为“素”。用一尺见方的白绢(或白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为“书信”代称。

原指供题诗作画用的精美小竹片。一般信纸也称为“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也指写信或题词用的纸,如“便笺”“信笺”等。

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鱼形木匣递送,这种木匣称为“函”。后称信件为“函”,如“函件”“信函”“来函”“公函”等。

原指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后指书信,如“信札”“书札”“手札”等。


“双鲤”和“缄”

在古代诗词作品中,书信还往往和“鲤鱼”“双鲤”“双鱼”联系在一起,例如:“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赵令畤《蝶恋花》)这涉及“鱼传尺素”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实际上“双鲤鱼”是信封,“尺素”是一尺见方的本色丝绢,指信纸。诗中的“双鲤鱼”是指雕刻或彩绘成鱼形的两块木板,一为底,一为盖。木板上刻有三道线槽。把书写在绢帛上的信放在两板中间,合拢齐缝后,用细绳在线槽处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绳端或交叉处封以黏土,盖上印章,以防私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了。收信人开启信函后,鱼形木板再次分开,就成了“双鲤鱼”了。至于“呼儿烹鲤鱼”,是使用艺术表述手法描述打开信函,形象生动。

旧时灯谜有“呼儿烹鲤鱼——打一城市名”,谜底为“开封”。战国、秦汉时期用这种木制信封。魏晋之后,流行用纸、帛作为书写材料,信封就由木制改为厚茧纸制,两面仍绘有鲤鱼形。直至唐代,人们还在仿制鲤鱼形信封。因而,古代一直以“双鲤”代称书信。

信封的落款处习惯写“某某缄”。《说文》:“缄,束箧也。”可见“缄”的本义是捆箱子的绳子。《汉书》载“解箧缄”,就是解开捆箱子的绳子。《孔子家语》载:孔子在周庙里看到一个铜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三缄其口”是说用绳子把铜人的嘴绑了好几道,现在形容闭嘴不说话,如“缄口”“缄默”等。“缄”的本义是封闭,又引申为“封”,指把公文或书信封上,不让旁人看到。

(改编自2020年5月6日《语言文字报》文章《雁去鱼来传尺素——与书信有关的字词》;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校对:王晶;微信编辑、头图制作:郭雯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简、牍、笺、素、函、札、缄
古人写信是这样式儿的(一)------写在纸之前
烹鱼得信的故事
请你,给我写一封信 || 五谷丰
“鱼雁传书”、“鸿雁传书”的由来
【写手微刊】半梦|书信不是书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