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家诗》112《黄鹤楼》崔颢

王雪纯朗诵崔颢《黄鹤楼》00:0000:56
崔颢《黄鹤楼》(杨波朗诵)00:0001:08
介绍崔颢《黄鹤楼》(余恕诚撰稿、雅坤播讲)00:0026:08
介绍崔颢《黄鹤楼》 余恕诚撰稿 刘刈编辑 方明播讲00:0027:30
《黄鹤楼》唐·崔颢00:0012:21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郦师来启蒙,不亦乐乎?”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黄鹤楼》,不仅在古代就风头一时无两,到了现代风头可谓更劲啊,它在各种唐诗排行榜中都名列魁首,而且他还和著名的诗仙李白有一段历史渊源。这就是崔颢的那首千古名作《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对于唐诗来讲,若只为见其脉络的话,很多名作可以略过不谈,但唯有这首作品却是绝不能略过的。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经说,李白曾经登黄鹤楼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是说李白初登黄鹤楼,极目千里,但见云天开阔,花草无际,绿树如茵,尤其是俯瞰长江滔滔东去,不禁触景生情啊,诗怀躁动。亟待抒发之际,突然见到崔颢所题的这首《黄鹤楼》,李白玩味良久,扼腕顿足,叹曰:“两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怅然搁笔而去。当然,像明代大才子杨慎杨升庵这些人曾对这件事提出过质疑,但是李白要跟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较劲,还专门写过这个《鹦鹉洲》(《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和《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首律诗,那两首诗基本上是比照着崔颢的《黄鹤楼》安排的,这一点在学术界是得到公认的。

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标举这首《黄鹤楼》是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明人更称它是千秋第一绝唱。说第一也就算了,《沧浪诗话》中明确说它是唐人的七律第一。那么这样一来就很明确它的诗体就是七言律诗了。可是问题来了,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式、规范对照的话,问题就出现了。你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个“黄鹤”,这个词在四句里连用三遍,不断地重复,律诗很少如此。而且像第三句这个“黄鹤一去不复返”,七个字里头除了“黄鹤”的“黄”字,剩下的几个字按古代的音韵,剩下的六个字都是仄声,这在律诗里头是大忌呀,而平仄对于律诗来讲非常关键。另外还有像“白云千载空悠悠”,最后三个字——“空悠悠”,是三个平声结尾,三平调在这个律诗里头也是大忌。但是我们回头看这首诗的后四句,也就是这个颈联和尾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又是很标准的律诗的样子。

既然只有后四句像七律,前四句根本就不是律诗的样子,为什么严羽《沧浪诗话》称它是唐人的“七律第一”呢?晚清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许印芳(许印芳(1832-1901),字茆山、麟篆,号五塘山人,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人,是云南颇负盛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分析就特别透彻,他说崔颢的《黄鹤楼》啊,其实是一首变体律诗,是一首古律参半的拗体七律。前半首是古体,后半首是七律。正是因为把古体和律体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才见出古调高格,所以达到一种极致,所以后人因此再难超越了。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写法,这就要说到崔颢这首《黄鹤楼》的内容情感指向。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愁之感,因为最后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是我们的疑问是“乡愁”这个主题太大了,说实话,中国的古体诗很多到最后都引到乡愁,即使他的重点可能本来不在乡愁上,比如我们学过的王湾的那首名作——《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么大的气象,但是最后还是引往乡愁,即所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又有一种观点说崔颢的《黄鹤楼》是表达仕宦不得志,人生志向难以施展,所以登高望远,满目愁绪,遂有“鹦鹉洲”之悲叹。这就用到这个典故啦,“鹦鹉洲”的得名出自祢衡客死江夏的典故。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著名的祢衡击鼓骂曹,而曹操就借刀杀人,祢衡最终被黄祖所杀,死的时候年仅26岁,因为祢衡有著名的《鹦鹉赋》,所以他安葬的地方就叫做“鹦鹉洲”。有人就认为崔颢既然写到“芳草萋萋鹦鹉洲”,当然是要借用祢衡怀才不遇的悲剧去表现自己人生不得志的忧愤。

那这么说呢,郦老师认为也不一定能够站得住脚,因为《黄鹤楼》的创作时间,你看,既然有李白的登楼搁笔之说,那就应该在李白出川之后、第一次到黄鹤楼之前,也就是说,我们推算时间应该在开元13年,公元725年前后,最晚不能晚于这个时间,对吧?否则李白见不到。而开元11年崔颢刚刚高中了进士,况且据《唐才子传》的记载,这个时候崔颢已经诗名卓著,是和王维齐名的。《唐才子传》,还有像《新唐书》、《旧唐书》这些史料都记载说,崔颢个人爱好喜欢赌博,喜欢喝酒,喜欢美色,向往游侠的孟浪(鲁莽;轻率;大而无当,不着边际,出自《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生活。所以虽然当时诗名很盛,但大多数人,据说当时人对他这个放浪形骇皆不以为然。

那么这样一个生性跳脱(思维,意向让人把握不住,琢磨不透),甚至有放诞不羁的崔颢,他在黄鹤楼上所见、所感到底是些什么呢?他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是什么?登高望远,随着登楼的过程,举目四望,忽然间胸怀阔大,恨不得自己也要乘风而去呀!可是做得到吗?当然做不到。所以“黄鹤一去不复返”,徒留“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就生发出岁月流逝不再来,仙人已去而不可见的遗憾啊!仙去楼空,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古今无异啊。相比之下还是金圣叹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前四句用的是古体,才能一下子就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尤其是时间的局限。“白云千载空悠悠”而毫无拘束之感,而“黄鹤一去不复返”,你看我们前面说了,除了第一个字“黄”是平声,后面的“鹤”、“一”在古代也是一个入声字,也是仄声,“去、不、复、返” 连用六个仄声。更有“白云千载空悠悠”居然以三平调煞尾,但是我们念起来,你感觉一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念起来怎么样?一点儿都不觉得牵强,一点儿都不觉得别扭,反而觉得这14个字就好像是一个长句,一气呵成,一气贯连。为什么呢?因为诗人把时空,尤其是时间的长河勾连了起来,那种情感一泻千里而下。

说实话,我们在这个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宇宙里,时间最为神秘,时间也最为永恒。随着时间的延展和收束,诗人的思绪飘渺犹如羽化登仙,飞旋而起,所以这样的古体首联颔联。接下来就到颈联了,颈联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律诗中非常典型的对句。为什么呢?因为他开始写到空间了,从天际收回目光,从时间的长河里收回了思绪,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江面的反衬下,对面晴川园的碧树历历在目,而鹦鹉洲上的芳草萋萋采采,繁茂无比。《诗经·蒹葭》中说“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所以“苍苍,萋萋,采采”其实都是草木繁盛之貌。因此虽然写到鹦鹉洲,但说“芳草萋萋鹦鹉洲”,这“萋萋”两字一用就可以证明崔颢未必是以祢衡的命运自喻的。其实啊,无论是面对怎样的时空,在时空的背面永远是诗人那颗鲜活的灵魂。

诗的最后一定要回到诗人的心灵上来,所以“日暮乡关何处是”啊,日暮时分一切都在回到他们归宿里去。但诗人只能看到鹦鹉洲,只能看到汉阳园,而看不到他的故乡汴州。身在黄鹤楼上,现在日暮时分,崔颢自然而然地举目远望,本能的隔着重重的阴暗望向故乡,引出愁情。所以从近景的汉阳树、鹦鹉洲越望越远,远处连着乡关,而乡关又是望不到的,只好再回到烟波江上,愁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而出,于是便有了“烟波江上使人愁”。

所以说,最后的乡愁就回到了写实,再回头去看,开篇的“黄鹤、白云”就是一种虚写,写虚。这样看,整首诗先古后律,先虚后实,虚实结合,又由虚转实,于是最后那沉甸甸的情感和飞旋的思绪交融辉映,于是也成就了盛唐最美妙的声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黄鹤楼诗词选:历代诗人咏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试释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崔颢的《黄鹤楼》诗浅析
崔颢的黄鹤楼诗戳中李白的软肋,后来他在凤凰台也写了一首诗,谁的更胜一筹?
崔颢《黄鹤楼》(思乡)
崔颢的《黄鹤楼》,对仗并不工整,为何还被赞为唐人七律之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