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幼学琼林》讲解(四)
许老师国学讲堂 2022-05-10 00:00 发表于福建
●讲解  幼学琼林地舆篇2
【原文】
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25。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6;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27。
【注释】
25. 函关: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2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汉刘秀即位后,派冯异率军攻打赤眉军,开始阶段,因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意见,连吃败仗,后来冯异改变策略,终于在崤底大破赤眉军。事后,光武帝刘秀写信慰劳冯异,中有“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话。见《后汉书·冯异传》。东隅: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桑树和榆树,太阳落山后余光照在树上,因此用桑榆表示日落的地方。
2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九仞是个虚数,言其高。篑,盛土的筐。
【译文】
势单力孤难以完成大事业,就好像只用一根大木,怎么撑得住即将倒塌的大屋子呢?英雄好汉夸耀自己的胆识本领,说一丸泥团可以封得住函谷关。做事先失败,后来才得以成功,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情将要成功,只差最后一点点,半途忽然停止了,就称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原文】
以蠡测海28,喻人之见小;精卫衔石29,比人之徒劳。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路平坦。硗地30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
【注释】
28. 以蠡测海:用贝壳做的瓢来量海水。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贝壳做的瓢。《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间声哉!”
29. 精卫衔石:相传远古时候,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海里,她的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到西山去衔木石,决心填平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后以“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30.硗地:贫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硗,坚硬的石头。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肉,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
【译文】
拿贝瓢来测量海水,比喻人的见识太浅;精卫衔石填海,是指做事徒劳无功。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康庄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土壤贫瘠,地面长不出五谷草木的,称为不毛之地。肥沃丰饶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
【原文】
得物无所用,曰如获石田31;为学已大成,曰诞登道岸32。淄渑33之滋味可辨,泾渭34之清浊当分。
【注释】
31. 石田:布满石头的田地,借指没什么用处的东西。32.道岸:指学问、真理的彼岸。33.淄渑:指淄水和渑水,都流经山东。传说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易牙,长于调味,能够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不同味道。
34.泾渭:指泾河和渭河,都流经陕西。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译文】
得到某物却一无所用,就如同获得长不出农作物的石头地,做学问而有了成就,则可用诞登道岸来形容。淄水和渑水都位于山东境内,淄水甘甜,渑水苦味,淄水和渑水的味道不同,放在一起也能分辨得出来,泾水和渭水有清有浊,当二水合流后,依然清浊分明。
【原文】
泌水35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36,谢职求安。圣人出则黄河清37,太守廉则越石见38。
【注释】
35. 泌水:涌出的泉水。《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后以衡门泌水指隐居之地。
36. 东山高卧:东晋谢安,字安石,少时隐逸东山,朝廷屡加征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称其高卧东山。谢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挟妓以从。简文帝知道这事后,说道:“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后来他果然东山再起,引领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37.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也有说一千年才会变清一次。《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38.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无隐蔽。
【译文】
拿涌出的泉水来充饥,也觉得很快乐,是赞美人安贫乐道,隐居在家不肯出来做官;情愿在清静的东山高枕无忧,是说辞去官职以求轻松悠闲,由此可见他清高的节操可以风世。圣人降临世间,黄河的水也会呈现清澈,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才会显现于世。
【原文】
美俗曰仁里39,恶俗曰互乡。里名胜母40,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
【注释】
39.仁里:有淳厚风俗的乡里。《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互乡:交相为恶之乡。40.里名胜母:《淮南子》及《盐铁论》并云:“里名胜母,曾子不入,盖以名不顺故也。”胜母,古地名。曾子:曾参,古代孝子,孔子的学生。墨翟回车:墨翟,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墨家代表人物。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视吃苦为高尚品行。墨翟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经过卫国时,听说前方来到朝歌,他大惊失色说这是殷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是不祥之地,于是掉转车头而去。【译文】
风俗淳朴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做互乡;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里名叫胜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张非乐的墨子,车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时,就掉头而返,是嫌它失时。
【原文】
击壤而歌41,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42,文王百姓之相推。
【注释】
41. 击壤而歌:相传尧帝时,有一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见《乐府诗集》卷八十三《击壤歌》。据宋王应麟《因学纪闻·杂识下》记载,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壤用木块制成,用手中的壤去击打三四十步以外的侧立在地上的壤,中者为胜。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生活,说明尧帝无为而治,天下有道。
42.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指田界。见《史记·周本纪》。
【译文】
尧帝时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
【原文】
费长房有缩地43之方,秦始皇有鞭石44之法。尧有九年之水患,汤45有七年之旱灾。
【注释】
43.缩地:东汉方士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他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他一根缩地鞭,他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见晋代葛洪《神仙传·壶公》。44.鞭石:传说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见山距陆地太远,想在东海上造一座石桥,当时有仙人帮助驱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还留有赤石。见《太平寰宇记·登州文登县》引《三齐略记》。45.汤:即成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遂有天下。
【译文】
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天灾。
【原文】
商鞅不仁而阡陌开46,夏桀无道而伊洛竭。道不拾遗47,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48,知中国有圣人。
【注释】46.阡陌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因此强大起来。阡陌,田地之间的道路和地界。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传说夏桀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47.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也不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48.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浪,比喻天下太平。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来献野鸡,进献的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周公非常高兴,于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见《尚书大传》。
【译文】
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缘故。海里扬不起大波浪来,由此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学琼林地舆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02地舆)
《幼学琼林》卷一.地舆 翻译
地舆
《劝学》原文、译文、注释
《幼学琼林》释译卷一 地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