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寒三花信: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原创 小拙 意苏州

岁是朝暮。

时是日常。

记是珍惜。

花信因风而至。

花开时吹过的风,叫花信风,意为开花音讯。风本平凡,因为有了花,就有了风雅。信,给了风灵气,裹着花香,浪漫,诗意,就会随之迎面而来。寒冷的冬日里遇到这三个字,真有春风拂面的温柔。

“花信风”的渊源

“春”“风”“花”,三者自古就有紧密的联系。

战国《吕氏春秋》卷十九《贵信》:“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

《吕氏春秋》书影,明万历间张登云刊本,朱笔批注为清咸丰年间所加

也就是说:春天的属性是风,风不如期而至,则花不能盛开,花不开,果实也就不能生长。

或可将此视为“花信风”的渊源。

现存有关“花信风”最早的明确解说见于南宋程大昌《演繁露》:

“花信风: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初而泛观,则似谓此风来报花之消息耳。按《吕氏春秋》曰:'春之得风,风不信则其花不成。’乃知花信风者,风应花期,其来有信也(徐锴《岁时记·春日》)。”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关于“花信风”的记载,清《钦定四库全书》本

此段文字并不是程大昌所撰写,据其后的标注,是转引自五代时期南唐徐锴的《岁时记》“春日”一则。

文中点明:“花信风”的主词是“风”,而非“花”,指的是农历三月花开时,也就是仲春清明时节,自然界的风信、风候。

早期的宋人诗作中,提到花信风,也与这一概念吻合。

如黄庭坚《次韵春游别说道二首》其一:“燕湿社翁雨,莺啼花信风。”俞处俊《搜春》:“千林欲暗稻秧雨,三月尚寒花信风。”

北宋末年,“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也已出现,南宋胡仔《渔隐从话后集》卷一七:

“《东皋杂录》云:'江南自初春至初夏,有二十四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

南宋胡仔《渔隐丛话》书影,清《钦定四库全书》本

《东皋杂录》为北宋末年孙宗鉴所撰。可见两宋之际,“花信风”所指已经由特定的农历三月,跨度扩大为“由初春至初夏”,且有“二十四番风信”。

“二十四番风信”以梅花风最先,楝花风最后。除此之外,宋人的诗词中还可见到“杏花风”“桃花风”“海棠风”“梨花风”等。

虽名为“风信”,但标示花信次序的作用,也已经非常明显了。

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明清时期,“二十四番花信风”已经演变为花事月令性质的内容。

今天所见完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名目始见于明初王逵《蠡海集》,后世有关“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完整说法都出于此。

明王逵《蠡海集》书影,清《钦定四库全书》本

王逵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起讫时间定为“自小寒至谷雨”,共四月。

每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这样由小寒到谷雨,共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乾隆年间董诰所绘的一套《二十四番花信风图》。未来我们会结合这套图,来看看二十四番花信都有哪些。

王逵的说法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延续了宋人“二十四番”之说,且始于梅花,终于楝花。

第二,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开始日期,由宋人的立春,往前推两个节气到小寒。宋人之说中,“自初春至初夏”,只有春季由立春到谷雨六个节气十八候,安排“二十四番”时间不够。

由此,既继承了前人的说法,也解决了前代遗留的问题。

王逵将花信风之始定为小寒,是以传统历律知识为基础的。在《蠡海集》中,他如此说明(前文书影已标注):

“盖自冬至后三候为小寒,十二月之节气……十二月,天气运于子,地气临于丑……五行始于木,四时始于春,木之发荣于春,必于水土,水土之交在于丑,随地辟而肇见焉,昭矣。”

也即是说:小寒时节,地气临于丑位,而水、土——植物生长的这两个重要条件——也相交于丑位。小寒时地气开始萌动,植物感应到地气,梅花率先于此时开放,所以“花信之风始于小寒”。

王逵所述“二十四番花信风”,名目齐全,引经据典,自圆其说,因此自明代以来就被人们广为采用,延续至今。

小寒花信风

小寒里的花信风有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而一年里的花信风,以梅花最先,这三种花在小寒节气相继开放。当一年的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完了后,人间也早已是艳阳高照,姹紫嫣红,繁花似锦了。

一候梅花

小寒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梅花却率先开花,代表着首开先河的花信与物语,故民间有“小寒吹起花信风”之说。风若有信,梅花便年年花期不误,岁岁如斯,永不相负。梅花来自最寒冷时节,不经一番风霜苦、寒彻骨,哪得梅花吐芳菲,扑鼻香。

正如人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是千古名言,道理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在节气和花信里也是一样的,在小寒率先开放的梅花,是“岁寒三友”中的一员,被列为“四君子”之首,与竹、松、水仙、灵芝合称“五清”,与迎春、水仙、灵芝齐号“雪中四友”,真乃梅品清韵,为小寒至美风景,报春信使。

难怪有人说,梅是静止的雪,雪是舞动的梅。而我以为,万紫千红的期待,终让梅花为魁首,独领万花敢向霜雪怒放的气节,乃一树独为天下先的春意风情。“梅以韵胜,以格高。”梅有“东风第一枝”的美誉,所以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它在画家笔下,脱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龙干虬枝,曲折苍然,尽显气节风骨。

在中国文化中,梅傲雪风骨,洁然清高,超凡脱俗。苏轼的“小寒初渡梅花岭”,王冕的“只留清气满乾坤”,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诗句皆为咏梅绝唱,读罢让人心驰神往。北宋诗人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的香味清幽,浮动月色黄昏,妙不可言,被古今众多诗词大家誉为“绝唱”。明代李东阳评论说:“唯林君复暗香疏影之句为绝唱,亦未见过之者,恨不使唐人专咏之耳。”

二候茶花

二候山茶,有牡丹之艳、梅花之骨、松柏之洁。

在苏轼眼里,山茶花是“细雨无人我独来……烂红如火雪中开”。在才女花蕊夫人的眼中,山茶花是“恍如赤霞彩云飘……胜过天池百花摇”。唐代诗人司空图则把山茶花置于牡丹之上,他说:“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

我国有的地区把山茶花误叫做曼陀罗树,而曼陀罗是有毒的,作家亦舒写过同名小说。其实,曼陀罗并不是山茶花,完全是作者在小说里的笔误所致。

三候水仙

三候水仙,根茎像蒜头,有“雅蒜”之名。它开出白色有黄蕊的小花,绿裙、青带、素花,格外动人。在希腊神话中,水仙是由美男子纳西塞变成的。

在我国,相传水仙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她们同嫁给舜,三人感情甚好。舜在南巡驾崩后,娥皇与女英便双双殉情于湘江。之后,上天怜悯二人的至情真爱,将其魂魄化为江边水仙,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屈原行吟泽畔,也许是形象与水仙有几分神似,楚人便以水仙作为诗人屈原的称谓,与西方美男子“恋影花”之名意蕴如出一辙。

《吕氏春秋》曰:“风不信,则其花不成。”清代纳兰性德曾诗云:“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想,他们写的是小寒时节的花信风。中国古人注重万物有灵,以德为上,守信是传统,尊为美德。也就是说,风有信,似有德行,如期而来的花有信,似有灵气,迎风盛开,是信风的彰显,也是德风的心意怒放。花信风在自然里,与人世和人情相默契,生生不息,传递下去的是花的信息,也是风的执念。

— FIN —

部分文字来自于网络

原标题:《小寒三花信: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 寒
二十四番花信风图,真美!
百花历-明-程羽文
“花开有序,风不误信”:节令花信的诗意生活
清明花信认桐花
夜话丨小寒:轻舞送冬雪,弹指又一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