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初探及对策----教改探讨(142)

一、现象

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广泛调查,现在有很多中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反感。厌学的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认真听课,不认真完成作业,时常怕考试甚至有“厌考症”,表现出情绪低落;或者恨书、恨老师、恨学校、甚至与老师和家长对着干,或干脆放弃学习;或者旷课逃学,冷漠对待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希望,以此方法消极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或者提起学习就感到头昏、脾气暴躁,总觉得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等。

二 中学生厌学情绪成因

《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厌学情绪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严重者会发展成厌学症。”厌学情绪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中,不但有“学困”学生,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

1.内在因素

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在生活中又无人能理和关怀,品尝到的只有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这些观念又会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患上“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逐渐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外在因素

首先,评价标准的单一,忽视学生个体特征

由于中学教育面临着升学考试的问题,初中生上高中必须考试,高中升大学也要考试,因此,在中学校,成绩是学生学习优良与否的标杆,是衡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社会评判学校优良与否的唯一尺度,是家长认为子女是否有出息的定标。这样,学生就被牢牢学习地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题,成了成绩的奴隶。特别是每次考试结束会给学生排名次,成绩排在后面的自然就归结在“差生”的范围,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久而久之,乏味的学习与这个年龄的学生性格和要求产生矛盾,个性被压抑,不但无法释放自己情感能量,而且根本不能发挥自己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在思想上认为学习就是苦役,逃避学习,得天混日,厌学情绪油然而生。

其次,注重所谓的好学生,忽视一部分“学困生”

“应试教育”不但导致青少年一代理想视野狭窄,而且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功利性。因而,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机制下,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看成“好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当成“坏学生”,对学生不能做全面的评价。唯一评价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特别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年级、班上无休止地排名,严重打击“学困生”的自尊,同时也给所谓“优秀生”以压力。加上部分教师在学校评价标准单一的背景下,注重“好学生”而忽视“学困生”,他们都处在一种特别压抑的环境中。更有甚者,对一些所谓的“双困生”予以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时间长久了,精神压力过大,难以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厌学情绪也就产生了。

再次,屡禁不止的补课风,无形中增加学生负担

无休无止的补课,不断地消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由于在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单一化,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能“落后”于他人,都不愿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一些孩子的成绩不太好,就千方百计节衣缩食地给孩子报补习班,这样,导致学生上完学校的课,又急急忙忙赶去补习。更重要的是这样无休止地占有学生时间,学生几乎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书没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事没有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却被强迫着学。这样,完全违背了学生的意志,从而导致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从学校老师角度来看,一些教师在利益的驱使下(也不排除真的为学生学习好的),违背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收取自己的学生利用晚上和周六、日在家给学生补课,占居了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这样补课占居了学生完成其它作业时间,回家没时间和精力再完成其它作业,就出现抄袭作业等现象。久而久之,出现偏科等不良现象,导致总体学习成绩下降,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教师家长实施题海,占居了学生应有的课余时间

(1)学校课余作业量大

教育部一再强调减轻学生课余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然而,学校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就如一位家长说所过:“孩子当下作业多,在孩子们眼里,已经凶如猛虎了。”据调查,一些学校各科老师每天留给初三学生的作业,学生完成时间都要在晚上的10点半钟左右。如果动作迟缓,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甚至延迟到12点左右。这样,把学生弄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学生家长“加餐计划”

在现实社会中,各位家长因受到谁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去起跑线上的“成龙成凤”思想的影响,学生家长对孩子课余时间也不示弱,给学生的学习也作了“加餐计划”。据不完全调查,有80%以上的中学生家长安排学生的业余时间是“以做功课为主”,10%多点的以上“社会兴趣班”为主,而“以玩耍为主”的不足10%(这部分家长主要是一些学历相对较高的和对孩子学习不太报什么希望的)。孩子们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还要应付家长外加的作业。这样,不但造成学生课余压力大,而且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思想情感,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

第五、网络游戏文字影响,严重分散学生精力

社会在发展,网络在出新,学生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吸收知识渠道更是多元化。然而,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特殊性,心理脆弱,但好奇心又强,很容易受的消极面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网站(包括一些手机网站),为追求利益而投“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所好,导致一些学生沉迷游戏和一些极为低俗的、对学生无任何教育意义文字作品等。我们针对网络阅读问题,在一部分学生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状况:80%左右的学生阅读品味低俗,阅读能力低下。从这种情况来看,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文字,不但不能使学生学不到相应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而且导致学生精力的分散,从而对自己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

第六,教师占居整个课堂,学生听课情绪低落

我们都知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所在。传统课堂教学注重了教师讲得越多越好,真正体现出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地位。然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思考、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教学观念还是根深蒂固。表现出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优化的课堂教学,对习题的繁琐的讲解,无休止的重复等。具调查,一些学生选择通过以逃学、瞌睡的方式来应对教师的“喋喋不休”的课堂教学。久而久之,这种教师占居整个课堂,势必使学生听课情绪低落,从而对学习没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第七,学生学习基础差,感到学习十分困难

据调查,一些学生因为多种因素而产生厌学情绪。就初级中学义务教育段的学生来说,厌学情绪显得特别明显。这是因为,小学进入初中不会进行考试,而初中进入高中就是选拔性考试,学习压力和任务相对要大。然而,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时,因为多种原因而没有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更没有养成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进入初中以后就跟上了,明显地表现出厌学情绪。根据一次小范围的调查资料显示,由于基础差而放弃学习的大约占4%,没有学习兴趣的占16%,处于一般学习状态的38%。放弃学习和没兴趣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厌学状态,处于一般状态的基本上没用多少心学习。这些学生因为厌学而在学习上,基本上是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上课走神,作业抄袭,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 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总体说来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明确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急功近利,放眼远方,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实施教育教学等等。具体来说,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人文管理,增强责任

人文管理,这里是指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必须以教师为中心,坚持按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尊重教师的个体特征和主体性要求,给教师营造一个极为人性化的工作空间。

首先,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我们知道,一个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或者在生活中都是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教师要“玩转”开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作为学校,就要给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条件,不但不要局限于“应试教育”中分数挂帅的单一评价教师,也要尽力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减少教师的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让老师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每位学生,负起自己的教育责任,从而消除歧视“学困生”的不良现象。

其次,客观评价教师工作

(1)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记得《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说过:“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但取决于教师的学历、学术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建立在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师德、师风。”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因而,注重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不但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且更能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的提高。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高素养的教师才有良好的教育态度对待学生,才能把学生置于教育过程之中。

(2)承担教育工作及效果

承担教育工作及效果指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师的教学。学校抓住对教师的工作及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就是要抓住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工作情况,包括工作量、工作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教育学生和转变“问题学生”的情况,教研教改以及工作绩效(如学科考试成绩)等。在评价中,学校要相信教师工作,并对就是工作任务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尽量减少产生歧视“学困生”和“双困生”的不良因素,给教师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改变观念,尊重个体

胡锦涛说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学校、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特征。

首先,要保护学生自尊心。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被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尊重学生个体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而“尊重学生首先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其次,要增强学生自信力。《心理学》说过:“自信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同时又指出:“自信心强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有效的避免自己的短处。”实践证明,自信是人的能力的催化剂,自信能将人的一切能力都调动起来,将人的积极性调动到最佳状态。所以,学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只有具备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坚持“自育”和“自律”的教育原则,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要注重民主教育

教育家劳凯声在《教育学》中说:“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只有真正尊重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时才能真正实现。”而要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有民主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充满爱心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因此,注重主体教育与民主教育的结合,教师才能做到尊重学生个性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消除学习上的不和谐因素。

(三)关怀学生,消除厌学

(1)营造氛围,愉悦心境

和谐的氛围就是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教育心理学》指出:“和谐本是对立与统一。”所谓“对立”,就是构成集体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差异。所谓“统一”,就是这些差异得到有机的融合。就一个班集体而言,本身就是学生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对立的,而能和谐在一起又是统一的。所以,教育就是要极力缩小差异,使对立得到更好的统一,即营造和谐而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可以说,只要有了这样的环境氛围,学生的心境才会是愉悦的。就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的鼓励、家庭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有助于调整“学困生”被抛弃、被歧视的心理,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立足现实,重塑自我

立足现实,就是让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看到现实状况,不要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样,通过立足实际,客观面对现实,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那么,怎样做到让学生立足现实,重塑自我。

首先,给学生以积极鼓励

这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仔细观察,一旦发现有厌学倾向的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及时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这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从而增强自我意识,从而重塑自我,消除厌学的情绪。

其次,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社会性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而这种意识就是人对自己活动结果的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当人树立了一种意识,就会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反过来说,提高人的意识,活动(一定的行为方式)是有助于人认识自我的。因此,在教育中,注重给学生搭建一定的活动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增强自我意识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信力。

再次,明确责任而倾心

作为学校及其教师,其责任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完成学习。而学生的责任在于学习好应有的知识和形成相应的能力。这是各自的任务,也是教育的要求,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作为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因材施教”,在不减少学生学习任务的同时,想办法减轻学习心理压力,让学生明确任务而倾心,从而促使学生倾心学习而不再感到学习的压力与痛苦。

(3)培养兴趣,改变学生

可以说,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考试不及格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和对学习的兴趣。《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我们知道,在一些厌恶学习的学生中,大多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表现出自己独有的优势来。而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无论对学习好的,或是差的,都是一味的强调学习,强调考试成绩这一面,而这一面恰恰是这些厌学生地弱项。所以,这不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也使学生的特长发挥不出而厌恶学习。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发挥中,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增强自信心,消除厌学情绪,提高学习自觉性。

(4)激发情感,增强主动

苏霍姆林斯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

首先,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一种缺失教育。”因此,对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关爱,就是要求教师运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爱是宽广的,更是伟大的。”厌学情绪是学生情感的一种消极表现,是学生个体受到某种因素的压抑后产生的逆反心理。“心病还得心药治。”这就需要教师以情激情。如果施以道理,往往会出现“情理不容”的现象。怎样激发情感,关键在于教师,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主动性在于发现学生不良的表现和行为,要主动过问,以心换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帮助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走出困境。

其次,要能对学生宽容

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了解学生,宽容学生。“宽容也是一种教育。”也就是说,在对待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但要循循善诱,而且还要在不违背一定的原则下宽容学生。这样,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事实告诉我们,厌学的学生更注重的是老师是否真正关心自己,是否愿意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学习的苦恼。因此,如果让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能天天面对的老师那慈祥而亲切的目光,能感受到老师的注视,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就会主动接近老师,久而久之,厌学情绪会逐步转化的,产生一种学习动力。

再次,分层对学生检测

学生学习差异客观存在的,实施分层考试,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我们知道,“自信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自信心强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有效的避免自己的短处。”因此,对学生尽心分层检测,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成功,感受到成就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四)多元教育,提高效果

萧宗六在《学校管理学》指出:“对人的教育源于多方面的背景,包括学生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社会文化等。”多元教育的“多元”,就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其它参与教育的组织结构。这些教育因素,虽然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形式或者方法有不同,但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教育,不但为不同学生搭建发展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在合力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客观面对学生的学习,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学生的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现代教育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那么,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师做人的良心的体现。让我们每位教师放弃功利,走进学生的心灵,拨正他们前进的航向,做一个具有理性认识又具有科学教育思想的合格的教师。( 语文教育与审美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厌学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转载)
如何帮助厌学的学生
中职生厌学问题研究及对策
【原创】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浅谈当前中学生不爱学的原因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