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烛之武退秦师》解读与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所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当时大国之间争霸的斗争愈来愈激烈,中小国家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依附大国。郑国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先依附于晋国,后来晋国衰落楚国强大,又不敢不依附于楚国。晋文公返国之后,晋国又强大起来,并且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郑国失去了依靠,是时晋国联合秦国来攻打郑国,在这形势急转直下的时刻,郑国为了求得生存,派大夫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仅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秦郑由交战国变成了盟国。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两点:

1)把握语言特点,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外交辞令。

2)体会思维逻辑。烛之武的说辞分析透辟,论证周密,具有极大的逻辑力量。认真体会,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说话艺术。

课文解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军:动词,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南: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fàn)[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佚之狐:郑国大夫。佚,yì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若:如果。使:派遣。)[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可是烛之武推辞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事啦。”辞:推辞。犹:尚且。已,同“矣”。)[烛之武婉言推辞,表面上是说自己年纪衰老,无能为力,实际上是借此以泄其长期不得重用的怨愤。]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之。(郑文公说:“我没能早先重用您,现在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很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这。过:过错。然:表转折,然而。许,答应。)[郑文公先勇作自我批评,接着话锋一转,以亡国之害婉劝。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赴任。国难当头,郑国君臣化解矛盾,上下齐心,同仇敌忾。]

第二段写佚之狐提出瓦解秦晋联盟的破敌之策,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接受出使秦军的使命。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夜里,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掉下去。见到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①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②既:已经。)[烛之武说秦,先以哀兵出之,坦陈在强国面前,郑国必亡,求得秦穆公同情。]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假若灭了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①执事:左右办事的人。不说麻烦您,而说麻烦您部下办事的人,是对对方的尊敬。)[接着出人意料,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请求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直言如果亡郑于秦有益,则请秦国进军。烛之武仿佛不是郑国的说客,倒是秦国的谋士,这便迎合了秦穆公的心理,能够博取他的好感。又避开了出使的目的,不谈如何使郑国不亡,而谈郑国该不该亡,解除了秦穆公的戒心。可见烛之武游说策略的高明。]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亡郑以陪?邻之厚,君之薄也。(秦如果越过邻国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因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鄙远:以远国为边鄙。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里代指郑国。焉:何,为什么。用:因,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从地理位置分析:秦在西,郑在东,晋居秦郑之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不需要亡郑,亡郑于秦无益。从结果分析:“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厚晋必薄秦,亡郑于晋有益,于秦有害。独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从反面申述,说明郑不可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往客宾的主人,贵国使者往来,郑国供给他们食宿,这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舍:放弃。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故可以招待秦国过往使者。行李:出使的人。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共:ɡōnɡ同“供”,供给。其:指代使者。乏困:指食宿方面的不足。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舍郑”“君亦无所害”,这是从正面分析:存郑对秦有利。]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把焦、瑕这两座城池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抗拒秦国,这是您所知道的。赐:恩赐,这里指秦穆公于周襄王三年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立为国君的事。焦、瑕:晋国两邑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③济:渡河。④设版:指版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版。⑤焉:于是,在那里)[从历史事实分析,晋忘恩负义,出尔反尔,“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言下之意是,晋这样的盟友不可信,秦不可与晋结盟,助晋灭郑必不得好报,提醒秦别忘历史教训。]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他在东边把郑国成为他的边邑以后,就会再向西扩大它的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总之,灭掉郑国,就会使秦国受到损害而使晋国得到好处,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的倒装,厌,满足。之,起前置宾语的作用。封:疆界。这个“封”字,用作动词,“封郑”,以郑国为边境;下一句的“封”字,用作名词。肆:延伸、扩张。阙:quē侵损、削减。焉:哪里。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从晋国本性分析,“夫晋,何厌之有?”晋欲称霸诸侯,“既东封郑”,必将“肆其西封”,故从战略上看,晋不是秦之同盟,而是秦之最大威胁,是郑与秦共同的敌国。]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和郑国订立了盟约。委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等人守卫郑国,于是秦军就撤回了。说:同“悦”。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杞,Qǐ,姓。逢,Pánɡ,姓。)[“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游说成功。综观烛之武说辞,内心里处处为着郑国,但言词间却又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晓之利害,陈之得失,有理有据,深刻透彻。说明郑不仅不能亡,不仅应该存,而且与秦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穆公不由不心悦诚服,使秦终于与郑由交战国变成同盟国。]

第三段写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多个角度陈述利害得失,不仅说服秦穆公撤军,而且促成秦国与郑国联盟。

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按原计划进攻郑国。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舅,“子犯”是其字。之:指郑国。)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达今天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同盟国内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符合用兵作战的原则。我们还是回去吧。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因人之力: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易:替代、改变。⑧不武,不符合用武之道。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循的军事准则。⑨其:表祈使语气的副词,还是。)亦去之。(于是晋国也撤离了郑国。去:离开。)[写晋国撤军,交代战事结局,呼应开篇“师必退”。子犯主张继续攻郑,晋文公看出秦郑已经结盟,此时攻郑实际上是与秦交战,他从道义、政治、军事三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说明与秦交战尚不到时候,于是果断决定撤军,对比中见出二人战略眼光的高低。明明是与秦交战力不从心,却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体面下台,这样不会挫伤士气,又足见晋文公机智。]

特色鉴赏

(1)照应周密。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围”字,而烛之武出城成功,顺利地“见秦伯”,又与“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相呼应。“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暗示了秦晋联盟的原因,而“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又暗示了秦不可能对晋不心存疑虑,这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些为秦晋联盟的瓦解,秦郑联盟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继续攻打郑国,郑国形势顿时又紧张起来。但晋文公明白此时攻郑实际就是与秦交战,现在还不是时候,于是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是怎样苦思解危之策,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严阵以待,防范攻城,又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问题探究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烛之武的行动。“春秋无义战。”孟子的这个论断,即使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也算得上是经典性的历史概括。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或者发泄私怨,相互杀伐,本没有什么是非可言。当然,这是从整体分析,至于具体的战事,则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孟子又说:“彼善于此,则有之矣。”评论某一场具体的战争,甲方比乙方有理的情况,还是有的。

孟子的观点对于我们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只有正确分析战争的性质,才可以正确评价在战争舞台上活动的人物。在这一场战争中,秦晋为了与楚国争霸,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很显然,秦晋是侵略者,郑是被侵略者,所以郑国君臣为保卫国家而进行的活动,就是正义的行动,烛之武在国难时刻挺身而出,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是应该肯定和赞颂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烛之武的爱国主义和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热爱由56个中华民族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明白的第一个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还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有人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说明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非凡。“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古人把能说会道尊为国宝也并非虚言,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百万之师,你能说他不是国宝?

烛之武的说辞,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就在于他那战无不胜的逻辑力量。

斯大林曾经这样描述列宁的演讲:“当时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点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是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烛之武的说辞就是这样的“触角和“钳子”,所以,他把秦穆公“俘虏”了,把晋文公“钳住”了!

说话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但是,很可惜,我们许多同学并不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不少同学还不会讲话。该张口时不张口,该说话时不仗义执言;有时则又随口乱说,自觉或不自觉地恶语伤人。同学间出现纠纷,不会讲道理,唯有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读《烛之武退秦师》,想想我们言行处事,很有启发。

下面几道题是周恩来总理接见外国记者时的语言片断,请你根据题中要求细细推敲,体会周总理高超的语言艺术。

(1)曾有一位西方记者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记者心计狠毒,他是想给总理一个二难命题。总理回答说“有”吗?就是给自己抹黑,事实上他知道中国大陆在解放后封闭了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你说“没有”吗?明明台湾、香港、澳门还有,这样回答就等于承认了台港澳不属于中国。但是他没有料到,总理作了非常精妙的回答,彻底挫败了他的如意算盘,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请你想一想,总理是怎样回答的?

(2)有一年,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经有一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故意挑衅地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语惊四座,但是周总理机智地回答说:“这并不奇怪,国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顿时这个美国官员羞愧难当。周总理为什么这样回答呢?你能识破这个美国官员的用心吗?

(3)有一年,周总理访问印度新德里,一位印度记者不怀好意问:“你现在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还这样风光无限,保养得如此之好,真是标准的美男子。请问总理,你每天吃什么?你是怎么生活的?”请你想一想,这个记者的用心是什么?周总理应当如何回答才好呢?

 

探究思路:

这三道题,第一题是探究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第二题是分析对方的说话企图,也就是探讨对方的言外意,第三题则是第一、二题的综合。多进行这样的探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说话能力和语言艺术。

第一题: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当全场哗然之时,周总理补充说;“中国的妓女在我国的台湾省。”

第二题:那位美国官员的话里,含有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他的意思是说:你们中国人都很自卑,永远也别想抬起头来。

第三题:那位印度记者的用意是为了讽刺周总理,离间领袖和人民血肉相联的关系。他的言外之意,你保养得如此之好,一定是养尊处优,天天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你们共产党人不是自称人民的公仆吗?不是强调与百姓同甘共苦吗?你们的主人中尚有许多贫苦人,当公仆的怎么如此奢华享受?周总理巧妙地回答说:“我是一个东方人,我和你一样按照东方人的方式生活。”

训练提高

1.对加点字音、义解释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Afàn)南              zhuì)           越国(当作边邑)远

Byì)之狐      肆其西(名词活用为动词)      (ɡōnɡ)其乏困

C.许君焦、xiá)       (满足)之有         fénɡ)孙

D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以乱易整,不(威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失其所与,不知

3.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①晋(驻军)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③以乱(交换)整  ④且君尝(给予)晋君赐矣   ⑤焉用亡国以(陪伴)邻     ⑥朝济而夕设(用夹板筑的土墙)焉   (依靠)人之力而敝之     ⑧失其所(亲附的国家)

A.①②③⑧     B.①④⑥⑦      C.②③④⑤     D⑤⑥⑦⑧

5.请你说说下面语句有什么深层含意?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子犯请击之”,句中的“之”,课本注:“指秦军”;本资料注:“指郑国”。你认为怎样理解才是正确?

 

 

 

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危矣。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行李之往来。④朝而夕设版焉。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唯君之。⑦共其乏困。⑧是寡国之也。

A.①②⑤⑦⑧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⑦

D.④⑤⑥⑦⑧

8.烛之武在说服秦撤军之后,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郑国虽然避免了晋国侵略的灾难,却招致了秦国派来驻军,请问:秦国趁隙而入,这是不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9.请你就独之武的说辞写一则五六百字的短评,可以参考下面的题目,也可以自拟。

1)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2)强谏不如善谏

3)用道理征服世界

4)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解析与答案

1.解析:B项“封”在句中作动词“肆”的宾词,名词,边境。C项“逢”用作姓氏时念“Pánɡ”。D项“武”,名词,武德;句中活用为动词,不武,即不符合武德。

答案:A

2.解析:B项共,通“供(gōng)”。C项虚字通假,已,通“矣”。D项知,通“智”。

答案:A

3.解析:ACD项的“之”都用于主谓之间;B项的“之”用于宾语前置。

答案:B

4.解析:②不直说麻烦您,而说麻烦您的手下的办事人员,这是用委婉的方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但不能说“执事”是“对对方的敬称”。敬称也就是尊称,如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用于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③替代。⑤增加。“陪”要防止用今义释古义。⑧“与”亲附,结交;“所与”,才是“亲附的国家、结盟的国家”。解释词语要防止瓜棚搭柳叶。

答案:B

5.解析:古人说话,常常委婉含蓄,言外有言,弦外有音。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意,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答案:A句的意思是“我年轻的时候,你不重用我;现在,你大难临头,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起我,我才不干呢!”。B句的意思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啊!晋国过去出尔反尔,恩将仇报,难道你现在帮他攻打我们郑国,就不会重蹈覆辙?”

6.解析:对句中代词一定要正解理解它的指代对象,这对于正解理解句子乃至全篇的意思,关系甚大。

答案:课本和几乎所有的参考读物,都把“子犯请击之”的“之”释为“指代秦军”,其根据可能是“因人之力而敝之”,好像“击之”与“敝之”这两个“之”指代的应是同一对象。我们认为这样理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从整篇着眼。因为,第一、上文已交代秦军“乃还”,晋军还怎么击?第二、仅仅因为秦国从郑国撤军就公然向秦国开战,不合情理。第三、如果“击之”与“敝之”指的是同一对象,那么子犯和文公辩论的问题是该不该攻打秦军,因而反映争辩结果的“亦去之”的“之”也应当是“秦军”。照这样的解释,好像晋并没有从郑撤军。因此,正确的解释是,“子犯请击之”是“子犯请求继续攻打郑国”。晋文公和子犯辩论的问题是该不该继续执行原定的攻打郑国的方针。晋文公看出,此时形势发生了变化,郑国已与秦国结盟,郑又有秦军助守,攻郑实际就是攻秦,而攻秦准备不足,道义上也讲不过去,师出无名,于是决定改变原定方针,也从郑国撤军。这便显出晋文公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策略,确比子犯高明。

7.解析:国:今义“国家”,文中指“国都”。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文中指“出使的人”。乏困:今义“疲劳”,文中指“食宿”(古代“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文中指“那人”,即秦穆公。

答案:C

8.解析:这是一道很有思考价值的题目,启示我们要善于进行逆向思维。

答案。不会。前文有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不可能吞并郑国,因此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此举于郑并无大碍。事实也证明如此。此后三年,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为了占领郑国,趁晋文公逝世的机会,出动数万大军越过晋国偷袭郑国,通知杞子、逢孙、杨孙做内应,郑国知道消息后,立即把他们赶走,而秦国大军也中了晋国的埋伏,全军覆灭。秦国吞并郑国的幻想完全泡汤。

9.解析:评析独之武的说辞,必须分析它内在的逻辑。独之武先反面说明亡郑于秦的害处,接着正面说明存郑于秦的好处。这是从现实的角度陈述利害,然后从历史角度说明晋恩将仇报的本性,再从未来的角度说明晋贪婪的本性。这样独之武就高屋建瓴,站在了战略的高度,指出晋是秦的对手,而不是秦的盟友,助晋就是“阙秦利晋”,无异于自杀。独之武靠的就是这雄辩的说服力打动了秦穆公。

答案: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如何看待<<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所表现出的外交才能?
“东道主”的来历?
《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十六 烛之武:道出的是弱者的生存之道
如何在夹缝中生存?这个大器晚成的老人,告诉了我们答案,绝了
《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上)补(二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