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言杂语66——宋代的官学上书

           微言杂语66——宋代的官学上书

 

     官学是古代官方教学、学术机构。国家级官学为国子监,先秦称“太学”,历代又称“国子学”。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亦是国家知识分子储备机构。其学子谓之“监生”或“太学生”。宋代国子监分“太学”、“宗学”、“武学”。太学生为普通士子,宗学生为皇室子弟,武学生为军事人才。称“三学”。

     《宋史.宁宗本纪四》有一句话:“(五月)己亥,太学生何处恬等伏厥上书,以工部尚书胡榘欲和金人,请诛之以谢天下。”《续资治通鉴.宋纪》照录此句,亦无其他。

史家这三十馀字,记录的是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五月发生在南宋临安行在的一场太学生请愿活动。当时的学者叶寘就此事作了一篇《三学义举颂》,对《宋史》的简约史笔作了较详实补充。《三学义举颂.序》说,宋宁宗嘉定十二年五月五日,太学生何处恬等二百七十三人拜伏宫阙下,联名给朝廷上书称,工部尚书胡榘私下预谋与金国议和,胡榘与其兄胡槻推荐任用的董居谊、聂子述等人在与金国交战中临阵退缩败军误国,请求诛杀胡榘以谢天下。

书奏上达后,朝廷未即刻作出反应。宗学生公记等十二人,武学生郑用中等七十二人参与伏阙请愿。太、宗、武三学共有三百五十七人皆跪伏宫阙之下,力持请愿主张,不做丝毫退让。

事发后,秘书监柴中行奏谏宁宗赵扩称:“三学所言,不宜含糊,若置之不理,则皇上有庇护徇私拒谏之失。”随后,国子监丞萧舜冶、太学博士楼昉相继谏言,言明布衣学生之言乃属公论,不能违背含糊。不久,谏议大夫等臣僚参与议论胡榘事。一月后,胡榘被罢官。(参宋叶寘《爱日斋丛抄.附录》)

太、学、武数百名监生为国事集体请愿且达到目的,史上并不多见。“三学义举”既见天下士子忧国爱国之心,又见宁宗朝廷良知未泯,正义犹在,终未装聋作哑甚乃倒行逆施。其实董居谊、聂子述等人战败事有,而胡榘与金人议和事并不确切。毕竟胡榘祖父胡铨是南宋主战名臣。面对三学士子长跪宫阙,权且委屈胡榘而不失大处,是为朝廷明智之举。委屈个人仕途荣辱而不伤天下士子之心,就是大处。顺民心、从公义、应大势可算古代明君“明”处之一。虽说应该,却也难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女直字学的设立说起,谈谈金代国子监的演变过程
朱元璋制定的福利制度
从“国子学”到“太学”,宋朝官学内部管理体制逐渐成熟化
论中国古代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以中央官学、书院制度为例
汉代的私学、官学
古代官学:国子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