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言杂语114——旧京伶界的义务戏

           微言杂语114——旧京伶界的义务戏

 

旧京梨园界有唱义务戏的老规矩。义务戏大致分作四种,一是遇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虫灾、地震等,梨园公会出面组织伶界赈灾义演,各路好角儿登台献艺。二是赈济社会孤寡、幼儿教育等公益事项。三是伶界行内凡至每年腊月下旬,由梨园公会出面组唱义务戏,俗称“窝窝头义务戏”,以救济同业贫困者。四是临时遇行内伶人病殁或死后贫于安葬,由同行倡议,自愿参加义演,行内叫“搭桌戏”。

赈灾义务戏规模最大,伶界所有在京好角儿都踊跃参加,卖座儿收入悉数送往灾区。这类义务戏有几个特点:1、场地大卖座儿多。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最大的戏园当属位于珠市口迤西的第一舞台,有2500个座儿,是赈灾义务戏的首选场所。2、好角儿多。伶界生旦净丑各行好角儿都把义务戏看得极重,唯恐欲参加而不能。3、戏码儿多且硬。义务戏所演剧目都是名角儿的拿手好戏,戏码儿多至十几出,耗时七八个小时。4、票价高。义务戏票价比日常商演高三四倍。缘于义务戏众多名角儿荟萃一堂同台献艺实属难得,对戏迷而言是一次高档盛宴。

民国五年(1916年),第一舞台举办了一次大义务戏。大轴儿谭鑫培的《洪洋洞》,压轴儿杨小楼、王慧芳的《战宛城》,倒第三刘鸿升、谢宝云的《雪杯圆》,倒第四陈德霖、王瑶卿、路三宝、贾洪林的《六本雁门关》,倒第五龚云甫的《沙桥饯别》,倒第六俞振庭的《溪皇庄》,倒第七时慧宝的《朱砂痣》,倒第八是九阵风的《泗州城》,倒第九许荫棠的《胭脂虎》,倒第十李顺亭的《镇澶州》,开场董俊峰的《铡美案》。这十一出戏于一天演完,戏迷花多少钱都觉得值。

再如民国六年(1917年)顺天京兆水灾,自822日至24日,于第一舞台连演三天大义务戏。名角儿如下: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陈德霖、王瑶卿、龚云甫、王凤卿、王慧芳、路三宝、田桂凤、杨小朵、钱金福、郝寿臣、姜妙香、王长林、吴彩霞、慈瑞泉、许荫棠、黄润卿、贾洪林、裘桂仙、孟小如、高庆奎、李顺亭、金仲仁。每天十来出戏,个个硬整,演至凌晨5点尚不能散。

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老生三大贤及四大名旦正值大红,极能叫座儿。原本他们当中任何一位都能卖满堂,义务戏却是七人同台,影响力可想而知。况且还有一位大轴子杨小楼。这种规模的大义务戏,票价至少5块大洋。先母在世时曾说,那时一年总有两三回有人到家里售卖义务戏票,而且总让我外祖母认购两张(知道怹家人是戏迷)。先母那时在闺中尚未成家过日子,能看好角儿大戏自然高兴,却不知两张戏票10块大洋能买多少柴米油盐。

   参演义务戏年龄最长的是孙菊仙,近九十高龄依然登台,当仁不让。武生俞菊笙七十高龄为义务戏奔走。余叔岩中年即息影舞台,营业戏一场不演。可凡是大义务戏,他场场不落。以致那时的“余迷”就盼着水灾旱灾(这当然是玩笑夸张,只是说明“余迷”的心情),好有机会再睹余大贤风采。梅兰芳克己甚严,在北京自不必说,他定要参加。赶上他在外地,也照样儿唱一场义务戏,把收入全数寄回北京。向来如此。

“窝窝头义务戏”是为救济同业贫困者,能让贫困伶人有口窝头吃。该义务戏始创于民国十五年前后,先由票友陈启沅(琉璃厂赏奇斋掌柜)倡议,后由梨园公会牵头,每年腊月底举办,所得收入让贫困同业过年吃顿饺子。窝窝头义务戏所得收入按在册的七行七科人员的年纪和家庭状况,每家分些现钱。如民国二十年(1931年)腊月的一场窝窝头义务戏大致收支如下:票款收入2537元,世界红十字会捐洋1000元,上海大舞台老板黄金荣捐洋1000元,梅兰芳个人捐洋1330元,共计5867元。支出:生行165人,旦行110人,净行144人,丑行84人,武行36人,龙套后台等合计917人,每人4元,共计3668元。又给伶界120名孤寡每人5元。统计发放4268元,余1599元。其制度与账目细致完备。

上海伶界也有此规矩。凡至年底名角儿拢聚一堂,称作“八班合作”。其实不止八班,一提“八班合作”便是为贫苦同业筹款之义务戏。

倘若遇贫困伶人丧事或重大疾病,行内即时举办的义务戏叫“搭桌戏”,意思就是业内同人都伸把手出把力凑一台义务戏,收入送给遇到困难之同业。总之是为伶界同人不至无钱看病,冻饿而终,或终而不得入土。

武生俞振庭(俞菊笙之子)晚年病重,囊中不裕财力不支。他早年是急公好义之人,捧红了不少好角儿。晚年如此凄惨,伶界众多好友就为他唱了出搭桌戏。戏散,俞振庭让人搀扶亲自到后台给每位演员道乏,作揖致谢。名净金少山一辈子挥金如土,晚年极为潦倒,病殁于自家屋中。出殡发送全赖同人唱搭桌戏,方入土得安。

说到搭桌戏,有一则趣闻。前清某王爷喜京剧。家资甚巨,举动奢华,时常花大把银子登台票戏过瘾。他是站中间儿的,自他以下二三路,直到旗锣伞报底包跟包端茶壶打洗脸水的,人人都有大戏份儿。每回他一进后台,请安的、道乏的、点烟凑趣儿的前呼后拥,三五层人裹着他走,跟“圣驾”没什么两样儿。民国一来俸禄没了,可他手面一点儿没小。再大的家业,也经不住他这么攘。没几年就家无隔夜粮举债四方,逢年过节得到处寻宿儿躲债不敢回家。北京诸多伶人先前都从他手里挣过不少钱,见他过年都吃不上顿饺子了,就提议帮他唱出搭桌戏,也算知恩报恩。

 “搭桌”帮他却不能跟他说,只告诉他是给别人“搭桌”。并且假装请他参演,要不该王爷脸上必然挂不住。那天的义演卖个满堂,刨去前后台并底包开销,剩下大几百块,就当戏份儿都给了王爷。该王爷虽然自己饿着肚子,可进戏园子时架子一点儿不倒,挺胸叠肚,衣着光鲜。一些人以为他是阔主儿,就鞍前马后伺候着。他唱完进后台,有帮他脱靴子的,有给他打洗脸水的,有递热手巾的,有道辛苦的,气派不减当年。王爷一高兴就把刚刚“搭桌”领到手的的几百块钱,或三十或五十或十块八块全赏光了,心里这叫一个痛快。他高高兴兴出了戏园子,呼啦围上一群债主子。王爷这才想起来敢情自己早穷得叮当响了,赶快唉声叹气低头紧走。债主子们怎么也没想到他刚挣的搭桌钱没出后台就撒光了。

旧京伶界的义务戏完全由行内自行发起组织,没有官方衙门等行政指令,数十年未间断。伶界这项义演旧规在其他行业似不多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鬓边不是海棠红》背后的真实历史:一位戏曲“明星”是如何诞生的?
《鬓边不是海棠红》背后的真实历史:2
【连载】张豂子:我所知道的梅兰芳先生(14)
《鬓边不是海棠红》背后,是你所不知道的梨园往事
100年了,这家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梨园轶话》(廿一):余三胜八十句我好比,王琴侬临场打哆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