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示范,把语文教学引向何方?
0
名师示范,把语文教学引向何方?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吴春来  425100
最近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泉城济南执教的示范课《纪念白求恩》,全课时长60分42秒,笔者连续观看了五次——正襟危坐、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任何环节。此为观看名师视频时间最长、最认真的一次。
王君老师是大家推崇的新一代语文名师,她的青春语文,是众多语文流派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名师示范课,关键要给听课老师以引导示范之功效,王老师的课至少给我们以下两点启示。
一则学习王老师的激情。
纪连海老师曾说:“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焕发生命的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王老师用激情演绎她的青春语文,毫不夸张地说,听过很多名师观摩课,王老师的课是难得有激情的课,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青春的喷张、生命的涌动。诚如她所说:“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这样的青春状态,如此的生命激情,偌大的中国语文教育界,有几人欤?
二则学习带领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堂,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贴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即要咬文嚼字。王老师设计的“琢磨词语,变换句式,反复诵读”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的海洋里,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如:
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无不为之感动。
这样的句式变换,既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如今的语文课堂,很难再见背书的热闹场面了,而王老师的课堂,书声琅琅,甚是让人欣喜。如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的语句让学生铭记于心,终将会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以教而达不教之目的。
让人称道的是,品读语言教学环节,师生关系水乳交融,极其和谐自然,教学艺术已至化境。
然而,听完王老师的课,仿佛若有所失,《纪念白求恩》,已然不是《纪念白求恩》,而是拼凑的《白求恩》,这节课引发笔者两点重要的质疑,如鲠在喉。
关于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质疑。
王君老师的课大致可以分成两大块:共鸣和争鸣。
共鸣环节王君老师设计了四个主问题:
感受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
你看到怎样的一个白求恩。
精读第二段体会毛泽东的感情
如果此刻你站在白求恩的墓碑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争鸣环节主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你对毛泽东笔下这个人有何疑惑吗?
(本环节,老师展示白求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走进另一个白求恩)
对于本课的教学内容笔者是持反对态度的。
王君老师说了,《纪念白求恩》是一篇议论文,既然是一篇议论文,它的教学内容是感受白求恩这个人物形象吗?如此一说,它应是一篇形象生动的记叙文了。
那么《纪念白求恩》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里?
从王老师的教学环节上不难看出,本节课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个真正的白求恩,一个“也想恋爱,也想女人,也发牢骚的白求恩”(王君老师语),而不是神化的白求恩。当然王老师此种精神是值得老师们学习的,亦是全面深刻认知白求恩同志的起码条件,但此篇文章是要我们去质疑白求恩吗?读一篇纪念性的议论文如果忽略了它的时代环境,不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去解读,而站在不同的时代用另一种眼光来评价一篇文章,是有失偏颇的。就如有些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引领学生思考愚公移山还不如搬家这样的伪命题,因为愚公移山本来就是一则寓言故事,它的宗旨要干什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课堂竟然还得到了很多专家的高度评价,不知何故。无独有偶,某一老师上《背影》时,竟然说父亲翻越栅栏是违反了交通法则,师生在这个问题上大费周章,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们不妨想想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因为是为了纪念白求恩。为何要纪念白求恩?因为毛主席要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如何能让大家能学习这种精神呢?我想这些才是《纪念白求恩》的教学价值吧。
当然很多人以为上述内容是否过于俗套,缺乏新意。语文教学的流弊就在于很多老师为了追求创新,而丢失了语文真面目。
也许有老师以为这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构,这是老师整合能力的彰显。因为王君老师曾说,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距离,也主要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重构上——选择、增删、提炼、整合、更换乃至创造,以生成符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她还认为,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并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所以她提倡老师们要积极主动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
当然在整合过程中,增加的白求恩的事迹材料,通过学生的朗读,加深了对白求恩那种共产国际主义精神的理解,这样的整合不可或缺。
但是本文的核心是要纪念白求恩同志,而王君老师把教学内容指向了全面认识一个真正的白求恩,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整合有画蛇添足之嫌。当然课堂上也涉及了纪念白求恩同志的教学内容,但是整合的方向冲淡了主题,反而削减了学生思维的张力。
试想如果整合教学内容时不从课堂文本的主题出发,根据执教者的喜好任意选择整合的角度,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遭遇怎样的惨状呢?
如果上《纪念刘和珍君》是否可以把杨荫榆女生的生平整合成课堂内容,还原一个真实的不为学生的爱国人士——杨荫榆先生呢?或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和珍呢?
如果上《项脊轩志》,是否可以搜集整理归有光母亲的生平事迹,告诉学生一个另类的归母呢?
如果上《孔雀东南飞》是否整合各种资料来探讨“恋子”情节呢?
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内容整合的逻辑起点在哪呢?
试想王君老师的教学环节稍稍调整顺序,是否更加妥当呢?如:
搜集整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你看到怎样一个白求恩?
仔细阅读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你看到怎样的一个白求恩?
请思考为何我们见到了不一样的白求恩?你有什么疑惑?
由此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就如作文材料的组织,先后之顺序不可小觑。
另外,因为时间会限定教学内容, 45分钟的课堂教学,偏偏要花上60分钟来上,那么老师平时上课如何是好呢?
对于学生的声音与思考的质疑。
课前王老师说:“中国孩子和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把所有的问题全部教没了,孩子没有问题,只有老师在提问题,最好的教育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最好的课堂,我们追求的课堂,一定是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你们的见解超过王老师的声音,超过王老师的见解,你们的思考对于未来的思索,超过了王老师。”王老师说这番话,从意图上说,并不仅仅是给学生们听的,而是讲给台下老师们听的。
然而我们看看这一段课堂实录吧:
老师:白求恩,哪个国家的人?
学生:加拿大。
老师:聪明。
老师:男的还是女的?
学生:男的。
老师:什么时候到中国来?
学生:1938年。
老师:你怎么知道是1938年呢?
老师:哎呦,聪明。这个男孩具有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这样的师生问答,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也许老师会说,毕竟是初中学生,难能可贵了!
那么王老师所说:“你们的见解超过王老师的声音,超过王老师的见解,你们的思考对于未来的思索,超过了王老师。”如此言论,岂不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
课堂结束了,王老师要求学生们“说一句自己的话”,学生有尴尬之色。其中一女生对听课老师说:“老师,我们表现得非常好,请为我们鼓掌吧?”如果此所谓学生的声音超过了老师的声音,我想这样的声音不要也罢。
如果初中学生的思考与声音都超过了老师,这样的老师还称得上是老师吗?除非他们遇上了一群天才学生。当然王老师所云之目的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出来,老师不要霸占学生的话语权吧,只能如此理解。
诚然,王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笔者之聒噪,委实谫陋,班门弄斧而已。不过,名师示范,首先应是教学内容上的示范,而不该以某一名师的教学理念来裁定教学内容,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失示范之意义。至于教学艺术之追求,起码当建立在科学的教学内容之上,若不然,一切艺术皆将沦为空中楼阁、过眼云烟。
名师示范,大抵在此吧。
阅读全文(195) |回复(9) |引用通告(0) |编辑
上一篇:【原创歌曲】《来生,相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深圳市年度教师评选,请为王雪娟老师投票
人文会议|听课回响:最后的坚守,最后的精彩
教研求真提质量,砥砺前行共成长——阜南七小名师示范公开课实记
青春语文研究之三:三听王君
语文老师有空的时候要好好读读细细想想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语文老师的一些行为不厚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