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婺韵”之美,焕发“今辉” | 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造像
userphoto

2023.05.07 山西

关注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地区就是佛教传播发展的重地。五代十国时期,在崇佛的吴越国王推动下,境内佛教大盛。吴越国钱氏诸王以“信佛顺天”为宗旨,以杭州为中心,大力提倡佛教,建寺造塔。人们熟知的杭州名胜保俶塔、雷峰塔、灵隐寺双塔,都是始建于吴越国时期的佛塔。

浙中名城金华历史悠久,八婺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美誉。佛教大约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传入金华一带。史载金华最早的佛寺为三国吴孙权时期的东阳法兴院,南北朝时期又建造了金华北山南麓智者寺。

万佛塔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本名“密印寺塔”,是一座九层八角楼阁式砖木建筑。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一排排地结跏趺坐的佛像,其数万计,故俗称“万佛塔”,巍然矗立金华城东近千年。由于建造时间早,高大宏伟,雕饰华丽,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

抗日战争时期,因其据高远之地,为防日寇空袭而被拆除,还没拆到一半,日军就侵占了金华,剩下的大半截塔又被日军彻底拆毁。从此,这里仅剩一座六角形的塔基。

1957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万佛塔地宫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南朝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遗物、供养物品183件,以唐宋之际东南佛国吴越时期的金铜造像、阿育王塔为主,其数量为浙江历代地宫考古之最。之所以能够出土如此众多、如此精美的造像,是由于万佛塔所在的永福寺,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北宋万佛塔竣工时,原来供奉在寺内的部分塔像被封存于地宫。

万佛塔地宫出土的佛像、菩萨像,时代跨越南朝、隋、唐、五代、北宋五个历史时期,以五代吴越国时期金铜造像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造像种类繁多,有佛、弟子、菩萨、天王像;质地丰富,铜、铁、陶、石俱全;装饰华丽,有鎏金,有彩绘,有贴金,极尽工巧。加工方式多样,或铸造,或雕塑,或烧制。金铜造像的体量大小不一,10厘米以下的小型像,像身、背光、底座一般连铸。20厘米左右的中型像和25厘米以上的大型像,像身、背光、底座往往分铸后铆接套合,少数像身与底座连铸,再安插分铸的背光。其典雅秀美、清丽朴实、写实自然的江南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填补了唐代会昌灭佛后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佛教造像的空白,在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上意义重大。

2014年,万佛塔循制重建,挺秀雄姿,屹立婺江之畔,曾经的金华古城地标建筑再生,消失的城市记忆影像重现。今年 4月21日开始,“婺韵金辉——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展”在万佛塔地宫进行为期2个月的展出。58件万佛塔地宫出土精品文物,再次展现江南吴越之地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

南朝的皇帝多信佛,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时佛教兴旺的盛况能从古代留下的诗文中体味。但目前南朝佛像留下的遗迹甚少,单尊的南朝铜佛像凤毛麟角,所以万佛塔所出的这件南朝铜菩萨像显得格外珍稀。



鎏金铜弥勒菩萨立像  南朝

由底座、像身、背光三部分组成,底座缺失。菩萨像头上戴三朵簪花,额发作三瓣下弧悬垂,顶饰插花宝瓶,身躯壮硕偏短,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嘴角含笑,形态传神。身后有浅刻钩形火焰纹的大莲瓣形通身背光,交叉穿璧式的璎珞装饰、作规整的连续波状起伏的衣纹、裙饰下部向外撇开的样式,极具南朝时代特色。这尊铜像是万佛塔地宫中年代最早的造像,其风格与新昌千佛院大岩洞护法像一致,在齐梁之际。像高39.5厘米,是目前浙江所见年代最早、体量较大的金铜造像,标志南朝弥勒信仰的盛行,对研究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交流,以及南朝造像对山东地区、朝鲜半岛金铜造像的影响,意义深远。

-

-

地宫出土的「隋代」造像以鎏金铜菩萨像为主,比较完整的有 3 件。它们的共性特点是:延续了北齐风格,头戴三瓣式花冠,缯带于耳后打结垂至两肩。桃型头光,颈饰项圈,身挂交叉穿璧式璎珞。跣足立于仰覆莲座上,莲座下接多边台座。

鎏金铜菩萨立像  隋代

隋代一统南北,佛教艺术出现新风,表现在菩萨面相方圆,后连桃形头光,头戴低矮花冠和发髻冠。身躯扁平,腹部挺起,披巾悬垂于腹部、膝部,仰覆莲瓣下安置多边形台座等。这尊菩萨像,鼻梁挺直,面部立体感强。头戴三瓣式花冠,缯带于耳后打结垂至两肩。桃形头光,外缘刻划钩形火焰纹,内为三重圆轮。耳饰花,颈饰项圈,身挂交叉穿壁式璎珞,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覆莲座上。仰莲瓣为细线刻划,覆莲瓣浅浮雕略高于座。莲座下接九边形台座。

鎏金铜菩萨立像  隋代

该菩萨头戴发髻冠,面圆颐方,两耳垂房,饰耳环,颈饰项圈,上身着短衫,袒胸,身挂交叉穿璧式璎珞。右手曲举胸前持摩尼宝珠,左手下垂牵拉璎珞。披巾绕臂贴垂于身体两侧,腹部挺起。上身稍稍后倾,穿长裙,跣足立于圆苞状莲座之上,座下连铸六边形台座。

鎏金铜菩萨立像  隋代

桃形头光顶部缺损,并有裂缝,两侧披巾下端破损,头光、底座锈蚀,正面鎏金。铜像弯眉。长目,小鼻,嘴角含笑。头戴花冠,冠上饰宝珠,缯带于耳后打结垂至肩部。披巾敷搭两肩,绕西臂贴体下垂至莲座。胸挂交叉穿璧式长璎珞。双手于胸前合十,跣足立于仰覆莲座上,仰覆莲瓣为细线刻划。莲座下接六边形台座。

-

-

万佛塔出土的唐代造像以晚唐时期为主,风格继承唐代袒露上身,佩以项饰、帔帛等因素。菩萨像风格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早期的身姿呈 S 型, 弯曲幅度越大时代越早。但到了宋代或接近这个时期,菩萨服饰则较流行双领下垂式大衣。

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唐

头戴宝冠,颈饰璎珞,胸挂长璎珞,悬垂膝部,披巾自双肩垂于身体两侧,垂于莲座上。上身袒露,下体穿贴体长裙。左手下垂执净瓶,右手上扬持拂尘,跣足立于仰覆莲台上,莲台下有多边形多重底座。

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唐

菩萨头戴宝冠,颈戴项圈,上身袒露,下着贴身长裙,一手持花蕾,一手持杨柳,斜披璎珞,披巾沿双臂飘落至底座两侧。胸部线条简练,腰部内收,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覆莲座下连铸多边形台座。

铜观音菩萨立像  唐‍

唐代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又一个高峰时期。金华万佛塔地宫中出土唐代金铜造像10余尊,体量较小,有佛像、西方三圣组像、菩萨像等。该菩萨立像,头挽高髻,缯带下垂至肘部上扬。颈饰悬铃璎珞,臂、腕饰钏,披巾绕两臂沿着身体两侧至底座。下身穿贴体长裙,左手上举持莲蕾,右手下垂牵拉璎珞和披巾,肩部右倾,臀部左扭,跣足立于莲座上。

铜观音菩萨立像  唐

挽高髻,髻顶饰化佛,束发丝带于头两侧盘结。胸部挂长璎珞,披巾搭双肩贴体侧飘落。下身穿贴体长裙。左手上举持拂尘,右手下垂执净瓶,臀部左扭,跣足立于莲座和多边形台座之上。

铜观音菩萨立像  唐

头光、主尊及足床为一体合铸而成。发髻高束,头戴宝冠,颈饰项圈,有宝珠形镂空头光,周边装饰花蕾,头光顶部花卉承托坐佛,菩萨上身袒露,下着长裙,一手上扬持杨柳,一手下垂执净瓶,披巾自两侧自然下垂,跣足立于圆柱形座上,底座为方形足床。

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唐

头光、主尊及足床为一体合铸而成。头戴宝冠,饰宝珠形头光,顶有化佛。颈饰项圈,上身袒露,下着贴体长裙,披巾自双肩下垂身体两侧。右手持净瓶,左手上扬持杨柳,身躯扭动略呈“S”形,小腹微鼓,跣足立于莲座上,底座为方形足床。陕西临潼邢家村窖藏出土的“天宝九载造”(750)观音菩萨立像,为推定这批造像的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唐代造像,多铸造于唐高宗、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

铜菩萨坐像  唐

头光、主尊及足床为一体合铸面成。菩萨舒相坐,右腿屈起平伸,左腿下垂踏莲,左手抚膝,右手上扬持物,底座为四足方整。从坐姿判断,为唐代水月观音形象。

铜佛立像  唐

这是一尊比较少见的唐代小型金铜佛造像,主尊及足床为一体合铸,头光缺失。高鬓,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上托物件,或为药钵。外层佛衣衣角上搭右肩,底座为方形足床。

铜一佛二菩萨西方三圣像  唐五代

这是一尊目前少见的唐五代时期小型金铜西方三圣像,一体合铸,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在仰莲座上,有头光,左右两侧的观音、大势至菩萨为立像,以分枝伸展的莲枝托举,有桃形头光,底座为方形壶门式足床。唐五代多见“西方三圣”像,与同时期佛教净土信仰、僧俗结社营造塔像风气的流行密切相关。

铜一佛二菩萨西方三圣像  唐五代

造像扁平片状,佛馒头髻,而相丰园,内着僧祗支,外着中衣搭肘式佛衣,双手曲拱于腹前,结跏趺坐手出水大莲台上,左右二胁侍菩萨头戴宝冠,缯带垂于两臂外例,身着长裙,披巾绕两臂顺体侧下垂,双手于胸前合十,恭立于出水小莲台上,桃形头光。莲台、莲蕾、莲茎枝蔓相连。

铜千佛造像板  唐五代

长方形,系铜板范铸而成。佛像自上而下分五层排列,布局整齐,每层5尊坐佛,共25尊以代千佛。佛高肉髻,着中衣搭肘式佛衣,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

鎏金铜迦叶立像  唐五代

僧貌,面部锈蚀严重,模糊不清。双手胸前合十,身披袒右袈裟,衣纹清晰,隐现鎏金。直立,脚下铸出榫头,表明原应有底座。

-

-

五代宋初时期的吴越国地方政权,在崇佛的吴越国王钱俶和禅净结合高僧延寿等共同推动下,以两浙为中心大量铸造佛教金铜造像。地处东南、立国两浙、建都杭州的的吴越国(907年至978年),被称为“东南佛国”,出土佛教遗物众多,金铜造像独具时代、地域特色。其金铜造像保留了很多唐代造像的风格,在造像形式、题材上有所创新,表现为各种形态的通身背光和高大的束腰仰覆莲座。

鎏金铜水月观音像(国博藏)  吴越国  通高53厘米


鎏金铜水月观音像(复制品)  吴越国  通高53厘米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出土后藏于浙江省博物馆,1959年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博镇馆之宝之一。2016年10月9日,国家文物局特批同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金华市博物馆复制“鎏金铜观音造像”一尊。2017年3月,金华市文物局迎这尊国家文物局核发“身份证”的“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复制品回到金华。观音头戴高冠,冠上饰化佛,身佩璎珞,左臂撑岩,右臂置膝;左腿下垂,右腿上曲足踏岩石;安坐于山岩之上,身旁石上置一净瓶,身后一圆轮状大背光,浑圆精美,边缘装饰火焰纹。岩前有潺潺流水,观音目观水中月影,因此又称“水月观音”。区别于印度观音庄严肃穆的形象,水月观音造型优美自然,神态宁静安详,意境超凡脱俗。

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  五代吴越 

头梳高髻,髻下束带垂于肩部。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络液。身挂璎珞,着贴体长裙。披巾绕双臂顺体侧垂落莲座上。左手下垂持净瓶,右手上举执拂尘,赤足立于仰覆莲座上。最底下有长方形足床。背光、底座缺失,像背有铸造时留下的孔洞。

铜菩萨立像  五代吴越

顶髻扁平,戴花冠,冠带于耳后打结。帔帛敷搭双肩,帛绕两臂贴体侧垂落。下体着裙,腰系丝绦,绅带于两股间打结,自然垂落。左手前伸仰掌,右手前伸做覆手姿势,腹部前倾,跣足微露,立于覆莲座上。

铜观音菩萨立像  五代吴越

此像双颊丰满,高鼻深目,双唇微启。顶结高耸发髻,髻上饰摩尼宝珠,缩带垂搭双肩。上身袒露,颈饰悬铃项圈,左肩络腋斜披,帛带搭肩部顺体侧垂落,下端展垂于莲座两侧。下穿贴体裙,衣纹于膝部呈悬垂的月牙形棱纹。左手下垂执净瓶,右手上举执拂尘,跣足立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上。像后颈部有榫,背、臀部有卯,背光缺失,后背铸造时开有孔洞。

铜观音菩萨立像  五代吴越

头挽高髻,束发丝带下垂帖附两臂。上身袒露,颈饰悬铃璎珞,身挂璎珞,垂至膝部。披帛搭双肩飘落莲座两侧。下身穿贴体长裙,右手上举持拂尘,左手下垂执净瓶,臀部向右扭,身形呈S形,跌足立于圆形束腰仰莲座上。

鎏金铜菩萨立像  五代吴越

菩萨头戴花冠,缯带于耳后下垂至双肩。颈身饰璎珞,结花落于胸前。左肩斜披络腋,下着贴身长裙,披巾绕双肩顺体侧飘垂。左手下垂持净瓶,瓶内插莲枝,右手上举持扬柳。跣足,莲座已失。葫芦形背光后铸缠枝花纹,外缘饰火焰纹。背上有铸造时留下的孔洞。

铜菩萨立像  五代吴越

头挽高髻,戴宝冠,缯带下垂至肩。颈饰项圈,披巾环颈从双肩垂下,飘曳飞动。下身着裙。菩萨头部向右斜昂,向左扭臀,右手下垂提拉帛带,左手上举持莲蕾,跣足立在圆莲台座上。身后葫芦状通身背光,饰缠枝花草纹,边缘饰镂空火焰纹。

铜菩萨立像  五代吴越 

此像面部丰圆,长眉,眼睑略肿,嘴窝很深,重颐。头挽高髻。戴花蔓冠,冠顶饰化佛,缯带、发辫垂肩。颈饰项圈,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璎珞,帛带绕两臂顺体侧蛇形飘落,于莲台处外翻上扬。下体穿长裙,裙腰外翻,衣纹于两腿处悬垂成月牙棱纹。双手交握于腹部,肩部左倾,臀部右扭,左腿屈膝,伸姿欹斜,跣足立于出茎仰莲台上,茎两侧各有莲蕾升腾与仰莲相连,莲台嵌插在宝装覆莲座上,座下连铸六边形五级叠涩台座上。通身舟形背光,头光与身光连铸,连处内收。外缘饰镂空火焰纹。头光以同心二元轮相界,内为莲瓣纹,外为四瓣花,填以缠枝蔓草。身光两侧饰纵列四瓣花,填以缠枝蔓草。

铜大势至菩萨立像  五代吴越 

万佛塔地宫出土造像中,观音菩萨像数量很大,仿佛人间婀娜多姿的秀丽女子,双手持净瓶、拂尘或杨枝,立像体态扭动,披巾飘落,极具舞动之感,该尊立像,体量较大,保存完整,头顶宝瓶,戴宝冠,挽高髻,上身斜披络腋,胸挂璎珞,身披天衣,下着长裙,跣足站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之上,莲瓣宽大饱满,通身舟形镂空火焰纹背光装饰华丽,头光和背光内部雕饰缠枝牡丹纹及荷花,外缘为火焰纹。莲座和背光极具吴越地方特色。

铜观音菩萨坐像  五代吴越 

该像面相丰圆,梳高发髻,戴高耸发髻冠,冠饰化佛,缯带于耳后打结垂搭两肩。上身袒露,颈饰悬铃项圈,胸挂交叉穿壁式长璎珞,璎珞于腹部垂于两膝上,左肩斜披璎珞,两腕饰钏。下体着裙,绅带于两腿间垂于莲座上。左手上举于胸前施印,右手置左膝上仰掌。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覆莲瓣下铸圆形台座,葫卢状火焰纹通身背光,镂空缠枝莲荷。头光为圆轮内镂空缠枝花卉。

铜观音菩萨坐像  五代吴越

东南之地,在崇佛的吴越国王推动下,境内佛教大盛。目前保留至今的五代十国时期佛教造像,以此地发现较多,亦较精美。吴越王室及民间制作的造像,大多保留了唐代丰满圆润、雍容华贵的神韵,开启了宋代清秀朴素、写实自然的风格。该像头流高髻,戴花冠,颈饰项圈,胸挂璎珞,左肩斜披络腋,腰系长裙。左臂曲时,掌托净瓶,右臂上举,结踟跃坐于仰覆莲座上。葫芦状火焰纹通身背光,镂空缠枝莲荷。底座为仰覆莲座。

铜观音菩萨坐像  五代吴越

此像面相丰圆,头戴高耸发髻冠,缯带于耳后打结垂搭两肩。上身袒露,胸挂交又穿璧式璎珞,璎珞于腹部垂于两膝上。两腕饰钏。下体着裙,绅带于两腿间垂于莲座上。左手置左膝上仰掌,右手上举于胸前施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通身葫芦形背光,外缘镂空火焰纹。头光为圆轮内阴刻莲瓣纹,身光两侧饰纵列屈曲蔓草。

铜菩萨坐像  五代吴越

束高髻,戴花冠,冠带于耳后打结垂于腋部。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络腋,颈戴项圈,胸挂长璎珞,璎珞于腹部交汇,垂于两腿间。下着长裙。左手自然下垂置膝上仰掌,右手上举。有葫芦形背光。底座缺失。

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  五代吴越

面相丰圆,梳高发髻,戴花冠,冠带于耳后打结下垂至肩。左肩斜披络腋,胸挂交叉穿壁式长璎珞。下体着裙。左手置膝上托净瓶,右手上举,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竖插于莲花座上的通身背光缺失。

铜地藏菩萨坐像  五代吴越

地藏僧貌,广额,头微颔,下颇内收,双目微合,大耳垂肩。颈饰项圈。内著僧祗支,横系帛带在胸前作结,外披中衣搭肘式僧衣,左肩下有系袈裟的挂环,挂环下方刻有万字纹。左手置于左膝上,掌托夜明珠。右手斜举胸前施印。右腿横盘,左腿下垂,跣足踏莲,舒相坐于须弥式方座上。袈裟下摆垂覆方座前。身后圆轮状背光,两侧及顶端三束火焰纹。须弥座前侧和右侧錾刻题记:府内女弟子吴二娘为亡孙十二娘子造地藏一身永充供养。

铜地藏菩萨坐像  五代吴越

地藏僧貌,广额方颐,双目微合,双耳垂肩。颈饰项圈。内着僧祇支,帛带于胸前横系打结。外着中衣搭肘式僧衣,左肩下有系装裟的钩钮。右手斜举胸前施印,左臂置左膝上,手托夜明珠。右腿横盘,左腿下垂,舒相坐于须弥式方座上,座下出如意形四圭脚,跣足踏自元宝中涌出的小莲花上。袈裟半遮方座。身后圆轮状背光,缘饰火焰纹。方座后阴刻题记:女弟子主三为四恩三有造地藏一身永充供养。

铜弥勒佛坐像  五代吴超

此弥勒佛坐像高肉髻,面部五官细线刻,长眉,隆鼻,短颏,大耳,颈部蚕纹清晰。身着中衣搭肘式像衣,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倚坐于镂空小圆床上,下承镂空壶门的大方床,身后舟形镂空大背光,外缘呈锯齿状火焰纹,内部为五对不规则镂空,背光以一枚银簪与像身相连。


铜佛坐像  五代吴越 

万佛塔地窗内之所以出土众多五代吴越造像,是因为万佛塔所依之永福寺建于五代吴越,塔竣工时原供奉在寺内的部分塔像被封存于地宫。金铜造像的体量大小不一,10厘米以下的小型像,像身、背光、底座一般连铸。20厘米左右的中型像和25厘米以上的大型像,像身、背光、底座往往分铸后锦接套合,少数像身与底座连铸,再安插分铸的背光。该像高肉髻,网格状螺发。身穿袒右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结踟跌坐于仰覆莲座上。双层仰莲叶宽大丰满。覆莲座向上铸出束腰,承接仰莲座,宝装覆莲瓣下铸圆形台座。葫芦状背光,镂空缠枝牡丹纹。


铜佛坐像  五代吴越‍‍

佛像低平肉髻,螺发。面相丰园,长眉细目,短颏颔首。耳贴面垂肩,颈饰二道蚕纹。内着僧祗支,外着中衣搭肘式佛衣。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似施说法印,半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仰莲座所饰双层仰莲叶宽大丰满。覆莲座向上铸出束腰,承接仰莲座,宝装覆莲瓣下铸圆形台座。火焰纹舟形背光。头光为二重圆轮,内饰一周花状凸脊曲线。身光内平素,外缘饰纵向双重凸脊曲线。像与背光分体铸出,以榫卯相接。佛像后背及底座铸造时留孔。

铜佛坐像  五代吴越

吴越国金铜造像底座高大,有多种形态,多为束腰仰覆圆莲座,莲瓣宽大饱满。此外还有足床式方座、六边形座、方形须弥座,以及少量单层覆莲座、山岩座、云座等。通身背光独具吴越时代、地域特色,由头光和身光组合而成,有葫芦形、莲叶形、圆环形,装饰华丽。该尊金铜像,低平肉髻,发呈涡旋状。身着通肩袈裟,双手上举施说法印,较为少见。结跏趺坐于仰覆莲上。镂空舟形背光为薄铜片捶揲而成,头光、身光分制,连接部位用铆钉接合。外缘火焰纹。头光内为光素圆形,周绕牡丹纹。身光饰缠枝忍冬纹。      

鎏金铜佛坐像  五代吴越

吴越国造像种类繁多,有佛、弟子、菩萨、天王像;质地丰富,铜、铁、陶、石俱全;加工方式多样,或铸造,或雕梦,或烧制。装饰华丽,有鎏金,有彩绘,有贴金,极尽工巧。造像多出土于杭州、苏州、金华、黄岩等地佛塔。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60余尊金铜造像,多见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像,反映此时西方净土和观音崇拜的盛行。该坐佛像低平肉髻,网格状螺发。面相丰满,弯眉细目,眉间有白毫,双颊笑纹很深。内着僧祗支,外着中衣搭肘式佛衣,其上錾刻梅花点纹,衣缘饰菱形纹。双手缺失,手印不明。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莲叶宽大丰满。透雕火焰纹葫芦状背光,头光内饰宝相花,刻细线以示花蕊,身光内饰缠枝忍冬纹。

铜佛坐像  五代吴越‍

吴越金铜像,其像身可分体腔中空和实心扁平两类,体腔中空的部分造像,正面鎏金,不鉴金的背面,在头后、后背铸凿有圆孔、长方孔,或与铸造技术、节省铜料等有关,这种现象在唐代造像中不见。该像高肉髻,颈有肉线。身着中衣搭肘式佛衣,袈袋下摆呈扇形平铺在两膝间的莲座上。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半跏趺坐于出茎仰莲上,仰莲下有榫插。

铜佛坐像  五代吴越‍

佛低平磨光肉髻。面国颈短,长眉隆岛,双耳贴面,双唇微抿。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袈裟下端呈扇形平铺在莲座上。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左腿叠于右膝上半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莲叶宽大丰满写实,尖部微翘,边缘饰联珠。头后、颈后有榫,背光缺失,莲座残损。

铜佛坐像  五代吴越

吴越国时期流行佛塔内放置金铜造像的传统。其造型、样式、风格明显继承唐代,但有所创新,与杭州慈云岭、飞来峰、玉皇山天龙寺等吴越国时期雕凿的摩崖龛像一致。该像面形丰圆,大耳垂肩,躯体敦实。身穿袒右肩袈裟,偏衫衣角反搭右肩。施禅定印,全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须弥座束腰之上装饰仰莲。须弥座嵌插在六角形三级台座上。

鎏金铜七佛造像  五代吴越

以镂空手法铸成,七佛呈上三、下四排列在对称的菩提树分枝上。佛着通肩大衣,双手拱于胸前,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菩提树顶端拱托单束火焰,卷曲的分枝承托七佛的莲座。下有方形足床。

鎏金铜七佛造像  五代吴越

造像以镂空手法铸成。七佛呈上一、中二、下四布列在对称的菩提树分枝上,佛像馒头髻,身着通肩大衣,施禅定印,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舟形背光。七佛之间以卷曲的枝蔓相连。菩提树顶端拱托摩尼宝珠,整株菩提树嵌插在镂空壶门的六边形足床上。佛像和莲座皆鎏金,佛像背光边缘彩绘火焰纹。佛像及足床保留有唐代造像的风格。

铁佛坐像  五代吴越 

吴越崇佛的历史背景,吴越国佛教艺术处于中国化的转型阶段,其金铜造像形成了典雅秀丽的江南风格,清秀朴实、写实自然。该尊铁佛坐像,继承唐代金铜造像丰满圆润、雍容华贵的传统,低平肉髻,满饰螺发,肉髻与发髻间饰髻珠。面形丰圆,头微颔,闭目,颈饰三道蚕纹。身着通肩袈裟,衣纹厚重。双手置腹前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缺失。

石阿弥陀佛坐像  五代吴越

石像用红砂石圆雕而成。佛像低平肉髻,螺发,肉髻与发髻间饰髻珠。面相长圆,头略偏左微垂,眉间有白亳,两眼微闭。小嘴,嘴角上翘,下颏内收呈重颐状。大耳饱满。内着僧祗支,帛带于胸前横系打结。外着中衣搭肘式佛衣。双手在腹前交叉并指,作阿弥陀如来中品上生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莲座后部留有榫孔,背光已失。仰莲座饰三层宽大丰满的仰莲叶。此像原曾装娈,外表涂金,莲座上涂朱,多已剥落,仍依稀可辨。

万佛塔塔砖  北宋

现存3块,实际为两块半,因为其中一块只剩下上半块。3块砖都是中间塑着佛像,两侧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报父母恩”等。


   特别推荐    |  

《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
梳理了从佛教初始的第一尊佛造像
沿丝绸之路东传到中国北朝晚期
逐步民族化的艺术演变过程



独冠天下系列丛书
《高平铁佛寺造像》《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
旨在宣传中国古代造像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铁佛寺二十四诸天
表情夸张,形态各异,独冠天下
玉皇庙二十八宿
是国内同类题材现存最早的一处
以海内外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裴声于世
代表了中国彩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本平台购书寄送书中图片高清电子版


本平台收集甄选了近

2T

高清版古代书画资料

会在本平台陆续刊发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当篇的免费下载链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将这些资料打包收入囊中


本平台收集整理了

百余部

晚清民国时的摄影图片及相关资料

会在本平台陆续刊发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当篇的免费下载链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将这些资料打包收入囊中


《达古斋古证录》

1930年出版、内容共计700余页

以图文形式将著者所经眼的各类珍玩分门别类列名

揭示了许多古物造假方法和鉴定经验

是二十世纪初古玩考证的最为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此书出版年代久远,印刷数量有限

如今在古书市场售价便宜的也在四五千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研究

南山供秀平台特翻拍整理了此书全部内容


——————————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南山供秀】

感谢有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你逛国博】古代佛造像艺术展厅
【永乐皇帝御赐佛像】青海省博物馆永乐观音菩萨立像!顶礼膜拜!
(1)[原]金华万佛塔的今生前世
古人“众筹”如何成就万佛塔
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图集(中)
佛像大全(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