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天舒作品:衡南古井
井是一种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中国传说是伯益发明了井,是古代人民家家户户都俱备的东西。
 
衡南境内大小泉井甚多。据《清泉县志》载:“县城东35里(今泉溪镇古城村),清泉山下有泉,灌田千余顷。”“小泉在城南40里(今硫市镇天圣村)天圣岩之下,泉自沙中涌出,广亩许,虽旱不竭,顺泻而下,可灌田数千余亩。”“大泉在城南70里(今柞市镇代泉村)沙地,广五亩许,中有泉腾沸,盛夏凉气袭人,溉田数百亩。”县内共有大小泉井300余处,井里的水来自地下涌泉水,清澈、清凉,多为生活用水,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不到30处。
一口古井承载了好几代人的记忆,每口井都带着岁月的痕迹,在衡南,好多地方还留存着那些老井,圆井、方井、六角井……,虽形状不同,承载的感情却是相同的。
 
在衡南莲湖湾原豢龙渡的上方,有一口年代久远的古井,名湘妃井。相传此井为湘妃娥皇、女英所掘,后世为了纪念她们的功德,故立“湘妃井”碑以铭记。

话说舜帝晚年的时候,苍梧之野(今湖南永州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帝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他将此想法告诉了两位夫人娥皇和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帝年老体衰,争着要和舜帝一同前往,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出发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娥皇、女英一直没有接到舜帝南巡返回的消息,非常思念和担心,两位决定前去探望。她们各骑一条青蛇,下洞庭,溯湘江而上。途经一湾莲荷之地,发现这里遭遇天旱,四处一片枯黄,百姓正从河里挑水抢救禾苗,非常辛苦。娥皇、女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帮助这里的百姓战胜旱灾。她们便在河上发力,河上突然起风,大风卷起河水,扬在天空,化成甘霖,洒向大地,滋润万物。临走时,娥皇、女英想到,为了让这里的百姓不再受干旱之苦,决定在河岸上方开一口泉井,让泉水浇灌这片土地,千秋万代,永不停息。于是她们用脚在地上猛踹,你一脚来,我一脚去,地被越踹越深。两人共踹了九九八十一下,踹成了一口九尺九的深井,突然,一股清清的泉水从井里欢快地冒了出来。
 
后来,人们就引用这井里的水灌溉农田。从此,这里的禾苗和庄稼生长得非常茂盛,年年丰收,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至今,在这十里八乡,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养女要嫁莲湖湾,不愁吃来不愁穿。”到了明朝时期,朝廷在湖广征粮,这里就是重要的征粮地。距此上游2公里的湘江河岸,就设置有装载皇粮的专用埠头,叫粮船埠。
在栗江镇六合村白山组有口三眼古井,井口上有三个圆形孔,大小相同,孔径0.8米,井内壁仍用长条形石块垒成,现三个圆形孔及井台已用水泥硬化,换下来的原三眼井盖仍放在旁边。

在宝盖镇双圆村1组三峰寨上有口神仙井,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衡炎古道组成部分,过去来往的路人口渴了,就在此井饮水。神仙井为清代建筑,单眼圆形水井,直径1.5米,井沿及井台用水泥硬化,井台四周仍铺有部分石块,井内壁用长条形石块垒成,现附近的村民仍在此井打水。另一处衡炎古道组成部分九江井位于双圆村9组式样构造神仙井大致相同,现当地村民新修一条石质台阶至井边,该井水质优良,沿用了几百年,方圆几公里内的村民都到该井打水。

 神仙井

九江井

在向阳桥街道桐梓山村井皂里组有口古井,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根据地旧址附属文物点,大革命时期,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战士靠这口井生活用水。该水井为清代建筑,呈长方形,长1.5米,宽1.2米,井口、井沿、井壁用长条形石块垒成。上宝村新屋场组杨柳河岸边有口斗光庙井,紧临新屋场堰拦水坝,建于清代,单孔圆形井口,由两块红砂石拼接而成,直径0.8米,井台宽1.5米,长1.8米,井内壁用长条形石块垒成,井台的一端有一出水口,与贮水池相连,现井已荒废。力明村下街有口廖田墟井,建于清代,井口呈长方形,十多年前,当地村民用正月舞龙灯的收益将该井进行维修,现井沿用红砖水泥封砌,井口两侧各用一块预制版盖住,井中间横置一块红砂石,井内壁仍用长条形石块垒成,井台已用水泥硬化,井四周砌筑围墙,东南方开有一铁栅门,维修后,当地村民将廖田墟井更名为思源井,该井水质良好,甘甜可口,现廖田街及附近的村民生活用水仍在此井取水。每天早晚,来思源井打水的人们络绎不绝。

(杨合古井)

(斗光庙古井)

(廖田墟古井)

在三塘镇大山村与小桥社区交界处有口黄金托古井,位于柿水河东侧,每次柿水河涨水都会将古井淹没。
 
黄金托古井有两个井口,呈一字排开,位于柿水河床东边,河中间有两孔板桥与对面河堤相连,河堤与河岸上公路铺设有石质台阶,每当柿水河涨水,黄金托古井都会被淹。位于河中间的古井呈长方形,长1.2米,宽0.8米,靠近河岸的古井呈正方形,长宽各1.2米,井沿、井台和井壁均为红砂石砌筑。靠近河岸的古井还设有一蓄水池,现当地村民生活用水仍在这两口井中取水。大山村小桥社区有口庙湾古井,处在柿水河南岸,古井呈长方形,长1.2米,宽0.8米,井沿用青石板砌筑,沿下井壁用青石垒砌,井台用青石铺设,部分水泥硬化,井台之上有一条石质台阶与岸上四古公路相连,现当地村民生活用水仍从这口井中取水。

 黄金古井

庙湾古井

在冠市镇冠市村高岭组,现保存有两口古井,系清代建筑,单眼,直径1米,一口古井口沿用水泥封沿,另一口用石头堆砌,井台用红砂石墁铺,四周建有麻石围栏,围栏呈方形,边长4米,井壁用青石砌筑,整体保存完整。现高岭大屋的全组村民仍然从这两口井中提水生活。虽然经历悠悠岁月,仍井水清澈,冬暖夏凉。一个村庄的古井主要功能是取水﹑灌溉、贮存、消防等,对人类文明发展有重大意义。它是人们生存状况和历史进程中最有力的实物方志。

冠市高岭古井

在云集街道普贤村学林组有口学林古井,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井口呈长方形,长2米,宽1.5米。2010年,该组村民将井台和井沿进行硬化。在井的东南方立有一块“共嘀厥成”功德碑,高1.5米,宽0.8米,青石质,碑文落款为“清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吉日立”。据当地人介绍,当年没有自来水,吃的用的水都是这井水。每天上午,到井边淘米洗菜,洗洗涮涮,就成为附近人家的日常。到了夏天,井水还可以冰西瓜,过去没有空调、电扇,打一桶井水浇在砖地上,屋子里就变得凉丝丝的。这口井比一般的要深,一根竹竿探不到井底,即使大旱之年也不枯竭,只是出水量会少一些,大家需要赶早才能抢到水。现在大家都用自来水了,但这口井水质优良,甘甜可口,附近村民生活用水仍在此井打水。

学林古井

在茅市镇李家村阳寿组有口万寿井,修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单眼圆形水井,直径0.55米,井沿宽0.23米,井口在一块直径约1米的灰褐色整石中雕凿而成,厚0.15米,井台四周用红砂石铺筑,井内壁用长条形石块垒成,井的下方砌有蓄水池。通往茅洞桥的乡村大道从井上方经过。万寿井离金玉亭不到15米,路人走累就在亭中歇息,口渴就到井中喝水。

万寿井

这些散落在清泉大地上的古井,犹如深扎在乡村土壤里的一丛丛根系,它们滋养过一代又一代衡南人,也见证了衡南乡村面貌的沧桑巨变。这些古井有的存在数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井壁青苔上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井栏勒痕里铭刻着岁月的印记,它们有理由、有资格被后人善待,在这片土地上继续鲜活地留存下去。
 
一口口古井,就是一个个文明的细节,它将文明一点点地晕开、滋润。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的走失,远去了宏大的历史,枯瘦了高大的当代。令人扼腕长叹、扪心久痛。民俗是一座城的根,乡愁是一个人的魂。乡村民俗不应当仅仅是纸上平面的图画、记忆悸动的碎片,而应当是活生生的物体存续,可以触摸、凭吊,温暖灵魂、升华精神。我们应该像保护古树名木一样去关爱古井,我们必须负起历史责任,满怀文化担当,守护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内涵,刻不容缓地保护、修缮、恢复、利用古井。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老井被毁、被遗弃,或者成为了摆设,它们有的长满青苔,有的周身坑坑洼洼,不再完整,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一口老井,那就请小小地停留一会儿,细细地打量一下,听听它的故事,也许你就会读懂它,曾是人们生活中那道无法取代的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阳天舒,长期从事文物宣传,报道和考古研究工作,是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近年来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站上发表文物通讯论文散文上百篇,其撰写的文物论文多次在国、省级文物系统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作者更多作品:

阳天舒作品:衡南古桥

阳天舒作品:衡南古亭

阳天舒:悠悠霭市古戏台

穿越历史的绝响

阳天舒:麦元岁月

阳天舒:爱较真的“拼命三郎”

从门外汉到“阳博士”

王氏宗祠   千年流韵

湘南明珠云集窑

阳天舒:岁月沧桑话高桥

首部“文宝”面世,《衡南寻古》引发名流争抢

阳天舒:岁月新塘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光明丨古井,唐冶的历史见证
苏氏村落丨苏洼:扑朔迷离“三眼井”
喷空河南║井井有条:郑州身边的古井|井台|古井|水井|汉井|西沟
说“井”
关于常山古井的那些事
井底之蛙的心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