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政治转向美学?|上|雅克·朗西埃|2005

EXTITUTE|星丛共通体|读/译/写/画/讲

|[法]雅克·朗西埃|赵子龙 | 周诗岩责编|泰准

从题目开始,朗西埃就点出了他写作本文将要回应的质疑——他自身的研究路径是否由政治思想领域转向美学领域。在通篇文章中,朗西埃对过往研究进行了简要小结,希冀读者能将其作为基石面对更为重要的命题,即通过范畴的重构去理解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在文章的前一部分,朗西埃试图阐明:人们现在称其进行的“美学”研究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承续了他先前的“历史性”研究,时间与空间的形式对身处社会中的人之划分为此研究的着眼点。以朗西埃在《无产者之夜》中的论述为例,工人若想寻求解放必须进行审美革命。因时空分配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占有的份额,故革命的核心在于改变时间的惯常划分方式。这种有意识的反转,打破了凭因果而创建的多种关联,工人得以改换自身感知自我、他者乃至整体世界的旧习,从而获得摆脱社会阶级的新体验,进行具备反思意识的新表达。若将此重构推广到艺术领域,人们就能克服经验领域的限制,形塑起多种全新的关系。接着,朗西埃对两种思考社会问题的通行路径提出了质疑。他反对布尔迪厄指出审美领域无自律的想法,同样反对部分史学家将大众对文学进行再处理后形成的“民众之声”当作研究路径。通过质疑两者,朗西埃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宣称摆脱文学的社会科学恰是借助文学而生,而推崇文学的审美革命也会生成自身的政治。本文译自Rancière, “From Politics to Aesthetics?”, Paragraph, vol. 28, No. 1, “Jacques Rancière: Aesthetics, Politics, Philosophy”,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March 2005, pp. 13-25;中译本收录于“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专题,《新美术》(2021年第4期)。


从政治转向美学?|上 | 2005

本文5500字以内

针对人们所谓我的“美学”【1】转向或过渡,我希望提供一些线索促进人们的理解。我很清楚以下这些论述难免是简化的、回顾性的,不过,我希望它们能够提供一些帮助,使人理解我的研究——尽管这不是最要紧的问题——同时将其作为工具,面对更有意义的问题:如何重构一些范畴,借此把握政治的状态与艺术的状态,理解两者的谱系。

以下我将用两部分展开。在前一部分我将说明,我现在所取的“美学”途径本是我之前的“历史性”研究的延续。在后一部分,我将从政治和美学这两种观点出发,指出一些普遍问题。

(一)

我的根本意图,贯穿了我的“历史性”和“政治性”研究,那就是指出政治体验中的审美维度。我所说的“审美”,近于康德的“先验的感性形式” [a priori forms of sensibility] :它无关于艺术和品味,而首先是关于时间和空间。不过,我的研究并没有把时间和空间本身看作各种有待认知的对象的表现形式。我在研究中探讨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调配着我们在社会中的“定位”[place],划分着公有和私有事物,分配着每个人自己的份额。

这种意图,我早已将它作为博士论文的核心,后将论文题作《无产者之夜》【2】出版。在这项研究中,我把所谓“工人运动”的诞生过程重新展现为一场审美运动:它旨在重新调整时空的分配 [partition] ,因为正是这种分配,形塑了劳动实践,同时也形塑了一整套关系。这种关系联系着以下两者:一是工人们的实践,这种实践限定在私有的空间之内,也限定在明确的作息交替时间之内;二是一种决定何为可见的形式,使工人们受到公众的无视;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所联系的是工人们的实践与一种预设条件,正是这种条件,使人假定工人们的身体的性质、并且假定他们身体的能力所及和不及之处,而最基本的一条假设就是,工人们没有能力使用公共讨论的通用语言去把自身体验表达为普遍体验。

我所说明的是,工人解放的核心是一种审美革命。而这种革命的核心,又关系到时间问题。柏拉图宣称,工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同时做两件事,他对工人所作的定义,正符合可感分配 [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 的意义:在他看来,所谓工人(劳动者)就是这样的人,他除了做自己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3】所以说,所谓“革命”的关键,正是时间的分配。工人们为了重构本身“职责”所处的时空,就需要打破最常见的时间划分:这种划分就是工人们要在白天劳动,在晚上休息。而这些工人所做的,就是征用晚上的时间,去做睡觉之外的事。这种根本的反转,彻底地重新调整了人们的经验所受的划分。它引起了一种消除身份认定的过程,形成了他们与语言及可见性之间的新关系,等等。

在《歧义》这本书中,我的意图是通过概念来表述政治所普遍具有的“美学性质”。【4】而《无产者之夜》没有依靠概念,其中只有一种诗学 【5】 发挥作用。这种诗学,试着去塑造一套特定的感性机制 [sensorium] ,塑造一种特定的时空,让人可以察知那关于语言和可见性的新体验,也让这种体验摆脱了它经常受到的附会,即人们经常把它联系到社会处境、看作所谓的(阶级)自觉意识的表达和表现。现在回顾起来,我可以说这是一种尝试,我试图让社会问题摆脱那再现性的 [representational] 情节、摆脱用各种因果建立的再现性的关联,并用“审美”的情节去重写它,这就是改换我们的感知、事物的浓度和速度,而这就像福楼拜和伍尔夫等小说家用与此类似的手法去写生活和恋爱故事。

* 本文是《短评》杂志“朗西埃研究”专题向其本人的约稿,其中,朗西埃对他到彼时为止的思想历程做了总结,并回应了一种对他的质疑,即他是不是从政治思想领域转投了美学研究。此文朗西埃用英语撰写,文中注解为英语编者所加,本文译者所加注解均在末尾标明了译注。《短评》杂志(Paragraph)是关于现代批判理论的主要英语期刊之一,探讨批评理论以及它在文学与其他艺术、社会等方面的应用,每年刊行 3 期为 1 辑。

【1】关于“美学”和“审美”,两词在英语中内涵相近,本文一般将名词性的“aesthetics”译作“美学”,形容词性的“aesthetic”译作“审美”;另作者在原文中多用双引号强调某些概念,译文也沿用了。——译注

【2】朗西埃的《无产者之夜:工人理想的历史档案》 尚无中译;法 文 版:La Nuit des prolétaires. Archives du rêve ouvrier. Fayard, 1981, 2e édition: Paris, Hachette-Pluriel, 1997; 英 译:The Nights of Labor: The Workers’' Dream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Trans. John Drur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此段见于柏拉图《理想国》第二卷。朗西埃以此作为起点撰写了《哲学家和他的穷人们》,蒋海燕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法 文 版:Le Philosophe et ses pauvres. Fayard, 1983;英 译:The Philosopher and His Poor. Ed. Andrew Parker. trans. John Drury, et al., Duker University Press, 2004。

【4】朗西埃,《歧义》,刘纪蕙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法文版:La Mésentente. Politique et philosophie. Galilée, 1995;英译:Disagreement: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Trans. Julie Ros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5】诗学 [poetics] 的概念不只关于“诗”,可以广义理解为包括写作在内各种艺术的“创作手法”。——译注

(二)

所以说,我书写的工人们重构了他们的自我感知、他们对自身世界的感知,这种“审美”革命,就可以联系到一种涉及更广的“审美革命”:这场革命颠覆了各门艺术的再现体制,它所打破的,一是再现体制所规定的题材和体裁的高低层级,二是亚里士多德所规定的行动高于生活的原则,三是传统中遵照合理性(rationality)所规定的、源于目的和手段、起因和结果的模式。

这场审美革命,发生在19世纪,它所改变的不仅是诗学中的各种价值,也是人的各种经验领域的划分。我也强调了这种关联的两个方面,因为我用我的路径去反对两种探讨社会问题的主流路径。这两条路径,是人们在关联审美和政治时所取的主流路径,它们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主要的两种态度。

1. 首先,我针对的是布尔迪厄关于“区隔”的理论分析。布尔迪厄在著作中明确指出,“美学”的表象之中发生的正是“社会区隔”,并且正是后者,借用康德的品位判断中的“无关自身利害” [disinterestement] 的特点作为掩护,得以乔装自己。【6】布尔迪厄将整个问题看作关于伪装的问题。对他而言,人们认为审美领域得到了自律 [autonomy] 的这个现代观点,其实排斥了审美领域所含的各种社会判断,进而使得经济和社会资本转变为文化资本。因此,人们的审美差异其实升华了也遮蔽了人们的社会差异。

我的论点是,工人体验中反映出,社会、审美、政治因素三者之间存在着更为辩证的关系。工人体验的那种“政治化”结果,同时改变了他们的意识,即他们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着语言的各种力量、自然的各种景色、城市的文雅气象,也改变了他们的能力,即他们将诗的语言取为己用,他们对可见事物也有着“无关自身利害”的眼光。从根本上说,这种论点延续的是康德和席勒的观点,即审美经验是一个特别的经验领域,它消除了日常感觉体验中通常含有的层级。

康德强调这种特别的感性机制可以消除形式与实质 [form and matter] 、理解力与感受力[understanding and sensibility] 的层级,而席勒提炼了审美状态[aesthetic state] 的概念,这两者,用于理解(工人)解放的社会经验,都更为贴切,胜于布尔迪厄对审美的虚伪表象的那套分析。反而言之,布尔迪厄的分析强调人们陷于自我妄想,其实延续了从前柏拉图的戒律,即人必须限定在他自己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他的分析似乎沿用了柏拉图的想法,将审美问题归结为“伦理问题” [ethical matters] ,即关于集体和个人的“德行” [ethos] 的问题。

对布尔迪厄乃至更一般的文化社会学的反驳,让我得以把握了一种矛盾性的关系,它关系到审美经验所造成的“分离” [separateness] 与政治主体化 [subjectivization] 的形成。

2. 我在探讨历史的书写时,分析了人们将那两种“革命”联系起来的第二种形式。有些史学家质疑,现代以来,普罗大众广泛借用典雅语言,结果扰乱了历史范式[paradigm] ,让历史书写偏向于物质发展进程的真相,不再取信那些王侯和雄辩家的演说。但与此相反,我的理解是,书写的广泛传播,恰为历史书写创造了条件:它让任何人能够在自身处境所要求的德行之外,去借用另一种德行。社会解放的核心之处,正是有这样的过程:工人们借用的语言不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是“他人”的语言,是“典雅”的文学语言。

这里所涉及的,不仅是印刷品的广泛“散播”。关键的是,人去书写的这种状态,正是对可感知的事物的一种参与方式。因此,我们并非偶然地发现柏拉图驳斥道,文字的书写流通会导致混乱:他认为文字在随机传播中是“默然的”,可以来到任何人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把文字借为己用,脱离原本的秩序。而柏拉图认为,只有那原本的秩序,才能让发言所带的权威不会改变,让这种权威与社会对不同身体的划分保持和谐。

在《历史诸名》【7】 一书中,我试着提出了一个关于文学特性的概念,称之为“文学化” [literarity,或“文学性”] 。正是它的力量,让人们的身体摆脱了本来的归属。依此看来,“工人们的审美革命”似乎就符合更广泛的“审美革命”,而其特征有两种,一是书写的散播,另一则是那区分优劣主题和人物的旧层级被打破。

然而,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较此更为复杂。这场审美革命,不仅像雨果在一首著名的诗中所写,用一顶“红帽”盖住了旧词典 【8】,让普罗大众获得了新的力量,它也形成了它之后特有的“平等”、特有的“民众”。我于是在《历史诸名》里切入了这个问题。我说明的是,文学,它不同于随机散播的文字、文本、修辞,文学带来了自身特有的“民众之声”的书写。我发现,这一点就体现在米什莱对法国大革命周年庆典的叙述中。【9】 实际上,米什莱那段叙述把一种声音换作了另一种。它换掉了乡下革命演说家所借来的修辞,换上了人们脚踩的土地的声音、慈爱和丰足的地球的声音、逝去的一代代先人的声音。而我在书中说明,正是米什莱这种所谓“浪漫”的书写,后来演变成了某些史学家从事“心态” [mentalities] 研究的科学方法,他们强调大众生活中各种“无声的见证”的沉默言说,不再只是探索宫内与街头的传闻。而我的分析引来两个必然的结果。

【6】参见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刘晖译, 商务印书馆,2015 年;英 译: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4。朗西埃对布尔迪厄作过多次评论, 参 见 The Philosopher and His Poor第 165-202 页,“The Sociologist King”;〈 社会 学 的 伦 理〉[L’éthique de la sociologie],Les Scènes du peuple [Les Révoltes logiques, 1975-1985], Horlieu, 2003, pp. 353-76。

【7】朗西埃,《历史之名:论知识的诗学》,魏骥德、杨淳娴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法 文 版:Les Mots de l’histoire. Essai de poétique du savoir. Seuil, 1992, 2e édition, 2014;英 译:The Names of History: On the Poetics of Knowledge. Trans. Hassan Meleh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8】典出雨果 1856 年 诗 集《 沉 思 集》[Les Contemplations] 中的一首诗《回应一起公诉》[Réponse à un acte d’accusation],指诗人有意背离法兰西学院的语言规范,为其戴上了有革命色彩的帽子。——译注

【9】参见米什莱,《法国大革命史》[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朗西埃在《历史诸名》第四章中对此有过讨论。


 3. (1) 第一个结果,影响了我的方法论。这可以联系到我对布尔迪厄所作的批判性分析的结论。社会科学一直认为,它可以揭露文学和美学的幻象之下的真相。然而,它在对文学和美学祛魅 [demystification] 时,这种研究活动的思索过程,本身就是靠文学塑造的;它仅仅是那书写艺术的审美革命的一个侧面。研究者们剥夺原来讲话者的讲述能力,把这项能力归还给默然的事物;他们背弃那充满目的和手段的冲突的旧式戏剧舞台,去展现人自身以及社会所藏的深意;他们关注沉默物体本身,以解读某个时代、某段历史、某个社会所封存的意义。所有这些做法,都要归于文学的发明。所以说,社会科学研究、社会批判思想、人类无意识研究,它们恰是从看似单纯的文学借来工具,才能去揭示文学的单纯。

这就是说,社会科学本身,恰是一场诗学革命的结果。所以,我们与其用社会科学去理解文学的各种发生过程、艺术的社会意义,不如用一种知识诗学,去理解社会科学本身在理论上的发生过程与其政治意义,这样会更有收获。更宽泛地说,“审美革命”所涉及的不仅是对艺术实践和艺术作品的一种新看法,也是对思想本身的一种新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思想的力量源于思想本身之外,源于思想的对面。

(2) 于是,这种方法论转变让我发现了审美革命本身的复杂和矛盾。一方面,它使各种旧层级失去了合法性,带来了民主性的主体化 [subjectivization] 的各种过程。因此,即使某些作家主张“非政治主义” [apoliticism] ,推崇文学,回避任何政治或社会问题,这种思想也仍是那书页的平等性所产生的影响之一,也是书页供一切人、一切事物的平等共用所产生的影响之一。这些作家把平等理解为人有“保持漠然的平等权利”,这仍是审美所产生的“分离”的影响之一。另一方面,这种分离,也让人有了能力与材料,让人对可感事物的分配作出政治性的重构。

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审美的书写方式”也产生了自身的政治。这种政治与那种文学化的随机过程构成了冲突。无产者们把过时的典雅诗学和修辞取为已用,带来了一种新的诗学,让一种“底层的声音”有了活力,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沉默者的声音。这种诗学认为,它要解读人们脸上、墙壁、衣物等等所带的符号,潜入那可见舞台的幕后,揭示被掩盖的秘密。它受到了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批判思想的传承,因为它构成了一种指向社会真相的阐释学,对立于政治谎言和传闻。所以我们自然发现,现代小说的典型剧情所讲,正是平民家的孩子因为读过某本小说、走进写作的世界,因而陷入苦难、犯下罪行乃至自杀。

无关于人们的各种意见和各种战略考虑,文学有着自己的政治。而且,这种政治,恰是那更广泛的美学中的政治或元政治 [metapolitics] 的一个侧面:这种元政治,属于感性的共通体,其目的是去实现曾经的“纯政治”革命所忽略的部分,即实现人们的各种生活姿态中所含的自由和平等,去达到一种新的和谐,调和人们身体的分配与文字的分配,调和人们不同的定位和职责与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言说模式。美学带给人们的,不同于政治之中的歧感 [dissensus] 的创造,是对共同世界的无可争议、基于共识的塑造。这种关于思想的新观念,属于艺术的审美体制。这种思想脱离了意志,在并不思考的事物中呈现,在沉默的生存者的肉身上体现。这种观念,包含于我在《歧义》中发展出的看法,源于该书中对现代的元政治的分析。在我的理解中,如果我们采用元政治的观点,那么各种“政治”问题就只是表象,掩盖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机制与共通体的真正形式;因此,元政治要做的,就是离开只谈表象的舞台、抛弃表象之中的冲突,来到“真正的”舞台,因为正是这里创造并转化着共同生活的各种形式。

以上这些,就是一个简要的、回顾性的总结,它说明的是,我的所谓的审美研究,其实是我的历史兼政治研究的延续。在本文第二部分,我想用另一系列论点来说明,这两方面研究是如何在两个平行的方面切入相同的一些问题。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新美术》2021年第4期

未完待续

'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

20 世纪前30 年的先锋派运动激发了此后持续一个世纪的思想论辩。回看这场世纪对话,有必要先厘清先锋派艺术和通常所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究竟是何关系?是将先锋派置于连续性的历史中还是将它确立为一个历史断裂点?先锋派与艺术“体制”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专题选择了几个关键节点上围绕“美学先锋派”理论之争的历史性文本,以期穿透“avant-garde”在20世纪艺术领域的使用、引发的主要问题与争论焦点,爆破出先锋派运动的思想张力。

专题目录

先锋的时间异构——“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专题代序 / 周诗岩
1863 / 陈传兴
艺术、社会、美学 / [德]特奥多尔· W. 阿多诺,艾寇 译
先锋派困境 / [德]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撰, [英]约翰·西蒙 英译,陈嘉莹 汉译
浪漫主义和先锋派 / [意 ]雷纳托·波焦利,田延 译
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选译 /[德]彼得·比格尔,赵千帆 译
先锋派与新先锋派——回答关于《先锋派理论》的一些批评 /[德]彼得·比格尔,杨娟娟 译
从政治转向美学?/[法]雅克·朗西埃,赵子龙 译
现代性再思考 /[法]雅克·朗西埃,周诗岩 译
相关推送|
《无产者的夜晚》英译本序言|朗西埃|2012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文字在档案馆中被埋藏了如此之久:除非我们相信工人有能力做他自身工作之外的事,相信一切智力皆平等,否则我们永远无法与这些工人真正相遇。
1968年5月,示威者宣称:“现实点,要求不可能的事情。”对于19世纪30年代的工人来说,问题不是要求不可能的事情,而是要自己去实现它,通过教育他们的感知和思想来解放他们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自由,或者通过赢得每晚休息的时间来讨论、写作、作诗或者发展哲学。
艺术、社会、美学|阿多诺

1969年8月,阿多诺因心肌梗死在瑞士逝世。他的死使得这部预计在第二年底编订完成的美学大书《美学理论》未能如愿在生前付梓。文本的雏形来自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大学美学研讨课程的讲稿,当中的美学思想与阿多诺毕生的思考一以贯之。阿多诺对此书形式寄以的要求同他对艺术之形式的笃信一样。苛刻,使得他的修订始终是动态的、未完的实践。其中《艺术、社会、美学》被阿多诺放置在这部未完作品的开篇。它的标题已直截了当地勾连起阿多诺美学理论的三个重要面向:自律将艺术带向哪里,社会如何被穿透以及美学肩负何种任务。如中译注所言,《美学理论》非推进式文本,而是“不同部分同等分量的集合,这些片段以'星丛’方式而非连续体方式产生观念”。三者并置又彼此关联,形成绕动在阿多诺头顶的永恒关系命题。
上 | 艺术特质中不可避免的肯定性一面已经变得令人无法容忍。……艺术必须反对自身,和它自身的概念对峙,在最最深处质疑自身的权利。
中 | 不只是艺术的元素,还有这些元素构成的星丛关系——那种尤其具有审美性并且通常将艺术精神寓于其中的关系——都指涉着它的他者。
下 | 艺术作品有何等的高贵,必定取决于是从何等强度的利害关系中把它们夺回来的......喜悦感可达至一种狂喜……它所产生的恰恰是对一切享乐的厌恶。
先锋派困境|恩岑斯伯格|1962
本期译介的文章《先锋派困境》针对“先锋派”这样一个被滥用的术语作出了反思,作者汉斯·恩岑斯伯格在文中分析了先锋派的概念、假设和态度。作者指出,“先锋派”长期以来被不假思索、一厢情愿地滥用,卷入种种激烈的二分法中。然而,每对冲突的双方事实上都不加批判地接受了一种批判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的话语注定是无力的。历史先锋派因自身的困境而消亡,这是“先锋”之下的问题,最具可能的先锋派也选择了教条与集体,忽视了自身的危机,因此走向消散。但正是历史先锋派所展示出的悖论,为后来者提供了指引,足见他们的潜能仍充满力量,只是被囚禁在种种异名的枷锁之中。
 |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每一长串名单都声称与这个词有关,它的含义仿佛被一劳永逸地确定了,几乎没有人在提起这个词时停下反思一下。
 | 艺术认识到自身的历史性是一种刺激和威胁,然而这种意识的变化还不是它所遭遇的全部......这些困境,就在于先锋概念自身
 | 今日先锋已成为先锋的反面:时序错乱。那难以觉察的却又无穷无尽的风险,亦即艺术家之未来生命的风险——它是今日先锋所不可承受的。


2017/18 2021/22

院外自2017年中试运行到2018年初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逐步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板块的定位不同,各自的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柢,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开端,以阿比·瓦尔堡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译介与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等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以深入特定个例的论文梳理整体脉络,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贯通言与行,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纪事|2017/18 - 2021/22

院外计划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汇集、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这一目标。


星丛共通体|


专题|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

主持|郑小千

瓦尔堡并非研究的目的,他更像是通往问题核心的途径。抛却时髦的风尚,我们今日所面临的历史危机,与世纪之交的德国也就是瓦尔堡深度焦虑的文化根源有着怎样的关系?

专题|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

主持|周诗岩

选择“美学先锋派”理论之争关键节点上的历史性文本,穿透“avant-garde”在二十世纪以来艺术领域的使用、引发的主要问题与争论焦点,爆破出“先锋派”运动的思想张力。

译介|瓦尔堡

主持|郑小千  周诗岩  

当瓦尔堡的思想以显学之势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也被轻巧地引向了另一极:跳过批判性思考,沉湎于文学化的修辞,瓦尔堡所处的思辨传统,特别是关于历史救赎的问题却鲜少被提及。

译介|阿多诺

主持|姜山 × 保罗·本雅明

法兰克福学派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顶皇冠,而阿多诺或许就是这顶皇冠上最大、最耀眼的明珠。作为批判理论系列的子系列之一,译介阿多诺的经典文本是一门可以不停演练的功课。

译介|塔夫里

主持|王家浩

作为'威尼斯学派”这一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塔夫里是一位反对实操式批评的建筑批评人、为建筑史祛魅的建筑历史学家、以阶级斗争作基底搅动批判理论的建筑理论家。


译介|朗西埃

主持|马浩栋 × 赵子龙

所有智力皆为平等:智力在其各种展现中都是同样的,假设让人们去努力检验,提出一条准则来指导智力的使用,我们在思考、言说和行动时必须假定所有人共有同一种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贝马斯 | 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
利奥塔与审美崇高
吴晓东:从政治的诗学到诗学的政治
艺术家为什么要创作作品
诗学
“以西释中”是中国美学无法取代的研究方法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