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钢琴师

钢琴师

  • 29:43
    钢琴师A

    分类:  电影

    www.tudou.com

  • 29:58
    钢琴师B

    分类:  电影

    www.tudou.com

  • 29:08
    钢琴师C

    分类:  电影

    www.tudou.com

  • 29:22
    钢琴师D

    分类:  电影

    www.tudou.com

  • 13:48
    钢琴师E

    分类:  电影

    www.tudou.com

  • 百科名片

    《钢琴师》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基本信息

      译 名 钢琴师
      

    钢琴师

    片 名 The Pianist
      别 名:战地琴人/钢琴战曲/钢琴恋曲/战地钢琴师
      年 代 2002年5月4日
      国 家 荷兰/英国/法国/德国
      类 别 剧情 / 战争 / 音乐
      发行 美国环球
      片 长 2:28:51
      导 演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编剧 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
      主 演阿德里安·布劳迪 (Adrien Brody) ...... Wladyslaw Szpilman
      托马斯 克莱彻曼 (Thomas Kretschmann) ...... Captain Wilm Hosenfeld
      弗兰克 芬利 (Frank Finlay) ...... Father

    剧情介绍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导演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个
      

    钢琴师

    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 ,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可以肯定的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 ,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师》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影片是投资3500万美元的大制作,在捷克、柏林取景。148分钟的长度也是参赛片中最长的一部。可以说这是波兰斯基的雄心之作,不仅寄托了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成为他能否摆脱最近几年低迷状态的一个考验。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传奇式的经历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他的影片经常被用来和希区柯克作比较,如两人共有的苦涩乖戾的幽默,强烈的戏剧张力,惊悚元素,关于普通人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等。但他涉猎的电影类型却比希区柯克广泛得多。他视自己为“电影界的花花公子”,决心探索各种电影种类的表达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离不开一种极度悲观阴郁的基调,这种情绪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创伤经验。

    幕后花絮

      68岁的波兰斯基曾于1968年和1999年两次出任戛纳电影节评委,其中第二次是任评委会主席。
      

    钢琴师

    他也曾四次送片参展戛纳,但得到金棕榈首奖还是头一遭。 《钢琴师》以二战中的华沙为背景,讲述一位著名的犹太钢琴家被限制只允许在犹太人区生活。在那里他受尽凌辱。他逃出来后在城市的废墟中藏身,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了他,帮他生存下去。
      波兰斯基是犹太人,出生于法国。二战开始前,他回到了波兰,得以逃脱屠杀;但他的母亲却死在了集中营。他曾说:“我一直知道,我会把波兰历史中这惨痛的一章拍成电影。”
      有一天,波兰斯基拿到了钢琴家伍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他看到第一章时,立刻意识到这个题材将成为他的新片所要表现的内容。该书的力量在于在华沙犹太人区中求生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正如波兰斯基所说“该片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他希望他拍出来的影片最大可能地接近于事实,而不是那种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电影。 当波兰斯基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时,泪水一下涌出,《钢琴师》的男主角饰演者亚德里安-布罗蒂替他拭去了眼泪。
      接过奖杯时,波兰斯基说:“能以一部代表波兰的影片拿到大奖,我非常荣幸、非常感动。”

    导演简介

      作为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移民的儿子,波兰斯基1933年生于巴黎,3岁时父母带他迁回克拉科夫
      

    钢琴师

    这个不明智的决定导致了1940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全家被送往集中营,幸运的是父亲被捕前想尽办法使年幼的儿子得以逃生。战争岁月里,波兰斯基在乡村流浪,在善良的天主教徒帮助下顽强地逃离了一次次搜捕。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变成了狂热的电影迷,虽然电影院放的大部分是德国电影,但只有在那些梦幻般的光影中才能够得到一点安慰和庇护。战后,波兰斯基得知母亲丧生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劳伦斯·奥利弗《哈姆雷特》卡罗尔·里德的《Odd Man Out》影响下,波兰斯基决定投身于他热爱的电影中。十六岁时他差点成为一名连环杀手的下一个牺牲品,父亲为了使他摆脱混乱的个人生活,把他送进一所技术学校。但波兰斯基毅然参加电影训练,并成为了舞台演员。1954年,他以安杰伊·瓦尔达的《这一代》登上银幕并考入了洛兹电影学校。他学生时代的短片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和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以及对古怪的人类关系的偏好。1962年,波兰斯基的长片处女作 《水中刀》以象征化的心理分析剧成为战后第一部不涉及二战题材的波兰电影,令他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
      波兰斯基随后前往英国发展,以票房惨败的《厌恶》奠定了当代心理惊悚片的基础。 《卡特巴赫到来时》则赢得了柏林电影节 金熊奖。1967年,他来到好莱坞,拍摄《吸血鬼之舞》认识了女演员莎朗·泰特并与之结婚。次年经典恐怖片《罗斯玛丽的婴儿》问世,较之其前作,该片以心理上的恐惧代替廉价的震慑,在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不祥的悬疑气氛和潜在的威胁感。然而这部可怕的电影似乎真的成了某种不祥之兆,一年之后其妻泰特在震惊世界的惨案中丧生,这给波兰斯基的经历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两年后他才逐渐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改编了莎翁的《麦克白》 ,尽管他的改编是忠实于原著的,但影片中图解的残忍暴力场面还是引起了争议,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颇令人意外的是,他之后突然调转方向,在意大利执导了一部轻松的性喜剧《禁忌之梦的日记》。
      

    钢琴师

    1974年,他返回好莱坞,凭借《唐人街》达到了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影片使濒临死亡的黑色电影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在波兰斯基黑暗的宿命论世界观中,主人公无法再维系他天真的理想,而成为最终的受害者。随后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悬疑剧《房客》延续了成功。就在他走出个人生活的阴影,电影事业日渐得意时,波兰斯基因诱奸未成年少女被起诉,为躲避司法制裁逃往欧洲。这一次的波折使他直到三年之后才导演了耗资巨大的《苔丝姑娘》,但这似乎是他最后一次取得成功。
      此后他的作品基本上水平明显下滑,1999年依旧沉郁的《第九门》几乎遭到了一片恶评。但自80年代起,他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不断在欧洲各国执导和演出戏剧并得到了好评。时至90年代,他仍然被各种流言所包围,甚至连多年前的“泰特惨案”也被翻出来大做文章,或许他注定要做一个话题人物。
      2002年,波兰斯基又带着他的力作出现在戛纳的星光大道上。《钢琴师》的推出使得波兰斯基再次赢得了好莱坞及全球评论界、观众的认可?先后获得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法国恺撒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后来在第75届奥斯卡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等七项重要奖项都花落《钢琴师》。当晚,罗曼·波兰斯基和男主角阿德里安·布鲁迪携手出席典礼。《钢琴师》体现了波兰斯基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
      主要获奖纪录:
      2003年因《钢琴师》获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提名
      2003年因《钢琴师》获第56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
      

    钢琴师

    2003年因《钢琴师》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2003年因《钢琴师》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2003年因《钢琴师》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
      2002年因《钢琴师》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1999年因《第九道门》获第12届欧洲电影奖世界电影杰出欧洲成就奖最佳导演
      1995年因《不道德的审判》获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提名
      1993年获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终生金狮奖最佳导演
      1981年因《苔丝》获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1年因《苔丝》获第3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
      1980年因《苔丝》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
      主要影视作品:
      2002年《复仇者》 ('The Revenge')
      2002年《钢琴师》 ('The Pianist')
      2000年《向你致敬》 ('Tribute to Alfred Lepetit')
      1999年《第九道门》 ('The Ninth Gate')
      1999年《卡斯特努沃》 ('Castelnuovo')
      1994年《不道德的审判》 ('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年《幽国车站》 ('A Pure Formality')
      1994年《累得要命》 ('Dead Tired')
      1992年《飞越北极星》 ('Back in the U.S.S.R.')
      1992年《苦月亮》('Bitter Moon')
      1988年《惊狂记》 ('Frantic')
      1986年《海盗夺金冠 》('Pirates')
      1979年《苔丝》 ('Tess')
      1976年《怪房客》 ('The Tenant')
      1974年《魔鬼之血》 ('Blood for Dracula')
      

    钢琴师

    1974年《唐人街》 ('Chinatown')
      1973年《什么?》 ('What?')
      1972年《一位冠军的下午》 ('Afternoon of a Champion')
      1971年《马克白》 ('Macbeth')
      1971年《草地之船》 ('The Boat on the Grass')
      1970年《沙滩的一天》 ('A Day at the Beach')
      1969年《奇妙的基督》 ('The Magic Christian')
      1968年《失婴记》 ('Rosemary's Baby')
      1968年《对面的女孩》 ('The Girl Across the Way')
      1967年《天师捉妖》 ('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1966年《荒岛惊魂》 ('Cul-de-sac')
      1966年《GG的欲念》 ('G.G. Passion')
      1965年《冷血惊魂》 ('Repulsion')
      1964年《你喜欢女人吗?》 ('Do You Like Women?')
      1964年《漂亮骗子》 ('The Beautiful Swindlers')
      1962年《哺乳动物》 ('Mammals')
      1962年《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1年《胖子和瘦子》 ('The Fat and the Lean')
      1961年《参孙》 ('Samson')
      1960年《明天见》 ('See You Tomorrow')
      1960年《无罪的巫师》 ('Innocent Sorcerers')
      1960年《倒霉》 ('Bad Luck')
      1959年《天使何时下凡》 ('When Angels Fall')
      1959年《洛托纳》 ('Lotna')
      1958年《两个男人与更衣室》 ('Two Men and a Wardrobe')
      1957年《除夕之夜》 ('End of the Night')
      1957年《毁灭》 ('The Wrecks')
      1957年《凶手》 ('A Murderer')
      1955年《这一代》 ('A Generation')
      1955年《自行车》 ('Bicycle')
      1953年《三个故事》 ('Three Stories')

    角色介绍

      影片的男主角波兰斯基原属意约瑟夫·费因斯,但他为了一部戏剧推掉了片约。于是波兰斯基在英国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征召主演,想找一位新人来担任这一角色。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美国演员艾德林恩·布洛迪,他参加过《细细的红线》 、《山姆的夏天》、 《面包与玫瑰》等影片的演出。

    精彩影评

      有一种经历叫幸存
      不知是不是因为厚积薄发、三年才出一部电影的缘故,波兰籍导演波兰斯基的作品可以说是部部经典。他早年的作品《苔丝》和《唐人街》在中国拥有广大观众。近年来,他的《罗丝玛利的婴儿》、《苦月亮》在以时尚文艺青年为代表的影迷中,也是像蒲公英一样,漫无边际的传播。
      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72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60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 《钢琴师》 。
      影片主角是一位犹太人,青年时代就享誉波兰的钢琴演奏家,每天在波兰电台向全国人民传递艺术的享受,直到德国人一夜间占领波兰。犹太人被迫戴上大卫星的袖标,禁止在人行道上行走,禁止去餐馆和公园,直到最后,无可避免地被赶到城中央几个高墙圈起来的集中营,面临灭顶之灾。
      

    钢琴师导演

    在集中营里,钢琴师一家先是做苦力,然后,被送上去别的集中营的火车,只有钢琴师一人在别人帮助下得以幸免,却从此与亲人生死相隔。他做苦力,帮助抵抗力量传递武器,直到逃离集中营。在故友——一对日尔曼演员夫妇的帮助下辗转藏匿在德国人的街区中心,靠日耳曼友人的帮助存活下来,直到藏身之地被摧毁,他被德国高级将领发现。他用音乐打动了这位深知大势已去的纳粹,并在他的帮助下获得了食物和衣服,等到波兰解放,重返舞台。
      正如《钢琴师》的题头语: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师用音乐与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严格说来,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逃离集中营的传奇、一种求生信念的挥扬和对纳粹暴行的揭露,波兰斯基在破碎的视野上拔起悲剧的骨骸的同时,更讲述一个在极度痛苦和压抑中,依然保持充盈和完整的灵魂的人性故事。
      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摩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生命如此甜美,又如此脆弱。影片当中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兵的皮鞭下奏起欢快的乐曲,两眼含泪,跳着欢快的舞步。拒绝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从楼上连人带轮椅摔死在路上。生离死别之际,一家人用所有的钱买一块糖,切成了六块。新年夜,皮鞭下犹太苦力们高昂地唱起新年颂歌,虽是被迫,却不见悲凉,依然有希望。在藏身之地,钢琴师得到了一架钢琴,不能出声,他将手指悬在键盘上尽情演奏,沉入一个纯粹而美好的世界。
      和《辛德勒名单》的娴熟故事营造、丝丝入扣的情节穿插相比,观众显然不会像观看《辛》片一样,成为惊恐而唏嘘的观者。《钢琴师》里,曾亲临其境的波兰斯基在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倾注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强烈情绪,使得观众对那个时代人们经历的感受得以拔高,超越了同情,达到类似感同身受、真正经历的程度。
      当战后音乐会钢琴声响起,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该结束的时候;当观众们被赠与一种真实的回望、一种深入骨髓的感触和震撼时,希望我们都能把握悲凉满怀的波兰斯基拍摄该片的真正用意。

    媒体报道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
      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钢琴师》(The Pianist),风靡了欧洲,震憾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都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3日又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 《洛杉矶时报》赞誉说,“《钢琴师》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获奖情况

      
      

    安德里安因此片获奥斯卡奖

    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三重大奖
      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法国恺撒最佳电影等六项大奖

    编辑本段导演与《钢琴师》的故事

      Kenneth Tynan(编剧)在改编Macbeth(《麦克白》)的时候质疑Polanski谋杀场景是否太血腥了,Polanski(导演波兰斯基)答道: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 战争爆发的时候,Polanski刚6岁,他的父母试图逃到华沙去,最后还是回到了Krakow,被赶进了那里的犹太人区。象Pianist里
      

    钢琴师导演

    的小孩一样,Polanski会从铁丝网下爬出去找东西。 他父亲预感到将来,事先安排好了如果出了事就让一家非犹太人的波兰家庭照顾小Polanski。当清洗开始的时候,他父亲就把他从铁丝围栏底下推出去让他去找那家人 。Polanski去了却没找到人,他又回来了,父亲和其他人排着队被赶着走,Polanski追上来说找不到人,他父亲只是说“走开” Polanski只好走了 。
      他终于找到了那家人,后来又被转移到乡下的一家人,那家人几乎与世隔绝,就靠自己种的东西吃饭,Polanski在那里呆到战争结束 这时他才知道怀孕的母亲已经死在集中营,而父亲则活了下来得以团圆。
      在战争刚刚结束的那段日子里,Polanski和两个幸存下来的孩子组成了一个三人帮, Ryszard Horowitz,是他父亲的朋友的孩子,也是Auschwitz(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生还的年龄最小的人之一。
      他就是被Oskar Schindler(奥斯卡·辛德勒,参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救下来的那帮犹太人里的一个,在电影里,他是躲到厕所粪坑里的那个小男孩。
      他后来也去了美国,成为著名的摄影师,以荒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画面颇的广告界推崇。
      他回忆道:我们会说1万个不同的故事,但从来不说自己在战争中遇到的事情。
      关于Polanski,他说:我觉得他试图创造一个正常的生活。你需要异常的坚强才能经历他经历的而免受劫难。他在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间建立了一个坚固的盾牌。
      对于影片Pianist,Horowitz丝毫不惊讶。他回忆道1985年他和Polanski吃饭,当时正在拍Frantic(巴黎夜惊魂),同吃的还有Harrison Ford(哈里森·福特)和他老婆。
      

    钢琴师

    饭桌前Polanski突然开始讲Horowitz在集中营的故事。当时完全就象一场戏,他一手制作的。但是,Horowitz说,他肯定不会讲他自己的故事。
      这次他不过是找了Wladyslaw Szpilman(斯皮尔曼)。
      Szpilman在战争一结束就写了这个故事,据他儿子Andrzej说,即使还活着,Wladyslaw也是不会看这部电影的,他写了书后就没在读过。 这和Polanski何等相似 !
      在99年的采访里,Szpilman说:对于我,战争太残酷了。但是战争结束了后我很忙。我没有时间去想失去的亲人,只是现在我会想一想。年轻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什么。
      在写剧本的时候,Ronald Harwood说虽然他也是个犹太人,但是对于当年犹太人区的事情当然没有什么亲身了解。
      Polanski会给他讲一些自己的故事,明显带着距离,就好像这是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事情。
      Harwood回忆到他们在一开始收集素材的时候看了很多纪录片,德国的宣传片,关于犹太人区的,对他来说那几天真是让他沉重的几天。
      可是Polanski好像一个纯粹的电影工作者那样看。他看上去还非常高兴。Harwood说:真是怪死了。
      人帮的另外一个成员是Roma Ligocka,她是Polanski的表妹,有个外号叫红衣女孩。因为在犹太人区里的时候,她有意见红色的羊毛外套。
      
      

    钢琴师

    Schindeler’s List里的小女孩就是她
      后来当Spielberg(斯皮尔伯格)得知影片中的那个小女孩的原型其实并没有死的时候,惊讶无比。
      Ligocka最近出版了回忆录,里面提到Polanski,知道如何扒上电车或者卡车,哪里能够找到吃的,哪里最适合躲藏,也常常给其他孩子几个子让他们做些古怪的事情
      在她眼里,Polanski是个不会屈从于家庭生活的人。最早的日子里,每当有人冲他喊叫,他就会大哭,或者跑掉。Polanski也没什么教养,相当好斗,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爱开各种各样的恶作剧。
      在Ligocka眼里喜欢出风头的Polanski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永远跟媒体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恩怨。
      1995年的一次访谈,Varity Fair的记者问Polanski最讨厌谁?
      Polanski答道:那些没经我认同的传记作者。
      2000年Polanski看了他的律师给他的书才考虑去拍摄The Pianist 。他推掉了Schindler’s list。影片出来了后他很喜欢,但是非常讨厌影片里的Ligocka的形象,那红色的衣服太伤感了。他讨厌伤感
      在Pianist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赤裸裸的煽情, 影片中扮演母亲的Maureen Lipman回忆一个场景,大家刚被赶进犹太人区,小妹站在窗前看到工人们在砌墙 在排练的时候小妹的演员的声音很大,也很惊狂的样子。Polanski大为不满的说不,不是那样。他站到窗前,说“看,看”,没有一点感情。
      在Polanski的回忆录里,他写道当围墙砌起来的时候,他号啕大哭。 可是谁有知道真的Polanski呢,那回忆录,看上去就像是跟媒体开的玩笑。 Polanski曾经说过,我不想让我过深的陷入过去。是的,我知道暴力,我的一些电影里也有暴力,但是这两个并不相连。我的艺术是虚构的。 在Pianist里,踏上前往集中营的火车前,Szpilman被一个认识人揪了出来,让他快跑。写剧本的时候,Polanski说:我记得当初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他们跟我说:不要跑,要走。
      Polanski从来就不简单,简单不属于他。
      但是童年带来的孤独和异化的感觉,或许深深印在他心里,通过他的一部部的影片释放出来。
      当年在评论69年Tate被杀后追逐他的媒体时说到:“That was the life you lived. Those were the films you made. So that was the way you died.”(这就是你过的生活,这就是你拍的电影,所以,这就是你死去的方式)——Jay Rayner,Through the past darkly,The Observer,November 3, 20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存的意义-《The pianist》
    经典电影大片《钢琴家》[国语配音]
    波兰国难:第三次贴《谁知道卡廷惨案》
    豆瓣9.0,这些丧尽天良的情节,全他妈是真的!
    罗曼·波兰斯基与《钢琴家》
    从三个角度解读高分反战片《钢琴家》:好好活着,就是最伟大的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