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曲解的“延迟满足”耽误了多少孩子?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如何让娃性子别那么急,别要啥就得立马满足,能够有点“延迟满足”能力呢?大概是不少父母的烦恼。果仁妈的好朋友筱恬最近正好在研究这一块,她的女儿也遇到了这个问题。

今天,果仁妈就邀请她来聊聊这个话题,同时也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下,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今天的文章有理有据有观点,有实操,尤其是以下几个观点,很有参考意义:

  • 选择权应该交给孩子,因为只有自发自愿的延迟满足,才能真正形成让孩子受益的能力;

  • 要实现延迟满足,首先得让孩子得到及时满足;

  • 想让孩子配合延迟满足,家长首先应该替他们好好分析一下等待的利弊;

  • 延迟满足,培养的重点并非是孩子遇事能忍耐等待多久,而是一种经过利弊分析权衡后,能够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

 上个周末带女儿参加了一个亲子活动,其中有两对母子,让我印象很深。

其中一个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性子特别急,不管是玩游戏、吃饭还是参加任何活动,只要稍有耽搁便会发脾气

而男孩的妈妈也很有意思,儿子越是想得到的,她越是不急着答应。比如,中午吃饭时上了一道点心,小A急着想吃,可他妈妈坚决不同意,要求他先把碗里的饭吃完了再说。

男孩再一次情绪爆发,气得直拍桌子。在一桌人的注视下,孩子妈妈既尴尬又无奈地嘀咕:“这孩子,凡事不会等一等吗?怎么那么没有自制力!”

这样的事在生活中不少见。但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孩子想要达成目标——家长要求等待——孩子等不及,情绪崩溃——家长认为孩子自制力差,禁不起等待,需要进一步培养

于是,家长要求孩子等待的频率越来越高,可孩子的性子却越来越急,更加不能等。

事实上,要想拥有一个自制力出众,能“延迟满足”的孩子,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不必阻止孩子,同时把选择权交给他,然后尽力满足他的需求

想想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但事实真的就是这样。

 1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著名的儿童实验——棉花糖实验,有600多名3-6岁的儿童参与实验。
 
在实验中,所有孩子都会被带进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间里,桌上有一个盘子,里面放着这个孩子最爱吃的东西——棉花糖(也可以是软糖、曲奇饼等零食)。
研究人员会告诉孩子,自己有事要离开房间,如果他们回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那么就可以得到双份的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额外奖励。
 
随后,孩子会单独与棉花糖待上一段时间(通常是15min)。不同的孩子,对此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结果显示,无论是立马吃掉、还是犹豫一段时间之后实在忍不住的,总之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坚持下来。只有约20%的孩子成功挺到最后,得到了双倍奖励。
多年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回访。调查发现,那些能够抵挡诱惑、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在此后的人生中“普遍呈现出更高的学术成就、更健康的身体状况、更完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关系”,并且“注意力、推理能力及抗压能力也更胜一筹”。
这些重大的发现,使得心理学家们相信,自制力——延迟满足能力,与孩子今后取得高成就之间或存在相关性。
 
然而,大众的传播让结论被简单化,一个武断的观点由此得出:延迟满足能力越强,孩子就越容易成功。这一度被奉为教育的真理,无数家长坚信不疑,仿佛发现了孩子未来成功的秘诀。
 
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训练孩子在想做某件事情之前都等一等。但这样真的能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吗?

 2 

棉花糖实验中被忽略的关键

在整个棉花糖实验中,有两个细节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延迟满足能否实现的关键:

 所有的决定,都由孩子主导 

面对美味的棉花糖,是立即吃掉、等一等再吃、还是忍着不吃?所有的选择都是孩子自己决定的,没有任何他人的命令,也没有外界褒贬的评价。

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客观情况下,孩子自己的意愿。这是一个主动行为,主导者是孩子自己。

相比之下,大人要求孩子等待的行为,主导却是家长它是一种施加了压力的强迫,与主动等待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此可见,只有自发自愿的延迟满足,才能真正形成让孩子受益的能力

 在信任的状态下才能谈延迟满足 

2013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Richard Aslin等人曾重新做了一次棉花糖实验,只不过这一次的道具是蜡笔。

在实验中,他们增加了一个新的变量——大人是否遵守诺言。有一半的孩子,无论是否坚持到最后,都无法得到更新的蜡笔;而另一半孩子,则依旧按照说定的计划执行。

结果显示,那些经历过大人食言的孩子,在后续实验中的自制力大大降低,坚持下来的比例仅仅是另一半孩子的四分之一

这意味着,想让孩子做到延迟满足,家长守信是关键。只有遵守承诺,孩子才会发现等待是值得的,他们的内心充才会满信任。

很多父母为了刻意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往往在事情发生的当下会拒绝孩子的要求,并许诺过段时间兑现。但可能一个转身,他们便将诺言忘得一干二净。

反复多次之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被破坏,他们不再相信父母,当然也就很难做到发自内心地愿意等待。

要实现延迟满足,首先得让孩子得到满足。只有即时满足做到位,孩子完全相信父母,才能谈接下来的自制力。

因此,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信任感的氛围,任何事情要不要满足、什么时候满足,一切的抉择都是孩子主导。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延迟满足的必要。比如孩子生理方面的需求: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口渴了要喝水……这些忍耐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得不偿失。

 3 

被推翻的棉花糖实验

分析了棉花糖实验中隐藏的彩蛋,再来扒一扒它的漏洞。

事实上,这个实验尽管相当经典,严谨性却始终受到质疑。它的缺陷主要在于实验样本量有限,很多调查数据有缺失,并且变量过于单一,接受实验的孩子全部来自同一个幼儿园,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层级、种族、父母受教育水平、收入等变量的影响

2018年5月,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TylerWatts等人在《心理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他们重新优化了棉花糖实验,挑选的孩子来自社会不同层级与种族父母受教育水平与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更能反应社会整体面貌。

在弥补了原先实验中的漏洞之后,这项研究颠覆了经典。研究人员非但无法重现Walter Mischel等人先前的结论,还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发现——

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孩子的家庭条件有关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孩子,更不愿意等待第二块棉花糖。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稀缺心态”,指的是人们对某个资源的“拥有”程度少于对它的“需要”程度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直白点解释,也就是越缺乏什么,就越对什么在意,并由此会带来一系列后续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产生“管窥”效应,只专注眼前的利益;会引起“心智带宽”的负担,导致一个人缺乏洞察力、前瞻性和执行控制力……

这或许能够解释上述这种情况。条件差的家庭,往往很少为孩子提供足够的零食,这就使得孩子在面对难得吃到一次的棉花糖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吃掉。

与此同时,在稀缺心态的作祟下,这些孩子只会专注于眼前这一块棉花糖,而忽略了更长远的事情,比如说,适当等待的话,会得到更多想要的美食。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直不被满足的孩子,会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更加沉不住气。

而由此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匮乏感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稀缺心态之中,从而导致更差的自制力、更短浅的目光、更自私自利的想法,最终局限了一生的发展。

说到这里,再次证实了前面提出的观点——要谈延迟满足,首先就得满足!孩子的自制力本来就比大人差,而一个从来没有被满足过、从来就没得选择、永远处于匮乏状态的孩子,自制力的获得和培养无疑会更加不容易。

 4 

如何正确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根据前文的分析,让孩子真正获得延迟满足能力、自发地愿意在需求面前等待,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前提:曾被充分满足过,并由此与父母建立了充满信任的良好关系。

如何做到呢?有这样三点经验:

 1. 如实跟孩子分析等待的利弊 

人性本身的趋利性,会让孩子优先选择及时满足。毕竟,这种“爽”的感觉是马上就反馈的。

面对延迟满足,孩子不愿意等、闹脾气,往往是因为他们思维的局限性,导致他们考虑不到延迟满足所带来的好处。

如果一味强制要求孩子等待,等待之后却又不了了之,几次过后孩子便形成了一个概念:等待的感觉一点都不爽,那下次我为什么还要等呢?

因此,想让孩子配合延迟满足,家长首先应该替他们好好分析一下等待的利弊。

在我家,我们跟女儿有一个约定,每天晚上可以看二十分钟动画片,但中间需要休息几次眼睛。

这个计划的实施经历过一点波折。起初,我们中途电视暂停遭到了女儿的反对。很显然,动画片的诱惑让娃迫不及待,她不乐意等待。

当时,我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选择一个孩子情绪很不错的时候,跟她聊一聊为什么不能马上接着看电视。

“视力下降”、“眼睛看不清”之类抽象的词,孩子不一定能理解得了,但直观的感受她能体会。

女儿知道我每天戴着眼镜,有很多的不方便;而此前夏天戴墨镜以及拍写真时带无镜片眼镜的经历,也让她觉得很不愉快。于是她知道了,如果不休息眼睛,就得戴眼镜,那种感觉可不怎么好。

其实,分析也需要讲究方法,家长不妨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比如用图画来展示。

越是具象化的呈现,孩子就越能理解。而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也为他们接下来接受延迟满足奠定了基础。

 2.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在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时,只要不涉及底线问题,家长不妨尽可能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要不要等、等多久,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

上个月我出差,为女儿带回两份礼物。当时我只拿出来一份,告诉女儿:“可以现在拆,但如果吃完饭再拆的话,还有一个惊喜。”

女儿当即表示马上拆,可拆到一半,又改变了主意:“我们还是吃过饭再玩吧!”最后,她如愿拿到两份礼物,高兴极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一旦他们在某项事物中获得了主动权,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合作意愿,配合度也往往会特别高。

可以说,延迟满足,培养的重点并非是孩子遇事能忍耐等待多久,而是一种经过利弊分析权衡后,能够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这个过程,不妨就循着孩子自己的节奏来,并记得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

3. 平日里多多满足孩子

其实,“及时满足”跟“延迟满足”并不矛盾。一个被充分满足过的孩子,才会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有足够的笃定来延迟等待。

每次带女儿去玩具店,只要是女儿喜欢的玩具,我基本上都会给她买。这使得女儿挥霍任性了吗?事实恰恰相反。女儿很多时候都会主动告诉我:“妈妈,这个在幼儿园里也有,我们不要买了吧。”

满足,让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所以才有底气等待甚至拒绝。

此外,家长也应该说到做到,不要食言,让那个眼巴巴等着的孩子空欢喜一场。

总之,唯有基于爱,以信任、满足和尊重为支撑,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孩子在心甘情愿的等待中,收获成长的能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智商更重要的竟然是这个能力?瞬间涨知识了……
逼孩子努力,不如培养孩子这项能力!
没自控力,再聪明也白搭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传说!
提高幼儿自控力的五个方法
逼孩子努力,不如培养孩子自制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