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萍乡县令黄大临生平考略

宋代萍乡县令黄大临生平考略


曾建开

  黄大临是宋代大文豪黄庭坚长兄,也是一位诗人和词人,他曾在江西萍乡县任过县令。但是,历史上关于黄大临生平事迹的记载极少,并且有的相关记载不确,致使黄大临的面目模糊不清。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一些资料的爬梳和分析,从而促进对黄大临生平事迹的研究。

一 黄大临的家世

  据文献和各种族谱记载,黄大临出自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氏第五代黄湜之后。谱称,黄湜字茂谒,号正伦,为黄中理第三子,即是黄大临的祖父。黄湜生于宋淳化二年(991年)八月中秋,宋嘉佑丁酉(1057年)进士,官给事中,后赠通奉大夫、朝散大夫。夫人刘氏,封桃源县君,继配徐氏,共生六子:长子黄庶、次子黄廉、三子黄襄、四子黄昭、五子黄羽、六子黄均颇有出息。

  黄湜次子即黄大临大叔父黄廉,字夷仲,宋仁宗嘉佑辛丑(公元1061年)进士,传见《宋史》。史称黄廉曾积极参与、推行王安石变法,后因功升为集贤校理、提点河东刑狱。又曾极力反对与契丹辽国结盟妥协,元佑元年(1086年)被任命为户部郎中。后历任直秘阁提举、左司郎中、陕西转运使、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等职,最后任给事中,直至去世。黄大临的小叔父黄昉官至都统。黄昉自江西分宁又回迁浙江浦江县东市,成为浦江黄氏的始祖之一。

  黄大临的父亲黄庶,为黄茂谒的长子。黄庶,字亚夫,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后摄知康州,累升至刑部侍郎,大理丞,是当时著名诗人,著有《伐檀集》,收入《四库全书》。黄庶娶妻李氏,生有六子:长子大临、次子庭坚、三子叔献、四子叔达、五子苍舒、六子仲熊(字非熊)。此说与历来所见相关文献不同,见于湖北通城民间收藏家冯俊先生所收藏的清代黄英本手抄本分宁双井黄氏族谱《双井全图》。其中因五子苍舒早夭,黄庭坚文集中未曾提及其姓名,故此前不为研究黄庭坚

的专家所知。三子叔献与四子叔达的排行以前也曾被颠倒。2010年8月30日中午,冯俊先生将其所藏手抄本《双井全图》中相关内容页面拍照后,在新浪电子邮箱中传给我以资证实此说不虚。

  黄大临官任承奉郎、配连氏、继配唐氏,合葬分宁双井大坟山(今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境内)。冯俊先生对我说,双井黄大临墓现保存较完好,可能会有其墓志。生三子:黄朴、黄榎、黄桓。黄朴字巨卿,任处州司录,迁居广昌,妻薛氏,子黄烈、黄默二人;黄榎字声叔,任从议郎,迁居苏州;黄桓字念松,娶洪氏,葬分宁双井。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又号涪翁。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考取进士,初任河南叶县尉,后升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出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汉),此后屡遭贬谪,直至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去世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黄庭坚自幼受父亲的薰陶,深得黄氏家学渊源,再加上他自己的天赋与努力,终于登上了宋代文学的殿堂,成为宋代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之一。他能诗,善文工词,诗文极受当时士林推崇,罗从义称赞他的诗“笔势放纵,实天下奇作,宋兴以来一人而已”。他与张耒、晁无咎、秦观同游大文豪苏轼门下,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又成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后人因此将他与苏轼相配,也称“苏黄”。黄庭坚又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与苏东坡、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

  黄大临四弟黄叔达,字知命,担任过卢陵县令和袁州通判,《宋史》有传。史称黄叔达“雅负音节”,善诗句。他的小诗、乐府诗,都写得清丽可爱,有诗40余首,附见《黄山谷集》中。

二  黄大临生平与宰萍

  黄大临,字元明,号寅庵。在本族众多兄弟中排行第七。宋代诗人、词人。绍圣元年得官越州司理,陪同黄庭坚自分宁至陈留待命。绍圣二年黄庭坚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遂陪同庭坚溯江入川至贬所。宋元符三年为萍乡县令,克尽职守,为政宽厚,黄庭坚从戎州放回后曾前往探视。

  黄大临虽曾在萍乡县任县令,但因他已无自己的文集传世,且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发现与他有关的《行状》或《墓志铭》之类的文献,故其生卒年及在萍业绩均无可考稽。

大临弟黄庭坚生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卒于崇宁四年(1105)九月。在庭坚的书信中,没有任何关于大临去世的记载。因此,大临的生年最晚应在庆历四年(1044),卒年应在崇宁四年九月以后。因此,黄大临享年应在六十二岁以上。

  据明嘉靖刻本《袁州府志》卷四第二十二页上载:“黄大临,字元明,分宁人,庭坚胞兄。绍圣中知萍乡县事。庭坚南蹿,以省兄至袁。”民国年间萍乡人刘洪辟修的《昭萍志略·卷五·官师志》中(第四十五页上载)则云:“黄大临,字元明,分宁人,绍圣间知萍乡。心切爱民,或讽其过慈。大临曰:'字民令职也,岂其操三尺法与百姓仇敌哉?’提举张根行部雅闻其贤,折节礼下之。”《昭萍志略》上所载大临小传,系沿用清同治年间所刻《萍乡县志》原文。但是,这三种志书上所载黄大临宰萍时间,都一致说成是在宋绍圣年间,实乃大误。

  元丰七年(1084),黄大临以儒林郎知龙泉县(宋时龙泉县属吉州),本年五月苏轼自筠州“往龙泉,访县令黄大临”(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

  宋元佑六年(1091)六月初八,黄大临母李氏去世。二十一日大临自汝州往京城与庭坚会合。本年秋天,兄弟俩由京城启程,扶柩归洪州分宁双井家中。而早在两年前的三月间,其弟非熊亦去世,年仅三十六岁。次年正月初八,大临和庭坚护母丧抵达双井老家。元佑八年(1093)二月一日,大临与庭坚葬母李氏,葬弟非熊。九月服丧期满,黄大临在梁县任县尉(负责一县社会治安的长官)。

  绍圣元年(1094)六月,黄庭坚被朝廷任命管勾亳州明道宫,并被责令于开封境内居住。本年八月八日,大临与弟天民(黄叔献字)从微径到九江彭泽县与黄庭坚汇合。九月,大临陪同弟庭坚等过池州。池州焦笔岩上有石刻为证:“江西黄大临,弟庭坚、叔献、叔达,子朴、相、棿(相、棿是否分别为榎、桓之误,尚待考),孙杰,绍圣元年九月辛丑泛舟同来。”(参见《黄庭坚全集》第2321页:《池州齐州焦笔岩题名》)。这一次兄弟相聚,经协商,决定将家立于安徽芜湖。这一年十二月,黄大临被任命为越州司理,但他并没有去赴任,而是陪黄庭坚前往开封府。

  不料,绍圣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黄庭坚又被贬往涪州,黔州安置。绍圣二年(1095)正月,于是兄弟俩又自陈留往贬所,经许昌、江陵等地,于四月二十三日到达庭坚安置地黔州摩围山下。黄大临在那里陪同弟庭坚度过了最初的五十个日日夜夜,于当年六月二十三日离开了黔州。对于这次与长兄分别,庭坚有《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一诗,但黄大临的原赠别诗却没有流传下来。

  早在绍圣元年六月,黄大临即授越州司理,但不知什么原因,他直到元符三年(1100)三月才去赴任。绍圣五年正月,黄庭坚撰有《与七兄司理书》,这证明黄大临此时官职仍为司理。黄庭坚《与元勋不伐书》中写道:“元明近赴越州司理,匠师在扬州守家尔。”(参见《黄庭坚全集》第1899页)。不久,庭坚又在《与中玉知县书》中说:“伯氏(指黄大临――笔者注)已解越州,今在扬州,嫁一女,乃入都谋湖南一县也。”(参见《黄庭坚全集》第1768页)。这就是说,黄大临已被解除越州司理一职,他进都想要谋取到湖南某县去任职。

  元符三年十月,黄大临授萍乡令。这一点在黄庭坚所撰《萍乡县宝积禅寺记》(参见《黄庭坚全集》第1491页,亦见之于刘洪辟修《昭萍志略·卷二·营建志·寺观》第三页中有明确的记载:

  宝积禅寺,周广顺之梵林寺也。县民李氏施其地创为寺。寺有僧伽像,显德时见光怪者累日,改今名。元符二年僧绍概来居十月,里人不施一钱,弃之去。三年十月,余伯氏元明为令,招延庆院宗禅来尸法席。……伯氏以书来属,愿为禅记之。崇宁二年冬十一月丁丑记并书。

              (引自刘洪辟:《昭萍志略》)

  此处引文,与《黄庭坚全集》中文字略有出入,想此引文为庭坚原稿,而其《全集》中文字为后来修改定稿之故,然黄大临初到萍乡为令时间两文一致。此文并非是黄庭坚来萍探望其兄时所撰,而是因遵黄大临信嘱,庭坚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十一月所撰。此时大临仍在萍乡为令,他在此任上已整三年了。互联网上有的文章中说黄大临“宋崇宁初为萍乡县令”,是将庭坚撰写《萍乡县宝积禅寺记》一文的时间当作大临在萍乡的到任时间了,误。查《昭萍志略·卷一·舆地志·沿革》篇,萍乡县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十九年这段时期才隶属过湖南行省,属总管府管辖。因此黄大临在萍任职时,萍乡县仍属江西江南西道袁州辖区。因此,黄庭坚所言大临“乃入都谋湖南一县也”,并非指的萍乡县。

  也就在这一年,黄大临解萍乡令。《黄庭坚全集》中,《萍乡县宝积禅寺记》一文的结束语亦与《昭萍志略》中所载此文有出入。《全集》所载此文末为:“伯氏来属为禅记之,故叙载如此。崇宁二年十一月丁丑,朝奉郎、管勾洪州玉隆观、云骑尉、赐绯鱼袋黄庭坚鲁直记并书。萍乡令黄大临立石。”由此可证,《萍乡县宝积禅寺记》立石时黄大临在萍仍未解职。那么,黄大临解去萍乡知县事一职时间当在崇宁二年十一月黄大临立石之后,或许是在本年的十二月中。

  因黄大临在萍乡任职年代距今久远,且宋代所编萍乡第一本《萍乡县志》佚失不存,故大临宰萍期间政绩资料等记载均已缺失。笔者遍查《昭萍志略·卷二·营建志》,中均无与黄大临有关的记载。

  后黄大临又往宜州探望黄庭坚,到达宜州具体时间不详。崇宁四年(1105)黄庭坚所撰私人日记《宜州家乘》中载:“(正月)二十八日,丁酉。晴。从元明游北山,由下洞升上洞,洞中嵌空多结成物状。又有泉水,清澈胜南山也。”又二月六日一篇云:“与诸人饮饯元明于十八里津”,即大临于此日离宜州。此后,大临行踪无可考资料。

三 黄大临的诗词创作

  黄大临擅诗词,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结集印行,因而其诗词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很少的几篇。他的词流传下来的仅三首,其中两首《青玉案》,一首《七娘子》。

青玉案

  行人欲上来时路。破晓雾、轻寒去。隔叶子规声暗度。十分酒满,舞裀歌袖,沾夜无寻处。  故人近送旌旗暮。但听阳关第三句。欲断离肠馀几许。满天星月,看人憔悴,烛泪垂如雨。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七娘子

  画堂银烛明如昼。见林宗、巾垫羞蓬首。针指花枝,线赊罗袖。须臾两带还依旧。  劝君倒戴休令后。也不须、更漉渊明酒。宝箧深藏,浓香熏透。为经十指如葱手。

大临的这三首词,收入在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全宋词》一书第269页上。其中第一首青玉案词,亦见之于民国三十五年刻印的《昭萍志略·卷十二·艺文志·诗征》第五十一页,题为《解萍乡宰作,次贺铸暮春韵》。因此书仅收录宋刘梦说、黄大临、范成大、清胥绳武词各一首,故将“诗馀”列“诗征”后,未单列“诗馀”栏目。

  这首《青玉案》(行人欲上来时路),原见《黄庭坚豫章黄先生词》,题云:“寅庵解萍乡宰作,今附此。”寅庵是黄大临的号,所以这首词是黄大临在萍乡离任之际所作,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崇宁二年十二月或崇宁三年。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离任时的惆怅心情。在一个雾气弥漫且充满寒意的早晨,他又将从上任时经过的路途返回去了。“隔叶子规声暗度”一句中,子规即杜鹃鸟,传说这种鸟是杜宇的化身,啼春时口吐鲜血,其声似“不如归去”。古谓听到杜鹃初鸣的人就会有伤别之事。“阳关第三句”,即唐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此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词的最后写道:“满天星月,看人憔悴,烛泪垂如雨。”连星星和月亮都看见他的憔悴、看见了他自己的泪流满面。黄大临此词不论是写景、拟人手法的运用自如,还是典故的信手拈来,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仅从此首词,我们也可看出黄大临在诗词创作方面的不凡功力。

  那么,我们不免要问:不过是一次平常的离任,为何黄大临竟然如此悲情呢?笔者认为,除了他在萍三年间对萍乡同事、朋友的留恋之情外,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接到朝廷新的任命之故。古代为官者被朝廷解任,若无新的任命,即意味着为官之人的彻底“下岗”,意味着解任后失去了朝廷的俸禄。这对于家中人口众多而又家庭不甚富裕的黄大临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灾难降临:一家的生活从此再无保障,衣食无着,将陷入生存的困境之中。

  第二首《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当作于崇宁二年(1103)冬至三年五月间(1104)。崇宁二年,大临弟庭坚59岁,是年在鄂州。因在荆州作过《承天院塔记》,转运判官陈举,承执政赵挺之旨,摘其间数语,诬以幸灾谤国,遂被除名,令谪宜州。崇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从鄂州起行,至翌年五月十八日方达宜州贬所。一年之后,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在宜州去世,时年61岁。  

  贺方回即贺铸,方回是其字。贺铸是宋卫州(今河南汲县)人,曾任泗州通判,是宋代著名词人。查《全宋词》中贺铸词,用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词牌填的词仅一首,即那首脍炙人口的“梅子黄时雨”,全词如下: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可见,贺方回并无送山谷贬宜州的词作,黄大临只是用他这首词的韵而已。黄大临这首《青玉案》及另一首《七娘子》内容与萍乡无关,故不细析。

  黄大临现存诗十一首:

  元丰元年(1078),黄大临在分宁双井旧居旁建成一茅庵,他为纪念此事写了四首诗,并寄其弟庭坚。庭坚即作《次韵寅庵四首》,序题有“元丰元年北京作”字样。

  元丰五年(1082),黄大临作《奉寄子由》诗寄苏辙(子由系苏辙字):

钟鼎功名淹管库,朝廷翰墨写风烟。

遥知道院颇岑寂,定是壶中第几天。

历下笑谈漫一梦,江南消息又余年。

动心忍性非无意,吏部如今信大颠。

大临与苏辙曾于熙宁九年(1076)相会于济南,并向苏辙示以养生延年之法。诗中的“历下”即指齐州济南郡,历城县为济南郡治下。当时,大临的舅父李公择知齐州(秦观:《李公择行状》,《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9页),而苏辙于熙宁六年任齐州掌书记,熙宁九年仍在此任上(孔凡礼:《苏辙年谱》)。大临赴齐州探望其舅父,故得见苏辙。苏辙和其诗,题为《次韵黄大临秀才见寄》:

故人聚散霜前叶,往事眇茫风际烟。

游宦一生非有己,隐居万事不由天。

崎岖槛穽方谋食,啸傲山林肯计年。

赖已将心问卢老,相逢他日笑风颠。

(见《苏辙集·卷二》;《全宋诗》第9977页)

  绍圣二年正月大临从陈留出发送其弟庭坚赴贬所,三月十六日(辛亥)下牢关。十七日(壬子)晚宿黄牛峡。十八日(癸丑)过巫峡鬼门关,晚宿施州歌罗驿。大临作《题歌罗驿竹枝词》两首:

尺五攀天天惨颜,盐烟溪瘴锁诸蛮。

平生梦亦未尝处,闻有鸦飞不到山。

风黑马嘶驴瘦岭,日黄人度鬼门关。

黔南此去无多远,想在夕阳猿啸间。

(见《全宋诗》第11327页)

行经这穷山僻壤之中,其《竹枝词》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抑郁与惆怅的心情。

大临在知萍乡任上,究竟他作有多少诗作已不可考,但在清同治年间的《萍乡县志·卷六·艺文志》上,录有他三首《全宋诗》一书上所未收的佚诗三首:

虚明观

甘卓祠东泸水西,插云梁栋跨鲸鲵。

初惊蓬岛在平地,又恐桃花出此溪。

露草池塘铺翡翠,风筠栏槛撼玻璃。

景星旧事谁优劣,名实才分自不齐。

(见戴志明主编的《萍乡古诗》第233页,亦见清同治《萍乡县志·艺文志》)

  虚明观,一名景星观,在今萍乡市芦溪县城南东桥街附近,位于今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之西。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后废。里人吴凤翔重建。相传观中道人每三年必有一人登仙,故又名登仙观。明景泰时,江西巡抚韩雍至此,本地乡绅告诉韩雍,当黑云来时,就会有道人乘那黑云腾空化仙而去。韩雍不相信。不一会果见黑云滚地而来,并见其中有火光两道。韩雍命众军士放箭射那黑云。那黑云被箭射之后立即消散,且地上有血迹斑斑。军士循血迹至一石洞,见洞中一巨蛇死去,方知那黑云是蛇妖作祟,所谓道人登仙,原来是道士被这蛇妖吃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甘卓祠,即今之圣冈寺,泸水即袁水。诗中“又恐桃花出此溪”中的“溪”,即今芦溪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旁边的那条小河。此溪源自芦溪镇境内的玉女峰下,流经该镇水湄、半山、高楼、更田四个村,在该镇蔗棚村附近注入袁河。虚铭观正是座落在这溪边。

清心寺

万仞千峰绕座隅,一泓澄澈见游凫。

谁家栏槛烟云里,独卧潇湘水墨图。

人物渡桥疑海市,楼台拍水信蓬壶。

潺湲枕底催乡梦,双井溪头有旧庐。

(见刘洪辟《昭萍志略·卷十二·艺文志·诗征》第三十页)

清心寺旧址在芦溪县芦溪镇北老鸦山,今属芦溪镇蔗棚村。

奉和玉父外甥题金氏持宝堂

金玉煌煌非所宝,真富真荣唯此道。

济人疾苦聊绪余,昧此论人皆草草。

知君昔上祖师堂,唱得一曲还家乡。

要见空花起灭相,故栽满槛群花王。

(见戴志明主编的《萍乡古诗》第265页,原刊于清同治《萍乡县志·艺文志》)

黄大临还作有一首《留别》诗:

桄榔笋白映玉箸,椰子酒清宜具觞。

市井衣裘半夷夏,阴晴朝暮变炎凉。

莫推月色映千里,不寄江南书一行。

无奈笳声上云汉,晓来偏绕九回肠。

(见《全宋诗》第11327页)

崇宁三年(1104)十二月二十七日,大临自永州(湖南)赴宜州(广西宜山)探望庭坚,至翌年二月六日离开宜州回湖南。崇宁四年春节后,大临与庭坚曾同往宜州的南山、北山、崇宁寺等地游览。这一次宜州会面,成为他们兄弟俩的永诀。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黄庭坚去世。这首《留别》诗,应该是黄大临离开宜州之际所作。

  笔者还在《萍乡古诗》第116页上见到有署名为黄大临的一首七绝《入萍乡道中》:

路入萍乡信马行,野花香好不知名。

官卑无补公家事,时向田间问耦耕。

经查,刘洪辟《昭萍志略·十二卷·艺文志·诗征》,黄大临并无此诗。此《诗征》第46页上载有这首七绝,标明是宋人黄升所作,《萍乡古诗》一书中所标作者有误。

  黄大临宰萍期间,黄庭坚曾于崇宁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自荆州起程来萍省兄,四月初一日到达萍乡,四月十五日赴江州与其家相聚。庭坚在萍期间,作有《萍实里》、《题石乳洞》、《送密老住五峰山》等诗。庭坚往湘东麻山五峰山之行,黄大临极有可能陪同前往;也不能排除大临陪庭坚曾往县东芦溪镇游览。明正德年间所纂《袁州府志》上,就将前《清心寺》一诗作者标作黄庭坚,故《全宋诗》收入此诗时亦将此诗列庭坚名下。既然庭坚在萍期间诗兴勃勃,想来其兄亦会被其情绪所感染,当时应该也有诗作若干问世,只是今已不传而已。

  《黄庭坚全集》中,黄庭坚所作与黄大临有关的诗还有:《伯氏到济南寄诗颇言太守居有湖山之胜同韵和》、《次韵伯氏长芦寺下》、《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次韵伯氏戏赠韩正翁菊花开时家有美酒》、《 次韵伯氏谢安石塘莲花酒》、《次韵寄上七兄》、《次韵七兄青阳驿西阻水见寄》、《 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二首》、《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共十题十一首,其中除《次韵寄上七兄》所次韵的黄大临原诗即《奉寄子由》、《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所用的黄大临原韵即《留别》诗,《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并非用大临原韵诗外,其余七题均系用大临现已亡佚诗作的原韵。

【主要参考文献】

  ①《民国昭萍志略》:刘洪辟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05。

  ②《黄庭坚全集》:刘琳、李勇先、王蓉贵点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③《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0。

  ④《两宋词人丛考》:王兆鹏,王可喜,方星移著,凤凰出版社,2007.05。

  ⑤《黄庭坚年谱新编》:郑永晓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⑥《黄庭坚评传》:黄宝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⑦《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张剑、吕肖奂,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08.21。

  ⑧《萍乡古诗》:戴志明主编,政协萍乡市城关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0.03。

  ⑨《苏辙集》: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中华书局,1990.08。

  ⑩《黄庭坚与宋代文化》:杨庆存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08。

  (11)《日记四种·宜州家乘》:黄庭坚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2。

  (12)《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  

  (13)《苏轼年谱》:孔凡礼著,学苑出版社,2001.6。

  (14)分宁双井黄氏族谱《双井全图》:[清末]黄英本手抄本,2008年湖北通城冯俊收藏。

(2010年3月31日-6月21日撰,6月29日二稿,9月6日三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乱弹之——细读黄庭坚(上)
忧愁能损伤性情,千万不要被它所困扰纠缠哦|每日一诗——黄庭坚《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黄庭坚——一个书写洒脱的男人
黄庭坚:人生低谷期,活出高境界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次韵几复和答所寄》阅读训练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