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发 | 新课标里强调的跨学科学习到底是什么?这个语文老师的做法早就圈粉无数了
userphoto

2022.05.25 陕西

关注

写在前面

“童书妈妈”公众号的编辑小小老师,自从认识贞元,就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去年,为它写下文章《可能引发大面积疯狂!当得知四线小城有一所什么都想要的学校》。 

https://mp.weixin.qq.com/s/_jIJrutoM5kTjMPmg7FbgQ

一经发布,引发强烈反响。

时隔一年,昨日,小小编辑又写下了第二篇关于贞元的文章《新课标里强调的跨学科学习到底是什么?这个语文老师的做法早就圈粉无数了》。

如果说上一次是对学校的全景式描述,那这一次,则是选取一间教室,一个老师,来聚焦在贞元的课程理念中被改变的孩子。借此,让大家可以窥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文章发布之后,如上次一样,很多赞赏的朋友说,这是中国的“夏山学校”“巴学园”“华德福”,而反对的朋友说,这样的学校不务正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

其实,这两种观点或许都存在误解。所有的“不务正业”背后,想要聚焦的都是——孩子能够在保留生命完整性的基础上,拥有不断超越的内驱力,从而成为一个有根基的、大写的“人”。

所以,贞元的语文课(其实智慧课程皆是如此),在初三之前是不刷题的(练习册只会作为课后检测的辅助手段),所有的背诵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发生。

这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我们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必须伴随理解。过早的考试训练,会让孩子聚焦“技巧”而忽略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观念建构。只有在核心观念生成的基础上,辅以“技巧”,孩子才有能力真正取得高分。

也就是说,贞元的学科体系,其实实现了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落地——孩子们快乐忘我地投入学习,最终,在不损害生命完整的前提下,具备了获得高分的能力。

文章发出来之后,张春燕老师说,一个孩子生命的变化是学校和课程的力量,是诸多老师和因素合力的结果,绝不是她单枪匹马一个人可以完成。而且,生命的觉醒是漫长的,这一刻的觉醒,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在真正稳定的人格形成之前,随时可能因为惯性和外来影响,重新跌回谷底。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生长性”和“不确定性”,让教育艰辛无比——你永远没有理由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好老师;但同时,又充满致命诱惑——你会因为预见每一个孩子可能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颤。

江子校长说,热爱自己的学科, 热爱每一个有缘相遇的孩子, 热爱以我所爱育我所爱的教育事业!而且,这种热爱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原因”,而是“Love is love”——这当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但是,在本质处,就是以最热烈的激情和最深邃的理性共同培育起来的带有“宗教性”的生命形态!

以我所爱,育我所爱——这或许就是贞元教育团队的群像。

2022年的新课标出来了,很多人关注到了学科的新变化:提倡各学科融合,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尤其是语文教育,提倡育人导向,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表演、情景对话等形式。“整本书学习”和“跨学科学习”,被专门列出来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这是继2011年,上一次发布课程标准以来,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也可以借此管窥我国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改革方向所在。

张春燕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10年前已经开始了上面的这些尝试。她创建的“橄榄树”班里,没有各种练习册,也不追求短期分数,没有周考月考,即使到了背诵占比很高的初中阶段,也很少有背诗歌古文的硬性要求。她的“大语文”课堂,除了教材的学习外,学生们每天忙的就是写作,诗歌、剧本创作,朗诵、演讲和各种戏剧表演。

对于这样的形式,大家有很多疑惑:

“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把这么多时间用在“不务正业”的事情上值得吗?有这个时间多做点题提分不好吗? ”

“宣称这种教育形式的学校很多,但是一到具体落实就很难,因为只要有升学率在,最终都会沦为表面素质教育实质应试的教育,这个老师的班级是哗众取宠,还是真正在实践?”
“孩子不是教育的“试验品”,看着孩子们整天这样,家长们难道不焦虑吗?”

即便是北京十一中学那样手握顶级资源和生源的学校,在改革尝试中,也不得不为升学妥协。而张春燕带着这样的一个班级,从二年级到初一,已经经历了6年,她的实践是如何发生的?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01

又玩画画又大合唱

真的是在上语文课吗?

大部分人心中的语文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认真做笔记,离不开背诵、做阅读理解、记好词好句......而在橄榄树班里,语文课上得奇葩:阅读、写作、演讲、弹唱、戏剧都是学习的手段。

这些课程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当学生们还不怎么会写字的时候,张春燕就开始给学生发写绘本,让孩子们画出自己的想法,家长配字。

 

▲张春燕把学生们的作品打印出来,让孩子配画,学期末,做出来全班同学的原创作品集——《会唱歌的彩色铅笔》

小学阶段,还有有一整年“农历的天空下”语文课程,每个节气,她都会和音乐、美术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户外观察植物、画植物,写诗、写观察笔记、吟诵相关诗词。

学生们的作业,就是根据每天的课程写作文或者诗歌。遇到写得好的诗歌,也会找同学或者音乐老师将其谱成曲子,之后在学校的舞台上唱出来。学到汪国真的《给友人》时,每个学生用诗歌写出了对友人的追问,之后,学生们去舞台上吟诵自己的作品,表演到最后,所有人一起合唱改编后关于友谊的《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 诵读、吟唱每个人创作的《给友人》

这个学期的每个周末,张春燕会固定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们演讲自己这一周所读书籍的书评。学生们先是在4-5人的学习小组里分享,之后,选出代表在全班演讲。经由不同的生命经历,带来不同角度的互相碰撞,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可以是开放的、多角度的。

每学期期末,他们还会在这个学期全班共读的书里面挑选一本,由学生创作成剧本,表演出来。因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要参与戏剧演出,到了初中,学生们基本可以独立地自编自导自演一部1-2个小时的戏剧。画海报、配音乐、演唱、摄影、做PPT、读旁白、竞选角色、排戏....这些需要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这些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形式。

总之,就是把各种课程结合起来,把各种美好的事情带到学生身边,让学生觉得学习是美好的,哪怕有一样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埋下一颗热爱的种子,就足够了。

这样上语文课,效率低吗?真的很低啊。这个老师很佛系吗?并不。

02

不强抓练习、背诵,不刷题

考试能行吗?

大家熟悉的语文作业是这样:做配合教材的基础训练、背诵经典诗文、做阅读理解......而在橄榄树班里: 刷题,不做!背诵?不做硬性要求!

张春燕会在其他地方下功夫: 大量阅读写作、课堂对话、思辨。

“前置课程”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一个学期的学习,从学期之前的寒暑假就开始了。

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材学习,涉及了《论语》等儒家经典文本,按照张春燕提前列好的寒假作业,在开学前,学生们已经阅读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易中天讲中华史》《历史的沸点》,看了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电视剧《孔子》,听了音频课《孔子是怎样练成的》等等。

学生们在学期开前,就对这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加上每节课课前的“预习单”——她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们是“带着好奇、疑问和思考,而不是脑袋空空来到课堂的”。

张春燕看来,“一节课好不好,主要是看它能不能'咣’地击中学生的内心,影响学生的生命。如果哪一节课,它的课堂对话让学生眼神发亮、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产生'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才是好的课堂。如果学生的眼神是木讷的,没有走进学生的心,就不会是一节成功的课”。

真正的课堂,不是靠刷题、背诵等靠机械记忆来学习的,思维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她的学生子涵深有体会。子涵是初一转来这个班的,初来时羞怯而自卑,在之前的学校里,她每次想说话,都感觉舌头在打结,自己就像班里的小透明,这让她感觉非常难受。再加上班里同学会嘲笑她说话,她更不愿意开口,在班级里的存在更加边缘化,她觉得自己有“社恐”,不爱说话、也不跟人交往。

开学不久,张春燕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对话了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走失,弟子问村民是否见到他时,村民描述了他的相貌,然后说,“就是那个站在大树底下像个丧家犬的那个人吧?”,孔子的弟子按照村民的指引,果真找到了孔子。之后,弟子非常生气,把村民的描述转述给了孔子,孔子听了不但不生气,反倒夸村民形容得非常形象。

子涵被触动了:孔子这么伟大的人,在被别人嘲笑的时候,不但不生气,还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自嘲!她一下子就对之前的经历释怀,不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嘲笑了。

想通这些后,她没有了心理包袱,再加上每天的课程很有趣,同学也很友善,子涵很快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她很快认识了学校里的几乎每一个人,一次返校回来,她站在学校门口,和进校的每一个学生打招呼,大家竟然说她是“社牛”,子涵的妈妈都不敢相信,女儿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如此大的变化。

在这段学习期间,学生们还梳理了孔子的十大弟子,用鱼骨图画出了他们的生平,并梳理了他们各自的故事。子涵的朋友佳佳,最喜欢的是曾参——尽管他天资鲁钝,最后却继承了大道。佳佳想到了自己,她之前常常想去给自己定一些目标,可又怕做不到,对自己没信心。了解了曾参的故事后,佳佳发现,原来,成就不是天生聪明的人的专利,而是认准目标坚持走下去的人。只要一天天、一年年,心无旁骛地坚持做一件事情,也可以有所成就。

这个课程结束,张春燕指导学生们完成了《擎灯的人——仲尼弟子列传》戏剧剧本并演出,角色竞选、组织排练、服装道具、PPT制作播放、音乐等环节,全部由孩子们主导完成。

▲同学们竞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出演期末大剧本《擎灯的人——仲尼弟子列传》

很多学生都在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找到了“自我镜像”,孔子、颜回、曾参、子路等角色都是发自内心喜欢他们的孩子来竞选并演出的。

读孔子,学论语,并不是为了记住多少知识点和考点,而是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找到了自我镜像,就会有动力和力量去挑战。

03

对失去人生动力,爱玩手机的孩子

拼命夸 往死里夸

这些形式多样的课程并不是拼盘,而是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脑科学等相关领域,由学校的团队每天教研,花费近10年时间精心设计出来的。学科之间不再是割裂的,音乐、艺术、表演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从各个方面去触动和影响一个生命......

用两年时间让“坏孩子”爱上学习

小学4年级之前,小哲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农村生活,爸妈在省城忙家里的生意,很少回家。他不爱上学,更不写作业,在他的笔下,自己是一个“经常被遗忘的孩子”、“老师和同学眼中非常失败的'差生’”。

的确,他各个学科的漏洞都非常大,对于作业,在学校逃不了的时候,还能勉强上交,但是周末一回到家,就彻底放飞了,寒暑假更是电话不接、微信不回。

升到5年级,小哲又接触到了手机和游戏,熬夜、晚起,很难控制自己。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哈欠连连,精神不振。每次寒暑假开学回来,他就要消沉长一段时间。

张春燕意识到,要改变这样的孩子,第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一个总是体验失败的孩子是不会有动力的。她联合和各科老师一起发力,正向激励,希望帮助他体会学科的成就感。

小哲的作文写起来就是一段话,字迹歪歪扭扭,错别字一大堆,张春燕就在一两百字里找优点,哪怕是一句通顺的,就“拼命夸、往死里夸”。即使是他的数学作业,第一次突破自己做了全对,张春燕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上使劲地表扬他的进步。

音乐老师看到她喜欢吉他,也会把主音吉他线给他,小哲在一桩桩的惊喜与诧异中,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他觉得,“我这个金子在等待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终于发光了。”

尽管小哲成绩不尽如人意,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大家发现了他更闪亮的一面:他非常善良和敏感,班级排练戏剧的时候,他的能做很多琐碎的工作,和同学们沟通的时候,遇到发脾气的同学也不生气,可以很好地协调所有人。

同学们发现了他的领导能力,他成了同学口中的“哲哥”、“哲导”,在舞台演出中,音乐老师也会悄悄地把他主音箱连上他的吉他接口,让他成为主角,借由“峰值体验”来提升他的自信心。

生日信、期末颁奖典礼,都是语文课堂,张春燕会在作业和课堂上引发学生反思、对话。6年级期末放假前,轮到给小哲颁奖的时候,张春燕让他站在站在黑板前,面对全班同学,念了给自己写给他的一段话:

“你是一个已经站在舞台中央,享受过高光的人,是绝不会允许自己再回到平庸的。”

这些话,是鼓励、也是期待。听到这里时,小哲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就这样,经过两年、四个学期的来回拉锯,小哲思考了自己学习的意义。还反省说,只要他稍不留神,就会不小心回到舒适区(玩游戏,不写作业),他希望“能在不舒服的地方、挑战的地方待一会,哪怕多待那么一小会儿”。

▲每个学生过生日都要给自己写生日信,张春燕在语文课上解读小哲写给自己的生日信

张春燕很开心,她知道小哲真正地去省察自己了,“他心中向上生长的小火苗大了起来”。果然,那个寒假,小哲主动参加了数学学习小组,跟着班里的同学补习数学,还承担了催同学作业的任务,他找到了自己的内驱力。

张春燕很庆幸,小哲找到了自己学习及人生的意义,再也不会是那个因为没有方向而沉迷游戏、不写作业的孩子了。

张不开嘴巴的害羞女孩成了歌剧主演

慧娴是一个害羞的女孩,她因为数学学科的漏洞,经历了几番波折才进入了橄榄树教室。一开始,她说话的声音都特别小,在班级的唱歌节目表演上,更是始终发不出声音,有一次表演,轮到她拿着话筒独唱的部分,她全程都没有发出声音。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学期。

看到周围同学都可以自如地演讲、唱歌,她非常着急:一开始混在人群里“当群演”,后来可以慢慢能够发出一点微小的声音,再后来,她还主动参加了英语合唱团,通过自己最喜欢的英文歌曲,几个月后,终于第一次闭着眼睛唱出来了。此后,她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唱歌,和同学们每次都要求合唱团老师拖堂、还要求老师加课。

在橄榄树班里,每隔一段时间,张春燕都会给学生布置特别的作文:梳理自己这段时间的成长与改变。慧娴把这些经历写了出来:

“我从唱歌这件事中,重新找回了勇气,我知道,此后一定有更多之前我不敢不能不想碰的新世界的大门,会被推开。”

而张春燕在描述这个场景的时候,眼睛也闪着泪花,她说,她永远忘不了慧娴跑来告诉她,自己可以唱出来那一刻的眼睛——那是一个生命在努力之后真正体验“我可以”的兴奋,那样对自我的确认将让她获得继续去突破不可能的愿望! 张春燕忍不住为这个生命的成长落泪,给她写了长长的留言与鼓励。

经由唱歌这件事,用文字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慧娴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数学课堂,从害怕老师提问到主动问问题;戏剧方面,从一个台词都不敢说,成长为可以在歌剧《悲惨世界》中出演女一号。

▲慧娴在歌剧《悲惨世界》中出演女主角芳汀

这个学期,慧娴主动把自己参加的社团,从合唱团转为戏剧社,因为她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对司马迁有了很多想法,希望在下部可能演的戏剧中能够参与更多。

......

张春燕说,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有故事。教育,就是让这些成长发生,她强调,“是每一个孩子!”“只是有孩子苏醒快些,有点慢,但是,纵向来看,他们的生命一直在经历变化。”

04

不是学霸

也能被全班同学尊重和欣赏

张春燕反思,小哲的行为习惯之所以改变,是因为他内在有寻找方向的意愿,然后她找到了契机去帮他明晰和继续追问。

而慧娴,她的心是敏感的、不甘平庸的,当这些美好的东西出现在她生命中后,她会真正被触动,这就由外在的不甘平庸渐渐向内转化。所以她给予慧娴的,就是让她有机会遭遇自己喜欢的事物,之后真正建立内驱力。

这些都是要持续进行的,他们都是刚刚苏醒的小火苗,但都远非稳定人格,可能受到环境影响而被熄灭的。她需要持续地关注这些生命。

学校的校训是:“立己达人”——成就自己,帮助别人,经由课程的沉浸,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生命里。

上个学期,橄榄树班级获得了新教育研究院在全国6000多所学校的所有班级里,选出的“新教育十大完美教室”奖,张春燕用这个奖项的奖金买了30个宜家小人,在班里开辟了一个的“立人角”——评选标准是“领导力”“创造”和“爱”。

每两周,老师和孩子们反思自己在立己达人方面做了什么,还要去观察同学们,找出来近期在立己达人方面做得最好的同学,并写上推荐人和推荐理由 。得票最高的同学就是当期立人奖获得者,他可以装扮小立人,并摆上最喜欢的姿势,和老师一起合影纪念这个时刻 。

第一个获得立人奖的是小哲,有10多名同学推荐了他,尽管他不是学霸,但是,爱帮别人、有领导力、进步大...是同学们推举他的理由 。同学之间,是真正的相互合作、相互成就的关系。做一件事情是否能帮助别人,已经刻在了很多人的脑子里。

▲班里立人角的小立人

就这样,每一次评奖,都是班级一个彼此激励的时刻。现在,立人奖已经进行到第11期,而班级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大家的学习内驱力越来越足,都愿意发自内心地提升自己,帮助他人。

子涵说,班里没有一个“坏孩子”, 每一个人都很好、很正向、很努力,每个孩子都向往立己达人。

她之前的梦想是做一名外交官或者翻译家,现在,她的梦想变了,她希望将来可以做老师,因为当老师更能达人,可以改变很多学生的一生......

▲在舞台上吟诵诗歌的张春燕

写在后面:

10年前,30岁的张春燕,还是驻京部队的一名正营职宣传干部,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外人看起来光鲜的表面之下,她内心深处一直不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直到她遇到了新教育团队——一帮一起阅读文史哲,倡导过上身心合一的生活,并带领学生实践的新教育团队。

张春燕内心的教师梦想被激发,她脱下军装,不顾所有人的反对,降了近2/3的收入,转业做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10年过去了,她觉得自己每天都被热爱的事物更新和扩充,过上了自己一直以来渴望实现的人生。

其实,在新教育团队里,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在张春燕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得到了所在学校的课程研发、支持外,还得益于朱永新教授在中国发起的“新教育试验”这个大背景。

2000年,朱永新教授倡导,缔造完美教室,晨诵午读暮省、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整本书阅读......让师生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新教育试验从苏州一间教室做起,到如今,22年过去了,现在挂牌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有20多个省份的6000多所学校,遍布各大中小城市甚至很多村小。

这里聚拢和点燃了全国几十万知名不知名的教师:李镇西、窦桂梅、张硕果、时朝莉......参与新教育实践的老师,也从微弱的星星之火,慢慢积蓄、发展,渐渐形成燎原之势。

我们期待,新课标发布之后的语文课,每一名学生都能过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与生活。如果你的学校里没有这样的语文老师,我们至少可以看到:

孩子可以不刷题;

不死记硬背小古文;

可以不考第一。

我们可以给孩子同样的支持:

让孩子从阅读中获得力量;

多与孩子对话,多鼓励和欣赏;

相信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渴望成长。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喜悦和力量。

文中学生名称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未来学校》《朱永新新教育实践》

张春燕 |口述
小小 |采访、编辑
小小  |值班编辑

童书妈妈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书评论人、TEDkids智库专家、中国营地联盟理事,亲自下场看了5000 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爱写作》(即将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献给教师节 | 鲁娇《春风十里,花香九月》
与四(1)班孩子一起成
上课开小差的学生
海淀区的语文老师太优秀了,给班里孩子把小...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把感情火,融化众颗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