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艺术漫谈

篆刻艺术漫谈

作者:邸永君  来源:拙风文化网

  所谓篆刻艺术,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无比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古人以“纸墨笔砚”为文房四宝,而四宝之外另有一宝,即篆刻印章。

  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的实物,最早者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之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其类型大致有四:一曰官印,乃表权力身份之信物,如“勿(物)正官(玺)”便是;二曰私章,可作为个人交易凭证,如“左盲”、“乔倚”等;三曰成语印,多镌儆语吉言,如“富昌”、“正行亡(无)私”等;四曰肖形印,以刻人物、动物形象为主,图形画影以托物抒怀。

  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格,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亦有严格规定。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晚出之隶、草、楷、行等诸字体尚未行世,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另,两汉时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良范。

  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是就玉材而雕琢。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亦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印样)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印面虽风韵万端,然而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地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之治印之道。

  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之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若章法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以显露作者之章法功力。故而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印家多“心中有字”,“胸内有法”。篆刻大师吴昌硕便精于此道,其于文字具体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用心颇力,总能设计出相宜之形式,令后学者发望尘之叹。

  篆刻用刀,分为执刀、运刀之法。执刀方式大抵有三种:拳式法,适用于尺寸大、质地硬的印章制作;三指横执法,适用于制作精细印章;三指直执法,适用于刻长线之时。运刀可分为冲刀、切刀两途,而又有单刀、双刀两种刻法。治印者可各由所好。进刀须深浅适度,运刀须大胆细心,应尽量一刀成形,否则左修右补、狼奔豕突,则颇显笨拙幼稚,贻笑大方。

  印章正文之外,尚有边款,即刻于印章边侧的款识,又称侧款、印款、边跋等,乃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依附于印章而存在,但别具天地,有“袖珍碑刻”之称。其受唐宋官印之制作年月、编号、题记等款识的启发,逐步发展到明清以来集诗文、跋语、造像、图画等多种形式,或凹或凸,或文或图;可单面,亦可多面;可居角,亦可倚边;可阴刻,可阳琢,亦可阴阳合璧。真乃不拘一格,变化无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后人确定印人身份、治印年代和评价其文化修养及艺术造诣的重要依据。

  就印材而论,自王冕后,花乳石(又称花药石)已成主流,主要有四种。一曰青田石,产自浙江青田,质细润,为印石中最易受刀者,颇受初学者钟爱。以“封门青”冻石最为名贵,另有灯光冻、白果冻等上品。二曰寿山石,产自福建寿山,质坚而腻。中以“田黄”最为名贵,呈黄色而玲珑半透明状。皇帝玉玺多以田黄为料,故而备受青睐,价比黄金甚至有过之。另有田白、百芙蓉、鱼脑冻等上品,亦身价不菲。三曰昌化石,产自浙江昌化,质腻而粘。最为名贵者称“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上等者多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而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四曰巴林石,产自内蒙古巴林右旗,或腻或脆,材质种类颇多,且价格较低,依地利之优势,多流行于北方。另有浙江宁波之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之菜石、羊肝石,宁夏之贺兰石等等。为提高产量,近年来开采石源时多采用爆破之法,隆隆炮声响过之后,珍贵印石多伤痕累累,裂纹充斥;商家为掩人耳目,便以蜡填嵌裂口,实乃为经济效益而焚琴煮鹤、鱼目混珠之昏招下策,是今人暴殄天物、鼠目寸光之典型写照。

  就风格而言,先秦印玺多古朴厚重,气象万千,于简拙中见得功力;秦印多柔媚纤巧,精美雅致;而汉印多平直方正,大气磅礴。因志趣有异,故而各据一端,论者亦见仁见智,实难分高下。魏晋以降,印章艺术陈陈相因,几无进展,皆工匠依样而行、谋食谋衣之小技。至北宋时,书画大家米芾等少数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印章制作,渐显文雅之气;元代文人制印之风渐盛,赵孟、吾丘衍、吴辈皆尝试亲自操刀,印章之匠气渐脱;至元代后期,王冕首创以花乳石为印材,而此前印料多为牙(象牙)、角(犀牛角),需特制刻刀及专门技巧方可雕琢。因花乳石质软易刻,且价廉物美,以致自明代起文人治印之风大盛。文彭、何敬辈呕心沥血、旁参博涉,匠心独运,首倡复古,弃隋唐以来九叠篆体之僵硬板滞、宋元以降朱文小篆之衰落无力,直接效法秦印之纤巧、汉印之平直,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明中叶至清初,诸印家相互切磋,争奇斗艳,不同风格、不同师承、不同流派应运而生。其后丹青墨客多崇尚书法、绘画、篆刻三位一体,殊难分离,实融会贯通者也。

  明代所形成的篆刻流派,大致有文何派、泗水派、娄东派等名目。文何派亦称皖派,乃以文彭、何震为首的安徽籍印人集团之统称,开“汉派”印章之先河,标榜“宗秦法汉”,以秀润雅正、空灵明洁见长,继王冕之后,采用青田石治印,对明清篆刻艺术的发展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泗水派,为苏宣主创。取法秦汉,受文、何影响而又另辟蹊径,运刀冲切结合,庄重雄浑,气势壮伟,对明代何通、清代邓石如等大家产生过较大影响。娄东派即扬州派,为汪关(东阳)主创。汪关精于古文,取法汉印,得其神髓,白文印信法汉代铸印风格,刀法稳实,布局精严,浑厚古朴,神形兼备,富书卷气。其后林臬、巴慰祖等均能传其衣钵。至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黟山派。浙派为丁敬首创。敬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仿文、何而变其秀雅,博采众长,推崇阳刚,以切刀为主,苍劲古拙,沉着生涩,波磔前进,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所谓“西泠八家”,即由丁敬执其牛耳,对晚清赵之谦、黄士陵、王福庵辈具有重要影响。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扬文、何之所长而避其所短,作品苍劲质朴,恢弘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黟山派,为黄士陵所创。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时至现代,最具影响者当属吴、齐两派。吴派(海派)创始人吴昌硕,初学浙派,继学邓石如、吴让之,融浙皖两派之长,归本秦汉,且喜籀文,以钝刀入印,秀丽苍劲,流畅雄浑。后有黄宾鸿、陈师曾、潘天寿承之。齐派(京派)创始人齐白石,早年受赵之琛、吴昌硕影响,后宗秦汉古风,篆法王莽《嘉量铭》、《三公山碑》、《天发神忏碑》,衰年变法,卓然屹立,自成一家,至20世纪30年代风靡印坛,旧京印人多出自齐门,其中刘淑度、贺孔才、陈大羽、肖友于、杨鹏升以及白石四子齐良迟等皆卓然成家。当今印坛,名家林立,星汉灿烂,何止千百,实难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我中华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限于笔者识见及文章篇幅,绝难表其光华神采于万一。现聊举所知,罗列于上,东鳞西爪,草成兹篇,以贻笑祈正于方家同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简史(下)
篆刻知识
登堂赵明篆刻课徒散论 (中)
如何欣赏中国印(篆刻)
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发展和深化
【新提醒】篆刻理论的兴起与向纵深的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