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堂赵明篆刻课徒散论 (中)

◆白文线条的两面性都要充分发挥作用。凿印的弹性尤其要注意线条的两端,要有方向性的提示。以此来体现它变化的丰富性。凿印的线条要拉得开,硬得起,小角度的长冲是比较成功的方法。最后收拾线端时注意起讫锋梢的变化即可。

 

◆刀和凿子的不同。前者是在审美驱动下的技法运用,后者是工艺要求的美观大方。凿子一冲成线,刀法是两刀成线。这是不同。线端起讫也是需要留心的地方。临摹的实质就刀法而言是追求工具性线质的美学意义!!!二刀成一线,要互相照应。刀的力量要控制好,以不伤害线形为宜。在完整中求变化,“做”的余地就比较大!!!

 

◆在完整中求变化,这是章法的第一步;借助边框来压缩扩展丰富印面变化是第二步;第三步比较冒险,随字而安,随形布势,特立独行。

 

◆注意刀法的两面性,白文线条双刀为上,即使单刀也最好有双刀的效果。秦印的线形要注意“勒”住,不要放的太过,要有完整的凿印线形线质。将军印也是如此。粗头乱服比较容易上手,但对其中线形的工具性和线段的排叠要多加体会。尤其是线端的形状和交接的位置要特别关心!!!

 

◆“冲刀刀杆立陡,缓慢行刀”,缓慢行刀和快速行刀都是可以的,但刀杆立陡,就要注意变化了。如果在行刀时,将刀杆略卧、刀与印面夹角小于45℃,就是所谓的披削法,所得到的线形和线质会有很大的改观。线条边缘的斜坡会使钤于纸的线条苍茫浑厚,变化莫测。玉质印的线条组合基本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横平竖直是其中一条。线条的搭接可以有多种的线形变化。

 

◆篆法、章法、刀法都是相当重要的,不可偏废。学习过程中来回往复也绝对是正常的,而往往是有独立思想的表现。高妙的技法往往是很个性化的东西,而我承诺的“因人施教”,是要成就你们自己。学员的理解力、表现力等等又不一样,所以,这个目标是有相当难度的。我要尽我所能当好教练,避免你们走弯路,更不要走错路,瞎耽误工夫!我要在你们的作品中比较敏锐的发现审美的苗头,加以引导,和篆刻原型的某一种印章样式对上号。先取得点的突破,然后自己完全有这个能力时,再求面上的开花。把思路理清,把渠道打通。把仅仅是学的玩学的浅,变为学的实学的深,进而能影响到自己其它的学习方面。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宏观上是这样,细节上又必须从一招一式慢慢教起。告诉你们什么样的线形是成功的,什么样的章法是稳妥的,什么样的刀法是可取的,等等。所以,我需要你们大量的创作,把各种艺术想法,甚至是荒诞的想法都刻出来,我不畏其难不怕其烦,以我的实践能力和审美经验帮助大家走向成功,共创辉煌!!!

 

◆立定自己的审美基调,避其雷同,立其异殊,鉴其所有,创其所无是我们在学艺道路上时刻要清醒牢记的信条。刀法要突出一个“韧”字,不要干枯;章法要力求一个“稳”字,不要狂怪;篆法要确保一个“和”字,不要突兀。可以根据这个多找些参考书,多思考这种效果是通过什么技法来实现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譬如看电影,当你能想到,这个精采的画图是在什么机位下用什么镜头怎么拍摄的,你就是行家了。当你再进一步分析出,光线的角度会造成什么样的感觉,景深变化可以表达什么样的寓意,背景音乐采用什么风格等等,那么,你就可以在大师圈子里走走了。篆刻同理!!!





◆朱文印风格跟白文印走,比较容易统一。实际上朱文白文印是要有边框的概念。如果团结工作搞得好,朱文印也是可以不要边框的。吴昌硕不止一次说“看一方印章是不是成功,要注意看印章的边是不是与印文合拍。”

 

◆具体的创作过程时,还需抓住一个相对稳定的审美主调。先创建一个圆点,再划属于自己的圆。线形没有个基本相似的调子,所以,就会乱。相似的调子就是考验它的篆法能力及章法协调能力!!!

 

◆做印法好象是指挥,主要是从大局出发,调整节奏。该强的强,该弱的弱。指挥家也是有风格的。同样的一首曲子,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风格。这就是各人的理解了。

 

◆现在不要求篆刻家人人都成为篆书大家,但对篆书的书写形态、结体结构,搞篆刻的尤其要关心要敏感。这点真的很重要!!!

 

◆作为线条,它应该是有生命的。篆者,引书也。“引”就是要让它流动起来。它需有势在其中。任何的做印修饰,只能起美化作用,而不是扼杀了它的生命。杀鸡取卵是不行的!!

 

◆技法层面的问题最好是在临印阶段解决,创作只是来验证所学的程度。在学习中发现培养自己的审美基调,在原型中找个最远的参照物,立定根基,可以避免将来和当下的篆刻高手“撞车”。再找个当下离这个参照物比较近的高手,作为跟跑。一开始就注意同中有异。这只是个粗线条。细分的话,参照物的外围所有相关的资料要想方设法地收集研究。跟跑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分析对手,取长补短,不要跟丢,真正吃透!二十年一个专家的路是可以缩短的!!!

◆要知“豪放在精微”。即如现在貌似怪异的陈国斌,你如果拆解他的技法,也是无可挑剔的。他所变的不过是篆法的激荡,而不是技法的荒疏。思路决定出路。所以,当技法问题逐步解决的时候,就应该转入下一个更深入的理性思考层面。道可道,非常道。道在前,理在后。参禅悟道就源于此啊!!!

 

◆做印法是去掉不好的,留下好的。集中优势,神鬼不知了啊!敲、磨、刮、擦等做印修饰手法要选准地方,考虑程度,恰到好处,烘云托月才好玩!!!

 

◆变者,化也。“变”是首要的,“化”则是“变”的检验尺度。牵一发而动全身。你可以调整一个字的重心,也可以调整一个重要位置的重要部件。和谐是辩证统一的现代说法。

◆印面重心是章法趣味的味精。年青不妨重心高点,有飘逸之势;年老可以重心低点,有老成持重的感觉。



 

 

 

◆边款的书法表现是很重要的。长边款就是想通过这个表现作者的书法水平。边款是要刻字的,但刻字不一定就是边款。连石开都说马士达的边款比印好。可见边款的重要。以刀为主的,以线为主的,两个极端都可以尝试一下。

 

◆用古玺印式来表现姓名印和单纯借用古玺印式进行非姓名印的篆刻创作略有所不同。这个不同主要在篆法,其次在章法,刀法的变化则又退居再次了。姓名印的创作有点像命题作文,比非姓名印的创作自由度要小得多,加之古玺印式字法用大篆,其难度更是显而易见。字法的选择和篆法的变化是古玺印式姓名印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姓名印的篆法最好不要用反文,更不好随便使用通假字,改人家的姓和名字。

 

◆技法是个变数,不是定数。决定你能不能冲顶成功,还要看定数。这个定数,我认为就是你的审美习性。这个是天生的。不一定非要跟风,瞎冲瞎撞。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一个大的审美方向。围绕这一个中心来集中精力,先求得点的突破。快则三五年,慢则八九年就会有大的突破。

 

◆先别忙求纯粹,先让它绚烂起来。复归平淡是以后水到渠成的事。

 

◆以“篆法形态”为纲,蒐罗相关的所有资料,这就叫“大兵团作战”啊!技法到时只是适应性的调整而已。千万不要拿技法说事。它只是个技法手段,制作手段。

 

◆艺术创作的特殊性使我们永远行走在朝圣路上。阶段性可以增加我们的信心,锤炼我们的技法。我们必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发展而不停的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角度。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印内求印还要继续求,但印外求印的步伐可以加快了。和自己审美相关的所有一切资料,金石碑帖,考古文物,音乐舞蹈等等,参悟造化,以求一逞。这时候,就进入世间万物无非篆刻的境界了!!!

 

◆陶瓷印的刀法和石印不同,只能用剔法,不能用石质的刀刻方法。由于泥性松软,挑剔时注意保持线条的相对完整。所以,先不要过多的考虑破,而是先求完整。挑剔时的刀刃的角度要掌握好。角度大,线形容易破碎。角度小,线形比较模糊。将残损融入到章法构成作全局考虑是借鉴此类印式的美学要求。

 

◆因字生形,因形造势。势的平衡是大的平衡。根据篆法形态走,随机应变,才能变化无穷,不要试图先设定个什么模式。谋篇布局是兵书,随机生发是实战。跳出一般常识圈子,来认识篆刻艺术是我们创作者的首要任务。

 

◆其实古玺和汉印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前者是书写性线条,后者是工具性线条。如果想在古玺印式创作中有上佳的表现,大篆形态的书法研究必不可少。

◆篆刻不是手艺,学一年可以拿一个初级文凭什么的。它是一门艺术,你要用心去对待它。有许多人刻了很多年印了,但还是没有入门。这不是简单的功夫积累就能成功的啊!篆刻家—→艺术家—→思想家。这是我要强调的啊!!!

 

 

 

◆刀法不肯定,线形就会有点嫩。即使补刀,刀刻的动作也要肯定。看准了的,手要到,刀也要到。初学者欠缺的就在这。一是胆量不够,二是不够熟练。短刀容易生拙,但也容易郁积;长刀容易爽利,但也容易轻薄。

 

◆开始时一般都比较注意篆法的完整性,等熟练了就应注意章法的趣味性了。刀法则和线条形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一般以“屋漏痕”、“锥划沙”的中锋线形为主。印面上存在的点、线、面关系是审美的综合要求。这要比篆刻原型的印章高出许多。

 

◆汉印有多种风貌,尽可随心选择,但艺术的主张还得自己拿。我个人的理解,必需要让作品有境界有思想。融入更多的艺术辩证法成份。多做“加法”:现时作品艺术含量的增加,是将来作品艺术生命的延长的根本保证。所以,要多动脑筋,在横平竖直中增添机巧和匠心。

 

◆每个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对应到相应的线条形态,需要专业的训练和培养。这是篆刻艺术的游戏规则。即使你满腹经纶,才高八斗,或者豪情万丈,力拔山兮!你都必需遵守这个游戏规则!现在来分析这个绝招。绝招其实就是对应关系的明确和准确。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临摹中发现了很投缘的线形线质。本质的东东抓住了,其它的文字形态的空间结构和虚实对比以及变化统一,就有了宏观把握的基础,创作中就能有所表现和运用。从成功学的角度看,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最前端的那部份基础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在此阶段,态度决定成败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踏实、务实、靠实成为最起码的品质要求了!!!综上所述,这些其实是个“起步价”,离独立的成功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希望就在前方,我们没有理由停下自己的脚步。等你过了这个站点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你孜孜以求的篆刻并不是那么神秘,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它只是你的一种生存状态而已!!!我们大家有理由期待!!!

 

◆印章阶段,线条主要体现的是工具性线形线质。铸、凿、琢、焊,神出鬼没,难以捉摸的是岁月磨痕。这也是印章金石气的所在;篆刻阶段,线条主要体现的是书写性线形线质。这就和书法的审美挂上了钩。书法对线条的审美标准也成为了篆刻线条的审美标准。什么“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等等成为篆刻线条内在的品质。明确了这二点,就会理解我们现在的篆刻创作为什么一直游走在它们的中间。也会理解评委老师的标准尺子是什么了!

 

◆好的线条的标准就放在那儿。怎么能在自己的手下完美地表现出来呢?方法是什么呢?方法也分二个方面。通俗地讲,就是理论和实践。理论来自于书本和课堂。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理论是猛人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性,但针对性就稍弱。“十分学七要抛三”,“全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思辨的素养需要尽快地培养。实践对篆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篆刻是个动手的活,再先进的技法书,再有能力的老师,唾沫飞溅,口若悬河,你不动手,也是枉然。这个实践过程,一是对书本理论的验证,二是对自己审美的探求。我说二十年成为一个专家的过程是可以缩短的,其底气就在于此。教学相长,上下互动,才是科学的方法。





◆对于久攻不下的印文的策略:1、放一放。吴昌硕经常这样做;2、调换篆法。可以调一字,也可以全部换掉;3、改变印面形式。朱文印改为白文印,方形印改为长方形印,或改为圆形印、异型印;4、再打印稿。烂熟于心;5、在4的基础上,将印面涂黑,直接刀刻。将注意力放在刀刻的过程中,将篆法、章法暂时忘掉;6、深化技法手段。刻、做、钤三位一体,重兵投入,志在必得!!!

 

◆用刀刃去封口时多用刮擦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的用刀刃去切。浑厚就是将刀锋的感觉有所消减啊!刀刃运动时要有力量的控制。主要是不能冲过线条,其次是刀刻要有蚕儿食桑叶的沉着,太快就过了,太慢就吃不饱哈!!!

 

◆边款的位置很重要。一般不要放在正中央。右上角为最大。左下角为最小。名款在左下角的几种情况:一是谦逊,二是有薄意钮,三是石质好,四是刻的比较满意,怕后人磨去。多借鉴借鉴明清调的书法条幅来安排边款章法!!!

 

◆虚实对比大家都注意到的是空间对比,实际上线宽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当线宽比较细的时候,印面被大块面的红色所笼罩,线条文字反而比较晦涩了。这时欣赏的次序就倒过来了。这主要是指白文印。朱文印也有类似的情况,只是处理方法不尽相同。如果线形以方折为主,排叠的汉印印式章法是首选;如果线形以圆形为主,错落的古玺印式章法是首选。后者如果幅度大,可考虑增加边框。在以排叠为主的汉印印式章法中,缪篆的结构是紧凑的。在章法的组合中,其篆法形态的外结构的空白处就成为呼应对比的看点和重点。章法就是要协调好这个外结构的空白处。全凭文字本身的结体形态,有二种可能,一是天生丽质,天然浑成;一是一盘散沙,漫无要领。人为干预是很多时候需要的手段,但分寸的把握却是需要锤炼的。

 

◆临印的刀法可以向爽健方向靠拢。因为,原印已经斑驳,你加了一点会显得过了。但如果用冲刀来摹拟的话,则既厚重又更高古。

 

◆如果技法足够敷用,读印也是不错的选择。马士达说他临印不超过5方哈。临摹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但学习却是应该贯穿整个创作始终的。边学边创,有样板,有成绩,自己激励自己,效果肯定会明显的。这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啊!!!

 

◆诗无达诂啊!好的作品无法解释,说了即不是!倒是不好的作品颇费口舌。我的想法是,在创作中保持锐劲和敏感,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临印只要能自圆其说也是种方法。从蒙蒙胧胧的拓片中找到你想得到的线条,并把它艺术地表现出来,成为自己创作的一个手段。这恐怕就是临印的意义吧!

 

◆“朱白文印的表现差别”主要是视觉上的差异。朱文线条可以理解为就是直接的线条,白文线条就是间接的线条。亦朱亦白皆能统一是一个成熟篆刻家的标志。朱文线条的刀刻动作直接作用在线陇上,线条坡度决定线形线质;白文线条的刀刻动作直接作用在线槽上,它的磨蹭、划拉造成线条边缘的凹凸起伏,体现出线条的力量和质感。刀法对应线条的线段感则是朱白文共同的要求。章法上,朱文印多为借边,白文印多为破边。一借一破直接关乎章法的格局。篆法是当下篆刻创作的软肋。如何在篆法上体现出自己独特的符号情结,适应朱白文视觉变化的需要,是我们要倾注心血的重点!

 




◆多字印章法的难度较大。突破口在对书法章法的驾驭能力上,如金文小品格式的借鉴和参照。要跳出来。古人印章以实用为主,成功的多字印的范例相对较少,必须借助外援啊!

 

◆篆法形态的改造是衡量创作水平的重要标识。如果大篆不够用,可用秦篆变化。《说文解字》中保留了大量的秦篆形态,可资借鉴。

 

◆有倾向地学习其实是明智之举。先求新异,再求完美。寄希望于无意,绝大部分死的很难看。孙子说,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苏东坡“无意与佳乃佳”之论害死人啊!

 

◆从艺术的角度看,实际上,白文印比朱文印难刻好。高手则往往是要看他的朱白文印是否能统一。初学可能遇到一个朱文印刻底的过程。二刀成一线时,多用肯定的刀刻动作完成,深浅以不妨碍行刀为准。刻底时稍加注意,不伤及线条为好。

 

◆草隶入边款是完全可以的。来楚生就是这走的这条路。边款比较小,边款的艺术性和文字注释功能是一对矛盾。我以为,形式的创新最好不以牺牲文字注释功能为代价。太过草法,释读的难度就很大,时间一长,恐怕又要考证了。刀法上可以找钱君匋的边款参考。可以改变他的长线为短线,不要太做作了。

 

◆创作中注意“调子”的把握。雄浑的要注意存“秀”,清丽的要注意留“健”。独特的多样化的对比和统一就是我们一辈子要做好的事。简单的关系复杂化,复杂的关系简单化,归于和谐统一。正、反、合是艺术创作的辩证大法啊!

 

◆可以适当拉开篆法形态的对比度。利用占地大小来营虚造实。这是篆法的,局部的;也是章法的,全部的。刀法既要体现出刀的力度,也要表现出笔的弹性。清楚和模糊要为意境服务。收放自如,举重若轻。

 

◆注意用刀刃去切割线条的边缘,在磨荡中感受线形的起伏和线质的力量。不要用刻汉印的刀法来刻古玺。这是二个不同的刀法系统。篆法形态变化不要走的太远。半步刚好,一步已远,二步就没有多少人能接受了。不要将线条的力量全部释放出来,强弩之末是没有力量的啊!刀刻的动作和刀法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前者是将线条挖出来或者是留下来;后者则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将线条用刀写出来。行刀如耕地,翻土要均匀,说明力量刚好。深一刀浅一刀,说明方法有点问题了。

 

◆创作中强调顺势!一要有势。没有的,要造;二要顺。不顺的要理顺。有矛盾有变化,有统一有和谐。这才是大手笔啊!!!变化无穷,随遇而安!!!

 

◆刀法从艺术效果上看其实并不神秘,它只是个过程,怎么运用纯粹是个人的私利,重要的程度相当于“筷子”吧!左撇子和右撇子同样能吃饱饭,有谁问过你,你使用什么“筷法”吃饱了的?他肯定会说,我不知道啊。



 

 

 

◆以篆书书法水平的提高带动篆刻创作水平的提高,是前人多次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成功之路!

 

◆章法收放自如还真是不容易。第一层面,可以按篆法的原生态来,它的形体大,占地就可以大一点,反之亦然。第二层面,反其道而行之,形体笔划多的反而占地小,这样会显得更紧密;形体笔划少的反而占地大,显得更虚空。后者视觉效果更强烈。

 

◆刀法要爽,字法要古,章法要空,钤印要虚,边款要亮!

 

◆不要以为平直线条比较容易刻,其实不然。胡菊鄰就是以白文印取胜。要不有二把刷子,我相信,前人也不大会服气的。

 

◆古玺印式的刀法不同于汉印,即使是比较静态的线形也是需要磨荡潜行。行刀至线端时,需勒住,不要信马游缰就滑过去了。朱文印的线端可以冲过去,但也要有留的意思,要控制它。腾格尔唱歌挺有意思,和我们刻古玺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最大的嗓门唱最小的声音。用最大的力量刻最细的线条。领悟刀法不妨从理解线形入手!!!

 

◆掌握好技法的调子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不要让它喧宾夺主,影响主题思想的发挥;另一方面,又要感觉到它的存在,不能完全忽略轻视它。行走在这二者之间,会创作出精品之作的!

 

◆意态平和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不过,现代人有些看不起这个心态了。

 

◆秦印风格创作还是突出工具性线形线质为妥,可以占到90%强,书写性的线形考虑放在封闭形态的“口”、“田”等,作涨墨处理。石开早期面目就是如此。他这么弄,是有他的道理的。是为了突出对比,丰富变化的!

 

◆从篆法形态的个性多元变化入手,带动章法的随形布势。这样才活,才自然。回顾秦诏版线形的錾凿组合,它的线条节奏是变化多元的。它可以拿来直接印化,也可以直接变化。我们的差距就在于些!

◆界格的分割表面上看是分为四个格子,但这四个格子本身也是可大可小,可长可扁的。相应的文字在这四个格子中的位置和大小也是需要我们动脑筋的。这四字基本一般大,奇逸之气就很难出。如果文字大小不变,那么可以在格子的大小上加以变化。

 

◆相对于工具性线条的书写性线条,是“以书入印”后的产物,它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它和刀法的结合,开创了流派印的新格局,并仍将继续影响今天的篆刻创作。因为有什么样的线形线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篆书风格。再加上刀法的介入,变化多端是毫无疑义的。

 

◆《石鼓文》写的人太多了,为什么吴昌硕能写出来,并将这种欹侧之势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篆刻创作中。值得深思!黄宾虹的书名被画名所掩,他临写的《大盂鼎》如棉里藏针,浑厚华滋。他也刻印,但说实话,成功的作品并不多见。此处我们是否能挖到宝藏?!第三位是胡小石,他临的《陈曼簋》现在看,笔法的毛病是非常多的。他从他老师李瑞清梅庵先生那儿继承了用颤笔写篆书,纯粹是观念上的偏差。但如果我们的刀法一味追求“啃”的效果,其线形也会和它差不离。三家篆书,一为成功显学,一为隐藏宝库,一为反面教训。


 

 

 

 

◆刻秦印可以有条捷径,就是用诸如秦诏版之类的秦系文字变通到篆刻印面(章法的改造)上来。所以,首先要揣摩秦系文字的线形线质,再揣摩凿印的刀法表现。这样能得其形,传其神,写我意。秦印风格是条分水岭,上可追溯到古玺,下可启发汉印。抓住这个形式特点,你就和流派印的开拓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啦。

 

◆创作中结合原印的气息,先慢慢的剥离出来,换成自己的文字,就是成功的创作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多和原印沟通是很重要的。这不是说凡是古人都是好的。秦印谱,现在见到的可以很多。多看私印的变化趣味,官印的齐中不齐。

 

◆吴昌硕的朱文印的线形线质基本上全是做出来的。他先刻好线陇,然后慢慢的敲、磨、刮、擦,使之回归到书法线条上来。“以书入印”的“书”就是“书写性”。它不全是刻出自己的篆书,而是融入书写的那个节奏,增加工具性线质所没有的“肉”,就是笔的存在,达到线形线质的丰富性,并使之个性化。

 

◆绞尽脑汁想参破此中玄机,苦不可得!一朝忽悟,得道成仙!“悟了便知一切”!悟了什么便知一切啊?这一切又是多少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一叶是什么?我的回答,这一叶就是“观念”。悟破“观念”就知一切!这一切就是一切!古玺是什么?秦汉印是什么?流派印是什么?印式又是什么?它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一种可以产生现代艺术审美感觉的形式而已!你是在运用一种已经远离当下现实的“骨董级文字”——古文字,来创造新的情结新的意蕴,宣泄现代情感表达个性思想。高手就是能够挖掘出古文字(今文字)本身的结构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重新解构组织产生新的有意思的图识,并且这个图识既包涵印章元素的技法,又融入现代艺术的审美。旧瓶装新酒!我们现在执着在印章阶段的临摹学习,是想从古人、先人那里套得些技法真传,避免我们在创作中出现基础性技术错误。对于古人、先人的技法平行看是技,如果俯视,那就是道!仰视的话就不需要我们捣鼓这些破石头啦!直接做印章“奴隶”就行了。回过头来看,怎么刻其实不是很重要,刻什么相对要重要的多!知其道,然后行。行多远,行多久,也是要看各自的理解和造化的啊!

 

◆评印的标准,每一位学员都是不一样的。新学员以鼓励为主,老作者以“挑剔”为主。帮助后者具备自我完善功能。总的标准是作品的圆融程度。就是技法方面有无欠缺,有需要提醒或改正的。当作品的技法层面并无大碍,小的情调,别样的异趣等等,我是不加干预的。对闪现智慧的火花的作品,可能存在技法问题,我认为可以处其次的,我是鼓励并静观其变的。总之,我要当好教练,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师出有名;另一方面,我鼓励学员发现自己的审美,积累、发展自己的技法语汇,并避免出现一日从师,终身为贰的不人道的教条状况。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平等互动的,而非教条刻板的。人人皆可为尧舜!!!

 

◆“一眼看明白的总是不够味”这是对的。“直白就是定式”还不一定。文章作法就有“开门见山”一招。我说的“定式”有点像武术的套路。锻炼身体绝对是可行的,但如果要实战,真不如李小龙截拳道来的直接干脆。直接干脆的基础是富于变化,“因字得形”类似。文词确定后,择篆的过程其实就是印式选择的过程。大篆的古玺印式怎么都安排不起来,考虑用秦印式。还不行,用汉印式。还不行,用流派印式。还是不行,用自己的印式!赋予每件作品独立的艺术价值,而不是批量生产的行货。这需要艺术家的自律啊!






◆朱文印的线形线质和书写性线条要求最为接近。这是建筑的基本材料,但建筑不是房子。所以你要体现出你的审美喜好,让这个根本的东西要通过文字(篆法)组合表现出来。对比、强化是最常用的协调手段了。

 

◆朱文印和白文印的章法不尽相同的。主要是对边框的认识和处理。有边白文印其实是复边,它的团聚力量比朱文印的单边要强很多。所以,有边白文印的章法尽可以大胆活泼些。无边白文印的情况刚好相反,因为没有边框的压缩和团聚,它的章法要求是先求稳定,再求变化,而且是稳定大于变化。朱文印的章法是考虑如何改变单边形状来丰富、统一篆法变化,提供一个里外互通,溢出印面的真气流动的效果。当然,朱文印和白文印的最终风格是要统一的,譬如孪生的龙风胎。

 

◆吴让之的强项当然是刀法,神游太古,若无其事的味道,让人很陶醉的。技法分析,他主要用的披削刀法。我们要研究刀刃入石的角度,和刀刃磨荡线条边缘的长度。长度问题是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短了,线条容易琐碎,长了,又会削减线条娴雅从容的味道。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参照书篆的节奏,使刀如笔,绞锋、使转、停顿全在刀刃间表现出来。

 

◆劲挺的朱文线条很难在行刀过程中一步就能得到的。先在行刀过程中控制好刀刃入石的角度和力量,做好线陇,留有余地,然后再采取做印方法来处理。这是秘笈啊!

 

◆我也是从浙派入手学习篆刻的。它的程式化很让人陶醉并沉醉,以为那就是篆刻的全部了。篆刻既为艺术,那么,我在哪儿?我的篆刻艺术又在哪儿?作这样的价值判断,并不是否定浙派篆刻,而是警醒自己。一个现代艺术家必需时刻保持清醒啊!篆刻家也应如此!

 

◆我以前曾写过篇《价值判断的判断》,就是想说明这个道理。传到上海那儿,高人发话,赵明很狂啊!当下我们既然投身艺术投身篆刻,我们当然应该有雄心有野心。没这点底气,我们可以完全做其它的营生去了。我们毕竟还得活着啊!在这个修炼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度”的把握。并且这个“度”的把握的把手还得自己掌握着。譬如,为了上展,为了加入中国书协,咱投稿的时候就不要把有太多个人面貌的作品递上去,而是选择些评委能看得懂的作品,可能还是自己不太满意的作品送上去;再譬如,为了赚些银子,咱也只能委曲些刻些弊词俗语,往“死”里刻,印底子再深一点啊,边款字再多一点啊!当为自己刻的时候则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请相信,这部分作品才是你将来可能在篆刻史上留下的作品!

 

 

◆在和古人的对话中,尤其是借用文字形态(主要是古文字形态)的篆刻形式中,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并不占有太多的优势。在发展为篆刻艺术的创作空间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换个新的文词表达新的意思,并且让这个创作过程和谐富有个性和诗意!

 

◆从汉印入和从黄牧甫入其实是殊途同归,只要不把汉印和从黄牧甫理解为是篆刻的基础就好了。篆刻的基础是什么,从“形而下”说是“技”,刀法、章法、篆法是基础。汉印的铸凿和黄牧甫薄刃只是刀法的一种,如果在这一个点打转转,就很难领会到刀法作为技法的含义了。将所有的印章形式拆解来看,从中选择自己想要的技法(合手的工具),来完成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篆刻的正途。

 

◆黄士陵是汉印的风格提纯版,入门的途径也就不低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开风格的模铸力,则是必需要思考的。我的建议,不妨取法高一点大一点,在混沌中讨自己所需要的岂不更好,尽管可能开始慢一点。以为直线的排叠或者满白文就是黄牧甫的全部了?肯定不是这么简单的。学一家需作分析。学黄牧甫者多矣,有几人出?是怎么出的?徐正濂“廉尝用心于黟山人,此刻重演故伎而能辨其异者,予视为知音。”(《并州幽客》边款)退一步说,即使你“愿为牧甫辕下驹”,但现时的世道已不再是那个文化时空了。你为什么不成为你自己呢?!

 

◆先知道自己的喜好,再培育自己的审美,所有的印章形式,包括古玺、秦印、汉印、流派印什么的全在自己的审美俯视下岂不更好!!!我们要做的是将原型印章作为范本分析,寻找自己成功的阶梯!!!

 

◆在章法中,空不等于势。造势是章法首要考虑的问题,没有势,再好的刀法表现都是枉然。章法从篆法中来,如果每个篆字形态都以平正面目出现,即使再多的空白,其节奏也是平淡的。

 

◆白文无边印式的成功率比较低,对古玺印式来说更是如此。难度主要是篆法的“聚气”,因为大篆的篆法形态是不规则的外轮廓,对印面的空间分割不似汉印那么讲究排叠,其节奏秩序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

 

◆艺术需要规定吗?我看不需要!!!古玺印式的一般使用大篆,用缪篆可以吗?也行!为什么?用缪篆的条件是选用结体不那么平方正直的,大篆入古玺印式需要的是空间疏密的节奏,而不是汉印式的秩序。写意了不过是技法尤其是字法夸张的幅度再大一些而已,并没有严格的什么界定。内在的构成关系和空间疏密的节奏是入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可以不要问是篆书,还是楷书;是篆法,还是字法。

 

◆我们还年轻,可以多试一试闯一闯,年轻没有失败啊!如果一开始就四平八稳,将来的气格会越来越精工而缺乏生气了。有这么好的基础,现在可以实施孙虔礼的第二阶段“复追险绝”了。

 

 
 

 

◆成功学告诉我们,方法论至关重要!十年可以磨一剑了,但现有印作似乎还停留在对时人的模仿阶段,就不大妙了。沙上建塔,现有的技法手段全是别人的,你心目中的圣殿又在那儿呢?溯本求源,尽快摸进门墙哈!

 

◆佛像印的高妙处要见到线条,有刀有笔,最终还要营造顶礼膜拜的氛围。可以让边框一齐参与进来,变化的余地就更开阔了。

 

◆篆法的清晰完整是古玺印式表现的初级阶段。要破除现代人的均衡眼光,不对等不对称,不清不楚,印面才有深邃之意,才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隽永意味。

 

◆楚系文字在古文字系列中别具一格,近年来引起许多篆刻家的浓厚兴趣,创作成果颇丰。如果引用楚简文字形态则需要更多的揉入楚系古玺文和楚系金文,不能照搬硬套。但现时的状况,照搬硬套的还真的很多,索然无味。

 

◆姓名印的创作和文词印的创作稍有不同的是,要为印的主人着想。创作中应该多几分审美迎合的意思。如为书法家治印,则书家写何种书体,对印面的技法设计时应有全面的考虑。如为画家治印,也需多问一句,是工笔还是写意。中了主家意,才是好印艺啊!自己创作时则无须这些顾虑了哈!

 

◆形式的对比当下喜欢走极至。当超过一定域值的时候,也就是它残废的时候。这样的宽边和细细的朱文线条对比是强烈的,但内在的构成关系却是游离在外的。

 

◆印外文字入印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需要进行改造。多元互补营养才会丰富。有针对性地对楚系一脉的文字和印章进行拆分对比研究:线形的——刀法的,篆法的——书写的,章法的——变化的,直至为我所用自然统一的。

 

◆同中有异是章法的一大难点。“海咸河淡”中,“淡”、“澹”在《说文解字》中是二个不同的字。“淡”,“薄味也”,是指不浓的味道。“澹”,“水摇也”,是指水波摇荡。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淡”是“澹”的简化字。“海河咸淡”的“淡”字当用“淡”字篆书。淡澹、宁寧等繁简组字尤需辨析!

 

◆章法既为之法,脉络需清晰。手段不在多少而在突出。意外之旨需放在二三层慢慢体会,才有深邃之意。

 

◆从古玺中脱略出来虽有技法上的牵制,但更多的则是意趣上的领会和现代形式构成上的个性表现。如何将技法层面上的刀法、章法、篆法从古玺原型中解脱出来,赋予独特的理解和个性与表现,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

 

◆经济领域的二八定律在艺术创作领域同样管用。八成的还是基本面,文化普及还是要靠他们。推动篆刻艺术发展的是二成有智慧的艺术创作者。时势的评论可以影响一部分人的情绪,但肯定不会影响我。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你对篆刻史有价值你才有价值!这是我说的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开做印法
来楚生的篆刻做印法
摶泥堂 [http://289891774.qzone.qq.com]
赵明:古玺印式的临摹与创作
石安印话(第08期):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印品赏
石安印话(第03期):丁敬“下调无人睬”多字印品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