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气周流|升降出入史的圆运动(下)

彭子益(1871-1949),名承祖,字子益,民国中医学者,云南大理鹤庆人。彭子益曾任职清太医院,清亡后,受山西军阀阎锡山邀请,赴山西讲授医学,创办山西省立中医专门学校。后到南京、四川等地,在中央国医馆、四川国医学院任教授。抗战期间,辗转到云南昆明,1938年创办云南昆明市中医系统学特别研究班,并为研究班编写了《唯物论的系统医学》。彭子益还著有《实验系统医学》《系统的古中医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前两部分别为山西省立中医专门学校、四川国医学院所编写,后一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则是彭子益74岁时在前三部的基础上结集修订而成。

彭子益私淑清代名医黄元御,阐发了医学圆运动”之说。其核心思想是“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其内涵实际包括升降学说及中气学说两大部分,彭氏圆运动学说是对中医升降学说的一个简介和科普,且不若与令我当年古中医开悟的清末医家吴达的《医学求是》写的更透彻。其根本还是源于五运六气的升降出入和的主运主气部分,就是运气之常数的基本部分,说白了,就是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没有涉及到客气客运的变数部分。所以也就谈不上现代中医界某些人所吹捧的那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样子,但毕竟是古中医医算的常规一部分,故有必要在此做一个说明,以免贻误后学。

天人合一的圆运动一气”者,中气也。“一气周流”实为中气的升降沉浮所产生之变化,“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土位中央,起承上而启下之功,使清浮升为阳,浊沉降为阴,阴阳交错,万物化生,均赖土之枢轴作用。全身之气机运动。黄元御认为“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脾胃论》中亦有“中气能分阴阳,中有水火之异能,强调中气为脾胃之气所化及中气的枢轴作用。《彭子益医书合集》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则言明“中气”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方可阴平阳秘,身体健康。故中气为人体后天之本,中气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此为中气与其他四脏形成之关联。需注意的是,此处所说之脏,非解剖意义上的脏器,而是中医理论体系之藏气,即中气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功能状态。中气的左旋形成温热之肝心,中气之右转形成凉寒之肺肾,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素问·玉机真藏论》)亦为其佐证。中气周流于人体,从而形成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格局,人体“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动状态。

一气周流”用的最好的是出自《冯氏锦囊秘录》的“全真一气汤”,为明末清初医学大家冯兆张所创,由熟地黄、白术、人参、麦冬、五味子、附子、牛膝组成。冯氏称该方“活人甚众,见功甚速,取用甚多,去病甚稳”,对体质赢弱、久病重病引起脾肾阴阳俱虚、症候错杂者甚有奇效。冯氏云此方“阴阳具备,燥润介宜,驱邪扶正,达络通经,药虽七味,五脏均滋,保护森严,外邪难入,功专不泛,补速易臻。”方中白术、熟地一燥一润,分补脾肾,用麦冬和之,俾土生金,以滋脾肺;牛膝其性下行,五味子酸收温润,两者同用,更得纳气藏源,澄清降浊;附子温肾助阳,随引异功,可阴可阳,可散可补,人参大补气阴,驾驱药力。故“此方以使火降,水土健运如常,精气一复,百邪外御,俾火生土,土生金,一气化源,全此一点真阴真阳,镇纳丹田,以为保生之计”故名全真一气汤。

冯氏纵观治虚方剂,水不足者有六味,火不足者有八味,气不足者有四君,血不足者有四物,心脾不足者有补中、归脾”,然“独脾肾不足,心肺之火宜抑,而肝肾之阳宜温,实无其药”。针对于此,冯氏创立该方。冯氏阐述该方时说:“熟地、白术专补脾肾,乃先后之本首以重之,但一润一燥,何能逐队,水土忌克,难成一家,用炒麦冬和之,俾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化源有自,既相克所以相成,复相生所以相继;再入牛膝、五味,则更得纳气藏源,澄清降浊。但诸药和缓,大功难建,虽调营卫,经络难通,更入乌附,既助药力复可行经,且使真阳交于下,真阴自布于上,既济之象一得燥润,偏枯之势自和;复入人参以驾驱药力,补助真元,火与元气势不两立,元气生而火自息矣”,此乃“水中补火之法,土内藏阳之义,为土金水一气化源之药也”。不言圆运动,圆运动已寄寓其中;不言一气周流,一气周流已通任督。临床医家用此方而克疑难杂症者,多不胜数,不胜枚举,活人甚众。如全真一气汤是章次公最看重、最常用的一张方子。近贤何廉臣指出,全真一气汤由别直参6g,麦冬15g,五味子1g,大熟地15-30g,江西术6g,淡附片3g,酒蒸怀牛膝6g组成。对湿热证“劫伤太甚,阴损及阳,而神沉不语者颇验”,“救阴最速”等等。

冯氏认为奈小病暴病,或在一经,大病久病,必兼五脏,既已互虚,若不合众脏所欲以调之,难免反增偏胜偏害之祸,况土金水一气化源,独不观古方中五脏兼调者乎”。脾肾俱虚,元阴元阳已损,先后天之根本不足,气血灌注生化之源衰微,必致脏腑互虚,远非一经一脏罹患,其治疗只宜燮理阴阳,补水济火,益阳配阴,调其脏腑之失和,既不可苦寒,又不能辛燥,既用滋补,但又不可骤偏。该方之功用特点,正如冯氏所云:“阴阳俱备、燥润合宜,驱邪扶正,达经通络,药虽七味,五脏均滋,保护森严,外邪难入,功专不泛,补速易臻,滋阴而不滞,补脾而不燥,清肺而不寒,壮火而不热,火降而心宁,养荣而肝润”。可视其虚之偏盛随证加减,“燥涸则熟地倍之,肺热则麦冬多用,脾虚则白术重投,阳虚则附子多加,元气大虚则人参大进,气浮气散则牛膝、五味略多……徜假阳在上者去人参用之

黄元御认为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土为四象之母,中气旋转变作四象,即一气之流行变作四象。四时之与四象,不只是“援物比类”之思想的具化,更是天人感应之下的天人相召,人感天而动的升降出入,因而四季的天道轮回也感应着人身阴阳升降之理。“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此段引文即阐述了四时亦为中气流转,春升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故秋凉而冬寒。中气的枢轴作用实则为推动四季轮转之原动力,四季之寒热温凉暗合四象之性,故四季之中皆为中气。

黄元御在其论著《四圣心源》中之《太阴湿土论》亦云:……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源总由于湿盛也”其《中气论》亦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暗阳之交,是谓中气。……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黄元御不但阐述了人体圆运动的规律,而且还明确提出人体圆运动的方式以及圆运动的运行关键在于脾升胃降,中气运转。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之说,脾为中土之脏,治中央而养长四脏,对应于四时,亦为中气滋养四时,而十八日寄治为其主司之时,因而脾没有自己独立所主的季节。黄氏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言“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这种说法与《内经》所言一致,究其本质,其实是说脾不得独主于时,即不单独主一个季节。从“一气周流”的思想来分析,换言之则可说“脾主四时”。四象合而言之为土气,故四季合而言之,亦土气升降运动的变化形式。土为四季之母,土气的左升右降推动着四季轮回。因而四时之中皆为土气,只是每季司令之时表现出的寒热温凉之性符合四象之特性,故以四季冠四象。因而“脾不主时”说也可理解为“脾主四时”。

《华氏中藏经·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载:“脾者,土也。土于四季,正王长夏”即脾虽旺于四时,而以长夏为最旺。且脾气性湿,与自然界六月湿盛之性相合,故而六月为脾主司之时。“一气周流”的五行关系中,脾位水火之中央,受水火之气交蒸,故而湿为其性。因而脾司六月,一则因为土为四象之母位中央,故而土司之时亦为年之中时,即六月;一则是由于同气相求,土性湿,而六月为水火交蒸之时,湿气最盛,故合于土之特性,此即脾司六月也。

脾不主时”理论在“一气周流”的过程中是一种动态的季节观,即中气的流行与四季的交替相辅相成。中气的升降运动正常,推动四季正常循环,四季的交替法时亦是中气流行正常的佐证。故而中气主四时,脾为人身之中气,脾亦主四脏、四象、四时。同时,“脾主长夏”在黄氏的学说中又称脾司令六月,六月为夏季之一月,故脾主四时,当然亦主六月。六月为一年之中湿气最旺之时,合于土性,脾者土也,故脾司令六月。从五行配五脏的需求出发将与土性相同的六月配于脾是很合理的,故“脾主五时”的第五时即六月之长夏也。

按照五运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是一年大气循环往复的正常规律。根据五脏配五行的规律,则厥阴风木主于肝,少阴君火主于心,少阳相火主于心包,太阴湿土主于脾,阳明燥金主于肺,太阳寒水主于肾,从春夏之秋冬,以此相生。而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云:“人秉大气的木气而生肝脏与胆腑,造化的木气,乃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由秋季将入冬季,再由冬季水中升出春季而成,人身的木气依然……秉大地的火气而生心脏与小肠腑,心与小肠主血,有宣通作用,……秉大地的金气而生肺脏与大肠腑,肺与大肠主皮毛,有收敛作用,……秉大地的水气而生肾脏与膀胱腑,肾与膀胱主骨,有封藏作用,……秉大地的土气而生脾脏与胃腑,有运化作用。……一年大气的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收藏化,五行圆运动之成功也……。大气的五行,是融合的,分析不开的,人身亦然……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此中医的(主圆-明月注)生理也。而中医的(主圆-明月注)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但六淫外感、杂病的发病与演变、疫病等的发病规律单单用主圆是解释不清的,这时客圆的病因病机因素就开始发挥因素了。五运六气主圆部分实质上就是四时五行,也就是扁鹊学派的《扁鹊外经》和《扁鹊内经》的体系。而关于客圆的圆运动论述,清·吴达论述的比较详细。

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实则是论述五运六气的主运主气的主圆运行规律、体现古中医医算的基本规律的一本科普书籍。而这个完整的圆运动规律则包括主圆运动和客圆运动两部分,是源于黄帝学派五运六气与扁鹊学派五行圆运动的升降出入和”,明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详于吴达的“脾升胃降、冯兆张的全真一气汤,以后天八卦历法为纲、以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主客六气)物候为框架的医算规律,只不过是详略参差不同而已。如果按照李可老先生说的此书几乎超过所有中医书第五经典”云云,未免贻笑大方。如果说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等等,就未免有胡说八道的意思了。这其中,李可吹捧的因素不能忽视。现代传统中医造神的急迫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违背医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气十二经的圆运动 - 先解风情后解衣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医之魂
臆解阴阳五行
化繁为简:圆运动只需要学完这一篇!
麻瑞亭老先生治验集学习笔记
黄元御“圆圈理论”浅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