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割了尾巴的《黔之驴》

当年上初中时学过的《黔之驴》,至今背诵起来仍朗朗上口,由此学到的成语“黔驴技穷”也铭记在心。至今回味起这篇喻义深刻的文章,对驴子的无知和愚蠢总想掩嘴而笑,感到其无能透顶。

但前两天看到别人博客中关于《黔之驴》的赏析文章,突然发现和我20多年前学过的有些不一样,这个版本的《黔之驴》多了一个尾巴:“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第二天到学校找同事借来课本一看,和我初中时学的版本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尾巴的“黔之驴”。

于是对为什么要割掉这个尾巴,该不该割掉这个尾巴,进行了一番思考。

翻阅一些史料得知,永贞元年(8059月,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再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为了警戒世人,写了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之取名《三戒》。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看来,《三戒》确为柳宗元的警世之作。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从割掉的《黔之驴》这个尾巴看,其内容是对《黔之驴》的精典总结,对整篇文章的理性升华,正是对《黔之驴》这篇文章警世的最核心、最精辟的内容。

由此看来,这黔驴技穷,到底是柳宗元的事儿,还是驴的事,一目了然。《黔之驴》出自柳宗元之手笔,那驴的“鸣、怒、蹄”和老虎的“畏惧、好奇、恐惧、怀疑、欣喜”,无不是根据柳宗元托物言志的需要,刻意臆造出来的。为了警示世人,他刻画了这个籍贯本不在黔、而刚刚运到黔的驴子,让它被老虎“尽其肉”,目的是说明一个道理:出技以怒强,然卒迨于祸。由此看,作者所谓的“黔驴技穷”,批判的不是驴子,而是作者自己。试想,如果柳宗元在这篇文章中让老虎一出现时,驴就装出有德有才的庞然大物,不轻易显示其技艺,老虎因为摸不清底细,肯定不敢尽其肉了。如是这样,那驴绝对不是一头笨驴,而应该是史上最精明的驴。驴精明不精明,驴自己说了不算,柳宗元说了才算。如果柳宗元的笔下是一头猪,它照样会“黔猪技穷”。柳宗元笔下的这头黔之驴无辜得很,“黔驴技穷”是强加于驴的“莫须有”的罪名。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在教参中被认定为讽刺文章,指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讽刺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是值得商榷的。从其文章结尾看,就是简单地说明一个道理:如果驴子采取一些灵活机动的战术,就不会被老虎吃掉了,可惜,它没有这样做。至于把驴与朝中高官相对应,也是后人在割了文章的尾巴后强加上来的,并没有从柳宗元的其他遗作中发现印证这一说法的根据。

实际上,在动物界,“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的事例很多。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佯装是一种应对技巧、一种生存艺术,即使是人类,也不外于此。如果一个弱小者孤身遇到一个强盗,为了不让其断其喉、尽其肉,或不出其技,或佯装强大,也不失为脱身的策略。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开阔其思路、提高其动脑能力的关键时期。人为地阉割《黔之驴》原文,让后来成熟的他们会有一种断尾之感、受骗之感。通读原文后他们会发现,原来黔之驴其实还有最后一招可以使用,这就是柳宗元最后提醒的“不出其技”。或许编纂课本的人士觉得,把原文的尾巴安上,会让中学生学到“无德强装德,无才虚装才”的不良思想。对于此,我觉得专家们低估了现今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接受能力,只要老师把柳宗元的警世之理说清楚,是不会把初中学生引入歧途的。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简单机械地阉割这篇文章的尾巴,正说明目前初中教育仍然在人为压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像力。保留这个结尾可以给初中学生以更大的想像空间,可以由此得到启发,让学生们学习更多的生存技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如,老师可以启发学生,除了柳宗元提醒的方式外,驴还能采取其他什么办法战胜老虎?借以拓展学生们想像的空间,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如果让学生看到的驴,不是一头秃尾巴驴、一头没脑袋的笨驴死驴,而是一头善动脑子的聪明的活驴,应该是多么有趣和有益呀。

所以,初中课本中强行地阉割《黔之驴》的尾巴,并没有起到“画驴点睛”的作用,而是有“画驴断尾”之痛,不仅对初中学生学习原著精髓没有好处,也不利于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寓教于乐。保留这头可怜驴子的一条尾巴没有什么不可。因为初中生们想看到的,是一头完整之驴。

 

感言:

1、倡导阅读原著,发对断章取义。

2、可悲啊!我们的教育还在盲人摸象!

3、不能激活思维、启迪智慧的材料不是好的教育材料。

4、《黔之驴》寓意一: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颂虎!】

5《黔之驴》寓意二:夫大国,难测也!韬光养晦,不招惹是非,不暴露自己的真实实力,还可能独善其身?!【驴训!】

6《黔之驴》寓意三: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当引驴为戒!如: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应当惊醒。【贬驴!】

7、教改是一个系统工程,靠喊口号,靠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成功推进的!换汤不换药是治病荒唐!成功的教育是历史的积淀,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8、延伸阅读:---------------来自《百度》:

一、《黔之驴》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二、《永某氏之鼠》

原文: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译文:

永州有个人,畏惧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个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横行不管。

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也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地方去了。以后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新搬来的人说:"这些在阴暗处作恶的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到这种地步了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唉!这些老鼠以为可以一辈子过着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

寓意:

第一种角度: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第二种角度: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更不能非常禁忌迷信。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三、《临江之麋》

原文:

临江之人畋,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译文:

江西省清江县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翘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麋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鹿,把狗当作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因为害怕主人,于是和麋鹿玩耍,和麋鹿低头抬头十分友善,然而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想要吃掉麋鹿。三年之后,麋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麋鹿的尸体七零八落地散落在路上,麋鹿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会死的原因。

寓意:

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 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柳宗元《三戒并序》原文、赏析和鉴赏
《柳宗元寓言·三戒》课件
黔之驴 柳宗元
柳宗元《黔之驢》("三戒"之二)
诵读:《黔之驴》柳宗元
柳宗元笔下的小动物:为什么最后都是这样的结局? | 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