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度错失诺贝尔奖的新中国原子弹三大负责人之一

作为世界顶级科学成果奖,诺贝尔奖是无数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殊荣。新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是无数热血青年为之牺牲奋斗的神圣荣光。

有一位中国科学家,4岁父亲去世,13岁母亲去世。外婆为了他的未来和生活,不仅供其上学,而且在他13岁时,为他娶了邻村大3岁的大字不识小脚女孩,以便照顾他的生活,最终两人共度一生。

苦难是相似的,总有人从苦难中站起来,走向世界之巅。

他就是王淦昌,两度错失诺贝尔奖,却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的提出人之一。

2022年王淦昌诞辰115周年

王淦昌自幼好动又好学,先读私塾,13岁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1924年高中毕业,接着进了外语专修班。半年后,又进了一所技术学校,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Meitner)。

他刚到柏林时,听到关于玻特(Bothe)用α粒子轰击铍核产生强贯穿辐射的报告。玻特将它解释为γ辐射。王淦昌对此有所怀疑,曾两次向迈特纳建议,重复玻特的实验,但未被迈特纳采纳。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Chadwick)证实玻特的贯穿辐射不是γ射线,而是一种尚未发现的中性粒子——中子。1935年,查德威克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此,迈特纳曾十分惋惜地对王淦昌说:“这是个运气问题。” 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奖擦肩。

1940年在遵义期间,王淦昌阅读了中微子问题的论文。于1941年写出一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立即引起美国同行的重视。后来,阿伦又参考这一方案,写出《一个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被称为“王淦昌—阿伦实验”。五十年后,弗雷德里克·莱茵斯基于这个实验发现了中微子,荣获诺贝尔奖。这是王淦昌第二次与诺奖擦肩。

从1961年接到任务王淦昌便化名王京告别家人,告别过去的声名一头扎进原子弹研究,成为原子弹实验负责人,在科学界消失了17年。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007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

王淦昌小行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中国科学第一牛人王淦昌,神秘消失17年,世界欠他3个诺贝尔奖
他3次错过诺贝尔奖,与李政道不相上下,为国甘愿埋名17年
两弹元勋王淦昌:90岁因散步被自行车撞倒而离世,凶手至今在逃
他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培养了诺贝尔奖学生
曾3次错失诺奖,为造原子弹隐姓埋名17年,归来已是满头银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