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肺胀咳嗽

关子肺胀的病证,《内经》早有记载,《灵枢》经脉篇谓: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胀论篇谓: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指出肺胀的证状有喘、咳及胸肺部膨满三种。《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所指咳嗽上气,是以上气为主。所谓上气,即指气急喘逆的证候,亦即是肺胀证,与西医所称之肺气肿略相类似。该篇之方治,除明言肺痿肺痈各条外,几全为肺胀而设,可见肺胀证状,是多种多样的,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肺胀的证状,除《内经》所指有喘、咳及胸肺部膨满三种外,《金匮要略》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篇指出: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又谓: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故肺胀的证状,除了喘、咳、膨满外,还有上气、烦躁,目如脱状几项,并有浮或浮大的脉象。至其所谓欲作风水,似指病情进一步恶化,即可发生全身浮肿,而成为今之所谓肺心病。至其发病机理,巢元方谓: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诊其肺脉滑甚,为息奔上气。秦景明《证因脉治》谓: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都比较恰当。至其证状,则秦氏谓:喘不得卧,短息倚肩,抬身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脉象则为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痈,浮芤气脱,和缓易治,代散则绝。叙述亦详。综合言之,肺胀是由于内饮外邪,积渐而致。其邪则或为寒凝,或为热郁,或二者皆有,只以久而失治,致肺气肿胀,气管不利,气道郁涩,而有喘鸣、息促、上气、膨满、烦躁,目如脱状,肩背痛等证状。其脉多浮,则因病在肺家气分之表,或兼大、兼数、兼紧、滑,则各由于挟有寒凝热郁及痰饮等所致。至其治法,《金匮要略》数方足为准绳,兹分述如下。

(一)饮热郁肺,热重于饮,外感风热之邪,则肺气上逆而咳嗽、喘促,吐痰稠粘而黄,喘甚则两目外鼓,头晕,发热,咽干口渴,甚至烦躁。舌质红润,苔黄腻,或黄滑。脉浮大。法当清热蠲饮,越婢加半夏汤治之。

(二)表寒未尽而挟饮郁热,饮重于热,外邪内饮,相互搏结,以致咳嗽喘促,吐痰清稀而多涎沫,兼烦躁不安,有时头眩,一身痛,恶寒发热,咽干不渴。舌苔白润微黄。脉浮而兼滑。法当解表逐饮清里热并进,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之。如表寒轻而郁热愈炽,胸满烦躁,咳嗽上气特甚,吐痰稠粘。舌苔薄黄。脉现浮数而微紧。宜厚朴麻黄汤治之。

(三)寒饮郁肺,肺气不宣,复外受风寒之邪,证见头痛身疼,恶寒发热,胸膈痞满,咳而上气,气机不利,喉中痰涎阻碍,呼吸时引胸膈间之水痰出纳喉间,故喉中痰鸣有声,如水鸡之音,咳嗽多吐风泡沫清稀涎痰,无汗而喘。舌苔白滑,略带微黄。脉则浮紧而滑。似巢氏所谓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之证,是肺胀可兼哮证。法当散寒降气,祛痰开结,射干麻黄汤治之。

本病与肺痈、肺痿,在临床上多有共同证状,而又同属于肺脏疾患。故可参照肺痈、肺痿之护理,此处不再赘述。
​    方解
​    (一)越脾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金匮要略》以本方治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麻黄、生姜攻外邪以平喘咳。麻黄合石膏,清内热而发越水气。甘草、大枣补脾土以制水。半夏逐痰饮,降逆气。合之则开肺清热,逐饮降逆,邪去饮降,热尽痰消,肺管利,气道通,则咳嗽气喘自平。

(二)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白芍、干姜、五味、细辛、半夏、石膏、甘草

按:小青龙汤为治外寒内饮之主方。方义在伤寒咳嗽节内释明,可参阅。现因肺胀而烦躁,故加石膏清郁热。又石膏配麻黄,能发越水气而利痰涎。张锡纯谓:本方石膏宜煅,取其收敛之力,能使肺中痰涎凝结成块,易于吐出,屡试屡验。可供临证时参考。

(三)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五味、细辛、小麦

本方即小青龙加石膏汤去桂之辛热,芍药之敛,甘草之缓;而加厚朴以开胸中气郁,降逆除湿平喘。杏仁以利气止咳平喘。小麦以戢心火安胃而除烦。合为开肺清热,宽胸降逆,镇咳蠲饮之有效方剂。

(四)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大枣、半夏

本方即小青龙汤去桂、芍、草,加射干、紫苑、款冬、大枣。射苦寒,主咳嗽上气,能散痰结而下气。麻、辛发表以散寒。款、苑主咳逆上气,味辛润肺,宣通肺气,平气化痰。半夏去湿消痰,降逆止呕。生姜辛温行阳分,发表祛寒,宣肺气而解郁,治咳逆呕哕。五味收敛既耗之肺气,正气敛而邪气自去。配细辛、生姜,一散一敛,以收开阖之效。大枣补土以安中,兼和诸药性。合之则能散寒降气,祛痰开结,降逆逐饮,故治肺胀咳嗽之类哮者,有著效。

治验:

(一)李XX,女,27岁,农民。

患者头昏眩,一身痛,咳嗽喘促,自觉痰粘着咽喉而难咳出,勉力咳出,其痰稠粘而黄,喉干,但口不渴,心烦躁,面部微浮肿,上眼睑下垂,面部微现萎黄,胸胁苦满,神疲,小便较平日为少,唇红。舌质红,苔白微黄。脉浮紧而滑。此乃外受寒邪,内挟水饮郁热之肺胀。法当解表逐饮,清热平咳。小青龙加石膏汤治之。

麻黄9克,桂枝9克,白芍9克,五味6克,干姜12克,细辛3克,半夏15克,甘草12克,石膏24

连服二剂,诸证有所减轻,咳痰利爽,稠粘黄痰转为清稀泡沫水样之痰,以麻黄汤加姜、夏治之。

麻黄9克,杏仁18克,桂枝6克,甘草15克,半夏12克,生姜15

尽剂后,仅微咳喘,自觉胸膈不舒适,以苓桂术甘汤加半夏治之。

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半夏18

又服一剂,即告痊愈。

(二)高XX,女,26岁,农民。

患者在田间劳动受热,收工回家后,复贪凉而感风寒,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喘促,吐痰不易出,痰稠浊而微黄,但未及时治疗。时逾两日,更觉头眩痛,一身酸痛,胸腹胀满,发热,口干咽燥,渴欲饮水,烦躁不安,咳嗽喘促,觉痰梗塞喉中,不易吐出,脸微浮肿,眼睑皮肿。舌质红润,苔微黄。脉浮大而数。此外感风寒之邪,寒邪化热,风热之邪侵肺,引动肺脏郁积之饮热而成肺胀。法当清热蠲饮,祛风散寒,宣达肺气,平咳止喘,越婢加半夏汤加味治之。

麻黄9克,石膏24克,生姜31克,大枣15克,甘草15克,半夏15克,紫苏9克,防风9

服药一剂后,诸证减轻,不复再见风邪之证状。越婢加半夏汤原方治之。

麻黄6克,石膏18克,生姜24克,大枣15克,甘草15克,半夏15

尽剂后,咳喘皆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民间土方治哮喘上万例(三副药治支气管炎)
经方应用之越婢加半夏汤医案
经方一百首3和4 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  葛根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越婢汤 射干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四逆散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理法方药鉴别整理(4)
咳嗽之辨证论治(25)
第36讲:第七篇:肺胀证治 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