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论述的是“道”与世俗的关系,不存在“道”的循环往复话题
userphoto

2023.03.06 内蒙古

关注

老子思想中不存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之意。之所以认为“道”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问是因为一个“反”字成为正确理解老子思想的拦路虎:是“反”还是“返”?

在《老子》一书中“反”字出现过四次,分别是25章的“远曰反”、40章的“反也者道之动”、65章的“与物反矣”,以及78章的“正言若反”。

很多朋友把“反”理解为大道的运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至少从河上公开始,这个“反”就被当作“返回”来理解的,而陈鼓应教授近半个世纪的广泛影响,更引领了不少人沿着这个方向解读老子。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一下《老子》中四个“反”到底是不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返”。

在这四个“反”中,唯一没有争议的是78章的“正言若反”,全文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通常,多数译注者认为这个“反”就是“相反”之意,即便河上公把“正言”理解为“正义之言”——“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也还是“正反”的“反”。

老子是世俗价值的否定者、颠覆者,所谓“正言若反”即《老子》认为是正常的言论,却恰恰与世俗价值相悖、相反,比如本章的“弱之胜强”、“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世俗上认为是强胜弱,天下王不会受国之垢,受国之不祥,而老子的观点相反。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朋友争论“远曰反”就是“远曰返”,认为“道”跑的远了,会返回“原本”。但是,“道”无处不在,它何必要在空间中作“周行运动”跑来跑去?而且“道”返回“原本”,这个原本是什么?如果是“道”,这么理解岂不荒唐?

“远曰反”出自《老子》“有状混成”章(道德经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边我们已经说过,反、返二字的混淆源于河上公,他注“远曰反”曰:“言其远不越绝,乃复反在人身也。”不管他(方仙道家)如何理解老子思想,但“复反”肯定是“返回”。后来的王弼跟河上公一样,解“反”为“返”。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很显然,道是大的,大、道二字也经常连用或互借,如“大道废,安(则)有仁义”,“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

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即是说“大、逝、远、反”是道的四个不同的特性(我在一周前还坚持认为“大”即是“道”)。

先说“道”的前三个特性:大、逝、远,《说文解字》注:逝,往也,即“道”是运动的。“远”,幽远也。即道是“幽深玄远”的。这三个特性就是:“道是大的、道是运动的、道是深远的”。

第四个特性道“曰反”争议最大。很明显,若说是“返”,就解释不通,因为“道”是天地根、万物母,是至高的存在,是原点也是终点,它向哪里返回?所谓“返”的也只有万物,是“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而不是说“道”返回到“道”。因此,道“曰反”即道是“相反”的。

有人以“周行不殆”作证,认为道是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的。即便王弼本《道德经》有这句话,王弼自己对“周行”的注释也是“周行无所不至”,强调的是道“无所不至”的普遍性,即庄子说的“周遍咸”。

总之,道“曰反”即:道是“反”的,具体就是“道”是与世俗价值相反的,不存在“返回”以及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之意。

这两句句式一样,并列表达,主谓宾齐全,意即:(与世俗价值的)“相反方向”是“道”的运动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效果。

世俗价值认为,“可以为天地母”的道,其功用一定是强大的、可以主宰宇宙万物的。然而,恰恰相反,道的功用却是柔弱的,它“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对于万物,它只辅助而不为主,即道的功用是柔弱的,道的这种特性与世俗价值相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第40 章的内容,上一章刚刚论述过“昔之得一者……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也恰恰与世俗价值相反。“致数舆誉”,世俗价值认为美誉多多益善,而老子却认为“致数誉无誉”。

因此,“反者道之动”的“反”,其词义和上文“正言若反”的“反”一样,都是相反之义。也就是说,“反者道之动”,即(与世俗价值)“相反”是“道”的运动方式。

“道”不能返回“道”,只有万物返回“道”。

“德”是“道”在万物的体现。玄德,就是为道之德、深厚之德。老子说: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玄德,就是知道“为道”“知邦”“非以民也,将以之也”和“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邦,邦之德也”这两者。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即:玄德是深远的,也是“反”的,对应于25章的“曰远,曰反”。对这里的“反”,河上公解释的对:“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欲施与人也。”

在世俗价值观里,1、应该是“明民”而不应“愚民”,玄德者却是“不以明民,将欲愚之”;2、应该是“以智治邦”而不应是“以不智治邦”,玄德者却认为“以智治邦,邦之贼”,是“以不智治邦,邦之福”,与世俗价值相反。

在《老子》的语境里,“明”“智”被赋予负面价值,而“愚”“不智”则是正面价值,圣人都是“愚”“不智”的化身:“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而“智”则是权谋术、伪诈的代名词: “民之难治也,以其(权力者)知也”,“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等等。

所谓“恒知稽式,此谓玄德”,就是说,始终明白“愚”“智”这一相反法则的,就叫作“玄德”。

“与物反矣”中的“物”,并不是”玄德“与万物相反,而是“玄德”与“人”价值相反。“物”可以指“万物”,可以指“某物”,也可以指“人”,“与物反”中的“物”特指“人物”即世俗之人,比如“余食赘行,物或恶之”,“余食赘行”是“人”的行为,只能是“人”厌恶,万物怎么会厌恶人的行为呢?

也有把“物”理解为“世俗”、“世俗经验”、“世俗观念”的,比如魏源说玄德“反于世俗”,任继愈《老子绎读》说“与世俗经验相反”,不管是世俗,还是经验,都是与人相关的。

总之,“正言若反”、“远曰反”、“反者道之动”、“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中的“反”没有一个可以理解为“返”,虽然“反”包含“返”,但在《老子》全书中,一切对应的概念都具有相反的价值,老子论述的也正是这一法则:有无、愚智、强弱、贵贱等一切对应关系,“道”与世俗价值都是相反的,而“周行不殆、循环往复”,不是老子论述的话题,与这一法则也没有什么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的“道”和“德”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与弱者道之用的辨析
《老子》第四十章解读
《老子》第四十章读书笔记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心得
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