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怨武:津液从哪里来,津液循环有哪些环节?

范怨武:津液从哪里来,津液循环有哪些环节?

津液从哪里来

1.津液的起始环节

首先津液来源于饮食,但是食物不可能马上就变为津液,所以它必须经过第一个环节,就是消化吸收。

它必须通过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因此第一个环节基本有五个器官在参与,除食管、胃、小肠、大肠外,其实还有脾(在津液代谢中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焦)。

食物被我们正常吃进去之后,如果脾、胃、大小肠都正常,那么这第一个环节它不会产生湿气。

假设这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比如说脾胃很弱,你吃的东西过量,脾胃运化功能受阻,那它就产生了湿气。

如果胃肠道本身它有积热,不能够正常运转,它也会在第一个环节产生湿气。

另外就是食物本身的偏性造成的。如果食物偏凉伤到了脾,或者是偏燥伤到了胃,津液运化就会在第一个环节出现差池。

例如你短时间内吃大量冰凉的西瓜之后,首先就是脾胃受凉了,不运转这个食物了,那么就出现了湿气,与冰凉的西瓜所产生的寒气相结合,形成寒湿,所以人就会拉肚子,肚子疼。

如果你吃了很多烧烤,比如你吃烤羊肉串,一下子吃了七八串甚至十几串,吃完烤羊肉串又吃魔鬼辣椒拌面,吃完魔鬼辣椒拌面再吃烤地瓜之类的,或吃其他煎炸等容易上火的食物。

你吃进肚子之后,这个东西很热,它就伤阴,把胃里面的津液耗掉很多,你的胃阴不足,马上你就口干,东西积在那里产生湿热会口臭,不仅阴虚口干,同时还舌苔黏腻。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本来小肠、大肠是吸收津液的。

小肠吸收的液,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大家关注的可能只跟心火有关,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相表里,心火会下移至小肠。可小肠吸收的液,也是下一环节中,即在三焦的中焦部分进行气化的重要原料,是化成为营卫的重要原料。

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本书在讲三焦的时候,特指一整个空腔,以及其所属之手少阳三焦经。

但单独讲上中下焦时,又有些细微区别。

上焦主要指咽喉至胸膈部分之内的一切器官组织和经络,有时会延伸至头面。

中焦主要指上腹部(从胸膈至脐)部分之内的一切器官组织和经络。

下焦主要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从脐至生殖器及肛门)部分之内的一切器官组织和经络,有时会延伸至下肢。

为什么在《伤寒论》中,太阳病里的治风寒外感桂枝汤,稍微变一下剂量,加一点饴糖,就成了治虚劳的小建中汤呢?小建中汤既治腹痛,又补虚劳,另外由于桂枝就是太阳经的药,可以治小肠病变,恢复小肠主液功能,所以可达到补营卫的目的。

像治上焦虚劳的炙甘草汤,治中焦虚劳的小建中汤及一系列加减方,治下焦虚劳的金匮肾气丸,都含桂(桂枝或肉桂),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恢复小肠的气化作用。

大肠主津,大肠有问题,水分的吸收就不足,会口干。

大肠跟胃都属阳明经,如果胃有问题的话,大肠一般都会合并有问题,胃跟大肠是同名经,同名经经络是相连的。

一般有痔疮(大肠经问题)的人,吃东西一定要很注意,吃辣、喝酒都容易加重痔疮,此类患者多半肠道有湿热。

湿热循着经络(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到鼻子上,就可能造成鼻子堵塞和打鼾。

大肠如果本身有湿热,会影响到胃的受纳,很多湿热的食物是不能耐受的,一吃进来就会变成湿热导致头面部的上火。

小肠、大肠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不能正常吸收,那津液就变为湿气。

总之,在津液运行的第一个环节里面,五个器官不出现问题,津液才能正常。

2.津液的中间环节

如果津液过了第一关,食物进来了,它消化吸收了水分之后,这些水分会进入哪里呢?它的运输分布主要依靠什么?依靠三焦。

为什么是三焦呢?

三焦是一个最大的空腔器官,可以容纳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水液。

三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运行水液。

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要不然你的水怎么走?

每个脏腑都有各自的功能,五脏是藏精气的,不能受纳水。

水液要走的话,必然是要依赖三焦,因为它是最大的空腔器官,水液要在里面新陈代谢才能正常地运行。

但是三焦又囊括了五脏六腑,所以不管津液怎么走,如果三焦里面的任何脏腑出现异常,都会干扰到三焦。

当津液经过上焦的时候,心跟肺会对它产生影响。

比如肺要正常宣发肃降并通调水道,如果肺出现问题了,就影响到水液的宣降,降不下去,令水停在上面,就会咳嗽、咯痰。

了解心对津液的影响之前,我们要提一个中医的概念。

中医认为,血和津液是同源的,在身体里面进行一种气化,津液就变成了血液。

具体来说,就是从饮食里面吸收的营养物质(水谷之精气),化为津液,在三焦里面进行气化,在心阳的作用下就合成了心血,这个过程叫作奉心化赤。

津液从三焦输送布散到心那个地方的时候,如果你的心血不足,就一直要吸三焦里面的津液来化血。

另外津液还得营养心脏。

或者说如果心火过重了,就会干扰到三焦,把津液或者化成痰,或者变成湿气。

所以心也会干扰到三焦。

而且心阳有推动力,它可以推动血液循环。

心阳推血的时候,因为津血同源,心阳能推得动血,也能推得动津液。

如果心阳不足的话,很容易出现什么情况呢?

就会造成推动力不够,会出现水饮凌心的状况。

这个水饮就是湿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水饮凌心的时候,就会心慌心悸,心脏像要跳出来一样。

之前讲到脾胃参与第一环节的消化吸收,但其实它们也参与中间环节的气化,在三焦内的气化,对饮食消化吸收的水谷进行气化,把它变成营养物质,这些是在三焦里面进行的,主要是转化为营、卫、气、血。

另外也对津液的分布发挥着作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对津液进行升降。

如果脾不升津,就是脾无法升起津液,那么就很容易口干舌燥。胃不降浊,就会出现口臭、反胃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肝主疏泄,另外胆也一起主疏泄。


胆是少阳,三焦也是少阳。三焦经跟胆经是同名经,有经络相连。

胆汁的排泄顺畅,三焦的浊气也能顺畅地往外排。

而肝的疏泄功能又决定了胆气的疏泄(胆汁为肝之余气)。

所以肝气如果疏泄不了胆气,那胆就不能成为三焦往外疏泄的一个通道。

所以,肝的疏泄也能影响到三焦里面的气化环节。

另外,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

肾中的元气进入三焦,就成为一种生理性的火,在三焦之中游行。

生理性的火是要对这些饮食吸收的水液和营养进行气化,转化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营、卫、气、血、精、津、液。

如果肾的元气不足,元气在三焦里面走不了,肾主不了水液,它也会变化为湿气,其表现常为下肢水肿。

从性质上来说,元气是属于火的,津液属于阴类物质,所以三焦是水火并行之道,它里面既可以有湿气,也可以有火气,所以三焦出现的病变有上火的,也有痰湿的。

三焦里面就可能存在湿热痰火。

如果这些五脏器官出现异常,它们的气化出现异常,就会表现出三焦的问题。

这里讲一下脾、三焦、肾的关系,以便大家能更好地理解以上所说。

起始环节的水谷运输到三焦以后,在三焦里,一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把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二是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

三焦是一个场所,是水谷被脾转化为水谷精微的场所,三焦也是一个通道,是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的通道。

肾是最根源的元气,它传给了脾,脾胃才有动力去工作,去吸收营养,脾才有能力去往上升(胃才有能力往下降),同时脾胃吸收营养,把一部分营养通过三焦供给其他脏腑,又将一部分运输回肾,储存回肾。

打个比方,肾如果是老板,脾就是员工,肾给脾发工资,肾让脾去干活,脾挣到了钱,肾也赚到很多钱,肾再继续给脾发工资。

综合上述,心、肺、脾、胃、肝、胆、肾对水液在三焦面的运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器官出现功能问题,它都可能产生湿气。

这中间环节津液的分布运输和气化的过程是不能出现意外的,如果出现意外,就会产生湿气。

我们常讲六腑以通为用,这里所说的“通”就是消化道里的更虚更实(即虚实更替,饮食在哪儿,哪里则为实,其他部分为虚。


如饮食在胃,则胃实,小肠虚,大肠虚;如饮食在小肠,则胃虚,大肠虚;如饮食在大肠,则胃虚,小肠虚),但其实消化道仅为起始环节,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三焦,三焦是由不计其数的隔着一层膜(类似一层墙壁)的东西组成的,消化道与三焦没有直接通道,只能靠渗透沟通,出去也没有通道,又靠渗透回去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更虚更实

(如水液在起始环节,则起始环节实,中间环节虚,结尾环节虚;如水液在中间环节,则起始环节虚,中间环节实,结尾环节虚;如水液在结尾环节,则起始环节虚,中间环节虚,结尾环节实)。

这种更虚更实也是一种以通为用,起始环节、中间环节和结尾环节也要通畅,三焦本身不能堵,一堵就出问题。水液从起始环节渗进三焦里,要变化成有用的东西,让三焦像是一个能量池;水液从中间环节渗到结尾环节出去,让三焦又像一个过滤池或者净化池,因为它将营养留下来气化,而杂质要排出去。

3.津液代谢的结尾环节

津液的最后环节是排泄。正常代谢情况下,津液是通过出汗、呼气里面呼出的水蒸气以及尿液和粪便排出的。

汗跟呼吸都是由肺所主,因为肺主皮毛,人体出汗也是肺主管,所以肺不能出现意外,如果出现意外,最后一个环节你排不出去,它就积在身上变成湿气了。

尿液由膀胱所管。足太阳膀胱经如果出现问题的话,膀胱代谢不了,尿不出去,就会产生湿气。这个湿气会从膀胱循经走肾,会造成尿不尽、尿不出去或没尿少尿,就会浮肿。

排便也要顺畅,如果大肠有病变,不能正常排泄,那么大肠本身要排出去的废水,就变为湿热沿着经络往回倒灌。

总之,任何一个器官出现了异常的状况,都会产生湿气。我们治疗湿气的时候,一定要从每个环节去考虑,考虑究竟是什么地方出现了异常,从而造成了湿气的产生,我们再根据不同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处方来。

讲述到这里,我们了解了津液的概念,也了解了津液代谢的概念,明白了内生之湿产生的原因——津液代谢受影响后变化而成,也了解了哪些地方会产生内湿。

在了解了津液的三个代谢环节之后,再说内生湿气是从哪里来的。既然津液是来于饮食,那么湿气的产生必然也是从饮食之中产生的。

饮食先到消化道,那内湿就极大可能先在消化道中产生。

当然,不仅饮食会产生湿,还有很多因素也会导致湿的产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津液的代谢
中医之津液: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之三
津液的代谢
第二节 六腑
藏象学说
​《黄帝内经365》--116.三阴三阳藏府义(1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